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对研究生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6-04-05 02:10初旭新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能力提升研究生

初旭新 李 娟 宗 刚



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对研究生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初旭新李娟宗刚

摘要:以北京地区参与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法通过自编量表和问卷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出国动机对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影响较大;导师支持对语言能力、科研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影响较大;条件保障对文化理解能力影响较大;考核评价对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影响较大。

关键词:研究生;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能力提升

估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编号:71473011)

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北京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意见》(京教研〔2008〕1号),明确提出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支持北京高校以联合培养方式选送研究生到国外学习,以扩大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该项目定位为“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即留学期限一般为3~6个月,部分学生为6~12个月。

北京市高校实施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的宗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对于高校,旨在推动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方法改革,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1];二是激发导师提升科研水平的潜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导师个人成长;三是建立启迪学生思想、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推进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研究生追求国际学术前沿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本文拟从研究生能力提升的角度来探究该项目实施以来的建设成效,以期发现共性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成该项目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对研究生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截至2012年6月,北京市教委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北京地区的13所高校开展了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项目的试点工作[2],合作国外高校达到575个,聘请国外导师767人,参与学生数达到10663人。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及导师访谈的方法,通过相关性和回归性分析,探析影响研究生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变量选取及量表设计

1.自变量的选取

自变量-内外因素。出国动机直接影响学生国外行为和目标的实现,本研究将学生的出国动机作为自变量之一。①出国动机,即学生出国的意愿。此外,根据实证研究,将学生国外行为、导师支持、条件保障和考核评价作为影响学生目标实现的考察要素。②学生国外行为,指研究生在国外的学习、生活情况。③导师支持,指国内外导师为学生提供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引导,能否与导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交流,讨论学术问题,导师对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论文方向是否给予指导。④条件保障,指学校有无项目运行实施方案、相关制度规定及对学生的经费支持。⑤考核评价。指学生留学归来,派出学校有无对学生的考核机制,学生是否需向学校提交相应研究成果、国外学习心得和国外高校调研报告等。

2.因变量的选取

因变量-学生目标。本文将学生参与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的目标归纳为提高语言能力、科研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等四个方面:①语言能力,指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授课,全英文授课,能熟练掌握外语口语和书面书写的能力。②科研能力,指研究生通过在外方实验室完成项目,掌握前沿性的学术动态,了解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发展和前沿问题的能力。③文化理解能力,指学生通过融入到当地的学习生活中,考察当地的人文、风俗和社会环境,对当地文化和社会有更深切和透彻的了解和感知能力。④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指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为国际交流提供语言上的保障;学生的国外学习经历,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学生留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认识更多知名的学者和教授,对自己对母校的日后国际交流奠定沟通的基础。

3.量表设计

基于实证研究和专家访谈后,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包含“出国动机”、“学生国外行为”、“导师支持”、“条件保障”、“考核评价”五个自变量;“语言能力”、“科研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四个因变量[3]。问卷采用五分量表法,要求被调查者对各项进行打分。“没有、很低、一般、很高、非常高”的分值依次为:1、2、3、4、5。量表的问卷结构如表1所示。

为分析量表及题项的完整性和信效度情况,对问卷进行了预测试并对预测试结果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预测试结果显示:①学生国外行为和导师支持变量Cronbach’sα值分别为0.612和0.655,略低,其余变量的Cronbach’sα值均高于0.7,可信;量表的总体α值为0.833,内部一致性较高。②各题项的决断值在3.1019~7.5926间,均大于3.0的标准。③各题项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16~0.801之间,均大于0.4的均值。④各题项的公因子方差在0.3346~0.894之间,均大于0.2的标准。由此可见,量表的信度、效度均达标,可以进行正式问卷调查。

(二)基本情况分析

笔者自2014年6月开始,对北京地区参与短期中外联合培养的741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79份。有效问卷的样本情况如表2所示。

1.学生性别、学历、学校类型、学校层次

如表2所示,本次调查问卷的受访者以男生居多(占60.68%);博士生的比例(77.32%)远远高于硕士生的比例(22.68%)。因硕、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且博士生参与比例高,因此本研究只选取博士生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从学校层次来看,部属院校数量多于市属院校,经济类和能源类学校居首,占比23.08%。

2.学科背景

原则上有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均可。但若申请人数较多,则优先从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学科选派。所以进行调研的对象也涉及多个学科。

3.国家分布

所调查的学生中,派往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瑞士、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俄罗斯、韩国、捷克、挪威、意大利等。其中派往美国的学生在所有国家中占比最大,达到47.5%,说明美国先进的高等教育对中国学生吸引力最大。

表1 研究生参与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的问卷构成

表2 北京地区研究生参与短期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的调差问卷基本信息

(三)自变量与目标实现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我们选用SPSS中Pearson Correlation皮尔森相关系数(双侧检验)法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各变量的相互关系矩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学生出国动机与学生科研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在0.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导师支持与语言能力、科研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条件保障与科研能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文化理解能力在0.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考核评价与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四)自变量与目标实现的回归分析

1.自变量与语言能力的回归分析

我们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总体表现关系,多元回归方法可以用来讨论多个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影响,找出一个最能代表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分析共同影响一个因变量的多个自变量中,哪些自变量的影响较大,哪些自变量的影响较小。

表3 各变量间相关性研究

自变量与语言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①“导师支持”自变量与因变量“语言能力”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504,自变量共解释因变量69.2%的变异量。②自变量的标准回归化系数为正数,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正向的。③在五个自变量中,仅有“导师支持”的回归系数为显著水平,说明“导师支持”与学生语言能力有显著影响,其余变量不能作为影响变量。

表4 自变量与语言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2.自变量与科研能力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与科研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①“导师支持”自变量与因变量“科研能力”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510,自变量共解释因变量56.1%的变异量。②自变量的标准回归化系数为正数,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正向的。③在五个自变量中,仅有“导师支持”的回归系数为显著水平,说明“导师支持”与学生科研能力有显著影响,其余变量不能作为影响变量。

3.自变量与文化理解能力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与文化理解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①“条件保障”自变量与因变量“文化理解能力”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753,自变量共解释因变量66.4%的变异量。②自变量的标准回归化系数为正数,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正向的。③在五个自变量中,仅有“条件保障”的回归系数为显著水平,说明“条件保障”与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有显著影响,其余变量不能作为影响变量。

表5 自变量与科研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6 自变量与文化理解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

4.自变量与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与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回归分析如表7所示:①“导师支持”、“考核评价”、“出国动机”自变量与因变量“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598,自变量共解释因变量35.7%的变异量。②自变量的标准回归化系数为正数,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正向的。③在五个自变量中,“导师支持”、“考核评价”、“出国动机”的回归系数为显著水平,说明“导师支持”、“考核评价”、“出国动机”与学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有显著影响,其余变量不能作为影响变量。

表7 自变量与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

(五)研究结论

通过描述性分析、访谈及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描述性分析和教师访谈方面

(1)对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的实施情况的分析,使得学校在了解此项目基本实施效果的同时,可激励学校不断改进教育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2)学校实施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实质上是通过学生来沟通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使学校不断地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整体实力。

(3)国内外导师共同培养学生,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利于导师个人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2.多元回归分析方面

(1)“出国动机”对“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影响较大。学生是否自愿出国,影响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的主动性。调研中发现,自愿出国的学生由于有明确的出国任务、科研目标、学习计划,在国外就会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学术研讨和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导师联系也较为频繁,进而提升国际学术交流水平;非自愿(家长意愿、随大流)出国的学生在外以“游学”为主,把较多时间放在母校任务的安排上,忙于撰写各种报告,较少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收获相对较少。

(2)“导师支持”对“语言能力”、“科研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影响较大。导师支持体现了导师对学生出国留学的态度。调研发现:对学生出国持支持态度的导师,会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外语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使学生出国后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国外生活;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国外导师联系,共同指导学生,使学生在既有科研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提升科研水平;会乐意与国外导师沟通交流,邀请对方到国内访学、讲座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与国外导师交流、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会,提升国际学术交流水平。

(3)“条件保障”对“文化理解能力”影响较大。学校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经费支持,为学生融入国外生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支持,利于学生在与不同背景学生交流中,提升对各国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提升国际化意识。

(4)“考核评价”对“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影响较大。学校对留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科研要求、总结报告等。学生在国外导师指导下进行与毕业生论文有一定相关性的研究或资料整理,总结的学习心得体会等,这些都为校友留学、与导师建立良好关系提供有利契机。

二、研究生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的经验及不足

实施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虽取得一系列成效,但也仍存部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学校有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但仍属“粗放型”管理

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的顺利运行需要科学的管理。调查发现,各校均成立了工作小组,保证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对出国学生都给予部分经费资助,且要求归国学生提交学习报告。但通过学生的反馈可知:学校对参与此项目的国内导师无任何奖励机制,出现“导师科研繁重,不愿意甚至不同意学生留学”的情况;出国前学校并未对学生进行语言培训,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国外生活;留学期间,国内导师以邮件或电话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基本无机会看望留学生;学校要求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学习心得、科研成果,但较少对学生提交的材料给予评价,更未要求学生提交国外导师意见,不利于学校客观了解学生在外的整体学习、生活情况。

2.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利于导师提升科研水平和指导学生水平,但导师支持有待提高

学生留学期间,由国内外导师共同指导,能促成导师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同时能提高国内导师的论文指导能力。但受部分导师科研项目多、需要科研助手多与“被派去学生”多为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的矛盾制约,加之此项目缺乏对国内导师的相应激励机制,导致导师在“派出学生”问题上积极性不够,表现为不愿派出或对派出学生极少给予经费支持[4]。

3.学生基本达到了项目目标要求,但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学生留学期间,能较好地完成作业、所从事的研究与论文也有一定相关性,通过此项目学生的外语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学生通过参加讲座或者学术会议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在国外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的写作和研究,学习到许多新的研究方法[5],基本上达到了此项目对研究生提出的目标要求。但通过学生反馈可知: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国外的上课模式,在外课堂参与度较低,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有限,学生发表的论文较少,参与导师项目和进行学术研究时间有限,导致学生无法最大限度地提升综合能力。

三、完善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的建议

第一,优化选拔机制。研究发现,研究生申请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一般需具备外语水平、国外导师接收函、科研计划、国内学习成绩等硬性指标,这些指标虽然具体量化,但是很难从根本上反映出学生的科研实力。建议在以后的选拔中,探索国家、地方政府及学校的重大项目与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相结合的选拔模式,使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生有更多机会走出去了解前沿知识,提高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第二,探索短期项目与长期项目相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短期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因留学时间有限,学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提升综合能力。学校可探索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游学为主的学生建议申请短期联合培养项目,以科研为主的学生建议申请长期联合培养项目,针对不同的动机开发不同的项目,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诉求,又能最大限度发挥长短期项目各自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国际化参与度。

第三,立足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视角,切实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学生作为中外导师和学校联系的桥梁,要抓住国家实施开放战略的机遇,充分利用在外学习机会,创造更多的导师间、校际间交流合作的机会,促成国内外导师科研合作、短期访学、校友出国等。只有建立国内外导师之间科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够吸引和让导师推荐更多学生参与此类项目,并为母校国际化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提升母校知名度。

第四,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生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学生的体验直接影响项目的长效运行。建议加强对出国学生语言的严格要求和培训,提升学生融入国外生活学习的能力;建立留学学生的通讯簿、联系群等,实时关注并跟进学生在外的生活学习情况;建立从选拔、派出、在外学习、归国等各环节的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真正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创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刘丽霞,刘惠琴.加强国际化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21-24.

[2]高兴武,胡勇,赛江涛,等.北京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4-10. [3]卜洁.北京地区高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式研究[D/OL]//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4]潘奇.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5-55.

[5]何峰,胡晓阳,贾爱英.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成效初探——基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考察和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51-54.

(责任编辑赵清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投入—产出’的专业学位质量评

DOI:10.16750/j.adge.2016.02.013

作者简介:初旭新,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24;李娟,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北京100124;宗刚,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北京100124。

猜你喜欢
能力提升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企业工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及提升措施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