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16-04-05 06:57:57陈奕捷王道龙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交通网络通达北京市

张 颖, 陈奕捷,王道龙

(1.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北京 100081;2.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3.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101)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张 颖1,2, 陈奕捷3,王道龙1※

(1.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北京 100081;2.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3.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101)

文章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利用调查的703个休闲农业园区的点位数据,对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为政府部门对休闲农业进行政策扶持,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有的放矢地进行休闲农业园区的提档升级进行决策支撑。从最邻近指数、洛伦兹曲线和地理集中指数以及基尼系数3个方面进行了空间分布类型的测定,结果显示北京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类型是集聚型; 利用核密度法、空间分布热点来分析空间分布密度,在密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昌平、顺义、海淀和通州,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昌平、海淀、顺义和怀柔; 通过缓冲区分析和二次函数曲线拟合来分析观光园区点位与客源市场的关系,在与一级市场的关系来看,形成30~50km的高密度环,在与二级市场的关系来看,形成10~15km的高密度带,休闲园区分布随距离衰减的规律是先增加后减少; 在交通网络密度方面,整体的路网密度较密集,呈现由中部向东西部逐步降低的趋势。从交通网络通达度来看,呈现环状分布兼块状分布相结合的趋势。网络交通度最高的园区分布在昌平、顺义还有海淀的一部分。结论: (1)北京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已经达到了集聚程度,但集中程度不是很高,还有发展的潜力与空间。(2)密度较高的地方主要集中于昌平、顺义、海淀,在密度较高的地方交通网络通达度也较高,可以在密集程度较高的地方设立中转站或联络站点。(3)从距离客源市场的分布图分析,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客源市场影响较大。(4)交通网络密度,基本上按照圈层分布,要扩大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范围,进一步增强休闲农业旅游的吸引力。

休闲农业 园区 空间分布

0 引言

北京的休闲农业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从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十三陵地区的休闲梨园开启了北京休闲农业的大门,到90年代随着世妇会的顺利召开,大批的宾馆饭店和旅游景区的不断兴起,带动着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2003年开始,随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北京休闲农业也越做越大,越来越强,2004年,北京市又专门成立了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作为制定行业规范和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抓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休闲农业与持续升温,在节假日休闲农业旅游点经常出现井喷现象[1],大量的休闲农业园区不断地涌出,如何避免休闲农业园区无序的发展,政府应当如何引导其布局需要深层次的研究和挖掘。

休闲农业园区是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之一,研究休闲农业园区的分布和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和反映休闲农业的水平和发展方向,近年来,北京市政府持续不断地对观光园区进行扶持、引导和规范,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对休闲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农业主题公园项目进行支农产业资金扶持,从2004年至今已经陆续开展了4批示范园区2批星级园区的评定,共计87个市级范园区,234个星级园区。2015年,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总收入26.3亿元,比2014年增长5.6%。北京的休闲农业园总体分布于近郊平原地区和山前地带[2],主要受众群体是当日往返的居民,主要经营项目为农园观光、果品采摘、餐饮娱乐等。高效、系统的分析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分布结构,总结其分布规律,对探索构建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空间模式,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门区域,国外学者的研究焦点集中在休闲农业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上,以及休闲农业体验者的感知方面[1]。Nilsson研究指出乡村环境基础影响是影响休闲农业所在地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农园游是休闲农业旅游的一个子集[2]。Sanjay发现尼泊尔西部地区区域村落群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点[3]。Duk-Byeong Park等以韩国为例,从休闲农业体验者的旅游动力角度出发阐述了乡村旅游地的动力机制和区域差异[4]。国内对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是分定性和定量研究2个层次,定性方向主要集中在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布局模式方面。靳晓青[5]、秦学[6]、卢亮[7]、蔡为民[8]主要分析了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模式、空间分布特征。邵刚[9]、王克西[10]、皮银娇[11]果雅静[12]通过调查及现状分析,主要指出了影响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计量方法,结合gis以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刘艳艳[13]沈佳[14]顾小光[15]朱竑[16]王晓峰[17]刘春[18]通过回转半径、分布曲线、空间分布比重、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空间离散指数等计量方法对休闲农业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索。胡德翠[19]王爱忠[20]曹巧红[21]刘笑明,李同升[22]王莹[23]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以及Googlemaps、Coreldraw等工具,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联系率等分析方法对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陈志斌[24]李建峰[25]吴伟[26]张红贤[27]王晓龙[28]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划分。这些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休闲农业的内涵,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地理学、旅游学、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容的融合,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运用性。但上述研究大都针对于大尺度的休闲农业或者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区域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布局研究特别是运用地理视角对空间结构特征的探讨鲜见其中。该研究运用gis作为辅助分析手段,运用空间分析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均衡性、距客源市场的距离以及交通网络空间格局进行剖析,揭示休闲农业园区的分布规律,展望未来的发展态势,以期对研究者有所启示。

1 数据来源

文章的数据是在广泛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反复调查核实,由各个郊区农委提供的本区内的2015年观光园区的点位数据(百度坐标),涵盖了北京的所有郊区共计14个郊区703个观光园区。该文中以此为样本,样本较为全面,能够充分分析研究整个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分布状况,寻求相应的规律。空间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和北京区划办1: 1000万的地图数据库。各个区的数据通过北京市统计信息网的(http://www.bjstats.gov.cn/sjfb/bssj/tjnj/)中的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获得。

2 研究方法

通过各个郊区提供的坐标数值以及空间点位属性,利用ARCGIS10.1将这些样本的点位数据标注在上述底图上,并绘制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图。该研究中利用最邻近指数来描述空间分布类型,用洛伦兹区线和地理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来表征空间分布的均衡性,运用和密度法来度量休闲农业园区空间分布密度,用热点分析的方法来反映休闲农业园区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用缓冲区分析来度量与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点位,用路网密度、交通网络通达度来衡量园区的便捷程度。

表1 各研究模型及地理意义解释

研究方法模型模型说明地理意义解释最临近指数rε=12n/A=12DR=r1/rεrε是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的理论最邻近距离,n是北京休闲农业园区的数量,该文中数量是703个。A是北京市面积,D是点的密度。R为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的最邻近指数,r1为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分布的实际平均的最邻近距离最邻近指数是地理事物点状分布的相对位置及其最邻近点间的距离.是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30]。点状要素的总体分布类型中,集聚型的最邻近距离最小,随机分布其次,均匀分布距离最大。当R=1时,即r1=rε时,点状要素的分布为随机型的;当R>1时,即r1>rε时,点状要素的分布为均匀型的;当R<1时,即r10时,表明i区周围的休闲农业园区分布值较高,通常称之为热点区,在空间上呈高值簇的空间形态;当Z(Gi*)<0时,表明i地区周围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分布值较低,通常称之为冷点区,在空间上呈低值簇的空间形态交通网络密度Di=Li/AiDi为所计算区域内的交通网络密度,Li为该区域内部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运行的里程,Ai表示所计算区域的面积交通网络密度是评价区域基础设施支撑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39,40],交通网络密度能够反映区域内交通网络覆盖的紧密稀疏程度,主要是指交通网络基础设施运行的里程或者是节点站点的数量占所在区域面积的比值。交通网络密度的值越大,表明交通网络的覆盖率就越高,路网越密集,交通条件越好最短路径法Ai=∑nj=1TijN-1Ai表示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的交通网络可通达性,表示第i个休闲农业园区到第j个休闲农业园区的最短距离,N为休闲农业园区的个数总和Tij交通可达性是评价一个区域或地区交通网络是否能够优质、高效地承担运输任务,能否达到充分、高效、平衡、协调要求的评价指标[41]。Ai值越小,表明观光园区之间的道路网络通达性就越高,交通地理条件就越优越

3 研究结果

3.1 空间分布类型

从全市的分布图上看,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的分布是呈点状分布的,分布于除中心城区之外的各个郊区。

在空间上的分布来说,点状要素主要可以分为集聚型、均匀型和随机型3种。在分析研究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和最邻近距离进行分析和判定[29]。通过最邻近距离的测定,进而对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总体分布的类型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并对其分布类型进行判定。

3.1.1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空间总体分布类型测定

图1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分布

根据最临近点指数公式,北京市域面积为1.680 8

万km2,除去市内二区,剩余面积为1.631 8万km2,可得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理想的随机分布的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为:

3.1.2 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区域分布类型

北京各个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总体上看,全市的休闲农业园区是集聚型,从各个区来讲,每个区的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状况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所以各个区的情况也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把握各个区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分布情况,有必要对各个区的观光园区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更直观的辨别休闲农业园区的分布态势。同样,也是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求得各个区休闲农业园区之间的最邻近距离,分析各个区的分布类型和状况。

表2 各区休闲农业园区分布类型

区名称面积(km2)观光园区数量平均最邻近距离ri(km)理论最邻近距离re(km)最邻近指数分布类型朝阳区455.0706761151.76701642.7539991410.64161836集聚型丰台区305.7968631111.9632791392.6362717440.74471804集聚型石景山区84.321266750海淀区430.722499321.1761270841.8343989540.6411512集聚型门头沟区1450.681473321.7497517593.3665188260.51975107集聚型房山区1989.510822602.1242582642.8791714820.73780193集聚型通州区906.3234581341.6209737792.581500160.6279193集聚型顺义区1019.911213621.3547808112.0279411260.66805727集聚型昌平区1343.5212441670.7929180881.4181887560.55910617集聚型大兴区1036.300523631.6657028842.027881570.82140047集聚型平谷区950.1160769282.4798395322.9125897850.8514208集聚型怀柔区2122.599167611.8736481072.9494367120.63525625集聚型密云县2229.531692901.4875651132.4886027380.59775114集聚型延庆县1993.719611482.5352713983.222414670.78676138集聚型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各个区的观光园区分布比较均衡,分布的类型都是集聚型,分布较为集中和紧凑。说明北京的各区的分布情况差距不是很大,都是集中聚集的状况。

表3 北京休闲农业园区数量比重

3.2.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

3.2.1 洛伦兹曲线和空间集中化指数

将相关数据带入公式求得地理集中指数为34.18。如果这703个观光园平均分布在14个区,每个区应有数量为50.2个。带入公式3中,可以算出U值为26.72。所以,实际计算的指数大于平均分布的指数,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呈现较为集中的状态。但集中化程度并不是很高。

以横轴为区名称,纵轴为累计比重做出洛伦兹曲线图。运用洛伦兹曲线来直观的反映空间分布的不平衡程度,洛伦兹曲线的下凸程度,反映休闲农业园区布局的集中程度,下凸程度越大,说明分布越集中。

图2 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洛伦兹曲线

图3 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核密度

3.2.2 基尼系数

根据基尼系数公式得出,H=2.343 6(pi=0.015 64,0.021 33,…,0.237 55)Hm=2.079 Gini=0.887 1 C=0.112 9

计算结果表明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在14个郊区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均匀度很低,为0.112 9。

3.2.3 空间分布密度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北京休闲农业园区进行核密度估算并可视化输出。

如图3所示,北京休闲农业园区总体上分布都比较紧凑,但在不同的区域内分布差异还是很显著,总体上呈现“均匀覆盖,区域集中”的分布模式,除核心区域外多呈现带状分布。密度比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昌平、顺义、海淀和通州。在各个区均有分布,同时呈现集聚分布的状态。京北前山区相对南部地区来讲分布更为集中,高密度集聚区分布更多。

3.2.4 空间分布热点

借助空间统计工具,通过分布热点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与周边休闲农业园区的相关性,通过上图可以看出,颜色由浅入深,代表着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由冷点变热点的过程。根据Jenks的自然断裂法,将休闲农业园区分为4个级别,冷点区,次冷点区,次热点区,热点区。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分布热点主要是集中在昌平区中西部,次热点主要分布在昌平中部,昌平与海淀、顺义、怀柔交界处,密云县内。次冷点区主要集中在怀柔、顺义、房山、大兴。冷点区在通州、朝阳、门头沟、丰台、平谷、延庆。从分布图可以看出,休闲农业园区分布趋势比较明显,差异相对显著,热点和冷点地区都相对集中。

3.3 与客源市场距离

3.3.1 与各区中心距离

空间曲线分析中的缓冲区分析能够更清楚的显示点位与点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关系,以假定点位为客源市场即人口集聚地,即能够分析随着距离的增加被吸引物的数量变化呈现的规律。该文以北京各个区政府所在地为缓冲区分析的圆心,借助arcgis10.1中的分析工具中的邻域分析中的缓冲区分析,同时统计各个距离中覆盖的休闲园区的数量,得到其距城市中心即客源市场的距离。该文中是以北京市各区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以5km公差为半径绘制缓冲区,统计各个缓冲区之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的数量,得到其随距区中心距离增加的观光园区数量变化情况。

图4 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热点 图5 北京市各区政府距离缓冲区

图6 北京市休闲园区距区中心距离

在距离各区中心0~25km的缓冲区范围之内,涵盖了584个观光园区,占北京全市休闲园区的83.1%。说明观光园区布局时人口密集区域也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之一。将休闲农业园区点位与缓冲区做intersect叠置分析,得到交叉重叠区域。根据dbf表格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

表4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距区中心距离及分布

区名称0~5km5~10km10~15km15~20km20~25km合计比重(%)昌平53355029016728.60朝阳041010152.57大兴1920158539.08房山112357284.79丰台09300122.05海淀251693355.99怀柔2171456447.53门头沟15840183.08密云101716140579.76平谷37727264.45顺义112271936210.62通州015188325.48延庆471545355.99合计7814019412547584100.00比重(%)13.3623.9733.2221.408.05100.00

统计分析是以距各个区政府25km之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点位坐标为基础,共涵盖13个郊区的584个休闲农业园区,占全市所有703个休闲农业园区的83.1%。可以看出,在20km范围之内的休闲农业园区所占比重最大,占到了92%左右。在584个园区之中,10~15km所占比重最大,占到总数的1/3,形成了10~15km的高密度带。在数量分布上,依然是昌平政府周边25km范围之内的数量最多,占到28.6%。其次是顺义政府周边,占到10.62%。接下来就是密云政府周边和大兴政府周边,分别是9.76%和9.08%。

3.3.2 与北京市中心的距离

以天安门广场为原点,以10km为半径做12道缓冲区,在距北京市中心120km的范围内,涵盖了北京市郊区目前所有的703个观光园区的点位。将点位图与缓冲区图做相交处理,离析出每个圈层所覆盖的点的个数。同时,在excel表格中进行统计汇总并进行线性拟合,从统计数据可知,30~40km之内的观光园区个数为178个,40~50km之内的观光园区的个数为142个,形成一个高密度环。由excel表格进行二次曲线的拟合,得到R方值为0.56,为较好程度的拟合。拟合的曲线为y=-3.443 3x2+39.878x-14.114。随着距离的增长,休闲园区的数量是先增长,后降低。在30~50km之内形成一个高密度环。吴必虎等[38]研究我国城市周边休闲农业园的分布时得出,85%的城市郊区观光农业园集中分布在距离一级客源地100km的距离之内。北京的休闲农业园区在120km的范围内能够全部覆盖到,在100km的范围之内,覆盖到了97.2%的休闲农业园区,基本上与吴必虎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图7 北京市政府距离休闲农业园区缓冲区

图8 北京市休闲园区数量与距中心距离拟合

图9 北京市郊区公路路网密度

图10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交通网络通达度分类

3.4 北京休闲农业园区交通网络空间格局

3.4.1 休闲农业园区所在地交通网络密度

交通网络密度的值越大,表明交通网络的覆盖率就越高,路网越密集,交通条件越好。

在陆地上的各种交通路网中,铁路和公路比较起来,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公路是影响人民出行和行为的最重要的路网。对于公路来讲,铁路对人们出行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铁路节点的数量和,铁路路网沿线对人们出行的影响较小,所以,该文中以公路路网的长度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从图9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郊区路网密度在52.57~110.53km/100km2,全北京市郊区路网平均密度为67.81km/100km2。路网最密集的郊区为朝阳区,达到110.53km/100km2,路网密度在110.53km/100km2以上的有朝阳区和丰台区,路网最稀疏的地区为门头沟区,为52.57km/100km2,在60以下的郊区有延庆县、平谷区和门头沟区。

表5 北京市郊区公路路网密度分布

从表5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郊区整体路网密度还是较为密集的,越接近主城区,路网密度越密集,越远离主城区,路网密度越稀疏。在14个郊区中,低于路网平均密度的郊区有7个,高于路网平均密度的郊区有6个。从整体上看,路网密度呈现由中部像东西部逐步降低的趋势,东部略高于西部。中部的石景山区、丰台区、朝阳区路网密度最大,这也与距离主城区路程比较近也有一定的关系。路网密度相对较小的区有门头沟、平谷、延庆、怀柔、密云,这些区是相对来说森林覆盖率比较高的区,同时山也比较多,加上面积又比较大,所以公路网的密度就较小。

随着路网密度的增加,经济水平也随之增长,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能力也随之提升和增长。所以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一定要注重公路交通路网的发展和建设。

3.4.2 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交通网络可达度

交通可达性是评价一个区域或地区交通网络是否能够优质、高效地承担运输任务,能否达到充分、高效、平衡、协调要求的评价指标[41]。在该研究中,交通可达性是用来衡量某一休闲农业园区到其它园区的方便、快捷的程度。利用arcgis进行分析统计并可视化输出。

从全市的总体情况来看,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交通网络通达度分布还是不均衡的,根据Jenks的自然断裂法进行分级,依据距离的远近分为5个等级,通过进一步的excel的分析统计来看,65.47km以下,共有休闲农园个数221个,占到31.44%。100km以下的休闲农业园区,共有587个,占到83.5%。大部分休闲农业园区的交通网络通达度都在100km以下。

表6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交通网络通达度

4 结论与讨论

4.1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程度

(1)从休闲农业园区的邻近指数、空间集中化指数、基尼指数来看,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程度已经达到集聚程度,属于发展阶段中的较高阶段,但集中程度从数值上来看,还不是很高,说明北京的休闲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引导发展。在休闲农业园区分布密集的地区实现提档升级,在分布较为稀疏的地方加大扶持和引导的力度,整体的发展布局及发展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2)从休闲园区核密度及热点分布图可以看出。核密度较高及热点分布较高的地区主要存在于昌平、顺义、海淀和通州。在这几个区的分布较为集中的位置可以设立城市中心与其的联络站,实现一站式到达,方便解决城市居民出行的分散及不便,也可以设立交通换乘中心,实现绿色、低碳、环保出行。

4.2 北京休闲农业示范点距离衰减规律

(1)北京休闲农业示范点主要分布在距离一级客源地100km的距离以内。北京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的主要分布在距离一级客源地(也就是图6中北京市政府所在地)100km的范围之内,占到所有休闲农业园区的97%。主要分布在距离二级客源地(也就是图5中北京市各区政府所在地)25km的范围之内,占到所有休闲农业园区的83%。说明居民集聚地对周边的休闲园区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居民由于受到时间和经济方面的约束,出游的半径都比较小,周边分布的休闲园区对于区居民来讲都是出游的首选。便捷的交通和日益飞速发展的交通工具也为居民出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2)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的高密度范围。从距离市中心的半径来看,在30~40km的区域内形成休闲园区分布的高密度带,在40~50km的区域内形成次高密度带。说明对于一级客源市场来说,在中心城区周围形成一小时的休闲圈。在北京周边,正好在六环以外的地区,也是北京的浅山平原区,这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闲暇的需求相一致,相比车程远,旅途劳苦的行程,人们更愿意在城市周边,但距离相对来说不那么近的地方进行游玩。从图5中可以看出,从距离曲线政府的半径来看,在10~15km的地方形成高密度带,在5~10km的地方形成次高密度带。说明相对于二级客源市场来说,距离各区政府15~20min车程的地方更能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在各个区周边,人们选择距离适中,不用远途的地方进行休闲娱乐。

(3)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随距离衰减的规律是先增加后减少。从图6和图8拟合的曲线来看,拟合程度最高的均为二次曲线,而且其走向和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抛物线。可见无论是距城市中心还是距区中心的距离,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的规律均是随着距离的增加,数量先是不断增长,然后急剧降低,休闲农业园区分布的峰值都出现在能覆盖范围的一半的位置,说明休闲农业园区分布的上升和下降的趋势都是比较对称的和相对平稳的。随着距离的不断增加,其增长的速度是先增加,后减缓,然后是分布的园区数量增加到最高的峰值,最后降低。这与区域发展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相一致。

(4)从距离客源市场的分布图分析,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客源市场影响较大,距离北京市政府30~40km时有一个园区分布的高峰,再向外拓展10km,也有一个次高峰。说明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有一个旅游半径的存在。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高铁等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进一步深化落实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休闲农业的旅游半径也将会逐步扩大,并且向外拓展。所以,今后在相关产业布局方面要重点优先考虑在50~70km的距离范围之内。同时,在二级客源市场周边,也存在相应的情况。在10~15km有一个高密度图,各区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公共交通的合理安排,以便能让居民们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资源的优势。

4.3 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交通通达度分布特点

(1)北京休闲农业园区交通通达度分布上呈现环状分布兼块状分布。距城市中心半径相同的距离,北部休闲农业园区交通网络通达度比南部休闲农业园区的交通网络通达度高,到其它园区的交通网络路径比较短,交通比较便捷,通达性比较好。这与北京近年来北部发展比南部迅速有一定关系,北部的基础设施程度比较高,道路修建比较扎实,道路的通达性较好,在选择交通通达线路时,就存在着有多条可供选择的途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和出行成本。同时,在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分布上,北部的昌平和顺义都属于高密度分布区,在集群分布当中本身也能有一定的优势。

(2)北京休闲农业园区交通通达度分布上呈现由中心向外沿环状网络发散分布。越靠近中心,网络通达度越高。网络交通可达度最高的园区分布在昌平、顺义,还有海淀的一部分。交通可达度低一层次的园区分布的位置逐渐向外扩展,到朝阳、密云、丰台、海淀以及门头沟的一部分。再向外延伸,到大兴、通州、延庆、怀柔、密云的中部,逐渐降低到密云、怀柔、门头沟、房山的远端,再向外扩展至交通通达度最低的平谷。这与北京环路建设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北京环路逐渐外扩,由二环向外,环路的长度不断增加,随着距离增长,休闲农业园区间的交通通达度也逐步降低。

(3)地形状况对北京休闲农业园区间交通通达度有一定的影响,但未知明显相关关系。总体而言,处于平原位置的北京休闲农业园区的交通网络通达度比处于山区的北京休闲农业园区的交通网络通达度高,处于浅山区的北京休闲农业园区的交通网络通达度比处于深山区的北京休闲农业园区的交通网络通达度高。山区的车流、人流量较少,路网状况比平原薄弱,连接性较差,通路也比较少,所以位置处于山区的北京休闲农业园区的交通通达度比处于平原的北京休闲农业园区的交通通达度低。

(4)与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图和休闲农业园区核密度图对比,在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较为密集的部位相应的北京休闲农业园区交通网络通达度较高。北京休闲农业园区较为密集的部分,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相应的会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就能进一步提高北京休闲农业园区交通网络通达度。同时,较高的交通通达性,完善的基础设施状况,又能进一步的吸引北京休闲农业园区企业的落户和集中。

(5)从交通网络密度分布图及通达度分布图来看,基本上还是按照圈层结构分布,也与经济发展水平向匹配。在交通网络密度高的地区,分布的休闲园区的数量也较多,这要求在远郊区今后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园区分布少的地区,加大交通网络的覆盖程度与密度,增强相互的空间联系性,提高可进入性、通达性以及交通运营能力。由此扩大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范围,进一步增强农业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

[1] 王丽丽,蔡丽红,王锦旺.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述评与启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 207~212

[2] 刘军萍,荣文竻,卢宏升.北京农业功能区划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 27(5): 49~54

[3] 许贤棠,刘大均,胡静,等.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15, 35(9): 182~188

[4] Nilsson P A.Staying on farms-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 29(1): 7~24

[5] Sanjay K N.Tourism and rural settlements-Nepal′s Annapurna Reg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 34(4): 855~875

[6] Duk-Byeong Park,Yoo-Shik Yoon.Segmentation by motivation in rural tourism:A Korean case study.Tourism Management,2009, 30(1): 99~108

[7] 靳晓青. 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8] 秦学. 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1: 715~718

[9] 卢亮,陶卓民.农业旅游空间布局研究.商业研究,2005,19: 171~173

[10]蔡卫民,熊翠.湖南省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空间布局研究.经济地理,2010, 4(30): 688~692

[11]邵刚. 江苏省观光农业区域布局规划及发展对策研究.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2]王克西,任燕.陕西发展观光农业的基本原则及区域布局选择.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 12(17): 16~19

[13]皮银姣,徐朝,杜云路.县域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探讨——以蒙自县乡村旅游为例.中国市场,2011,6: 47~50

[14]果雅静,尚宾,方放,等.基于区位商法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 7(4): 976~980

[15]刘艳艳. 陕西省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6]沈佳. 金华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分析.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3

[17]顾小光,汪德根.农业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基于全国359 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 23(7): 653~655

[18]朱竑,陈晓亮.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地理科学,2008, 10(5): 607~615

[19]王晓峰,刘艳艳,奚秀梅,等.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6: 203~207

[20]刘春,邵晓晖.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 39(13): 7957~7960

[21]胡德翠. 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时空分布及市场特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2]王爱忠,娄兴彬.重庆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空间结构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6: 68~71

[23]曹巧红. 武汉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及市场特征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4]刘笑明,李同升.区域观光农业空间布局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4, 9(14): 15~19

[25]王莹,许晓晓.浙江农家乐特色村(点)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 9(5): 524~531

[26]陈志斌. 太原市休闲农业布局与发展模式研究.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7

[27]李建峰,马力,梅涛.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驱动力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现代商业,2010,29: 146~149

[28]吴伟. 山东省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济南:山东大学,2013

[29]张红贤,杨青生.基于MCDA 的乡村旅游开发布局与新农村建设.人文地理,2009,3: 75~79

[30]王晓龙,刘笑明,李同升.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在旅游观光农业空间分区中的应用——以西安市为例的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 7(4): 6~13

[31]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地理科学,2008, 28(6): 748~752

[32]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8~54

[33]徐建华. 计量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4]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人文地理学,2003, 18(1): 1~5

[35]王远飞,何洪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6]Berke 0.Exploratory disease mapping:Kriging the spatial risk function from regional count da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y,2004,3(1): 18

[37]Silverman B W.Density Estimation for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New York:Chapman and Hall,1986

[38]Getis A,Ord J K.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the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 189~206

[39]Anselin 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 93~115

[40]吴必虎,黄琢玮,殷柏慧.2002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lC.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37~43

[41]金凤君,王成金,李秀伟.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8,63(8)

[42]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等.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地理科学,2000, 20(4): 295~300

[43]杨涛,过秀成.城市交通可达性新概念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公路学报,1995, 8(2): 25~30

STUD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PARK IN BEIJING*

Zhang Ying1,2,Chen Yijie3,Wang Daolong1※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181,China; 2. Beijing Countryside Econom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101,China; 3.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China)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703 leisure agriculture park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parks for decision-making support. The nearest neighbor index, the Lorenz curve,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Gini coefficient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typ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Beijing showed a cluster type layout. The high density area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hangping, Shunyi, Haidian and Tongzhou, the hot are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hangping, Haidian, Shunyi and Huairou based on the kernel density metho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ghtseeing park sites and tourist market using the buffer analysis and quadratic function curve fitting formed a high density ring of 30-50km with the market level, and 10-15km belt with the second tourist market.Leisure park distribution decreased with the distance attenuation.The traffic network density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the central to the east and west. The parks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network traffic mainly distributed in Changping, Shunyi and Haidian.It concluded that(1)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park in Beijing had reached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but the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was not very high. (2) The high density are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Yu Changping, Shunyi, Haidian. (3)For the distanc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market. (4)It should expand the market scop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ourism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leisure agriculture; park; spatial distribution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1233

2016-04-05

张颖(1983—),女,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生、主任科员。研究方向: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通讯作者:王道龙(1956—),男,河南驻马店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Email:wangdaolong@caas.cn

*资助项目:农业部项目“休闲农业区域类型与城乡一体化研究”; 农业部项目“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及政策研究”; 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对策研究”(10AaG349);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北京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研究”(YB2015015)

F323.4

A

1005-9121[2016]12-0209-11

猜你喜欢
交通网络通达北京市
跟着标志走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节能与环保(2022年7期)2022-11-09 00:44:46
有向图上高维时间序列模型及其在交通网络中的应用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2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中小学校长(2022年4期)2022-05-28 11:40:36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测绘(2021年11期)2022-01-24 07:31:30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神子”如何通达藏地——论格绒追美的长篇小说《隐蔽的脸》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30
国防交通网络关键节点识别模型研究
通达青岛
商周刊(2017年23期)2017-11-24 03:23:33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记奉节县博物馆群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