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国
87岁的韩老先生是十几年的糖尿病老病友,最近做了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伴狭窄,左侧颈总动脉内、中膜略增厚,可见多个斑块形成,最大者位于窦侧后壁,大小约0.86厘米×0.29厘米(硬斑),延伸至颈外动脉起始处,斑块处管腔变窄,狭窄度约50%;右侧颈总动脉斑块大小约0.60厘米×0.14厘米。
如何判定狭窄级别和病变危险程度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是造成管腔狭窄,影响脑供血;一旦斑块破碎脱落,会导致脑梗塞。所以在判断危险时,首先是判断斑块的稳定程度,再就是狭窄的程度等级。
判断斑块稳定程度 根据斑块的病理特点,把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或硬斑块和软斑块。软斑块的纤维冒较薄,内有大而柔软的脂核,且斑块越软,脂核越大,越易破裂;硬斑块的纤维冒较厚,甚至已钙化,脂核较小,比较稳定。
判定狭窄等级 一般以血管腔直径狭窄表示。正常或轻度狭窄为管腔内径减少<50%;中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50%,<75%;重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75%;完全闭塞。
韩老先生的颈动脉属于中度狭窄,而且是硬性斑块,不易破裂。没有立即采取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必要,应该选择积极的保守治疗。
如何控制高危因素防斑块破裂致梗塞
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脂蛋白)会产生变性,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治疗糖尿病需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等综合措施。应坚持治疗,控制血糖达标。
调控血脂 有研究分别用阿托伐他汀10 毫克,每日1次,或辛伐他汀10毫克,每日1次,晚间顿服,治疗6周后,两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上升。高龄老人用他汀类降脂药需注意,小剂量10毫克每晚1次即可,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抗血小板药 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大约下降15%。用抵克力得和氯吡格雷的效果略优于阿司匹林,但由于副作用和价格等问题,难以替代阿司匹林一线药的地位。
抗凝药物应用 有对比研究,房颤患者服用华法令或阿司匹林,卒中风险可分别降低58%和21%。华法林组病人死亡、心梗或卒中等终点事件的下降比阿司匹林组更明显,表明抗凝具有稳定粥样斑块作用。
传统中药 如脑安胶囊具有抗血小板、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管功能、减轻缺氧神经毒性损伤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靶位效应,能够降减低卒中的发病风险。
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 运动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避免过剩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壁。高龄老人每天可分3次进行活动,每次10分钟。依个体条件进行散步、保健操、太极拳、修花剪草、家务等;但颈部运动千万不可剧烈,尤其禁忌颈部按摩,以防斑块脱落造成脑梗塞。
戒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会损伤动脉内壁,受伤的动脉内壁会引起血小板堆积,形成脂肪斑块。同时,抽烟也会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减少血流量。戒烟一年危险可下降50%,戒烟5年后能降至基线水平。
什么情况下需考虑介入或手术治疗
颈动脉斑块狭窄介入治疗,主要是指颈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CAS),目前得到广泛应用。其适应证是:①颈动脉狭窄>70%;②颈动脉狭窄虽<70%,但有频发相关症状,如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手术风险高,难度大;④CEA手术后再狭窄。其禁忌症是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且处于非稳定期的狭窄病变;有与狭窄侧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近期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因血管因素,进人导丝、导管和球囊困难者,也不宜选择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即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和斑块溃疡。国外血管外科专家早已就颈动脉手术取得共识,认为对中重度狭窄(>50%)的有症状患者以及中重度的无症状(≥60%)患者,均推荐进行CEA。斑块有溃疡、出血、易损伤脱落等征象者,则手术指征应放宽。对双侧颈动脉狭窄者,有症状的一侧先手术;症状严重的一侧伴发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先手术。手术禁忌证:①一侧颈动脉闭塞,另一侧出现狭窄者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②颈动脉近端严重狭窄(>90%)或完全闭塞者,风险较大,疗效尚未确定,目前不宜常规应用;③不推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24小时内的紧急CEA治疗;④该手术不宜于年龄>80岁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