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德的基督教国际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

2016-04-05 18:19王浩
理论与现代化 2016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

王浩

摘 要:在近代中国的国际化历程中,美国和美国传教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穆德是美国基督教传教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国际主义思想的实质是创建以基督教为基础的全球共同体,以基督教博爱、正义、平等、协作的精神建立基督天国,维护世界和平。穆德一生多次来华,其基督教国际主义思想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基于基督教的国际主义也受到了诸多批判和非议。

关键词:基督教国际主义;穆德;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B9T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2-0125-04

一、 美国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化历程

在清朝的统治者仍旧沉醉于天朝迷梦之中时,西方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各国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于商贸利益的诉求使得欧洲各国不断向外扩张,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真正意义的国际体系逐步形成。

在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中,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从边缘渐次进入核心、直至执掌牛耳的一个国际社会成员,美国在越来越大、直至决定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1]在中国接受西方国际关系准则、加入欧洲主导的国际社会过程中,美国外交人员起了显著的“诱导和推动作用”。 1867年,清政府任命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代表清政府出使了美国、英国、法国、普鲁士和俄国,这是清政府在外交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蒲安臣积极倡导中国加入国际体系,将国际法介绍给中国官员,建议中国向各西方国家派出外交使节。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容闳的极力劝说下上书清朝皇帝,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迈出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消除贸易壁垒,使得中国最大程度地向列强打开国门,进一步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同时,门户开放政策还包括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内容,这一点非常有利于中国主动融入世界体系的进程。在中国的国际化历程中,美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中国知识分子也普遍对美国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认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同。

西方传教士特别是美国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位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30年受美部会派遣来华传教,他不但致力于传教事业,还直接参与到中美外交活动之中。伯驾、卫三畏等人也参与了中美之间的谈判与交涉,对中美关系都有一定的影响。丁韪良通过翻译《万国公法》成为把国际法系统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传教士还成为中美相互理解的桥梁,他们将中国的情况告诉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同时,他们在与中国人的密切接触中,将关于世界的知识告诉给中国人,促使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并传达了一种国际观念,在思想上推动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文化,包括其医疗、教育与文化事业,向中国人展示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促使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进而主动融入世界体系。

二、 穆德基督教国际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约翰·穆德长期担任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基督教学生运动、国际宣教协会和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的领导人,是美国海外传教事业的代表性人物。穆德还积极主张利用基督的道德和精神改造人类社会,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严重问题,为人类社会造福。

首先,穆德坚定地认为要维护和平就要用基督教改造世界,将全世界统一在基督教的旗帜下,建立基督教的天国。穆德强调说:“维护和平的失败使我们认识到必须用基督教改造世界,这种方法之前并没有被各国采用。我们必须奉耶稣基督为师为主,我们坚信基督的信条将被运用到国际关系当中。欧洲和美国的基督教领袖要努力在正义和友爱的基础上构建国际体系,聆听耶稣基督的教诲,用上帝、天国、上帝的父权、人类的兄弟情谊、信仰者的团结一致、正义、献身、友爱的精神作为指导。”穆德认为国际条约、国际联盟都没有坚实的基础,只有基督的精神才能带来真理和正义,抵御利益和国家荣誉的诱惑[2]。

第二,穆德十分认同种族平等的思想,他坚定不移地认为全人类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兄弟般的情谊(brotherhood)。这源自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即人类奉耶稣基督为救主,而所有人在耶稣之下都是兄弟,每个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兄弟关系[3]。穆德还强调种族之间由于发展阶段不同造成的不平等不能作为统治和剥削他人的借口。按照基督教的精神,强大的应该帮助和扶持弱小的,成为全人类的公仆,最终实现各种族的平等和共同发展[4]。

第三,基督教博爱的精神成为穆德国际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穆德认为,让基督的精神深入人心是一项神圣的工作,这种精神就是让人们在内心中充满对上帝的爱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全人类的爱,像爱自己一样爱自己的邻居。上帝教会我们学会爱所有人,甚至是我们的敌人[5]。

第四,穆德十分重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交流,劝导人们尝试去了解并欣赏别人的文化与传统。杜鲁门总统曾经对穆德说:“如果世界能够迎来永久的和平,那是因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派别的人能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共同生活。没有人比你更有效地推动国际间的友谊。”[6] 1920年,在穆德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所做的报告中,他提醒青年学生注意摆脱自身固有的偏见,强调向他人学习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必要性[7]。

第五,穆德认为在以基督教为基础的全球共同体内,全人类要建立协作的精神,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要建立起全面合作的关系,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和共同利益携手并肩。穆德坚信战争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间的经济竞争造成的,除非合作的精神和实践主导现代的工业和贸易体系,否则战争将会继续存在,甚至更加惨烈[8]。穆德主张国家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而不能为了私利剥削他人。他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该建立一个制度化的沟通交流平台,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这样一来,误会与冲突就能避免,国家间有效的合作就能实现[9]。

最后,穆德的基督教国际主义思想中特别重视年轻人的作用,积极地推进青年人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一战爆发之前,穆德就着手成立了外国学生友好关系委员会(Committee on Friendly Relations among Foreign Students),推进了各国青年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为青年人建立友谊搭建平台。“一个人在许多国家的青年中间建立了友谊的关系,也许比他直接鼓吹和平与反对战争的行为更有贡献于世界的和平运动。”塔夫脱对穆德说,“穆德博士你实在做了我们其余的人所向往而努力的事工。你所发起的这种大团体比一切国际条约或法庭成就了更多的事业,因为你在引导这些国家里的青年得到合作的能力、相互的信任、邻舍的关系与基督的爱心。”[10]

穆德的基督教国际主义思想的实质不是一种纯粹的制度设计,而是强调用基督的精神对人类心性的教育和改变,让人们从本质上认同平等、友爱、正义的观念,维护世界和平。这种国际主义是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的,源自他对上帝的绝对信仰,主张用基督教的理念改造世界秩序,建立基督教的全球共同体,实现人类社会的和平。穆德本人不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家,而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他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着国际主义的理念。

三、 穆德的基督教国际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晏阳初曾经说:“中国近代的大革命家、大政治家、大外交家,如孙中山先生、王正廷先生、余日章先生等,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受过基督教教育的造就。就是那班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人,也莫不是直接地或间接地受过基督教教育的影响。”[11]由此可见,无论是民初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袁世凯在与穆德会谈后也曾经感慨地说:“我非常认真地听了你的演讲,孔子教给我们真理,你则告诉我们怎么做一个遵循真理的人。”[12]

从中国国际化的角度看,穆德思想在中国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穆德强调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平等互助和相互理解与学习。这有助于消除中国人心中长期存在的“华夷之辨”和种族偏见。赵紫宸说到:“我信国际的友谊,必以各国对于他国文化的了解与欣赏,对于己国文化的阐发与爱护为吸引调剂、结合维持的精神。”[13]

第二,穆德的基督教国际主义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了社会进化论的弊端。穆德的国际主义思想为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领袖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演进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1922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举行完毕后,穆德以及众多与会代表到天津参观访问,受到黎元洪的接见。黎元洪在欢迎词中说:

“元洪与诸君欢聚一堂,觉得很光荣的……幸今贵会诸君来临,得瞻听各国之文化,彼此交换知识则益善大焉。此次世界之大战争,牺牲无数生命财产,所得觉悟不少。国际间须改变方针,不能全仗武力,非主张公道、维持公理不可。依元洪所想,世界学生同盟会,将来必能使世界一家、永远和平。”[14]

第三,穆德的基督教国际主义思想促使中国人开始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主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交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积极地参与构建并融入新的国际秩序。在穆德的影响和积极推动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地了解西方文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他们渴望了解外部世界,认为中国已经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而自我封闭,应该融入并参与构建国际体系。

第四,穆德是基督教新教的代表性人物,他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构筑新的世界体系,使得中国人认识到了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构建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一位基督教青年会会员写到:

“我们要改造世界,我们究竟用何种方法改造世界呢?政治啊、实业啊、甚至海陆军啊、潜艇啊、飞机啊、种种科学的发明啊……此后我们要改造世界必须用基督的真道,做我们所造的基础。”[15]

第五,穆德的基督教国际主义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培育了一种国际主义的眼光和世界主义的视野。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和教徒开始认识到,当今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闭门解决自己的问题。一个国家自身的改造离不开世界大环境的改变。谢扶雅在《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二十五年小史》一文中认为:

“同盟在各种计划活动上,均应通筹全局,具全世界眼光,为全世界着想,决不偏畸于某国或某部分,为各国领袖及会员养成世界概念、世界根据、世界观察、世界情谊,以达全世界学生之公共的幸福及基督的结合,籍以促进上帝对于环球之大计划。”[16]

第六,在穆德博爱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尝试把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融合起来,把爱国与爱全世界的理念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赵紫宸就认为:

“不爱国而谈爱世界的人,为人是妄人,为言是妄言。徒爱己国而把别国为鱼肉,别国文化为芻狗的人,为人是贼人,为言是贼言。爱国与爱世界在将来必需于人类中生活得到统一,达到爱国即是爱世界,爱世界即是爱国的情势。把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统一起来。”[16]

最后,作为一个美国人,穆德的思想以及在华活动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于美国的看法。穆德的基督教国际主义理念倡导国家民族间的平等互助,他还积极建议威尔逊总统承认中华民国。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普遍对美国人抱有好感,认为美国在国际社会中代表了正义与公理,支持美国在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穆德的基督教国际主义在中国面临的困境

穆德的基督教国际主义思想对中国人的国际观产生了很大影响,改变了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对国际事务的看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影响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和反基督教运动爆发后,在民族主义和爱国反帝思潮的冲击下,穆德的国际主义思想在中国面临很大的困境。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失败引起了国内巨大的反响,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国。“一旦国家的生存和兴旺被确定为首要目标,民族主义的主题就一直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生存是一个紧迫的问题。”穆德主张的基督教国际主义理念和威尔逊的自由国际主义一道,被中国的知识分子看成了乌托邦式的幻想,为很多人所抛弃[19]。穆德所强调的种族平等、国家友爱等原则与现实世界各国间激烈的利益角逐形成鲜明对比,脱离了当时国际社会的现实,无法满足中国民众救亡图存、兴邦富国的迫切需要,自然无法为大部分中国人认同。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基督教运动。近代西方传教士是伴随着列强的枪炮来到中国的,与列强在华的侵略扩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输入中国,并不是发端于平等的文化交流,其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基督教一直被中国的民族主义者看作帝国主义的帮凶和工具,“基督教传播的地方,就是外力蔓延的地方;传教士所到的地方,就是洋货流通的地方。我们要知道,这便是资本主义帝国开辟的新市场了”。[20]1922年,针对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海一些青年学生决定成立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并公开发表《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提出“基督教及基督教会在历史上曾制造了许多罪恶。……现代的基督教及基督教会,是我们的仇敌,非与彼决一死战不可。……而现代的基督教及基督教会,就是这经济侵略的先锋队。”[20]在反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下,在华教会组织受到了很大影响,信众大大减少,基督教青年会也日趋衰落。

五四前后,科学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削弱了宗教思想在中国的声望和影响力。很多中国知识分子从科学主义立场出发,把基督教等同于迷信。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一文中认为:“科学之力日盛,则迷信之力日衰。”[21]中国的知识分子发现,相比于基督教,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更能救中国于危难。对近代中国知识精英来说,“在接受西方知识的同时拒绝西方的宗教不但证明是可行的,而且前者甚至可以变成用来反对后者的武器。”[22]

随着国人对西方文明发展进程和基督教历史的深入了解,穆德的基督教国际主义思想被一些人认为是不可行的。“世界上杀人流血的事,人人对他都有谈虎色变的情形,只是我们绝不可忘记基督教杀人流血的历史。”[23]而一次世界大战恰恰就是一场信仰基督教国家之间的战争,相同的宗教信仰并没有能够弥合利益的纷争,基督教所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并不能跨越现实利益的争夺。

因此,人们自然怀疑穆德倡导的天下一家、国际理解以及用基督教原则改造国际关系的国际主义思想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带来世界和平和实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穆德国际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多少有些生不逢时。

参考文献:

[1]时殷宏、吕磊.美国对华态度与中国之加入国际社会——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概观[J].太平洋学报,1995(3).

[2]John Mott, The Worlds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 Origin, Achievements, Forecast, P.;WSCF, 1920, p. 81.

[3]John Mott, The Present Day Summons to the world Mission of Christianity, Londo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Press, 1931, p.96.

[4]John Mott, The Present Day Summons to the world Mission of Christianity, p.87.

[5]John Mott, The Present Day Summons to the world Mission of Christianity,p.87.

[6]Galen M. Fisher, John R. Mott Architect of co-operation and unity,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1952,p.76.

[7]John Mott, The Worlds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 Origin, Achievements, Forecast, p. 82.

[8]John Mott, The Worlds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 Origin, Achievements, Forecast, pp. 76-77.

[9]John Mott, The Worlds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 Origin, Achievements, Forecast, pp. 82-83.

[10]马泰士.穆德传[B].张仕章译,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40:250.

[11]转引自夏俊霞.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接纳与认同[J].世界宗教研究,1999(3).

[12]C. Howard Hopkins, John R. Mott 1865-1955, New York: 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p.394.

[13]赵紫宸.中华基督教的国际问题[M].青年进步.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17-1932:73.

[14]欢迎同盟会代表[J].大公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1922-04-11.

[15]皕诲:《对于大会总题<基督教与世界改造>及分股讨论各问题的感想[J].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17-1932(73).青年进步,1917-1932(73).

[16]谢扶雅.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二十五年小史[J].青年进步,(50).

[17]赵紫宸.中华基督教的国际问题[J].青年进步,第73期。

[18]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M].459-460.

[19]驳卢淑之基督教与资本主义[J].张亦镜编.批评非基督教言论汇刊全编.真光杂志社,1922:65.

[20]《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先驱》第4号,1922年3月15日。转引自杨天宏.基督教与近代中国[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25.

[21]葛懋春、蒋俊编.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97-98.

[22]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17.

[23]《批评赤光的基督教与世界改造》,张亦镜编.批评非基督教言论汇刊全编[C].真光杂志社,1922:54.

[24]时殷弘.现代国际社会共同价值观念——从基督教国际社会到当代全球国际社会[J].国际论坛,2000(1).

[25]Mott, John The Worlds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 Origin, Achievements, Forecast, N.P.: WSCF, 1920.

[26]Mott, John The Present Day Summons to the world Mission of Christianity, Londo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Press, 1931.

[27]Fisher, Galen M. John R. Mott Architect of co-operation and unity,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1952.

[28]张亦镜编.批评非基督教言论汇刊全编[C].真光杂志社,1927.

[29]杨天宏.基督教与近代中国[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31]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编.青年进步,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17-1932.

Abstract: In Modern China's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America and American missionarie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American Missionary movement, John Mott's internationalism believed that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ristian global community and the kingdom of heaven of Christ which based on Christian principles such as universal love, justice, equality and cooperation could maintain the world peace. Mott had been to China many times in all his life and what he had done did influence a lot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young students. Meanwhile, his Christian internationalism was also to be criticized because of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Keywords: Christian Internationalism; Mott; internationalization

责任编辑:王之刚

猜你喜欢
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增强仲裁国际化水平 提升中国仲裁影响力
民办大学国际化教育50强出炉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夺冠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真正的国际化
国际化教育
国际化大学的定义与评估
杨元庆: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