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级政府对会展业的规划语境中,国际化一直是个高频词汇,是政府对会展业的要求和重要目标之一。而随着中国会展业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展览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业内人士对国际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多元。想法多了,争论也就多了,如何正确理解会展业国际化,本刊认为应该明晰几个概念。
首先,关于国际化最常见的误区莫过于展商和买家的“国外化”,之所以说“国外化”而不是国际化,是因为在各地政府和很多业者的理解中,国际化就是指展会上的外国人,老外的面孔越多则意味着国际化程度越高。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长期以来,国内很多展会都曾花大力气请外国人参展参会,不仅免参会费,而且解决交通住宿,往往花费不少效果却未必好。为了招揽外国人参会,主办单位往往把标准放得很低,甚至根本不会细致考察被邀请对象是否符合展会买家标准,是否能够产生实际购买力,这样的外国人请的再多,展会也不能算是国际化的展会。这种做法多少有崇洋媚外的嫌疑。不过,随着近年来我国展览水平的提升,很多展会主办方眼界提高了,在这方面变得更加精明,已經不肯再为不相干的外国人花冤枉钱了。这是一种进步,也说明我们距离真正的国际化更近了一步。
其次,展览的本质在于推广商品、促成贸易、达成合作,那么不管是展商组织还是买家邀约,都要围绕这一条主线进行。那么能否请来外国人就不是衡量展会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能够促成产品国际成交(进出口)、推广产品和企业国际影响、达成国际经贸合作才是真正的国际化。长期以来,我们都在舍本逐末,只注重表面客商的国际化,却忽视展会实效的国际化。
第三,关于中外会展业的差距。谈到国际化,往往就容易拿国内会展业与欧美等会展强国相比较,认为国际化就是要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当然,这种理解不能算错,但是反映了我们骨子里的一种不自信。时至今日,我们在很多领域已经直追甚至超越先进国家,比如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展会项目上,我们也有一些跻身国际同类展会前列的项目;再比如,在展馆配套建设和国际会议接待服务能力上,我们比国际强国也不遑多让。对于今天的中国会展业来说,我们的确有了骄傲的资本,的确不再需要“言必称希腊”。当然,在整体发展商,我们与国际强国还有不小的距离,这一点不可否认。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管理的标准化和服务水准上。所以,真正的国际化就是对接国际标准,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品质。
真正的国际化不在于展会上能请来什么人,而在于展会能吸引什么人。做好展会服务,做强展览品质,不管是外国客商还是国内展商,自然会纷至沓来,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