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娟,白 冰
(延安大学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左耳》:从文本到影像
冯娟,白冰
(延安大学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电影《左耳》上映后票房成绩优异,编剧饶雪漫流畅、自然的改编,将小说中几个性格迥异少年的情感历程,由爱情与变坏两个关键词串起,影片导演苏有朋则用真实、深沉、温和的叙事画面,塑造了这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及他们在疼痛中挣扎生存的情感,使《左耳》从文本到影像,在故事表述方面有了提升。
关键词:《左耳》;电影;改编
饶雪漫的青春疼痛小说《左耳》2006年7月出版后,极其畅销,成为90后学生的必读小说。2015年4月,新晋导演苏有朋将同名电影搬上荧幕,获得了4.7亿票房,压倒同期青春电影《何以笙箫默》、《万物生长》,被舆论称为“奇迹”。影片如此受欢迎,与饶雪漫小说《左耳》畅销及导演苏有朋的个人魅力有关,与导演大胆启用平均年龄23岁的新人出演,使影片青春气息浓郁有关,更重要的是影片《左耳》以柔美的画面及完整的故事情节,打动了观众。饶雪漫亲任编剧,对作品进行了重新加工和改编。“文学和电影是两门不同的艺术,它们在形象、思维和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质的不同。”[1]饶雪漫对小说的对话、情节、矛盾、人物处理都进行了加工,苏有朋将小说中的情节细针密线进行穿插,使观者获得清晰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首尾呼应,将文本与影像的结合擦出耀眼的火花。在电影《左耳》的创作过程中,饶雪漫说:“为了磨一句台词,我跟他往往要花掉一整晚的时间。”[2]而且两人常常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编导之间的互相的倾听,磨合,协同作战,才会带来这部让人感动,获受好评的佳作,电影《左耳》,通过优美的画面、完整的情节,感人的故事,极具观赏性和教育性,成为一个超越文本故事的艺术品,成为一部崭新的作品。
一、电影《左耳》对小说文本的改编
(一)叙事由多视角变为单线叙事
小说分四部分叙事,将故事情节分述于李珥(木子耳)、吧啦、张漾三个主人公下,以“我”的视角叙事,讲述即将高考之时,周围同龄人经历的情与痛,从不同人的视角交替讲故事,共同叙述完整事件。电影则将这些交错的情节进行了整合,采用单线叙事,以“我”(李珥)的角度叙事,只有一个叙事声音,将小说简化为一条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保留了小说故事精华,将分散于各部分的情节做一整合,使故事流畅、清晰,一气呵成。叙述以李珥与张漾的结合为主要线索,讲述了结合经历的点点滴滴,其中穿插吧啦与张漾的恋爱及与许弋、黑人的错爱,李珥与张漾的恋爱及与许弋、尤他的暗恋,蒋晈与张漾的感情分合,讲述了青春期男女的爱情萌动及执着爱恋,只要喜欢一个人,就“像一只愚蠢的飞蛾,扑向了自以为是的爱情。”遇到挫折、阻挠、失望仍义无反顾,这是青春期爱情的特质。影片从李珥介绍自己左耳失聪陈述故事,“甜言蜜语要说给左耳听,如果有个人对我的左耳说甜言蜜语,即使听不到也没关系,我一直在等待那个人”,结局以张漾对李珥的左耳说情语结片,首尾呼应,与片名《左耳》呼应。
(二)故事的叙述情节及人物进行变化
“作者自己改编自己的作品往往是非常痛苦的。每一句话、每个人物、每个情节都是自己的血肉凝结而成,而今要大刀阔斧地改动,……要把原来搭配地十分完美的艺术整体按照电影的需要进行重新组合。”[3]“饶雪漫写完改,改完写,用了差不多一年,她感叹:“编剧不是人干的活。”[4]电影《左耳》基本还原小说,在部分情节与人物方面进行了改动,最明显的就是吧啦死因的设计,小说中吧啦怀孕被张漾逼迫堕胎,母亲知道后用车强行拉去医院,为保住孩子,吧啦奋然跳车,被疾驰而过的三轮车碾压致死。堕胎情节在《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青春类型影片都有,苏有朋对此进行了规避,重新设计情节,用一个误会去替换。叙述前提是一次毕业聚餐时蒋晈问张漾:“我和吧啦的吻到底谁的甜?”张漾做出“吧啦,婊子”的回答,就是这个录像回答使吧啦误会,影片创设台风到来的时间点,吧啦冲向暴雨中,成为吧啦寻求答案未果意外被撞的合理时间。此时人们忙碌的身影,为张漾没收到电话、短信找到遗憾的理由,这样合理巧妙地避免了青春类型影片泛化的堕胎情节,是值得肯定的。小说中很多情节都未选入电影,如李珥云南丽江遇张漾,许弋父亲住院“骗”钱,吧啦见许弋母亲等小说情节都未选入,情节为人物服务,影片主要讲诉李珥与张漾的最终相爱,所有情节都为此开路。
影片增加的情节为片子增色不少,如高考完吧啦与张漾在海底情欲纠葛的镜头,嬉戏、接吻、定情,痴缠绝美,水中唯美的画面配以提琴的背景音乐,顿时使二人的情感得以提升,成为影片吸引眼球的一大亮点,美感十足。此水中镜头并不是孤立的,苏有朋巧妙的在电影结局部分给予了呼应。李珥和张漾骑车路过海边,一轿车掉入海中,张漾情急之下跳水救人,一袭白衣的女司机突然成为幻象,成为飘散着头发的吧啦,张漾拼命救回“吧啦”,此呼应成为张漾卸下对吧啦的愧疚,得到宽恕,走向新感情的象征,时光交错之中,带给观众唏嘘之感。随后,画面转向岸上焦急等待的李珥,她拼命在岸上呼救,痛苦的哭着,终于看到张漾浮出水面,此时的李珥对张漾的爱,观众都能感受到。张漾看着海面,若有所思,李珥看着张漾,满心言语。这些情节都是电影中加入的,设计的相当好,让我们看到张漾与吧啦的真爱,也通过此最终使张漾放下吧啦,与李珥牵手。
此外,电影将小说中对情感塑造不太重要的人物进行瘦身,李珥的父亲、许弋前女友、蒋姣爸妈、吧啦母亲电影中均未出现,为了更多的表现几位主人公,对这些人物做了简省,将叙事时间都留给了有需要的人和情节。
(三)人物语言的变化更符合性格及人物塑造
小说《左耳》中有许多生动的对话,电影充分利用人物体态语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将对话呈现,形象、生动,突破文字语言的局限,更富有表现力,比小说单纯的语言讲述更加震动心弦。此外,电影对话对小说对话做了符合人物性格的改编,让人物更淳厚,更有个性,如小说张漾与李珥的对话,“你去还书吧,我还有时间,等下我再载你回去。”“谢谢你,真的不用了。”“不许废话。快去!”再如“给我一根烟。”“小孩子一边去!”“我都抽了好几回了。”“你找扁呢?”这样的对话其实是当下年轻人生活中常用的表达,但电影用这样的对话对塑造人物没太大意义。电影对人物对话进行了设计,简要合理,合乎剧情。如张漾:“你愿意跟我去北京吗?”吧啦:“我可以把它当成是求婚吗?”短短的问与答,将吧啦与张漾两情相悦的喜悦及永远相伴的渴望表达出来。吧啦死后,李珥质问张漾的一系列话语:“你谋杀了她,她是不会原谅你的。”“你应该多吃点,不然哪有力气去忏悔。”“你爱她吗?所以吧啦死得一点都不值得,对不对?”“所以吧啦就是天下第一号傻瓜,对吗?”李珥的质问其实是吧啦在质问,表达着吧啦对爱的疑惑、遗憾及李珥对张漾的恨及不解。小说叙事时,张漾篇中称蒋晈为老婆,电影进行了回避,将张漾与蒋晈的情感以近乎单恋展现。张漾和蒋晈的分手处理对话也是影片设计的,蒋晈问张漾:“你是不是从来没有爱过我?”回答:“不是。”问:“你是不是一直忘不了她?”回答:“是。”蒋晈使劲扇了张漾说:“从现在起,我们两清。”自此二人分手。
二、电影《左耳》对小说文本的提升
(一)强化疼痛及“坏”,更加形象
《左耳》被誉为青春疼痛类型小说,它展示了青春少年们成长中遇到的疼痛。小说中有不少写疼痛的句子,如“在那一个瞬间,嘴唇难以言喻的疼痛不堪”,“我留着泪完成它,心里那么疼那么疼”等等,苏有朋说:“《左耳》很重要的就是青春的疼痛,……我们没有那么多青春的表面,没有青春的壳,我想讲一些青春的核,这部电影的第一直观感受,我想应该就是疼痛。……青春这些疼痛有的时候它会让你一辈子都难忘,我觉得我们这部电影有很多这样的元素。”[5]影片中的疼痛通过情节渗透,如张漾打吧啦,黑人打张漾、蒋晈,许弋和尤他打架、小耳朵失恋、吧啦的死、朋友们的伤心。“影片对疼痛进行了形象表现。苏有朋的《左耳》与众不同的是,不再把疼痛和悲伤当做一直在碎碎念的故事,重新回头看那段莽撞的日子,我们携手并进的是结痂后重拾的信心。”[6]正如小说中琳说的:“傻完了就长大了。”影片所有疼痛,都是为了更好的成长,成长便是治疗疼痛最好的因素。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治疗疼痛的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及方向。
小说强调“好、坏”,直击青春的阴暗面,苏有朋说:“我看了小说之后发现和其他电影不太一样,这里面有好女孩和坏女孩的对比,有对人性阴暗的描绘,觉得是可以挖掘的。”[7]影片围绕着“坏女孩”在一群朋友的生活中起的作用来串故事,坏女孩抢别人男朋友、为“报复”诱骗男孩、打牌、抽烟、酒吧唱歌等,但遇到真爱时坏女孩却对爱情相当执着,对友情也是照顾加信任。许弋从优秀变得有些“坏”,黑人由“坏”变好,李珥为爱想学“坏”,这些反映了处于青春期孩子易叛逆,尤其是单亲或不在父母管辖下的孩子,更容易变“坏”,他们成熟更早,更愿意用成人思维去做事,其实他们并非本质“坏”,影片这些孩子都有着纯洁的友谊,执着的情感,其实都是“好”孩子。
(二)电影色彩、镜头、人物塑造对文本的超越
色彩在电影符号中意义很多,导演在营造电影色彩时,会赋予色彩某种意义,如渲染氛围,抒发情谊,或者表现人物个性及心理等。《左耳》的色彩运用很到位,明暗交错,蓝绿色系、大地色系运用较多,展现出浓浓的青春与逐渐融入社会的现实。小耳朵知道许弋喜欢吧啦后很失落,在家学抽烟的场景,光影昏黄幽暗,昏暗角落哭泣的小耳朵衬托她昏暗的心情,还没恋爱便失恋让她从此想变坏。酒吧及巷子光影交错,与校园明亮的场景对比鲜明,这也恰恰是好与坏的色彩反映。
电影语言是视听觉空间的整合,借助镜头来表现文字描绘的图景,“改编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小说,而应以适合电影的声画表现及观众的接受为目的,从电影的角度,也就是从声画语言的影像化表现上,进行大胆的创作。”[8]苏有朋善于利用画面表达情感,抒发情绪。如吧啦车祸,雨中的吧啦悲恸的躺着,镜头从吧啦脚部缓缓上移,当人们看到头上流血不止的吧啦,心都被揪起来,镜头再缓缓提升,映出雨中孤零零的吧啦全身,悲伤的背景音乐瞬时响起,刷刷下着的大雨与路人匆匆的脚步衬托静静躺着的吧啦,可爱的生命就此静止。几秒过后,镜头随即切换,快速闪过吧啦死后每个人的痛苦与沉重,吧啦的奶奶哭着给吧啦烧衣服,李珥在海边撕心地向大海呼唤,张漾在天台呆呆坐着望向远方,许弋在酒吧堕落,黑人找张漾、蒋晈算账,画面过度很快,冷静淡漠的完成,每个镜头都表达着深意,与路人无视相比,吧啦的死成为这些年轻人生命的转折点。再如,李珥发现许弋不忠,电影用短短几个镜头表现了李珥的痛苦,一是慢慢拖着沉重的脚步走,配乐加画外音“十七岁的时候,我期待有个人对我的左耳说甜言蜜语,结果他不是那个人,爱情,也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二是梦境,高烧昏睡中梦到曾为许弋挨酒瓶后镜子前的画面,吧啦过来安抚她,一转身镜中的自己竟变成吧啦,暗示了李珥认为她们在恋爱中受的伤是相同的。通过镜头营造情感表达,影片中比比皆是,是苏有朋对影片细节要求高的结果。
苏有朋大胆启用新人表演,“对于青春片,年轻新演员是这个类型领域创新和制造新鲜感的重要一部分。”[9]通过新生面孔,描绘稚嫩青涩的青春,通过设计对话、表情及情节,使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剧中每个人物都爱的很纯粹,配角的爱也是如此,人物执着的感情刻画成功。蒋晈对张漾,爱着却无法掌控的依恋、为难、痛苦着。张漾父亲接受怀有别人孩子的女人,是因为深深的爱,当她离开也不埋怨。苏有朋善于抓住影片人物的塑造,每个演员的形体、表情、动作都是他精心设计和示范的,选择与小说人物外形相似的演员,引导演员去跟每个塑造的人物贴近,保留故事外壳,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巧妙的平衡,成为校园青春类型中独特个性的影片,除了教师说红烧肉桥段,影院有笑场,其余部分观众都是在细细品味作品,跟着演员去寻找痛感,去化解痛感。
(三)强化几个叙事场景,为情节服务
影片中饶记拉面馆、废旧手工作坊的天台、“算了”酒吧、海滩边、黎吧啦的床、巷子等是重要的叙事场景,这些富有影像喻意的场景,是这一群年轻人的共同青春印记,充分展现了电影语言的美妙。天台是吧啦的秘密天堂,在这里,张漾倾吐他的秘密,同样在这里,吧啦将这个秘密告诉小耳朵,过年放烟花,小耳朵原谅张漾也是在这里,场景的运用赋予了影片更多的故事性。前述海底情节,其实也是这样的呼应。还有最后结局公交车左耳叙情话一情景,影片此前也有一起公交的场景,经历了成长的李珥终于放下对张漾的恨,并告诉张漾吧啦最后的话语“她相信你,她永远爱你。”至此两个年轻人心中的包袱就此放下,张漾坐到李珥旁,对李珥左耳轻轻说着,“你知道我跟你说了什么吗?”此时赵薇所唱背景音乐开始响起:“听不见的耳语最诚恳,看不到的内心都忠贞,执着难得,总不会辜负你的单纯,准不曾一时轻狂而消沉……。”渐行渐起的音乐文词贴切,颇为令人沉醉。李珥笑着,看向张漾,二人相视一笑。镜头转向公交外,公交载着幸福,甜蜜开向远方,开向他们熟悉的家园中。场景运用恰如其分,形象、直观,这都是影像对文本的提升。
“导演的作用之于电影是至高无上的,导演对原著的理解力之于改编的成功与否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他要把对原著的理解传递和转换成演员的表演和其他一切电影元素,使文学之美变成电影之美。”[10]苏有朋通过《左耳》的荧屏展现,为我们带来一顿青春精神盛宴,对小说情节的改编及深沉画面的表现,对故事一气呵成,提炼提升,用《左耳》证明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在青春片的阵营里插上一面鲜明旗帜,这种属于青春另一面的疼痛,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诠释出来味道的,苏有朋用最有艺术水准的诚意制作与小说将相辉映,在各自领域均绽放光彩,给影片带来成功。
参考文献:
[1]汪流.中国的电影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8.
[2]高宇飞.饶雪漫期待电影《左耳》降生:编剧不是人干的活[Z].人民网.2015-04-07 07:27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407/c22219-26804765.html.
[4]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10.
[5]刘茵.电影《左耳》讲诉“青春的疼痛”[Z].天津日报.2015-03-11 07:54 http://news.hexun.com/2015-03-11/173936124.html.
[6]左耳:苏有朋重述疼痛青春 苏有朋再青春[Z].2014-09-01 18:37新浪娱乐http://ent.sina.com.cn/m/c/2014-09-01/18374202144.shtml.
[7]饶雪漫:《左耳》电影比想象好得多[Z].2015-04-09 07:18荆楚网-楚天金报http://hebei.sina.com.cn/wenhua/gallery/2015-04-09/07182540.html.
[8]陈晶.体裁、故事、影像化——小说电影改编三题[D].2006,4:3.
[9]关雅荻. 喜欢《左耳》和电影值得推荐的6个原因[Z].艺恩网2015-04-29 http://www.entgroup.cn/MarketingNews/2924527.html.
[10]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10.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40(2016)01—0053—04
作者简介:冯娟(1979—),女,陕西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词汇学。
收稿日期:2015-05-26
白冰(1986),男,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硕士,主要研究国际商务,资源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