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娜(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100083)
“观念”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高丽娜(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100083)
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历经30多年的发展,其专业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具体表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向规划、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提升等方面,尤其是新的观念和理念,为当今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对“观念”的本质和现象进行审视、探究和反思等问题的讨论一直方兴未艾。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将“观念”意识引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应成为我们与时俱进的驱动力,这对设计教育教学而言,将会促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设计思维模式的不断进步,以契合国际的趋势和时代的发展。
观念;视觉传达设计;教学
《观念更新论》一书中,把“观念”归纳为三类:“一种说法认为,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即知觉和表象;一种认为,观念是作为人们思维活动结果的思想或思想意识,即理性认识;一种认为,它在广义上指的就是意识、精神。”可以说,观念是人类对事物的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的集合体,“观念”系统指导着人类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一系列行为,它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那么,是什么催生了一系列“观念”的更新呢?首先,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文明的突飞猛进,人类的观念和行为都发生着深刻的动荡和裂变。其次,文化的变革潜移默化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塑造着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观念更新的催化剂。可以说任何形式的表象都是“观念”的外在表现,“观念”并不直接等于理念,“观念”是某种思想价值的存在,它关乎行为和实践,是一种抽象思维指导下的某种行动表达。因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即有什么样的“观念”存在,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产生。
基于“观念”的意义,将“观念”意识引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能够更加清醒、客观审视本专业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以及由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专业需求和变化。并以此来指导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设计思维的转变与更新。“观念”指导教学的理念,理念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以及专业课程设置等等问题都离不开“观念”的引导。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探析“观念”的作用和意义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设计人才,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和设计风格,并在反思、探究和努力中前行。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史上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历经30多年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更新,在教育领域具体表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方向的规划;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很多方面,这一现象都离不开“观念”的指引和指导。“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80年代中期被称作“装潢设计”,进入90年代,逐渐被延展为“平面设计”,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它充分体现了本专业与生存环境的紧密关系。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观念”的转变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改革开放后,西方哲学、文学和艺术、设计理念、思潮随之涌入我国,此时中国的艺术教育如何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成为该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时期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给中国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此时,中国自身的设计理论研究相对匮乏,由于设计教育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引用和借鉴西方模式成为当时的一种常态。这一阶段设计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评价体系是基于美术理论这一历史事实,以及相关人文学科仍处于新的起步阶段,也造成了设计批评过于注重美学品质而从某种程度忽略了设计在整个产业链的价值诉求。这一阶段,设计教育“观念”还处于舶来的状态,对其认知还未做到深刻而透彻。
2、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设计形成新的热潮,迅速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不少的艺术设计院校相继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课程,比如PS、AI、CAD、3DMAX等等设计软件课程,它大大丰富了设计的表现手段。与此同时,中国设计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学习设计的学生大量增加。由于设计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批批设计教育工作者和设计师纷纷走出国门,将发达国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教模式引入我国,在消解和重构的过程中的同时深化了对设计教育“观念”的理解,这对当时的中国设计教育以及设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进入21世纪,伴随着设计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国现代设计教育教学研究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从文化学、哲学、营销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不同视角展开了对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而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认知和践行体系。与此同时,设计理论研究的视域也愈加深刻与开阔,为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将自身特色与国际先进理念结合的探索和尝试日渐明显,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设计教育“观念”也随之产生。
这三个阶段的过程是一个从学习、消化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观念”的认知逐步清晰,也正是对观念的重视,使我们的设计教学呈现出与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紧密对接,从而凸显出现代设计对社会的驱动作用。
观念先行是当今设计的显著特征,换言之,观念具有对设计的指导和统筹作用,观念的对与否,直接关系到设计思维与实践价值与意义的体现,以及有效发挥设计的延展和社会意义。就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而言,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指导意义:
当今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激发了设计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设计创新和解决问题的属性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彰显,并不断创造新的途径和机会。视觉传设计不仅是从平面到多维、从静态到交互、从纸媒到多媒体的延伸,更重要的是树立起对社会、人生存质量的关注和意识,担负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绿色设计、交互设计、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生态设计等新观念的产生无疑为专业教学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视觉传达设计在新观念的引领下,脱离就事论事的常态,更加关注自身的社会价值,以开放、跨界及多学科融合的姿态,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先进观念注入视觉传达的教学,已成为助推本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从而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的前瞻性。设计的产业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决定了设计创造行为的多重属性,偏重任何一种都会造成设计理解的偏离,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就是需要以观念为主导,综合协调设计的呈现与产出。换言之,树立正确的设计观,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首要任务。
2、 本质意义:
“观念”所涵盖的思想和观点是视觉传达设计“教”与“学”的核心,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至关重要,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我们应该以先进“观念”作为大学教书育人的初衷,大学作为设计师学习和成长的摇篮,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理念、设计风格以及自我设计修养在教学环节中都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的设计观及学术观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设计本质的认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是教学的三大核心问题,作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离不开“观念”的指引,其观念的创新与更新是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所在,观念的更新可以促使教学中“内容”到“形式”,“形式”到“内容”的飞跃。《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写道:“在诸多有助于促进教师适宜的个人教育观念形成的途径中,教师的反思性实践、有效的教育理论的‘教’与‘学’、教育理念的‘制度化’是三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它们在教师适宜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分别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应该从不同的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来促成这三者作用的实现。”
重视观念为先;重视观念引导;重视观念贯穿。这样的教学理念让教的过程更有创造性,让学的过程变得更主动,让设计成果变得有意义和价值,让设计师变得更具社会责任感,最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3、 延展意义:
多学科多元化交叉是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跨界”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方向,具体表现为:二维向多维延伸;观看向交互转向、静态向可视化转变等等,这些变化体现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与时俱进,教学改革确实让我们不断地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同时它还影响着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从“观念”上进行多学科跨界思考,即从单一学科思维走向多学科交叉思维的模式,让“设计”与科技、文化、经济、人文紧密关联,从而引领人类感知为更优质的生活,让设计更好地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从而体现观念在视觉传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梁 田)
J022
A
1008-9675(2016)06-0154-02
2016-09-15
高丽娜(1980-),女,内蒙古包头市人,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