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令(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从审美角度看城市特色景观的主体性构建①
徐 令(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城市特色景观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其物质、文化和空间三个层面上都以“人”为中心,形成城市特色景观与人的生活的有机互动。当指向“人”的生活时,特色景观回归到景观自身,以“人文尺度”指导特色景观建设及其审美,体现具有社会功能的存在性空间的“场地精神”。城市特色景观是城市的灵魂,体现人的价值。加强城市景观的主体性构建,能够推进城市特色的发展。
城市特色景观;审美;主体;空间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中已出现‘特色危机’”,大拆大建之下的“千城一面”,过于强调城市的外部形象和功能,城市文化和传统的破坏直接导致了“城市特色的泯灭”[1]。而承载城市自身的风格、风貌与形态等鲜明个性的城市特色景观是城市文化的最好体现。每个城市的特色景观不仅是城市审美中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与认知体验,还是城市内涵具象化的象征。随着当下先进的技术材料和设计理念的发展与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运动,许多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是透过表面的繁华我们却发现并没有产生预期中的大量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作品。相反,技术思维与工具理性使城市建设脱离了“日常生活”,出现本体的迷失。按照诺伯格·舒尔茨的理论,城市景观的指向是日常的“生活世界”,通过“生活世界”构成城市真实的现象。因此,强调城市的特色建设,营造特色景观,必然要从生活中的人与景观间的审美关系去解析特色景观的本质,通过研究城市特色景观的物象特色、文化特色和空间特色,分析城市特色景观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更好地提升现代城市发展的品质。
“城市特色景观是在一定时空领域内某城市景观相对于其他城市所体现的不同审美特征”[2]。作为“一个群体景观特色的概念”,城市特色景观是物质要素和文化要素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特色景观资源体系,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景观类型包括历史文化遗存、自然山水环境和现代标志建设等”[2]。体现城市的形态、形象和意象的特色景观包括物质特色、人文特色和空间特色这三个层面,是整体性与个性化审美结合的特色系统。城市特色景观不是独立存在的街道、建筑或空间要素,而是基于不同地域的自然风貌形成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群体效应,如上海的外滩、美国旧金山半岛等具有鲜明个性的景观体系。它们融合了各自地域特点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人工建造的景观与天然的地理环境有机地融合,呈现城市的文化形态,塑造出具有强烈美感的城市空间。
城市特色景观是人的生活的体现。作为对城市特色的具象体现,城市特色景观的色彩、形态、布局等的特别之处能够直接反映出一定时空内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体现特定的生活状态。“我们会在周遭许多事项上寻求外貌或外观之美,特别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点上”。城市实质上是提供美好生活的现实空间,代表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的最高理想。特色景观不仅是城市空间环境中物质形式外观的标志,还突显城市的艺术形象——生活的形象。这些具有显著城市特点的景观直接反映了各个时代之下的不同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对人的生活的挤压,打破城市建设对人的幸福生活的解构,构成与人的生活的有机互动。
城市特色景观不仅加强了城市的辨识度,还使城市更能吸引人,产生强烈的意象性上的感知,影响人的审美倾向,让城市更加具有审美的功能与价值。因此,城市特色景观属于审美判断的范畴, 是基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间能动关系上的感知与判断,反映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认知心理等的自觉性和审美过程中的时空特点,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理查·佛罗里达曾指出,“美学”是城市评判的最顶层,从美学上去研究城市特色景观,能够真正深入了研究城市特色景观的本质。
与一般景观一样,特色城市景观的物化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要素是指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有形要素。人文要素分为建筑、街道、广场、公园、雕塑等经人的活动改造的物化要素。这些物质层面是特色景观的具象化形态,也是人的生活交往的具体环境,构成城市景观特色的物象特征。景观的物象特征不单纯是以“物”的技术与形式上的完美所达到的直观独特性为衡量标准,而是依据整体上独特的自律性结构所展现出的各个要素内部复杂的现象。这样,特色景观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间才能够以“物感”建立符合生活本真状态的联系,达到审美状态的结构表现与形态处理。
建筑是城市特色景观物质属性的最好体现。建筑是物质的、实在的和有生命的,是通过材质与形态构成的富有体量与质量的诗意的“现象”。成功的建筑借助富有感染力的具象形式获得富有表现力的“美”,达到对景观的功能性、科学性、经济性和场地性的超越,实现其艺术性的追求。建筑的物质构成的目的指向审美。许多功利性的“无意义”的建筑虽然堆积了许多具象元素,但是却忽略环境与人的生活的有机关联,让人丧失生命体验的自觉。单纯的以“物”而非“人”为中心的建筑很难具有真正的艺术性与生命力,一味的追新求异,反而成为低劣的艺术垃圾。本质上,建筑是与人的“交流”,对人的生活和情感做出形式化的具象反应,从而直接参与到人的生活中。
景观是为人提供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与审美追求的场所,在各个层面上体现对人的生活的关怀,尤其是作为其基础的物质元素的表现上。特色景观往往突破原型事物的普通和日常,立足于人的思维、语言与审美的模式,捕捉日常生活中美的现象,对建筑的材料、造型等的严密构思与选择,改变原来事物间的简单的关系,形成高于生活,又关心人的生命体验的独特审美空间。当景观能够指向人的生活时,便真正回归到其本身,体现人的生命本体和意义。总之,特色景观以感性形式将人的价值判断与生活体验形象化、具体化,对人的指向是其物象属性的根本。
城市特色景观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文化追求与审美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风格各异的城市特色景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特点。城市景观包括许多抽象非物化的人文要素,主要有文化、宗教、历史、风俗和人的思维与心理结构等。城市景观有形的物质状态体系是一定时代下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参照由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审美经验等要素形成的“人文尺度”,将外在物质的景观升华为内在的精神的符号。城市特色景观蕴含的价值虽依托于物质要素的传达,但是由于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将景观的建设与审美活动提高到人的生命活动与存在意义的层面。这样,特色景观的人文特色一方面表现为以人的生活为中心,具有普遍的价值特征;另一方面,不同的环境与时代背景下,不同的观念意识与价值取向又使特色景观的人文特色具有动态的分散性特征。
景观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部分,并与文化相互作用。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了丰富的人类物质与精神文化,反映出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城市文化“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人文景观、建筑及独特的生活方式”,“城市中的那些空间构形,建筑物的布局设计,本身恰恰是具体文化符号的表现。”[4]城市特色景观通过景观的物质元素及其关系形成对城市文化的认同,赋予景观心灵意义上的归属感。城市特色景观的审美价值融合人对景观承载的文化价值、真理价值和伦理价值等的感性直观和情感体验。这些共同的价值观是形成人们普遍的景观审美观的基础。对美的执着是人类价值观的共性体现,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人的本真需求,特色景观的审美赋予人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精神心灵上的不断追求,体现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城市文化的共性内涵特征。
城市特色景观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人文特色。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部分,城市特色景观是人的不同社会需求的载体,显示不同地域里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的生活需求。在一定时期形成的特色景观体系构成了富有特质化的城市意象,这些有着某一时期时代特征的建筑、园林、街道、雕像、植被、民居等,反映了其当时独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个性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语言模式、组织制度、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等。这些特质性的文化内涵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发展,是每个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生命力的源泉。
空间是“为定居和宿营而空出的场地”[5],“本质上乃是被设置的东西,是被释放到其边界中的东西。”[6]“边界”在这里不是指传统物理学意义上的界限,而是指存在意义上的本原。这意味空间与人的存在相关联,是“生存性”的,不能将人排除在“空间”之外。它不只是能够被视觉感受到的材料、色彩、形态、质感等物质要素,还包括人的行动、情感、伦理和情感等主体经验。由具体可感的物质构成的空间同时也是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的环境,作为对人的生活的物质表现,具有社会生活的属性,即空间是生存性的,是安居的。
人的活动赋予空间以意义,城市特色景观的空间是人作为主体与景观物质要素间的关系构成的体现。城市特色景观的空间是城市特色景观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包括城市特色景观体系的密度、布局和形态这三个层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城市特色景观的密度和布局是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综合体的典型反映,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的城市经济结构域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类城市景观要素发布的数量与布局。但是城市特色景观与人的生活间的密切关联,使得城市的三维形态和外瞻表现人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使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上都具备审美功能,体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融合的城市文化整体特征,即形成了特色景观所具备的“场所精神”。
场所是具备了社会功能的空间,在城市景观构成的具备物理长宽高概念的形态内,经由人的交流、娱乐、审美等活动,产生了特定的审美愉悦与满足,这些包含着归属感、安全感、领域感的心理空间上的方向感和认同感,就是立足于空间之上的“场所精神”。城市特色景观通过对城市空间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的提取与注入,围绕着人与场地间的身体体验与和谐相生的关系,体现人与环境的对话。具备着强大“场所精神”的城市特色景观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历史传统的充分认识,研究并尊重城市空间里的地形地貌、生态物种、地质水文和历史文化等要素,努力维系与人的生活发展息息相关的场地精神,形成有意义的动态的空间。
城市特色景观的审美是一种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创造。当人作为主体“衡量”城市客体时,对城市景观的物质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整体构成进行全面系统的“解析”。城市景观不仅是满足生存需求的环境所在,还是能够将“精神沉入物质之中”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场所”,体现城市相对于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的具象化结果,为城市塑造出富有个性的的物质空间形象和秩序。如果忽视主体的能动性,过分强调技术、物质、艺术手段的作用,会导致景观的人文特色被物质要素排斥,形成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出现文化发展滞后的现象。而文化要素是人建设城市及其空间的有力手段,是对人作为空间性存在者的有限性活动实践的超越。早在1986年,联合国就在《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对构成21世纪特征的重大世界挑战做出应答,就必须在发展中更强调两个主要目标——发展中的文化尺度和人的文化生活”,“要在经济和技术发展中,将文化和人的价值恢复到中心的位置上来”。当城市景观以“人”为中心,构建出自己的特点和倾向时,便赋予了城市永恒的灵魂与生命力。
[1]朱铁臻. 我国城市发展出现“特色危机”[J].人民文摘, 2003(01):13.
[2]刘生军,于英,徐苏宁.哈尔滨城市特色景观规划的诠释思维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6,30(4):69-72.
[3]理查·佛罗里达.寻找你的幸福城市[M].台北: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09:150.
[4]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139.
[5]孙周兴.作品·存在·空间——海德格尔与建筑现象学[J].时代建筑,2008(6):10-13.
[6]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5:162.
(责任编辑:梁 田)
J501
A
1008-9675(2016)06-0117-03
201609-10
徐 令(1971-),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油画、艺术史研究及美育文化。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SJD76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