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星考 练长勋 胡建平 姚庭永(庆元县食用菌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浙江 庆元 323800)
象草发酵料栽培竹荪技术
朱星考练长勋胡建平姚庭永
(庆元县食用菌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浙江 庆元 323800)
关键词竹荪;象草;发酵料;栽培
竹荪又名竹参、竹笙,在分类学上属担子菌纲,鬼笔科,竹荪属。其形态秀美,香气浓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1],自古就有―草八珍‖的美誉,又有―雪裙仙子‖ ―山珍之花‖ ―真菌之花‖之称,栽培经济效益可观。近年,笔者开展了利用象草发酵料栽培竹荪的试验研究,总结如下。
象草是菌、牧两用的优良草本植物,具有适应性广、再生能力强等特点。可利用荒芜山地、池塘边坡栽培,管理粗放,略施氮磷钾复合肥就可获得丰收。象草3~4月扦插,6~7月移植,11月收割,收割后及时晒干,利用机械压破切割成5~10厘米长,贮存备用。
竹荪栽培备料安排在每年的11~12月,每亩(1亩≈667平方米)备食用菌废料1吨,竹屑1吨,象草3吨,尿素4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石膏20千克,麸皮40千克。
种植前45~60天开始建堆发酵,先铺一层约20厘米厚的象草,再铺一层10厘米厚的竹屑与食用菌废料的混合料,撒上过磷酸钙、石膏与麸皮的混合料,尿素用清水溶化后均匀喷洒在培养料上。浇透后,翻拌培养料3次,将培养料拌均匀。第3次翻料后,在堆旁挖穴,收集渗透出来的水洒到培养料上。料堆成梯形,长度视料量而定,底部宽1.5~1.8米,高1.2~1.4米,再稍踩实,每40~50厘米距离打一个直径8厘米的孔到底,堆料要避免雨淋。
建堆后注意观察料温的变化,当料温升到70 ℃以上,开始降温时,及时翻堆。翻堆原则上是内外上下料对调,打碎结块。并根据培养料干湿程度加水,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在60%左右,以手捏成团,指缝有水而不下滴为度。翻堆最好在晴天温度较高时进行,此时热量散失少,有利于培养料再次升温发酵。根据料的粗细确定发酵时间和翻堆次数,直至料颜色呈褐色且有香味为止,一般翻堆3次。
每年1月中旬至3月上旬,选择近5年未栽培过竹荪的农田,在种植前10~15天翻土整平,曝晒杀菌。畦床宽70厘米,沟宽25厘米,土培于菌床两侧,畦长和排水沟根据田块大小确定。
播种前在场地上搭遮阳棚,先在栽培地四周立柱,柱高2米,柱间距3米,用毛竹做横梁,用铁丝扎紧,再用细竹或树枝搭成经纬,盖上单层3针遮阳网等,以达到三分阳七分阴的效果。
日最低气温稳定在5 ℃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前将培养料散堆2~4天自然降温,若培养料含水量较低,散堆后须补水至含水量60%左右。畦床上铺厚25~30厘米的培养料,将菌种掰成鸭蛋大小的菌块,呈梅花形插播,种间距15厘米,播种后盖上2~3厘米培养料,覆2~3厘米厚的碎土层,成龟背形。再横向覆盖稻草,不宜太厚,防止烧菌。早春温度低,应盖地膜保湿保温。播种15天后,不定期抽查菌种的萌发和吃料情况,正常生长的菌种呈白色绒毛状,如发现菌种变黑发臭,则要查明原因及时挑出,补种。
5.1通风换气
竹荪属好气性真菌,基质或土壤中氧气充足时,菌丝生长或子实体形成较快;反之,则生长发育迟缓,严重时菌丝死亡,长出的子实体畸形[2]。因此,菌床要不定期揭膜通风换气,使畦床内空气新鲜,晴天每天通风1小时后再覆盖。
5.2调控湿度
竹荪既不耐水也不耐旱,要防止雨天畦沟积水和天晴干旱菌丝萎缩。要做到天晴畦沟保持浅度蓄水,但不得高于培养料底部,防止菌丝窒息死亡;雨天排干畦沟水,保持覆土、沟土湿润,结合通风换气,定期掀、盖地膜,保持培养料湿度在60%左右。
5.3控温发菌
竹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4 ℃。连续天晴,温度超过25 ℃时,要通过掀、盖薄膜调整畦床温度,以防烧菌。若温度低于20 ℃,除了透气保温外,还要盖好地膜,防雨保温。
由于5~6月时雨时晴,温度不稳定,采菇有早有迟。雨后天晴出菇早且多,当菇蕾破口抽柄冒盖时,应立即采收。菇体要清洁、完整,每天采收2~3次,及时剥离菌盖和菌托,运回倒入烤筛,让其自然伸长撒裙。
为了使竹荪外观保持整齐饱满鲜白,需采用二次烘烤法。先在筛面铺上一层纱布,再按菇大小分上下层,大的摆下层,小的摆上层,整齐排布,最后用塑料带固定,防止烘烤时被风吹散和沾筛。进入烤房后,打开排湿窗,烧火烘烤。烘房温度60 ℃左右,根据竹荪含水量高低,控制起始温度。起始温度晴天采收的可高些,雨天采收的应适当低些,以利竹荪迅速脱水定形。当烘烤至七八成干时,取出烤筛,将竹荪按大小分开整理,捆扎固定,竖放在烤筛上,再烘干定色。此时须关闭排湿窗,利于烘房内热风循环,保持55 ℃左右约1小时。烘箱停火降至自然温度后及时取出竹荪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防止回潮变色,放入阴凉干燥房间或冷库保存待售。
竹荪常见虫害有菌螨、蛞蝓,病害为烟灰菌。生产过程中一般禁止使用药剂防治。
菌螨一般肉眼不易看见,播种后就会聚集到菌种周围,舔食菌丝,迅速繁殖,造成播种后不见菌丝生长,情况严重的可造成菌种大面积死亡。预防要做好栽培料和栽培场地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除螨源,如废料、秸秆、残碎菇屑等。
蛞蝓又名鼻涕虫,白天躲藏在阴暗潮湿处,黄昏出来寻食,主要危害子实体。可在阴天或晚上进行人工捕捉,用新鲜石灰撒在蛞蝓活动处。
烟灰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较容易发生,会使菌丝断裂,影响产量,早期为一团白色菌丝,最后变成暗褐色。预防要注意栽培场通风,控制菌床的湿度。发病早期可用3%石碳酸或2%甲醛直接喷洒于病处,严重时须直接挖除培养料,并撒新鲜石灰,用塑料膜覆盖病处,防止扩散[3]。
参考文献
[1] 郭渝南, 刘晓玲, 范娟. 竹荪的营养与药用功效[J]. 食用菌, 2004(4): 44-45.
[2] 曾应林. 竹荪大田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 2015(9): 48-49.
[3] 赵崇平. 人工栽培竹荪的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 北京农业, 2011(6): 73-74.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934(2016)02-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