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子实体蛞蝓为害的诊断与防治

2016-06-02 01:34张维瑞刘盛荣苏贵平阮峻峰宁德师范学院生物系福建宁德35000宁德市食用菌管理站福建宁德35000
食药用菌 2016年2期
关键词:蛞蝓形态特征防治

张维瑞 刘盛荣 苏贵平 阮峻峰(. 宁德师范学院生物系,福建 宁德 35000;. 宁德市食用菌管理站,福建宁德 35000)



食用菌子实体蛞蝓为害的诊断与防治

张维瑞1刘盛荣1苏贵平2阮峻峰1
(1. 宁德师范学院生物系,福建宁德352000;2. 宁德市食用菌管理站,福建宁德352000)

关键词蛞蝓;形态特征;为害症状;诊断;防治

蛞蝓,俗称―鼻涕虫‖,又名无壳延螺,水蚰蜒,为软体动物,身体裸露,无外壳,是农作物的常见害虫。随着我国食用菌栽培规模的扩大及主产区栽培年数的延长,蛞蝓为害日益严重,影响了菇农的收益。蛞蝓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夜晚取食子实体,只见到被为害的子实体往往难以判断被害原因并下手防治。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验与实践经验,参考有关材料,对蛞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症状、诊断方法、防治方法概述如下,供广大菇农参考。

1 形态特征

蛞蝓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常见品种有野蛞蝓、双线嗜黏液蛞蝓、黄蛞蝓。

野蛞蝓: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少数有明显的暗带或斑点。黑色触角两对,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内有一退化贝壳。分泌黏液无色。伸展时体长30~40毫米,宽4~6毫米。

双线嗜黏液蛞蝓:外套膜覆盖全身。全身灰白或淡黄褐色,背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条由黑色斑点组成的纵带,两侧的黑色斑点较细小,近色带处的斑点稠密。体前端较宽,后端狭长。尾部有脊状突起。触角两对,蓝褐色。足肉白色,黏液乳白色。伸展时体长35~37毫米,宽6~7毫米。

黄蛞蝓:深橙色或黄褐色,有零星的浅黄色或白色斑点。足淡黄色。黏液淡黄色。触角两对,淡蓝色。体背前端1/3处有一椭圆形外套膜,前半部游离,收缩时可覆盖头部。外套膜内有一石灰质盾板。体伸展时可达120毫米,宽12毫米。

2 生活习性

三种蛞蝓生活习性相似,白天躲藏在菇棚周边阴暗潮湿的草丛、枯枝、落叶、石块、砖块、瓦砾下面,或畦式栽培菌袋与畦的接触处、覆土的缝隙中,夜晚外出活动为害。食性杂,食用菌子实体、蔬菜、花卉和其他作物都会取食为害。食量较大,一条蛞蝓一个晚上能把子实体吃出多个孔洞或缺刻。蛞蝓耐饥饿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存活较长时间,虫体表面的黏液能阻挡药剂进入体内,一般的农药对其不起作用,难以防除。

蛞蝓一年繁殖1~3代,活动适宜温度为15~25 ℃,超过26 ℃或低于14 ℃时活动能力下降。产卵的适宜温度比活动的适宜温度低4~5 ℃,地温平均稳定在9 ℃以上时适于产卵及卵的孵化。卵多产于土粒缝隙中,10~20粒卵堆成块。

3 为害症状

根据王汝财[1]、陈士喻[2]、张维瑞[3]、许仲武[4]、邹凤莲[5]、谭伟[6]等研究报道,蛞蝓可直接取食蘑菇、香菇、草菇、鸡腿菇、滑菇(图1)、平菇、凤尾菇、金针菇、银耳、木耳、竹荪等各种食用菌的子实体。子实体被害后呈现多个孔洞或缺刻,或发生畸形,严重时子实体残缺不全,失去商品价值。

4 诊断方法

要确定子实体是否是蛞蝓为害的,可通过黏液痕迹和夜间观察诊断。

蛞蝓身体表面包被一层黏液,这些黏液维持其生理活动,爬行经过的地方会留下白色或淡黄色的黏液痕迹。因此,当发现食用菌子实体有孔洞和缺刻时,要检查被为害子实体及其周围的菌袋、菇畦或菌床上是否有白色或淡黄色的黏液带痕。如有则说明为蛞蝓为害。由于蛞蝓分泌的黏液痕迹量较少且接近透明,菇房中光线昏暗不易看清,需要在较强的光线下才可找到。

图1 5种被蛞蝓取食的食用菌

蛞蝓怕光,强光照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通常在夜间活动。一般于傍晚开始出动,清晨前陆续潜回土中或杂草多的隐蔽处。根据这个特点,可在晚上10~11时,检查菇房,便会发现。

5 防治方法

蛞蝓活动隐蔽,单一的防治方法难以彻底防治,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首先要搞好栽培场所的环境卫生,清除菇棚及四周的砖、石块、枯枝落叶和杂草,地面撒一层石灰粉,破坏蛞蝓的隐藏场所;并经常打扫食用菌出菇场地,清除场地垃圾。

根据蛞蝓昼伏夜出,晴伏雨出的活动规律,进行人工捕抓。抓到后直接杀死或放入5%盐水中使其脱水死亡。由于蛞蝓的繁殖代数少,如野蛞蝓一年仅一代,因此人工捕杀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蛞蝓一旦身体表面失水则很快死亡。可在蛞蝓经常出没的地方撒生石灰、草木灰、食盐等,一旦蛞蝓接触,便会失水死亡。注意撒这些物质后要保持干燥,且每隔2~3天要重撒一次。也可采用药物诱杀,每亩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500克或蜗克星600克,拌细干土15千克,于傍晚均匀撒在菇畦间诱杀成、幼虫。为害严重时,1周后须重复施药1次。这类药物只有在干燥时才能发挥作用,施药后严禁喷水。

参考文献

[1] 王汝财. 几种危害食用菌的蛞蝓及其防治[J]. 食用菌, 1985, 7(2): 33-34.

[2] 陈士喻. 菇菌生产技术全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857-858.

[3] 张维瑞, 张绍升, 罗佳和. 食用菌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9: 74-75.

[4] 许仲武. 野蛞蝓危重平菇的生态观察和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食用菌, 2000, 19(5): 19-20.

[5] 谭伟, 郭勇. 野蛞蝓对灵芝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J].食用菌, 2002(2): 37-38.

[6] 邹凤莲. 竹荪野蛞蝓为害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园艺, 2013(1): 70-71.

作者简介:张维瑞(1966—),男,本科,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研究。E-mail: zhang.w.r@163.com

基金项目:福建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项目-珍稀食用菌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2013F19)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934(2016)02-124-02

猜你喜欢
蛞蝓形态特征防治
海蛞蝓的多彩世界
海蛞蝓
蛞蝓化学成分的研究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戏曲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