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学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x里”考辨
徐志学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443002)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里”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多为双名,单字“里”名一般有特定文化内涵。我们调查同期石刻中单字“里”名,共有五十九个。其中二十六个辞书未收;四个释义有阙;二十一个并非基层行政单位。本文主要辨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中“北里、故里、东里、公里”的释义,考释“旧里、前里、夏里、槐里、五里、九里、万里、人里、我里、周里、王里、私里、临里、郑里”等语辞的来源、意义。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里”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多为双名,即“xx里”,单字“里”名一般有特定文化内涵。我们调查同期石刻中单字“里”名,即“x里”,共有五十九个。按照辞书收录情况,分组如下:
(1)帝里、贵里、戚里、高里、仁里、亲里、同里、素里、下里、州里、乡里、闾里、角里、绮里、街里、邻里、田里、井里、丘里、爵里、百里、千里、孟里、樗里、阙里、锦里、道里、世里、蒿里。这二十九个《汉语大词典》或《汉语典故大辞典》已收。
(2)北里、故里、东里、公里。这四个《汉语大词典》释义有阙。
(3)旧里、前里、夏里、槐里、五里、九里、万里、人里、我里、周里、王里、私里、临里、郑里、曲里、漆里、某里、德里、孝里、学里、绥里、羊里、化里、瓜里、郝里、和里。这二十六个《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典故大辞典》未收。
其中,帝里、亲里、同里、邻里、百里、爵里、樗里、锦里、道里、世里、蒿里、角里、绮里、千里、公里、五里、九里、万里、人里、王里、瓜里等二十一个并非基层行政单位。
1.北里
唐《七品亡宫墓志》:“南邻钟鼎,北里笙竽,子其乐之,宛化为枯。”(20.008)①唐代亡宫墓志铭文中多见此十六字。“南邻钟鼎,北里笙竽”,言欢乐之盛,化自左思《咏史》:“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1]989“子其乐之,宛化为枯”,言生前欢乐,死后枯萎,化自潘岳《笙赋》:“枣下纂纂,朱实离离,宛其落矣,化为枯枝。人生不能行乐,死何以虚谥为!”[1]859
左赋中“南邻”、“北里”皆为泛称。“北里”,较早见于《史记·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2]105《汉语大词典》引此释“北里”为“古舞曲名”,似可商榷。《史记·封禅书》:“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裴骃集解引苏林曰:“鄗上、北里皆地名。”[2]1361后人考证,“北里”属卫国。宋罗愿《尔雅翼》:“盖鄗上即镐京,周天子之都,黍固不可得。北里,卫地,时方为狄所据。”[3]222-383卫国多歌舞。《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4]1528元郝经《续后汉书》:“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3]386-146综上,“北里”当为地名,古时以声乐歌舞闻名。唐王勃《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朝游魏阙,见轩冕于南宫;暮宿灵台,闻弦歌于北里。”[5]1848因之,亦指萎靡之音。唐元稹《奉制试乐为御赋》:“是以南薰驰而虞德盛,北里骋而殷道恶。”[5]6546
石刻中“北里”一是指地名。唐《成贞固墓志》:“爰始来归,保兹闲托,巷通北里,门依南郭。”(17.005)二是指监狱等刑罚机构。唐《开业寺碑》:“朱轮趍阙,拜天子于南宫;黄合当衢,肃群公于北里。”(16.163)②
2.故里
“故里”,较早见于《晋书·乐志》:“还故乡,入故里,徘徊故乡,若身不已。”[8]715《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故乡;家乡”。“故乡;家乡”的涵盖范围可小可大,从乡、县、市、省,乃至国家,都可称为故乡。此义,“里”义已象征化,不指基层行政单位。考之石刻,“故里”在唐代还没有完全象征化,多数情况实指基层行政单位,即出生或世代居住的里巷。
唐《鄷王妃崔氏镇墓符命》:“顺天皇后先考酆王王妃崔灭度五仙托质太阴,今于万年县洪固乡故里安宫立室,庇形后土。”(35.159)此例县、乡、里三级行政单位分明,“故里”,实指基层行政单位。
唐《王晋夫人刘氏合葬志》:“以唐开元十五年十月五日随于所天,旋祔葬于龙泉故里矩阴山北平原,礼也。”(22.139)唐《卢公则墓志》:“君春秋甲子十有一焉,以大中十三年己卯岁夏四月癸巳七日终于襄阳故里。……其年冬十月十二日甲午,卜地县东故里大堤之南,临汉水之西,复启王氏之榇归此而合附焉。”(32.167)上二例,“襄阳”、“龙泉”,在唐代或为郡县,或为乡。“龙泉故里”、“襄阳故里”、“县东故里大堤”之“故里”实指基层行政单位。若指今之“故乡”,“襄阳”、“龙泉”不当于“故里”前,应在后。
唐《张孚墓志》:“雚蒲中清,犬不夜吠,复丁家艰去职,以开元廿八年六月十四日遘疾,终于故里私第,春秋五十有八。”(24.131)唐《张轸墓志》:“以天宝四载六月十七日寢疾,终于故里私第,享年卌有九。”(25.129)此二例“故里私第”可省作“里第”,“里”仍是基层行政单位。隋唐石刻中“里第”连用随处可见。隋《张礼墓志》:“时年六十六,以开皇八年八月薨于里第。”(9.057)唐《张君妻成公氏墓志》:“忽以大唐永徽二年十二月廿七日遘疾,终于里第,春秋五十有四。”(12.043)
唐《杨神威墓志》:“以三年十一月十日终于故里,春秋八十有三。”(16.084)此类“故里”前有具体年月日,解作“基层行政单位”比之“故乡”要好。
有时,没有确切依据表明“故里”实指基层行政单位,意义似已象征化。唐《杨居士塔铭》:“敕赐赠荣赏,报以嘉猷,归还故里。”(11.120)唐《张云墓志》:“只恐东平动思,尚轸枌榆;温序逰魂,仍怀故里。”(11.191)这表明“故里”在唐代实指与象征意义共存,象征化过程还没有最后完成。
3.东里
“东里”,本为地名,较早见于《论语·宪问》:“东里子产润色之。”何晏集解:“子产居东里。”[9]2510后人用以代指贤人子产。《晋书·良吏列传》:“是以东里相郑,西门宰鄴,颍川黄霸,蜀郡文翁,或吏不敢欺,或人怀其惠,或教移齐鲁,或政务宽和,斯并惇史播其徽音,良能以为准的。”[8]2327
石刻中“东里”有三义:一指贤人子产。唐《周显墓志》:“弟路,齐渡辽将军青都郡主簿,立志清髙,怀贞抱素,西门谢操,东里惭风,代有人焉,当不虚耳。”(14.060)二指贤者所居之处。唐《陈怀俨墓志》:“含辛表石,怆绪切于南荆;茹泣捐珠,悲端溢于东里。”(16.030)三指基层行政单位。隋《萧氏墓志》:“宫人讳字,姓萧氏,兰陵郡兰陵县西乡东里人。”(10.065)
4.公里
“公里”,指王公贵族所居处,较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华妵居于公里,亦如之。”[10]2098《管子·卷八》:“作内政而寓军令焉,为高子之里,为国子之里,为公里。三分齐国以为三军,择其贤民使为里君。”[3]729-91石刻中“公里”指王公贵族。唐《李清墓志》:“道肥战胜,言得意倾;连衡公里,高视子平。”(12.055)《汉语大词典》仅释义为“公制长度单位”。
1.旧里
“旧里”,指出生或世代居住的里巷,较早见于《后汉书·荀淑列传》:“初,荀氏旧里名西豪,颍阴令勃海苑康以为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里曰高阳里。”[11]2050石刻中“旧里”指基层行政单位。隋《刘相及妻邹氏墓志》:“时来顺去,理有盛衰,春秋八十有六,仁寿四年正月十九日歼于旧里。”(9.171)
“旧”、“故”义近,以下用例“旧里”与“故里”对比,表明“旧里”与“故里”义近。隋《刘相及妻邹氏墓志》:“时来顺去,理有盛衰,春秋八十有六,仁寿四年正月十九日歼于旧里。”(9.171)唐《崔翚墓志》:“仲弟给事中罕,闻疾上陈,驰驱不及,哀觐于郑之东郊,行哭泣血,护归旧里。”(32.107)
与“故里”不同,“旧里”一般不解作“故乡”。仅少数用例似乎也可解作“故乡”。东魏《萧正表墓志》:“朝廷嘉王忠孝奋发,义勇兼弘。著美号于姑苏,启苴茅于旧里。爰遣中使,道授兰陵郡开国公,食邑五千户,封吴郡王。”(6.164)
2.前里
“前里”,代指上文出现的里名。石刻铭文中夫妻辞世于相同里第时,先辞世者说明里名,后辞世者以“前里”代指。唐《陶英妻张氏墓志》:“公文武之道,未尝坠焉……以贞元十七年三月十有八日终于东都河南县万岁里之私第,春秋六十有五。……夫人痛府君之早世……以贞元十有九年十月十有七日终于前里之私第,享龄七十有一。”(28.184)
亦有妻子先辞世,但先序丈夫辞世之里名,则妻子辞世之里名仍以“前里”代指。唐《吴达墓志》:“府君即其长也。……不幸以大和四年夏六月有六日遘疾,终于胜业里之私第,春秋六十七。……夫人扶风郡万氏……先以宝历元年十月廿一日,捐馆于前里第,及今克遵祔,礼也。”(30.103)
石刻中大多不以“前里”代指。唐《长孙仁及妻陆氏墓志》:“公扬麾于青海之滨……以武德四年七月十日终于雍州光德里第,春秋五十一。夫人陆氏……以贞观十一年三月十二日终于光德里第,时年六十。”(11.072)
3.夏里
“夏里”,本为贤人隐居修道之所,较早见于《史记·留侯世家》:“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司马贞索隐:“四人,四皓也,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按《陈留志》云:“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曰夏黄公。角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角里先生。”[2]2045四皓隐居商山,汉高祖征召,不应。后高祖欲废太子,吕后依张良计请隐居四皓从太子,止刘邦易太子之念,保住太子位。
石刻中“夏里”有二义:一指贤能之人。唐《崔泰墓志》:“西汉家嗣,见安于夏里;东京元舅,请交于亭伯;自兹以降,庆绪弥隆。”(12.164)唐《崔暟墓志》:“中有齐子,受邑命氏,裔德明明,夏里长岑,瑗实洪懿之英英,以暨乎安平。”(27.170)二指基层行政单位。唐《李经墓志》:“以其年八月廿四日,迁窆于京兆府万年县崇道乡夏里,礼也。”(40.229)
4.槐里
“槐里”,地名。《史记·高祖本纪》:“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更名废丘为槐里。”[2]372《汉书·地理志上》:“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废丘。高祖三年更名。”[12]1546石刻中用“槐里”铺叙家族历史显赫荣耀、渊源有自,较早来源为《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2]2867隋《李和墓志》:“系出高阳,源因柱史。乍分上蔡,时移槐里。”(40.007)
5.五里
“五里”,石刻所见,来源、意义有四:
(1)“五里”,较早见于《汉书·五行志上》:“元帝初元三年四月乙未,孝武园白鹤馆灾。刘向以为先是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辅政,为佞臣石显、许章等所谮,望之自杀,堪废黜。明年,白鹤馆灾。园中五里驰逐走马之馆,不当在山陵昭穆之地。”[12]1335石刻中“萧悲五里”谓英贤早逝。北周《匹娄欢墓志》:“萧悲五里,车寻九京,宾朋洒泣,服马悲鸣。”(8.161)
(2)“五里”,谓百姓挽留或眷恋良吏,称颂有德官吏,较早见于晋袁宏《后汉纪·孝明皇帝纪》:“永平中坐事征,百姓老小阗府门,皆攀车啼呼,朝发,至日中才行五里。”[3]303-613北魏《乞伏宾墓志》:“及罢朱骖,言归绛阙,靡不当九逵而卧辙,追五里而攀车。”(5.185)
(3)“五里”,谓道术精奇,较早见于《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11]1242唐《张弘志文》:“是以术生五里,南汉旌远系之奇;道发九丹,西蜀表长源之异。”(13.108)
(4)“五里”,较早见于《宋书·乐志》:“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裴回。”[13]618石刻中“五里徘徊”指对妻子的哀思。唐《樊符丘妻李氏墓志》:“人悲月簟,马思章台,唯余别鹤,五里徘徊。”(17.074)
6.九里
“九里”,较早见于《庄子·列御寇》:“河润九里,泽及三族。”[14]1042石刻中“九里”多称颂贤能善政,造福国家。亦作“河润九里”、“九里之润”等。北魏《元悌墓志》:“虽子翼善政,未足方其一迹;细侯贤良,岂能喻其九里?”(5.086)(7.048)唐《李信墓志》:“并将门三叶,滋延九里,鉴彻金坛,神该玉帐。”(22.104)
7.万里
“万里”,较早来源为《东观汉记·班超传》:“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15]676
石刻中“万里”有二义:一指远大、长远。北魏《元顼墓志》:“王带默绶于一方,驾朱骖于万里。”(5.167)隋《赵龄墓志》:“君志清万里,潜运六奇。”(9.080)二指受封侯爵。唐《于贲墓志》:“方将万里,坐通荣贵,谁期九原,行当凄欷。”(20.074)
8.人里
“人里”,或为地名。《史记·秦始皇本纪》:“剌龚公享国三十四年。葬入里。”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作‘人’。”[2]287“人里”,为剌龚公葬地。石刻中“人里”非为地名。北魏《刘阿素墓志》:“独有兰蕙,磨而不磷。永乖人里,即彼幽榛”(4.093)。唐《史氏墓志》:“空传柝诵,徒缉苹诗,始辞人里,终结泉悲。”(15.213)
从使用环境、语辞结构、语境意义几方面比较,“人里”与“人世”相近。北魏《瑶光寺尼慈义墓志》:“长辞人世,永即幽泉。”(4.057)隋《谢岳墓志》:“丛兰正馥,霜雪忽摧。一辞人世,长还夜台。”(9.105)
细辨之,“人世”指人间,与天堂、地府相对。“人里”,指人所居住的里巷,有人活动的地方,与人迹罕至区域相对。唐费冠卿《九华山化成寺记》:“自此归山,迹绝人里。”[5]7129
9.我里
“我里”,较早来源为《诗·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16]337又《诗·十月之交》:“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16]447石刻中“我里”指自己乡里。唐《朱君妻赵氏墓志》:“灼灼蕣华,皎皎如月,既归我里,礼法斯设。”(30.162)
10.周里
“周里”,较早见于《北齐书·徐之才传》:“周里跂求伽,豹祠嫁石婆,斩冢作媒人,唯得一量紫綖靴。”[17]2555“周里”,即乡里。“里”制始于周代,故称。西魏《邓子询墓志》:“王父韫器藏华,显考含光挺琇,并发闺闾之誉,信义周里有闻。”(9.003)
11.王里
“王里”,指京城,较早见于《魏书·任城王列传》:“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18]464隋《王弘墓志》:“属奸臣构逆,称兵而图王里;凶徒孔炽,转战而接王城。”(10.128)
12.私里
“私里”,指乡里,较早见于《后汉书·儒林传》:“论曰:……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11]2588唐《郭克勤墓志》:“以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殒于善和之私里,享年五十二。”(40.310)唐徐坚《唐故右骁卫大将军上柱国金河郡开国公裴公墓志铭》:“未及悬车之请,遂许致仕,乃辞朝廷,退归私里,想百行之善,叙三乐之欢。”[5]2767
13.临里
“临里”,指君王莅临之里,较早来源为《孔丛子·连丛子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3]695-364唐《郑鑇墓志》:“公享年七十有六,以大中二年四月廿二日薨于洛阳县临里之私第。”(32.033)
14.郑里
“郑里”,指故里,见于宋代以后。宋毕仲游《西台集·上太师文潞公启》:“某持服郑里,备闻太师居洛动止之详,以罪罚屏处人事不通,故无由更至诚恳于左右。”[3]1122-109《宋史·毕士安列传》:“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曾祖宗昱,本县令。祖球,本州别驾。父乂林,累辟使府,终观城令,因家焉……又如郑,得杨璞、韩丕、刘锡为友,因为郑人。”[17]1069毕仲游祖籍代州,因曾祖父求学好友,移居郑。仲游服母丧期间给太师写信,当不会直言所居乡里,此处“郑里”当指故里,因家居郑而言之。宋周必大《文忠集·劄子二》:“乍还郑里,亲族争来致问。”[3]1149-146《宋史·周必大列传》:“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其先郑州管城人。祖诜,宣和中卒庐陵,因家焉。”[17]1352周必大祖居郑州,后家庐陵。其归故里,给王季海丞相书信。此处“郑里”当指故里,因祖居郑州而言之。
石刻中“郑里”仅见于北齐《崔宣华墓志》:“以大魏永安元年六月廿四日卒于荧阳郑里。”(996)据《魏书》,荥阳郡属北豫州,不属郑州。此处“郑里”或指郑氏里名,或指故里。
注释:
①(20.008)表明语料来自《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20册第8页。后例同此。
②“北里”指监狱等刑罚机构,可从史书得到佐证。如《南齐书·谢朓列传》:“无君之心既著,共弃之诛宜及。臣等参议,宜下北里,肃正刑书。”此前已将谢朓“付廷尉”,此处“北里”谓监狱等刑罚机构。《陈书·本纪第四废帝》:“安南将军、湘州刺史华皎谋反……其家口在北里尚方,宜从诛戮,用明国宪。”征讨华皎已有三、四个月,皇帝下诏诛戮时,其家口当已入狱。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纪昀,等,编撰.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郑元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董诰,等,编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8]房玄龄,褚遂良,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0] 杜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4] 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 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6]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3.
[17]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北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8]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杨勇]
2015-11-1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引《周易》用典研究”。
徐志学,男,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博士后。
A
1672-6219(2016)05-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