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梅,王 丽(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云南 曲靖 655000)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应用效果评定
张丽梅,王 丽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云南 曲靖 655000)
目的 探讨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4年4月-2016年1月我院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75例作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别嘌呤醇组和非布司他组。别嘌呤醇组给予别嘌呤醇治疗;非布司他组给予非布司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率。结果 非布司他组患者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比别嘌呤醇组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布司他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显著比别嘌呤醇组好(P<0.05);非布司他组患者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率明显低于别嘌呤醇组(P<0.05)。结论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尿酸水平,控制痛风发作,值得推广。
非布司他;痛风伴高尿酸血症;应用效果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晶体性关节炎,为临床常见疾病。高尿酸血症为痛风发生主要生化基础,痛风治疗的目的在于长期控制血尿酸水平在合理范围内。本研究就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4月-2016年1月我院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75例作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别嘌呤醇组和非布司他组。所有患者均符合痛风诊断标准,血清尿酸在480μmol/L以上。
其中别嘌呤醇组37例,男、女患者25例、12例,年龄18-75岁,年龄均数(40.73±5.18)岁。非布司他组38例,男、女26例、12例,年龄19-74岁,年龄均数(41.58±5.0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加强运动,多进食碱性食物和饮水,减少脂肪摄入。别嘌呤醇组给予别嘌呤醇治疗,300mg/次,1次/ d;非布司他组给予非布司他治疗,40mg/次,1次/d。两组用药方式均为口服,均治疗24周。
1.3 观察指标和相关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率。
显效:症状表现消失,血尿酸水平恢复正常水平,无痛风急性发作;有效:症状表现减轻,血尿酸水平降低50%以上,痛风发作次数和时间减少;无效: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别嘌呤醇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1.08%,非布司他组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7%(P<0.05)。
2.2 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较
别嘌呤醇组为(560.89±40.31)μmol/L,非布司他组为(561.87±40.32)μmol/L;非布司他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显著比别嘌呤醇组好,别嘌呤醇组为(360.12±32.19)μmol/ L,非布司他组为(301.29±13.14)μmol/L(P<0.05)。
2.3 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率比较
非布司他组患者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率2.63%明显低于别嘌呤醇组13.51%(P<0.05)。
别嘌呤醇是目前控制尿酸合成的有效药物,疗效确切,但其仅可抑制还原性黄嘌呤氧化酶,在别嘌呤醇和黄嘌呤氧化酶作用过程中,黄嘌呤氧化酶可因酶中钼活性中心自发性还原而恢复原有活性,从而降低别嘌呤醇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多,容易影响其他酶活性的代谢[2]。非布司他为一种新型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可对黄嘌呤氧化酶发挥选择性抑制作用,且不受酶氧化还原状态影响,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调整饮食,限制饮食中嘌呤含量,以减少体内尿酸产生,减轻痛风症状。另外,还要控制体重,多摄入碱性食物和多饮水,控制脂肪摄入,少食用辛辣刺激食物[3]。
本研究中,别嘌呤醇组给予别嘌呤醇治疗;非布司他组给予非布司他治疗。结果显示,非布司他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比别嘌呤醇组高,非布司他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显著比别嘌呤醇组好,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率明显低于别嘌呤醇组,说明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尿酸水平,控制痛风发作,值得推广。
[1] 蒋兰兰,金 星,沈 赟,等.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4,12(17):2827-2830.
[2] 谷丽梅.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7):106-107.
[3] 谭源源.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24(9):61-62.
R971+.1
B
ISSN.2095-8803.2016.09.0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