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妹,陆学莉
(1.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安徽合肥230036;
2.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社会心理学视阈下的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研究
黄小妹1,陆学莉2
(1.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安徽合肥230036;
2.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社会心理学通过对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等人类最基本的沟通活动的研究,揭示传播行为的一般本质,从而为传播学提供丰富的学科知识。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和发展的当下,学术期刊也逐渐接受和利用新媒体以促进其发展。微信平台是发展最快、影响力最大的新媒体。微信平台的海量信息、快速传播、多元互动模式等给学术期刊传播注入新的活力。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一方面要坚守其固有的学术性、理论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又要与新媒体融合。扩大学术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主要路径有:改变观念,主动融合新媒体;从受众视角经营新媒体,创办个性平台;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传播学;学术期刊;新媒体;微信平台
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科学。[1]31908年,罗斯(E.Ross)出版《社会心理学》,同年麦独孤(W.McDougall)出版《社会心理学引论》,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诞生了。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创立实验社会心理学。他通过实验,得出如下结论:作为社会单位的个人间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相互刺激和反应形成人际互动;社会中的团体分为共同作用的团体和面对面的团体;团体中社会助长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团体对于注意及精神工作的影响;对谈和讨论是两种面对面的团体沟通形式。[2]146-148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出现认知社会心理学,强调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在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后来又出现了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3]1-15传播学是以人类的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对于人类最基本的传播行为的研究,首先是在社会心理学中进行的。[4]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美国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参与到传播学的建设中。对美国传播学研究影响较大的社会心理学流派主要包括符号互动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等。[5]新媒体传播研究是当前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新媒体传播是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而兴起的新的传播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更是给新媒体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挑战,学术期刊传播力不强。[6]2014 年8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同样要不断接受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创新办刊模式,扩大学术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但是当前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学术期刊对新媒体认识不足,不知道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学术信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和不足,探讨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策略,对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还没有人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探讨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现有研究主要从技术层面探讨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路径和方法。如欧阳菁的《借助新媒体扩大科技学术期刊受众的范围》,[7]温优华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策略探讨》,[8]王华生的《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及因应策略》,[9]陈学智的《高校社科学报新媒体传播的冷思考》,[10]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的《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11]林钢的《网络时代提升高校学报文化传播力的探讨》,[12]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的《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13]等等。这些研究都认识到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其在提高学术期刊传播力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方法和策略,如建立期刊运作的新媒体平台、建立期刊内容的新媒体大众终端、增强期刊编辑和受众的互动性等,但大部分是学术期刊面对新媒体浪潮来袭而提出的一些具体的技术实践层面的应对策略,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从整体和全局高度上主动经营新媒体,全面规划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路径和策略。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新媒体传播特点,以及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坚守与创新,并提出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路径和策略,以便更好、更全面地实现学术期刊和新媒体的融合,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
一、社会心理学视阈下的新媒体传播特点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新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有的专家认为,新媒体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为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14]18从心理学角度看,网民上网是为了获得心理需要。新媒体的个性化特点使新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性别、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进行分众传播,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它是一种窄众传播,可以帮助受众选择他们更为感兴趣的信息,过滤掉他们不需要的信息,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精准。
人类的传播行为可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或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四类。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二级传播理论”等常常被用来分析丰富复杂的传播行为。[14]18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使传播行为更为丰富。首先,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或组织,他们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发布者,上述四类传播行为都可以在新媒体中得到充分实现。[15]93-108其次,信息传播的社会心理机制存在的条件有:社会大众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趋向;公众普遍的关注和趣味(如好奇、满足、紧张等);人们面对事物时的心理预期和信息满足(或信息不对称)的差异。[16]138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受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度,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信息,并且自由发表言论,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媒体的传播活动。这样,媒体和受众、受众和受众之间形成了充分的双向交流。[17]42那些性别、年龄、教育、职业、社会资本占有和社会归属等相同的人群,在新媒体上聚类成群,形成新媒体社区,共同参与对新闻事件的讨论和评价,使新媒体传播活动多姿多彩。
根据信息论和传播学理论,信息传播过程可以描述为:信源通过信道传播给信宿。大众传媒中,受众反馈几乎都是一种“延迟”行为,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回应,这种传播是单向的。而新媒体使得受众获取信息变得神速,他们快速反应,自己又变成信源,再通过新媒体信道反馈给媒体和其他受众,这时候媒体和其他受众又变成信宿,参与信息的下一轮传播。这样,在新媒体中,信息得到快速传播和反馈,具有即时性特点。
二、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坚守与转型
关于学术期刊,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以下三种是较为权威的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这类期刊均有特定的内容,以特定的读者为对象。印刷和装帧较严肃,一般不刊登广告。因专业性很强,所以一般发行量较小,定价较高”。[18]230第二种观点认为,学术期刊是 “一种主要用于发表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学术性论文、研究报告等原始文献的期刊。这类期刊内容丰富新颖,信息量大,情报价值高,主题范围较为集中,具有很强的学术性”。[19]508第三种观点认为,学术期刊是“以探讨某学科的问题为中心,以学术交流为宗旨,以刊载学术论文(或论文汇编、摘编、译编等)、学术评论、学术研究动态等为主要内容的期刊”。[20]11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发现,学术期刊的突出特点是其学术性、理论性和专业化。其中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灵魂,是其之所以为学术期刊的根本所在。学术期刊的学术性主要表现为:学术期刊的读者、作者、编辑出版者、内容审阅者均为专家、学者。学术期刊刊载的内容为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前沿性、理论性、创新性。理论性是指学术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是在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创新性是指学术期刊论文往往运用创新性思维,采取新颖独创的方法和角度研究事物,得出新假设、新思想、新原理、新结论。创新性是学术期刊常办常新的动力所在。学术期刊的学术性、理论性和创新性特点决定了学术期刊的“小众性”、精英化、引领时代价值等特点。
互联网和移动3G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严重冲击着学术期刊的发展。首先,新媒体的消解性不利于学术期刊的传播。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新媒体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21]121-125一方面,受众关注新媒体,对于学术期刊关注度降低,学术期刊受众不断缩小;另一方面,媒介融合,解构了原有的受众和媒体,学术期刊无法保持自己的个性。其次,学术期刊传播要求保持学术的整体性、系统性、理论性,而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平面化”“非理性”特点,这又不利于学术期刊传播。因为简短分散的碎片化信息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浪费人们的时间,进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杂乱无章:人们的心理总是处于一种焦虑和期待状态,期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害怕错过每一条信息,又对阅读所有的信息缺乏耐心。这种扁平化、浅阅读状态对于那些耸人听闻的、表象的、虚假的信息是适合的,而对于那些篇幅较长、需要深度思考的学术文章是不适合的。[22]另外,微信平台传播是熟人间的传播,由于熟人间心理上的相互信赖,因而极容易产生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如果这种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被不断放大,就会形成网络狂欢和集体非理性。[23]这种非理性传播的特点对学术来说是一场灾难。因为学术研究需要独立思考,有创造性,不能人云亦云,当一种观点,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充斥网络时,如果大家都认可,就会动摇研究者的立场,不去做深入探究和思考,因而给学术研究造成损失。因此,学术期刊在新媒体冲击下,必须坚守自我,保持学术期刊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
由于新媒体的冲击,我国学术期刊作为传统媒体,目前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发行量小,受众关注度低;质量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影响力,尤其是国际影响力不高。[24]学术期刊既要坚守自我,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要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借助新媒体优势,走出发展困境。而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可能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新媒体在给学术期刊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以微信平台为例,新媒体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扩大了学术期刊的受众范围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任何媒体,从报纸、杂志到电影、电视再到互联网、移动终端,它们之间的竞争都是对受众的争夺。微信平台通过粉丝的关注,获得了比以往所有媒体都多的受众。首先,它采用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准确、真实、实时寻找受众,筛选信息,将信息精准地传播给受众,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其次,它抓住受众追求新奇的心理,不断开发新产品,如一站式查询服务、受众反馈服务等,不断满足受众需要;再次,它采用移动终端,延长受众上网时间,方便受众随时随地接收信息;最后,微信平台借助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形象直观,增强了媒体和受众的亲和力,使受众参与传播过程,受众的主体性增强。
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决定其受众一般是高校教师、学生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学者,他们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等特征,[25]学术期刊受众的小规模性、精英性、高水平性、圈层性特点限制了学术期刊的受众范围。[26]而学术期刊借助微信平台,可以扩大学术期刊的受众。一方面,这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强,他们更愿意通过微信平台关注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手机移动终端延长了他们的在网时间,他们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可以全程监控,从而促使他们加快研究速度。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受众的圈存性特点适合分众传播,而分众传播正是微信平台传播的特点。它不仅可以使受众在信息海量的背景下有目的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避免浪费宝贵的时间,还可以使受众在对信息进行选择、归纳、取舍、评判的过程中,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将信息反馈给编辑部,形成学术期刊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他们的意见、建议会影响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和编辑方针,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另外,学术普及永远是学术期刊的使命。学术期刊利用微信平台介绍本刊信息和动态、发布学术资讯,可以让更多受众,特别是青年人了解学术,了解学术期刊,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2.微信平台帮助学术期刊提高学术质量
当前各家学术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很多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采用了在线办公系统。其主要程序是网上投稿、在线查询、在线审阅、在线编辑,提高了编辑出版的效率。微信平台与网上在线办公系统相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首先,它实现了随时随地办公的可能性,使得编辑出版更为快捷方便;其次,它能够帮助学术期刊提高学术质量。提高学术质量,需要期刊发表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就要求期刊作者和编辑能够准确、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因此,学术信息获取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中就占据着突出重要的地位。微信平台对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朋友圈、服务号、公众号进行传播,这些都是熟人网络、小众传播,能够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微信平台通过手机客户端登陆,不受时空、网络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最新信息,能够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微信传播是一种点对点传播,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将信息进行细化、分类整理发送给指定用户,确保信息数据的精准性。[27]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通过微信平台了解和掌握学术信息比通过任何其他平台都要来的方便、快捷、精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在自己所关注的学术机构、学术领域的公众账号中获得的信息往往对于作者进行学术研究、学术创作有借鉴和启发作用,也使得他们的研究不至于炒别人的冷饭,具有创新性;他们通过微信平台获得的数据真实、可靠,能够提高自己文章的学术质量。学术期刊编辑通过微信平台,能够很快发现适合自己刊物的高水平作者和高质量文章。
提高学术质量,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还需要编辑、专家、作者进行充分地交流和互动,把各自的意图和信息传达给对方,如编辑要把本刊的编辑规范传达给作者;专家要把稿件审阅意见传达给作者,并与作者沟通;作者要把自己的写作意图、观念告诉编辑和审稿人。传统期刊的编、审、读往来往往通过书信、邮件,后来各家期刊都建立了网站,实现了在线办公,通过在线系统实现往来。而微信平台的交流互动功能具有更为实时、快捷的特点,而且能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更为直观。这大大提高了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效率。[28]只有编辑、专家、作者通过充分的交流互动,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符合学术期刊要求的论文,从而提高学术期刊质量。
3.微信平台提高了学术期刊的传播力
当前学术期刊信息除了通过传统纸媒传播以外,主要通过加入大型网络数据库、自建网站两种主要路径进行信息传播。[29]网络数据库几乎垄断了所有期刊的数据传播市场,学术期刊编辑部只能沦为为数据库提供初始产品的“原料车间”,又由于数据库的检索特点,几乎消解了学术期刊的个性风格。近几年,也有少数学术期刊通过微博传播,但是数量少,内容更新慢,关注少,传播效果不明显。[10]而微信的传播速度能大大提高学术期刊传播速度和效率。微信平台是“自己的园地”,也使得学术期刊保持自己的个性风格成为可能。微信平台的模块化推送,比数据库检索更能让读者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三、社会心理学视阈下的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的路径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寻求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策略,需要学术期刊从分析受众入手。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色:一是受众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和覆盖范围的广泛性。二是受众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可以创造出自由的言论环境。三是受众的细分。受众可以运用新媒体海量信息和高效搜索技术,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内容,从而形成小众化的聚合人群。四是受众身份的多重性。新媒体受众接受信息,这时是信息的接收者;又不断地将自己的意见反馈到网络,再通过新媒体聚合,发生二级传播,受众又变成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环境下,那些先获得信息并能对周围人产生影响的受众变成传播过程中的中介因素,这时受众不再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变得积极和主动,影响着传播流程和传播效果。另外,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特点使得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由大众传媒时代的“点对面”传播变为“一对多”“多对多”、横向和纵向的多元化复杂关系。
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更新,新媒体会出现更多的新形态。这就要求传统期刊改变观念,主动融合新媒体。所谓融合,就是为我所用,利用新媒体强大的优势,为自己办刊服务。
当前,学术期刊可以运用微信平台的强大功能为学术期刊服务,提高学术期刊的运营效率和影响力。如打造微编辑平台,将以前在网站上的所有办公系统搬到微信平台上。这将会大大提高学术期刊的运营效率。目前,各家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网站,有的期刊会有专门编辑人员维护网站,不断更新网站内容;编辑办公也都是在网站上,作者查询信息也都是到网站上查询。这相对于以往传统的办公模式来说已经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如果学术期刊能够精心打造微编辑平台,其工作效率将会成倍增长。[30]这需要学术期刊更新观念,迅速采取行动,积极利用新媒体。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各家学术期刊并没有看到微信平台的强大优势,还处于观望和保守状态,大部分学术期刊没有开通微信平台,目前开通或者陆续在开通的也只有二百多家,而且这些开通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也没有实现微编辑。所以,学术期刊编辑部更新观念很重要,要不断接受新事物,主动融合新媒体。
学术期刊微信平台传播跟数据库传播的最大区别就是能够保持期刊的个性化。因此,学术期刊应该抓住这个特点,经营新媒体,发挥新媒体优点,规避其不足,宣传学术期刊。
我们在打造自己学术期刊时要避免“千刊一面”,在建设学术期刊网站时,要避免“千网一面”,在利用微信平台时也同样要避免“千微一面”的状况。要设计富有个性的LOGO,要设置能够涵盖期刊所有特色的菜单链接,要精心编写能够体现本刊特色的功能模块,要推送富有本刊特色的学术资讯,要实时宣传本刊特色栏目、特色板块、优秀文章、相关新闻,增加用户粘性。总之,要从受众视角经营新媒体,不要让新媒体变成“僵尸”。微信用户对于公众号的搜索往往是关键词搜索,微信用户比较关注的是文学、时尚、娱乐、新闻类的公众号,这就是为什么学术期刊的公众微信号没有报纸、其他杂志的公众微信号更易受关注的原因。学术期刊如何吸引更多用户关注,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在内容推送时关注热门话题、编写富有吸引力的标题等都是较好的做法。针对入门从事学术研究的年轻受众,推送一些有关学术论文写作技巧的知识会吸引他们关注。学术论文篇幅较长,较为枯燥,可以编写篇幅较短、趣味性较强的论文缩写版,以迎合微信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7]从受众视角经营新媒体,需要学术期刊编辑承担多重角色,不仅要作为学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对接触到的海量信息进行判断、筛选,而且要作为新媒体技术的“操作者”,还要承担学术期刊受众的“服务者”“联络员”角色。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仅具备基本的编辑排版技术,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应用技术,具有对海量学术信息的筛选、判断能力,与受众的沟通能力,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31]总之,学术期刊要增强主体意识,培养服务读者观念。
品牌一直是企业营销常用的概念,品牌战略也是企业发展必须采用的战略,树立品牌战略对企业来说就是要具有市场竞争意识。2012年,学术期刊界曾经掀起学术期刊转企改制浪潮,有很多人反对,认为学术期刊是公益性出版物,不应该完全走市场化道路,当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组织了调研活动,学术期刊界一致反对学术期刊走市场化道路,学术期刊转企改制就此搁浅。学术期刊不能完全走市场化道路,那么学术期刊要不要树立品牌意识呢?笔者认为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原因如下:第一,品牌是企业营销的常用术语,但不是专用术语,学术期刊品牌概念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品牌概念,也不同于一般商业性刊物的品牌概念,它“面向的是学术界,强调学术水准和地位、影响力,受众的品牌认知取决于刊物学术品格对特定对象学术研究事业的影响程度”。[32]第二,学术期刊虽然不能完全走市场化道路,但是市场运作的机制可以借鉴来为我所用。第三,品牌战略也是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我国期刊有九千多种,但是整体水平与国外期刊相比差距很大,真正具有品牌效应的期刊不过几十种。[33]因此,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必须实施品牌战略。品牌宣传是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34]有的学术期刊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宣传期刊品牌,以提高期刊在整个社会的知名度,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35]但大多数学术类期刊市场化程度较低,编辑部既没有专项广告经费投入,也没有广告策划、市场营销部门和专职人员,品牌宣传显得力不从心。[36]331-334学术期刊如果利用微信平台对期刊的学术价值、品牌个性和期刊文化进行宣传,既不需要投入广告经费,又可以达到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塑造期刊品牌形象的目的。而微信平台低投入、快传播、较强的用户粘性、点对点交流、一对一联系等特点能够使学术期刊得到最快、最广、最精准的传播,有利于学术期刊的品牌构建。学术期刊新媒体品牌建设,一方面可以借鉴我国非学术期刊的成功经验,如2012年10月《读者》与PHISOMM斐讯合作,在上海推出首款“读者智能手机”,独家提供“《读者》十年合刊”和《读者》“云图书馆”。这是传统期刊数字化品牌建设的一次标志性“探路”。在新媒体领域,《读者》一直是领风潮者。[37]291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学术期刊的成功经验。国外的优秀学术期刊如《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等通过品牌宣传和品牌延伸战略,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38]
四、结语
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是当前学术期刊发展首先要关注的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新媒体传播特点和缺点以及新媒体学术期刊受众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期望对当前学术期刊发展有所借鉴和帮助。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需要学术期刊重视起来,更新观念,主动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多方合力,才能在当前不断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学术期刊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乐国安,管健.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叶浩生,蒋京川. 20世纪心理学名著导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
[3]管健.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4]马广海.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初探[J].文史哲,1998,(1).
[5]柯泽.社会心理学家参与美国传播学建设的历程[J].新闻爱好者,2014 ,(9).
[6]王雅坤,侯翠环.数字环境下区域性学术期刊如何提升传播力[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5733/241651/17563444.html.
[7]欧阳菁.借助新媒体扩大科技学术期刊受众的范围[J].编辑学报,2013,(5).
[8]温优华.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策略探讨[J].编辑之友,2013,(5).
[9]王华生.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及因应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0]陈学智.高校社科学报新媒体传播的冷思考[J].出版科学,2014,(4).
[11]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
[12]林钢.网络时代提升高校学报文化传播力的探讨[J].中国出版,2010,(20).
[13]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
[14]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5]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6]王伟,刘晶.探索社会人心——中国人社会心理和传播心理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17]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19]周文俊主编.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20]叶继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布局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1]廖祥忠.何为新媒体? [J].现代传播,2008,(5).
[22]陆颖妮.浅谈“微信息”时代下的碎片化世界[J].新闻世界,2014,(3).
[23]李国旺.那些被微信群放大了的集体非理性[N].上海证券报,2014-08-29.
[24]尹玉吉,石学军,杨爽.关于大学学报使命的理性反思[J].编辑之友,2015,(5).
[25]周华清.学术期刊的品牌经营策略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6]胡先砚.基于传播学视点的学术期刊受众分析[J].孝感学院学报,2012,(2).
[27]王靖.基于微信平台的信息收集模式探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4).
[28]赛树奇.基于微信功能的期刊发展研究[J].出版广角,2015,(1).
[29]夏登武.新媒体时代科技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路径拓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
[30]周小玲.学术期刊如何实现微信传播?[J].社会观察,2014,(10).
[31]王印东.简论新媒体学术期刊特点及编辑素质[J].理论建设,2009,(6).
[32]林海清,翁志辉.学术期刊品牌认识的误区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4).
[33]张跃进.他山之石——世界知名期刊集团办刊理念与营销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出版,2003,(2).
[34]袁桂清,杜杏叶,刘培一.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编辑学报,2010,(5).
[35]魏秀菊,王柳.新闻媒体宣传是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内容——农业工程学报参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工作的体会[J].农业工程学报,2009,(4).
[36]陈钢.学术期刊如何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品牌宣传[A]. 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执委会.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37]欧阳友权.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8]王磊,孙守增.国外学术期刊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和盈利模式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4).
(责任编辑李逢超)
The Spread of Academic Journals through New Media
——A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Huang Xiaomei1, Lu Xueli2
(1.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SCI.),Hefei230036,China;
2.SchoolofLiterature,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009,China)
Abstract:Social psychology reveals the general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through studies on social interactions, contacts and other fundamental forms of human communications, and thus provides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with abundant disciplinary knowledge. Academic journals are the main channel to sprea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y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mselves by gradually accepting and making use of new media, which are now emerging in large numbers and developing at a high speed. The WeChat Platform, the fastest growing and most influential new media at present, can inject new vitality to the spread of academic journals due to its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information, rapid spread, multiple interactions and so on.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cademic journals, on the one hand, should stick to their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and creative aspects, and on the other hand, should combine with new media. The main routes to expand the spread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promote their influence are to change their concept so a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merge together with and make full use of new media, to run the new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dience by way of individualized platform, and to implement brand strategy.
Key words:social psychology;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academic journals; new media; the WeChat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16)01-0085-07
[作者简介]黄小妹,女,安徽肥东人,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编审,文学硕士;陆学莉,女,安徽长丰人,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基金项目]安徽高等学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研究”(Sk2015A460)。
[收稿日期]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