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2016-04-04 14:29李娅林
关键词:孝文帝拓跋文帝

李娅林,高 然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试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李娅林,高 然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献文帝拓跋弘是北魏立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他上承道武、太武诸朝的赫赫武功,四处征讨,致力统一,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北魏疆土;同时,他又整顿吏治,劝课农桑,发展教育,巩固了北魏在中原的统治,为孝文帝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在他统治期间,北魏实现了由武功到文治的转型和过渡,是北魏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较有作为的年轻皇帝。

北魏;献文帝;政事

北魏作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对拓跋鲜卑的起源、发展演变、经济文化、军事思想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以献文帝拓跋弘为研究对象的却少有论及,因此本文将尝试着对献文帝拓跋弘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所采取的的措施尝试着进行分析。

一、献文帝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身世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动乱之后,终于有了统一的趋势。淝水之战后,被前秦苻坚所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386年,拓跋珪复国,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自称魏王,此时的拓跋部在拓跋珪的带领下统一部落,继而征服强大的后燕,398年迁都平城,为北魏一统北方打下了基础;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期凭借军事武功,先后攻灭胡夏、大破柔然、攻克北燕、降服北凉。至此,拓跋鲜卑经过艰难的创业终于建立起强大的魏国,北方也在继前秦苻坚后再度归为一统,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与此同时,拓跋鲜卑在西迁和南下的过程中,受传统的“畜牧迁徙,射猎为业”[1](卷1)的游猎生活方式的影响,畜牧业在北魏前期仍然颇受重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四处征讨当中,“军事掠夺成为支撑北魏早期国家机器的主要手段之一”。[2]但是,随着南北战局的稳定,掠夺性的战争在献文帝时期已经鲜有发生,并不能长期支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而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由此带来的少数民族的游牧文明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急需休养生息,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直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期才出现了“佛狸已来,稍僭华典,胡风国俗,杂相揉乱”[3](卷57)的局面,拓跋部落后的游牧经济在不断汉化、不断走向汉族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游牧经济与汉族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鲜卑政治与汉族政治之间的矛盾、鲜卑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稳定政权,巩固统治。

献文帝拓跋弘,太武帝拓跋焘之曾孙,文成帝拓跋濬之长子,孝文帝拓跋宏之父,12岁继承国祚,465-471年在位,掌权12年,生母是文成皇帝李贵人,后被北魏“子贵母死”制度依例赐死。即位之初,车骑大将军乙浑利用皇帝年幼矫诏专权,大肆铲除异己,“(465年)秋七月癸巳,太尉乙浑为承相,位居诸王上,事无大小,皆决于浑”,[1](卷6)后文明太后冯氏发动政变诛杀乙浑,乙浑伏诛后,冯太后临朝听政。皇兴元年(467年)八月,献文帝李夫人生下皇子拓跋宏,冯太后亲自抚养,“是后罢令,不听政事”,[1](卷13)于是献文帝开始亲政。献文帝在位期间外御刘宋、柔然、敕勒、吐谷浑等的强攻和犯境,对内在平息谋反和叛乱的同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建设,卓有成效。471年,“帝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1](卷6)而传位于太子拓跋宏,关于献文帝是否因笃信老庄、佛图之学而在春秋鼎盛之际将皇位传给仅4岁的儿子,学术界尚存在争论,但是一般认为献文帝是迫于冯太后的压力而被迫传位于太子,因为献文帝在退位之后并没有不问政事,过清静无为的生活,而是“国之大事咸以闻”,[1](卷6)总揽机要,以太上皇的身份更加励精图治。承明元年(476年),献文帝拓跋弘崩于永安殿,年仅23岁,庙号显祖,葬于云中金陵,“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1](卷13)献文帝的死,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献文帝死后第二次临朝称制的冯太后,但是《魏书》并没有准确记载献文帝的死因,因此献文帝之死成为北魏历史上一大谜案。

二、献文帝之执政

本文所论述的“执政”,是指献文帝在位时期和退居太上皇时期,前文已经阐明,献文帝在退位之后因皇帝年幼,仍然管理着国家的大小事务,直到暴崩之前都是北魏实际的掌权者,因此要论述献文帝拓跋弘在北魏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就必须实事求是,全面的加以考察。

(一)整顿吏治,赏罚严明 公元3-4世纪,拓跋鲜卑在南下征服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转化同时,亦在不断学习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逐渐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进入到奴隶制阶级社会,到拓跋珪时期政治上形成“部落大人制与皇权制并存”[2]的局面,但到拓跋焘时期仍然是胡汉杂糅的情况,根据王万盈在《北魏制度转型论析》一文的分析,北魏是在孝文帝时期最终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但在孝文帝改革之前,献文帝在整顿吏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可忽略的,它为孝文帝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作了铺垫。献文帝在位时期曾先后多次下诏,整顿吏治。

和平六年(465年)刚即位的拓跋弘对北魏州郡佐使的推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州郡佐使的职责是辅助州牧治理民众,由前任推举产生下任,但是当时存在前任在离职时行事不端的情况,因此便下诏:“刺史守宰到官之日,仰自举民望忠信,以为选官,不听前政共相干冒。”[1](卷6)这一诏令的推行对改革北魏地方吏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对提高地方官员的行政效率也有所帮助。

天安元年(466年)规定爵位的升迁必须以功劳为凭据,有诈取、贿赂爵位的一律上报,予以削夺,不然以大不敬定罪。“诸有诈取爵位,罪特原之,削其爵职。其有祖、父假爵号货赇以正名者,不听继袭。诸非劳进超迁者,亦各还初。不以实闻者,以大不敬论”。[1]卷6)这条诏令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爵位的封赐与世袭,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鲜卑贵族的利益。

皇兴四年(470年)为惩处贪污腐败,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加大了对贪污受贿官员的惩治力度。“诏诸监临之官,所监治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1](卷24)这是一条强硬的法律,对于肃清官僚队伍当中的不正之风有极大积极作用,顾博凯还认为“文成帝时期虽然对于贪官污吏有惩罚的措施,但是定罪之轻重,确是在献文时期才首次出现,明确规定了受贿的数量及所有相应的刑罚,这是北魏法治建设和吏治整顿上的一大进步”。[4]

值得一提的是,献文帝在位时期还首提班行俸禄制。北魏早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都是没有俸禄的,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筹集,文官贪污受贿,武官搜刮抢劫,使得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因此皇兴四年(470年),汉族士人张白泽进谏仿行汉制,推行俸禄制,谏文如下:“如臣愚量,请依律令旧法,稽同前典,班禄酬廉,首去乱群,常刑无赦。苟能如此,则升平之轨,期月可望,刑措之风,三年必致矣。”[1](卷24)张白泽的意见反映了汉族士人希望改变鲜卑陋习的愿望,也是改变北魏政治现状,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必要措施,因此献文帝进行了采纳,但是由于当时推行的条件并不成熟,使得班行俸禄制并没有得以真正实行,但是这一次的提出为孝文帝时期推行班行俸禄制奠定了基础。

献文帝退位之后仍然以皇帝的名义多次发布诏令,整顿吏治。多采用赏罚和罢黜的办法,如延兴二年(472年)下诏,从现在起温顺仁爱清廉节俭、克己奉公的州牧郡守,可长久在其职位上,岁月长久有成绩的,升位一级,如有贪婪残忍不讲道义、侵渔剥夺百姓的人,即使在位极短,也一定加以罢免处罚,并“著之于令,永为彝准”[1](卷7);延兴三年(473年)十一月,又派遣使者前往河南七州观察风俗考查狱情,对昏官加以罢黜,对贤明的人加以擢升;延兴五年(475年),“诏定考课,明黜陟”。[1](卷7)规定官吏的升迁必须以才能和政绩、功劳为凭据,如延兴二年(472年)下令重申州郡选贡的人才要根据实际才能来进行;延兴三年(473年),针对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的情况,规定“诏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治二县,即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至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1](卷7)此外,还召令在位官员和民众直言进谏,讨论政治之得失,如延兴元年(471年),诏在位及民庶直言极谏,有利民益治,损政伤化,悉心以闻。”[1](卷7)

以上献文帝采取整顿吏治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首先,多数以律令的形式来保证诏令的顺利实施,赏罚严明,如延兴二年(472年)对州郡牧守的升迁和贬黜,就采用了一定原则,并把这些原则写进律法当中,当做官吏考核的标准。其次,官吏的选任和升迁注重功劳、才能和政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鲜卑贵族的利益,也为汉族士人进入统治集团提供了契机。最后是善于吸纳汉族的封建统治经验,如采纳汉族士人张白泽的班行俸禄制即为一例。延兴元年(471年),又下诏访求舜的后裔,“获东莱郡民妫苟之”,[1](卷7)免除他家毕生的租税,以彰明盛德的永不磨灭,这也是宣传汉化,标榜正统之举,有利于收服民心;同时也检括户口,扩大剥削对象,延兴三年(473年)“诏遣使者十人循行州郡,检括户口。其有仍隐不出者,州、郡、县、户主并论如律”,[1](卷7)北魏前期实行的是宗主督护制度,户口隐瞒情况严重,而献文帝检括户口之举,为孝文帝时期三长制的推行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都表明献文帝注意吸取汉族封建统治经验,扩大统治基础。献文帝亲政后,使得北魏的吏治面貌大为改观,因此王仁磊认为:“献文帝用赏罚和黜陟的办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吏的贪污受贿问题,但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5]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稳固了北魏的统治基础,使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得以缓和。

(二)与民休息,劝课农桑 北魏前期畜牧业仍然颇受重视,但是少数民族的游牧经济并不相融于中原的农耕经济,由此而带来的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矛盾更加尖锐,为解决这一矛盾,献文帝采取了与民休息,劝课农桑的策略。

第一、问民疾苦,与民休息。献文帝当政时期,内部叛乱和外部侵扰时有发生,为安抚战乱留下的创伤,献文帝总是能适时地问民疾苦,收揽民心。皇兴二年(468年),面对刘宋张永战乱后所造成的伤害,献文帝下诏让叛军当中残废的人“听还江南”,战死在原野,尸首曝露的人敕令郡县“收瘗之”。[1](卷6)皇兴四年(470年),面对百姓当中疾病流行“是以广集良医,远采名药,欲以救护兆民。可宣告天下,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须药物,任医量给之。”[1](卷6)献文帝除了以诏令的形式治理国家之外,还四处巡行,在位6年巡行14次,延兴三年(473年)七月,孝文帝跟随献文帝巡行河西,施行德政,宣扬小皇帝的统治权威,十一月又南巡至怀州,所过之处“问民疾苦,赐高年、孝悌力田布帛”,[1](卷7)献文帝除了亲自巡幸,还派遣使者巡省风俗,考察狱情,抚慰百姓。根据章义和等的分析,“北魏诸帝的巡幸不仅有安邦定边,宣扬国威,抚慰百姓,观风问俗等巡幸本身的特点,更有着宣扬汉化,标榜正统等特有的时代特征”,这对于稳定北魏的统治功不可没。

第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在休养生息的同时,献文帝还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献文帝即位之初,面对国家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毅然改革赋税,“今兵革不起,畜积有余,诸有杂调,一以与民”,[1](卷6)这一措施使得献文帝树立起自己的统治威望,同时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减轻了人民负担。献文帝在位期间,还制定了“租输三等九品之制”,史载“天安、皇兴间,岁频大旱”,“山东之民咸勤于征戍转运,帝深以为念。遂因民贫富,为租输三等九品之制。千里内纳粟,千里外纳米,上三品户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1](卷110)这一制度的推行不仅避免了运输途中官民的疲劳和钱粮的虚耗,还为地方解决灾情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使国家财政有了稳定的来源。此外,皇兴三年(469年),献文帝“徙青州民于京师”,[1](卷6)将青齐民户,主要是东阳、历城、梁邹等几个城里的民户迁居到了平城,这不仅为大批汉族士人进入仕途提供了机遇,同时又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北魏的封建化。献文帝退位之后,亦屡次发布重农之令,延兴二年(472年)“诏工商杂伎,尽听赴农。诸州郡课民益种菜果”。[1](卷7)延兴三年(473年),“诏牧守令长,勤率百姓,无令失时。同部之内,贫富相通。家有兼牛,通借无者。若不从诏,一门之内终身不仕。守宰不督察,免所居官”。[1](卷7)延兴五年(475年),禁杀牛马。

(三)发展教育,尊崇儒释 献文帝在位时期特别重视发展教育,因此采纳了高允的建议,天安元年(466年)“初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1](卷6)乙浑被诛后,冯太后引荐高允入朝参政,鉴于当时“道肆凌迟,学业遂废”的情况,献文帝“欲置学官于郡国”,这一想法得到了高允的支持,并且就如何建立太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请制大郡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1](卷48)而且要求“博士取博阅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年限四十以上。助教亦与博士同,年限三十以上。若道业夙成,才任教授,不拘年齿。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第”。[1](卷48)这次建议的提出,对于来自北方的拓跋鲜卑接受汉族文化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对于鲜卑民族的汉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提倡儒教,发展教育,延兴三年(473年),献文帝还“诏以孔子二十八世孙鲁郡孔乘为崇圣大夫,给十户以供洒扫”。[1](卷7)总的来说,献文帝时期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人才,也推动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为孝文帝时期的改革作了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准备。

此外,献文帝对佛教也是极其推崇的。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由于魏晋以来的长期战乱,使得统治者极力重视佛教的传播,而献文帝也不例外,在位时期曾两次巡幸石窟寺,根据《魏书》等的记载,也认为献文帝是因为笃信老庄、佛图之学而禅位与太子的,这一说法故不可信,但也可从一侧面反映献文帝是有这一方面偏好的,而《南齐书·魏虏传》也记载,“宏父弘禅位后,皇冠素服,持戒颂经,居石窟寺”,这也说明献文帝对佛教是极其推崇的,这一举动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四)攻取刘宋,肃清大漠 献文帝除了文治政策外,军事征讨活动也很频繁,虽然不能与太武帝的赫赫武功相比,但却是值得一提的。献文帝在位时期,南征北讨,致力统一,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献文帝即位之初,正处于南朝刘宋废帝刘子业昏庸无道,刘彧发动政变之际,南朝将领、刺史纷纷脱离刘宋内属,和平六年(465年)“刘子业征北大将军、义阳王刘昶自彭城来降”,[1](卷6)天安元年(466年)“刘彧司州刺史常珍奇以悬瓠内属”,[1](卷6)“刘彧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内属”,“刘彧兖州刺史毕众敬遣使内属”,[1](卷6)皇兴元年(467 年)“刘彧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并遣使请举州内属”,对于刘宋将领、刺史的内属和归降,献文帝都一一派人接应,招降纳叛,先后获取得了黄河以南的豫、青、冀、徐、兖等州,并将其改设为豫、青、光、齐、徐、东徐、兖州,即所谓的“河南七州”,占领河南七州后,使得北魏的疆域从黄河流域扩展到了淮河流域,也使得淮河流域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技术得以传入北魏,同时也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做了准备。王仁磊还认为占领河南七州“也是南北强弱之势转化的里程碑之一”,[5]自此之后,刘宋再也无力抵御北魏的强攻,因此在南朝刘彧病死,刘昱即位之际,献文帝决定亲自征讨刘宋,延兴三年(473年)“秋七月,诏河南六州之民,户收绢一匹,绵一斤,租三十石”,“冬十月,太上皇帝亲将南讨。诏州郡之民,十丁取一以充行,户收租五十石,以备军粮”,[1](卷7)但是由于柔然、吐谷浑的犯境,使得北部边疆时有战乱,为免于遭到南北夹击,献文帝最后被迫放弃了南征的想法,同时也丧失了一次统一南北的大好机会。但是北魏占领河南七州之后,双方互派使臣,互通有无,献文帝执政期间再没有发生过太大摩擦,这为献文帝文治政策的实施提供安定环境的同时,也使得北魏可以强有力地抵御和进攻来自北面柔然、敕勒、吐谷浑的犯境。

从皇兴四年(470年)到延兴四年(474年),吐谷浑、柔然、敕勒等相继犯境,特别是柔然的寇边叛乱,使得北魏北部边患严重,“吐谷浑拾寅不供职贡”,“蠕蠕犯塞”,“西部敕勒叛”,“沃野、统万二镇敕勒叛”,[1](卷6)“统万镇胡民相率北叛”,[1](卷7)“蠕蠕寇敦煌”,[1](卷7)柔然的寇边犯境,与北魏和刘宋之间的战和关系密切,随着刘彧遣使北魏,双方关系得以缓和,献文帝派遣大将前往征讨,还亲自北伐,使得柔然多次远遁,延兴二年(472年)二月“东部敕勒叛奔蠕蠕,太上皇帝追之,至石碛,不及而还”,[1](卷7)“冬十月,蠕蠕犯塞,及于五原。十有一月,太上皇帝亲讨之,将度漠袭击。蠕蠕闻军至,大惧,北走数千里。以穷寇远遁,不可追,乃止”。[1](卷7)献文帝这一强硬的武力措施,基本上拱卫了北部边疆,也保护了自文成帝以来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孝文帝初期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

三、小结

在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短暂的政治生涯当中,在政治上,整顿吏治,罢黜贪官、昏官,擢升清正廉明、贤能肯干的官吏,使得北魏吏治为之一清,同时注重吸取汉族的封建统治经验,首提班行俸禄制,检括隐瞒户口,为孝文帝改革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在经济上,徙青州民于京师,占领河南七州,为北魏带来了大量先进的人才、文化和农业技术,创立“租输三等九品之制”,免除了官民运输的疲劳和钱粮的虚耗,禁杀牛马,轻徭薄赋,问民疾苦,劝课农桑,传播佛教,施行德政,这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减轻人民负担;在文化上,尊崇儒学,发展教育,为孝文帝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诏访舜后,标榜正统,巡幸河西,宣扬国威,为孝文帝统治树立起了权威,也加速北魏在文化上的封建化进程;在军事上,向南招降纳叛,将北魏领土从黄河流域扩展到淮河流域,向北打击柔然和敕勒等的寇边和犯境,拱卫了北部边疆,保卫了道武、太武以来的既有成果,也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作为北魏一位较有作为的年轻皇帝,献文帝时期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实现了北魏从武功到文治的转型和过渡,为北魏孝文帝时期实现社会的最终转型奠定了基础。

[1](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王万盈.北魏制度转型论析[J].西北师大学报,2006(05):85-87.

[3]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顾博凯.文成献文朝的政治及其在北魏历史中的地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王仁磊.献文帝拓跋弘与北魏封建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01):07-09.

[6]章义和,洪 吉.北魏诸帝巡行的历史意义[J].文化学刊,2008(01):18-20.

On the Emperor Xianwen Tuoba Hong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LI Ya-lin,GAO R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637000)

The Emperor Xianwen Tuoba Hong was the sixth emporor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orthern Wei Dynasty.He inherited the martial arts of previous dynasties,waged wars to unify the country and expand the land.At the same time,he rectified the official,encourag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business,developed the education,which consolidated the rule in Central China,and made good foundation for Emperor Xiaowen's reform.During his period of rule,Northern Wei realized transformation from martial administration to civil administration.He was a young emporor wh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tory.

Northern Wei Dynasty;Emperor Xianwen;political affairs

K239.21

A

1674-0882(2016)01-0035-04

2015-09-25

李娅林(1990-),女,四川南充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

高 然(1979-),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民族史。

〔责任编辑 马志强〕

猜你喜欢
孝文帝拓跋文帝
“屎壳郎”大王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罗文帝剪纸作品
止谤妙招
领导是咱老家人
孝文帝的宽容
孝文帝的两碗汤
北魏后宫最疯狂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