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文芬
学讲方式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践
闫文芬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然而,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本文试以“学讲”改革为契机,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期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学讲方式
1.重应试,轻阅读。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考试题型,条条框框严重,对学生进行教条主义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忽视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很难提高,限制甚至是扼杀了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
2.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活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对文章内容的解析和挖掘较多,而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较少。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抑制和削弱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影响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3.重教材,轻生活。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如果只重教材,而忽视生活,就有可能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1.巧设悬疑,激发兴趣。“学讲方式”下,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引导最佳的方式是设疑提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疑,抓住启发的最佳时机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我们抓住题目,设置悬疑:“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这些问题的抛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学生围绕“最后的常春藤叶”仔细阅读文本,在课本上勾勾画画,时而写上一些自己的阅读心得,并与其它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快把握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利用多媒体,增添情趣。学讲方式要求教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语文学习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去领悟语文的真谛。而多媒体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形象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制作实用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可用多媒体再现荷塘月色的美丽图画,创设悠远美妙的意境,为学生开拓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学《赤壁赋》一文时,提供一段以古筝与洞箫为主的背景音乐配乐诵读,学生在听读课文中,感受到文章的声情并茂,如痴如醉,对苏轼在文中所传达的情感更容易有一种切实的体验。此时学生一定是兴趣盎然,更迫切地关注原文,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合作学习,提升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讲方式”教学改革也突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品读鉴赏优美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对文章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段落或句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法,分析鉴赏这三个人物形象。然后把自己的学习所得讲给其它学生听,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于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就可以很容易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这样教学的效果要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的多,而且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鉴赏文本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就有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贯穿语文教学整个阶段的基本环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方面有重大的意义。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就需要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增加师生活动,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带动课堂,以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而这些正是“学讲方式”的应有之意。
(作者单位:江苏省棠张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