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丽琼,魏 刚
( 1.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2)
《水浒传》中的儒释道思想探究
□时丽琼1,魏 刚2
( 1.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2)
随着佛教的传入,到唐朝,儒、释、道已形成“三教归一”的局面,三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支柱的思想基础。《水浒传》的生成历经了宋元明的漫长时代,对儒释道三教都有较多较深入的论述。对三教的伦理文化精神及其价值观、人生观作了自觉的审美和深入的反映对照,并且以宗教观念作为表现手段,在写实的同时,小说又闪现出神秘宗教主义的色彩。
儒释道;《水浒传》;思想;现实意义
《水浒传》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英雄好汉在梁山起义,起义以后接受朝廷招安、为朝廷四处征战的一个英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长期以来,关于水浒主题学术界一直争辩不休,有 “农民起义说”、 “官逼民反说”、“忠奸斗争说”、 “为英雄豪杰立传说”、 “忠义说”、“愤书说”、 “游戏说”、 “诲盗说”、“农民革命的史诗说”等。然而,跳出这些主题限制,我们会发现,《水浒传》对于儒释道三教都有较多较深入的论述。随着佛教的中国化, 释、儒、道三教到唐代已形成“三教归一”的局面,三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支柱的思想基础。《水浒传》的生成历经了宋元明的漫长时代,它对三教的伦理文化精神及其价值观、人生观并非泛泛而观,而是作了自觉的审美和深入的反映对照,并且以宗教观念作为表现手段,在写实的同时,小说又闪现出神秘宗教主义的色彩。《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之一就在于,《水浒传》主要围绕人物的现实遭遇、人物身份、亲身经历,成功地塑造出了许多形象饱满、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水浒中的部分事件及人物进行分析,阐述儒释道在书中的具体体现及分析作者对三教的态度,从中发掘出对于现实有指导意义的一些观点理论。
儒家思想为水浒主线,“有为”是其核心,“担当” 为其精神旨趣,强调知识分子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这在宋江与吴用等人的身上表现得尽致淋漓。并由此可看出,水浒里对儒家的态度基本持肯定的。
1.儒家思想简介
儒学,春秋时代由孔子所创,经过战国时期荀子、孟子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在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焚书坑儒”使儒学遭受重创。西汉时期,董仲舒发展新儒学,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而被汉武帝刘彻接受,从那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3于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被儒家长期占据。隋唐时期建立的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以儒学为主,儒学的地位在历朝历代虽然不同,但总体来看,儒家地位较为尊崇,儒家知识分子在历史上影响力也最大。[2]111在《水浒传》中,梁山排座次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梁山好汉基本上为儒家所厌恶的草寇之徒,在此以后,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以为国尽忠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
2.儒家思想在《水浒传》中的体现
《水浒传》中还没有哪一个典型的形象能像宋江那样引起如此广泛、持久的争议,喜欢宋江的人,褒他为“上上人物”,属忠义双全的典范,认为宋江为相则为贤相,为君则为明君,为臣则为忠臣,为将则为良将;厌恶宋江的,贬他为“真强盗、假道学”,[3]613是葬送梁山好汉的刽子手,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与走狗。除了宋江之外,《水浒传》里的军师吴用,也属于儒家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而作者施耐庵,开始创作《水浒传》这部小说则是在明朝时候,那是一个专制制度高度集中的朝代,于是,作者在军师吴用身上则更是深深打下知识分子所谓儒家“节义忠孝”之烙印。在《水浒传》人物的行为对话与思想语言之中,更多的体现了儒家文人及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儒家的特点。儒家对秩序非常看重,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吴用有时候表现出的懦弱就找到了合理解释,于是在他们的行动中或思想中,就会出现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遵守这样的一种准则,所以,在宋江死去以后,他选择自杀,这也就不难以理解了,他的自杀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宋江的忠义,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结局的选择,他的一生无不体现出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投影。儒家强调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自己“伯乐”的忠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4]269,宋江就是吴用的伯乐,宋江死后,吴用也自尽而亡,对于苟活的人们来说,他的死显得更加悲壮。
释家本质上为无神论,在发展成宗教再加之与汉文化融合之后,清规戒律与偶像崇拜亦随之出现。《水浒传》中,作者虽对佛学极其推崇,但对恶僧淫僧、佛教管理亦不乏尖锐讽刺。鲁智深与武松,智真与智清长老,修为较高,老成持重,作者对他们呈现出中立偏好的态度。
1.释家思想简介
释家,又称佛家,其名称来源于对佛家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称呼。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两汉时期流入中国,从此在中华文化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并陆续在一些朝代占据统治地位。六朝时期,佛教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与汉末以来巫蛊之风相结合,受到遭受频繁战乱、生灵涂炭的下层人民的追捧。佛教进入中国后,为更好地进行传教,历代僧人对其进行改造,也有一些学者深入发掘其哲学内蕴,这都使得汉传佛教有别于其他佛家教派,多了一些哲学文化寓意。佛家核心在于“解脱”,主张“勇于放弃”,信奉轮回之说。
2.释家思想在《水浒传》中的体现
《水浒传》对于佛教的态度是复杂的,有崇道尊儒抑释之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书中有不少邪僧淫僧,如生铁佛崔道成占人寺院,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欺凌强占妇女,又如裴如海罔顾清规戒律,与杨雄之妻潘巧云私通,这说明当时佛教管理出现了问题。但作者并不是一味贬低佛教,他褒扬的是另一种佛教:鲁智深,一生仗义行侠、豪爽正直、路见不平就出手,吃肉喝酒杀人照样成佛。纵观整部《水浒传》英雄演义,与鲁智深相关的情节中,除了鲁智深在五台山的那段情节的描写为不是太本分的出家人的生活之外,鲁智深给人的形象,基本上是属于一个拥有侠肝义胆的江湖豪杰,虽然鲁智深顶了一个出家人的招牌。但是换句话说,鲁智深则是以一个出家人的身份,行走江湖,为人打抱不平,做人世之事的这么一个人物形象。由此可以看出,鲁智深的实际所作所为和他的真实僧人身份存在着很大的分裂。所以,这也正是大多数的评者容易忽略掉的,他们忽略了其僧人的身份,而只从英雄人物,江湖好汉的角度来解读他的主要原因。[5]89水浒四大主角宋鲁林武中,作者对于武松着墨较多,武松的故事在《水浒传》里占据了较大篇幅,有“武十回”之称,比较典型的有醉打蒋门神、景阳冈打虎、夜走蜈蚣岭、大闹飞云浦等,这些故事通过文学作品和说唱文学在民间口耳相传,经久不衰。武松,绰号“行者”,这是一个释家意味很浓的称呼,这也暗示了《水浒传》中武松与佛教的渊源。鲁智深和武松,最后都以圆寂为归宿,依照释家的理论,只有那些长期修行的大德高僧才能“圆寂”,因此鲁武二人皆已成佛。出家,在当时人看来,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脱。出家之后官司可以不用追究。这足以说明,作者本人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清楚的,所以他知道所谓和尚未必就是真和尚,所谓道士未必就是真道士,反而很多不是出家人的俗家弟子在实践着释家“普度众生”的理念。
在中国文化体系里,道家和道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家近似于一种自然哲学,道教则更偏向于对神奇法力的崇拜。道家和道教,既受古代隐逸思想的影响,也有古代原始宗教的沉淀,还受古代哲学的影响。水浒里表现出的崇道倾向,既有对道家“清静无为”等思想观念的肯定,也有对道教无上法力的推崇。因此就给水浒的英雄染上神秘色彩,道教亦成为了水浒英雄的一种精神寄托。
1.道家和道教简介
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代表人物有庄子、老子等。道家以自然、道、天性为核心观念,其核心为“无为”, 主张“顺其自然”。这种“顺其自然”即消除人的种种欲念,以复归人的清静本性,以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6]25道家思想讲究做人做事以修心养性为主,他们大力提倡清静无为,这种思想还一度成为了汉朝初年统治者们遵循的统治思想——“黄老之术”思想的基础。这里边的某些思想,经过东汉时期的“五斗米道” “符水道”等道教思想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土生土长的所有宗教里边影响最为重大的一支。道教则产生在秦汉时期,奉老子为祖师,信奉三清,在唐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很快,地位尊崇,位压儒释。北宋时期,由于皇帝追求长生不老,信奉道教,因此道教地位很高,这些都体现于《水浒传》。值一提的是,道家和道教既有区别亦有联系,二者不能完全等同。在水浒中,儒家代表人物是宋江,佛家的代表人物是鲁智深,道家的代表人物则是排行第四的公孙胜。作者对于宋江和鲁智深都有大篇幅的描写,而对于公孙胜,除关于他的法术外言之甚少,公孙胜的形象在书中是非常单薄的,离“有血有肉”相差甚远。但这并不能说明道家和道教在水浒中影响小,恰恰相反,《水浒传》中道家和道教影响无处不在。
2.道教对水浒的影响
水浒开篇“洪太尉误走妖魔,张天师祈禳瘟疫”就渲染了道教法力的高深和神秘,除此之外,水浒中道教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乃是天上魔君下凡,洪太尉“误走妖魔”是上天安排。然而,正是这群魔君,却又是上映天星的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皇帝是天子,那为何上天放妖魔下界毁坏大宋江山?必定是上天对皇帝不满,这就从宗教角度为梁山好汉赋予了正义性。正如水浒先写高俅发迹后写108好汉一样,放走妖魔的是朝廷命官洪太尉,这都暗示了乱自上作,梁山聚义造反的根本原因在于朝廷的腐败堕落。
二是以九天玄女为代表的道教神仙。宋江在去接老父上山的途中路遇官兵,仓皇中逃进还道村玄女庙。九天玄女显灵,救了宋江一命,并赐法旨道:“宋星主!汝可替天行道为主,传汝三卷天书,全忠仗义为臣,去邪归正,辅国安民。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吾有四句天言,终身佩受,汝当记取,勿泄于世,勿忘于心。”[7]236教导宋江替天行道。这种神秘的神授天书,既弥补了宋江在文治武功方面的不足,又以天神的名义赋予了梁山替天行道的合法性,对梁山起义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九天玄女娘娘在道教神仙系统中地位尊崇,是一位战争女神,也是梁山好汉的精神导师。
三是以公孙胜为代表的道士。除了描写道教神仙法力无边外,道教神仙在人间的代理人也大多法力高强,公孙胜自不必言,以一身法力跻身第四把交椅,就连身负道教神通的高濂也算是高俅家族中少有的人才。此外,水浒中宋太祖、宋徽宗皆是道教神仙下凡,无不体现道教的尊崇,这与宋代对道教的极度尊崇是一致的。同时,书中对高濂、包天师、郑魔君等旁门左道进行批判,则客观反映了当时道教内部宗派林立,为了自尊其派而相互攻讦,这对于我们今天去了解宋元道教状况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3.道家对水浒的影响
与道教不同,道家宗教色彩较弱,哲学意味颇浓,道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梁山好汉叛逆、追求自由的气质有道家的印记。道家以自由为工具,最终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老子这样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8]434如晁盖率众智取生辰纲,正是这种“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体现,而梁中书搜刮民脂民膏为岳父做寿正是道家“人道”的体现。另外,在梁山好汉中,受儒学教育越久、官职地位越高,往往奴性越重。以关胜为代表的降将一系自不必言,处在统治阶层最低端的林冲、杨志等莫不是奴性气息浓厚。反倒是未受教化的李逵、阮氏三雄更显出“自然”之象,如果少了这些野性,水浒的魅力将大打折扣。
二是道家 “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天道循环”[9]99的观点始终贯穿在水浒中。宋太祖建立北宋,盛极而衰,生出那108魔君作乱天下;水泊梁山兵强马壮,至受天文、排座次时发展至巅峰,之后在征战中实力渐损,正如道家所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同时,梁山接受招安也是顺应时势之举,否则梁山或内部分裂,或终究是草寇,难以成气,也不能实现“替天行道”的誓言,这暗合了道家顺应天道、顺应时势的观念;深谙天道的公孙胜在消灭王庆后,即返回家乡修道,成为少数没有参加征方腊的将领之一。
三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在人物命运中至关重要。在对梁山英雄归宿的描写上,他们见机而退者都得到善终,凡是执着名利者均不得好死。这种描写,是对宋江等人“万古留名、千年庙食”[10]103的理想的一种否定,进一步说明了个体生命价值的可贵。
水浒中的儒释道文化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从微观层面而言,水浒中的“忠义”、见义勇为等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以此来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从中观层面看,水浒中的诸多社会弊端,对于在当前环境下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所启示,同时也启示每一个公民行动起来共建和谐社会;从宏观层面看,水浒中表现出的对民生的关注、对自由的渴望、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至今仍然是民之所向,应当成为政府施政所向。
儒释道三教鼎立的格局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北宋孝宗时期明确提出“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以儒治世”三教并用之政策,这在《水浒传》中也有体现。水浒英雄中,既有扶危济困、慈悲为怀的人间活佛鲁智深,也有功成身退、法力高强的道长公孙胜。宋江则是《水浒传》里的核心人物,他的悲剧最具代表性。他主要接受儒家忠孝思想,但亦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教人物九天玄女。儒家的忠义思想导致宋江走向招安之路,道教九天玄女的“忠义”劝说是宋江走向招安道路强有力的催化剂。儒道二家思想共同铸就了宋江及其众梁山英雄的人生悲剧,宋江及其义军最终走向悲剧势在必行。同时,在恶势力横行、良善备受欺凌的乱世和江湖习气浓重、滥杀无辜成风的梁山,还有鲁智深这样惩恶扬善、为民做主的侠僧和武松这样的行者,为全书增添了一丝人文关怀。儒释道在全书中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包容,整体来看,儒学在书中占主导地位,佛学则是对儒学的有益补充,让全书在刀光剑影中多了一丝慈悲之情。道家和道教的影响在书中无处不在,贯穿整个叙事结构。正如三教共同构成中国文化骨架一样,三者在《水浒》中并不是对立的,不存在扬此抑彼的问题。
[1]刘琦译评.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23.
[2]南怀瑾.中国文化泛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11.
[3]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13.
[4]曾良.明清小说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69.
[5]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89.
[6]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1:25.
[7]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36.
[8]马成生.水浒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434.
[9]张智彦.老子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99.
[10]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3.
本文责编:董 娜
Probe into the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 the "Water Margin"
Shi Liqiong1, Wei Gang2
(1. School of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650500;2.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02)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to the Tang Dynasty,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as formed a situation of "three religions normalization". The three religions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constitute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generation of "Water Margin"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which has a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on Buddhism and Taoism. Using the religious ideas as a means of express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nscious appreciation and deep compare of the ethical culture spiritual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of the three relig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novel flashes out the color of mystic religion.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Water Margin"; thought; realistic meaning
2016—04—05
时丽琼(1990—),女,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魏 刚(1993—),男,云南宣威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
I206.2
A
1008—8350(2016)03—00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