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星,冯鑫淼
(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试论变革社会中医患关系的重建
□于建星,冯鑫淼
(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当代中国社会医患关系整体和谐,但也存在着医患矛盾。社会的变迁与观念的改变、制度的趋利性与理性的经济人以及仁爱的缺失与距离的产生是产生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欲重建和谐医患关系则应加强制度建设、社会环境建设以及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
医患关系;医患矛盾;医患信任;仁爱
当代社会是不断变革的社会,变革的社会赋予了社会现代性丰富特征,现代性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社会群体生活质量提升了,每个个体都为腾空飞跃、迅速发展的社会欢呼雀跃,但在人们欢喜之余,不得不思考现代性社会开始出现的很多问题,阶级分化、社会暴力、道德冷漠等。具体到医患关系,就整个社会而言医患关系总体和谐,但也存在矛盾和紧张关系,医暴、杀医、医闹事件不断出现,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分析医患矛盾出现的原因着手,深入探究医患矛盾解决的对策,目的是增强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仁爱之心,有效的解决医患矛盾,重新建立医患信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顺利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和谐构建增砖添瓦。
医患双方是构成医疗体系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共生共存的主体。近些年来,医患关系的现状总体是乐观的,医护人员在对抗病魔中不断奋进,努力钻研攻坚克难,研制新药品,攻破新难题,给广大在病痛中挣扎的患者带来福音,医护人员不怕苦不怕累,到边远山区慰问病患,到隔离区对患者进行检测,这些都体现出了医生这一群体本真的奉献精神。但是医患之间也依然是存在矛盾的,这一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开始市场化,医院追逐利益的动机导致医生的价值观改变,医生将患者视为合同的甲乙方,在这样的氛围中医生只谋私利,不顾患者的生死安危,开大处方,收红包等一系列恶劣行为,导致医患矛盾出现。加之医生几乎日日夜夜奋战在医院,单一的工作环境,在工作岗位上的时间之长,工作量之大,这一系列的外在因素导致了压力增大,心理焦虑症出现,心理问题出现,对患者情感冷漠、蔑视、毫无耐心,对病患的疼痛呻吟置之不理。经过调查发现,有患者大病住院一年以上,向其主治医师了解该患者的性格特征、家庭以及工作问题时,主治医师竟浑然不知。医生价值取向出现问题,加之工作压力太大,医患矛盾不断加剧。
我国医患矛盾的解决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努力,其中医生在医患关系中更容易起到主要作用,因此在重建医患信任中更需要医生做更大努力,当前医患关系出现矛盾可谓众所周知,而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将医生作为着手点,必须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以及仁爱之心,关注引发医患矛盾的原因,并且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医患关系出现破裂,医患信任不再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以及现实原因。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医患紧张的原因做阐述:
1.社会的变动与思想的转变
风雨中国,历经内忧和外患,经历启蒙与救亡,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迈向现代性的大道上奋力拼搏,中国的现代性乃至全球的现代性都是一个漫长的马拉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激励人心不断建构的过程,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医患信任问题。另外霍布斯这样认为,不断变迁的社会是自然而然的,是按照自然规律来发展的,所以需要塑造出自然法则以及自然秩序来约束世界的自然而然,时代已然不是那种对某一事物的、以先验方式言说的反思的时代了。[1]社会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它身上赋予了现代性的气息,自然之物的存在分为杂乱和秩序,必然包含混乱的抉择及平稳的秩序,当然医患关系也难逃此种规律,现代性社会中的医生与患者总是和谐中又存在着矛盾性,这种和谐性与矛盾性不是日常生活定义中的彼此抗争,是一种“秩序的他者”。
社会的现代性使得社会处于犹如开天辟地时的混沌状态,人们由原来的熟人社会转变为比陌生人还陌生人的社会,使得相互交流变得难上难,更不要说互相信任。在这样的社会大变化中,人的思维观念和思想状态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生与患者同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存在,观念自然也难以脱俗。医生与患者都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久而久之,医患关系紧张的难以用普通方式调和。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医疗事业进行补助,医院存在的意义侧重于社会效益,由于市场经济的到来,政府开始削弱对医院的投资,使得医院由原来的重社会效益变为现今的重经济效益,所以患者付费就医成为了必然。一些患者原来可以依靠公费或者医保就医,现在的“大病统筹”变为自己出钱就医,可怕的是,大部分患者至今未走出原来的医疗福利状态,自己付费就医要求获得更多的效益,这种社会的变迁以及观念的改变就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2.制度的趋利性与理性的经济人
医患关系在现代理性的社会中,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阶段和人类文化成就的最巅峰而产生出来,从这一角度来看,医患紧张关系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文化的一个问题。
众生万物都是具有趋利性的,人也不例外,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趋利性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就是激励人们不断奋进,有弊的一面就是会使人变得功利,毫无人性。医生本身是具有功利性的,外加医院的制度也是趋利性的,这样的制度外加趋利性的人,使得医疗机构引起了患者的高度不满。医院机构的趋利性也使得医护人员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而开大处方,卖高价药,进行大检查,为医院获取更多的利益的同时为自身带来更多的机会,以至于自私到完全不顾及患者的支付水平以及患者的承受能力,触及到了患者的利益。这样就导致了医患紧张。
理性的经济人的最初的提出者是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指出人大多是在有约束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医生医治病人的过程为了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让患病的患者可以吃药康复的情况下输液甚至手术,患者吃一顿药康复变为吃五顿八顿,现在这种“以药养医”的医疗状态依然没有过去;对患者来讲,病痛者到医院看病也是本着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心理,病痛者希望花最少的钱吃最少的药、受最少的冷漠、看最好的医生,病人想要消除自身身体的不适,并且病人虔诚地希望医院医生能像对待自己身体那样对待自己的病体体征,但是当患者对医疗设施以及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没有达到客观的预测和估计的时候,可能对医生给予的治疗不满意,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3.仁爱的缺失与距离的产生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这是千百年来毋庸置疑的,而“仁爱”又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核心。“仁者,人也”是孔子在《中庸》中的至理名言,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健全的严格意义上的人。没有仁爱之心的医生也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医生。
古代优秀的医生我们称之为儒医,医生成为儒医有着崇高的道德理想,不仅“内圣”且要“外王”,不仅实现内在自身的超越,还要悬壶济世医报国家。做医生也分不同的医生,有的医国,有的医人,有的医病,但无论是医国医人还是医病,都必不可少的是仁爱思想。易经里说道“天,以清高笼天下;地,以厚德载万物”,人类都要有一颗宽大博爱的心,都应该有一颗怜悯众生的仁心。古代如此,今日医生更应如此。但是当今医生仁爱之心的缺失很严重,不关心病人,不细心照顾病人。医疗单位的逐利行为,致使医生思想随之改变,患者就医前就与医生存在着某种信任危机,随着就医过程的展开,患者获取信息量的逐步减少,更加剧了医患之间信任的缺失。从另一方面看,国家制度性约束框架的缺失,患方在维护个人权利以及利益的过程中行为过激,不够柔和,导致了医患双方关系紧张,医患仁爱缺失,导致医患双方距离的产生。
导致医生仁爱之心缺失有诸多因素,医生日夜辛劳、工作总量以及日益增加的工作压力、医院要求绩效等等,但是客观来讲,由于医患双方知识背景、工作环境、专业分工及各自关注的利益点不同,面临共同的存在争议的诊疗报告,必然存在认知归因偏差及处理动机偏差。[2]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医患紧张,医生在处理一件医患纠纷的角度是从医术专业角度、患者生理及心理以及病态的演进趋势,从医生的医技水平和医院诊疗设施设备的水平考虑。而患者发生纠纷以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花钱买医疗消费的投资与收益是否对等、在自己利益受损的情况下怎样使医生负担更多的责任,最后是如何使自己最小程度的利益受损。同样是一件就医事件,但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思维差异如此之大,双方价值观的差异就导致了医患之间距离的产生。
1.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医患矛盾的解决
解放前,医患关系没有紧张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原因是国家对医疗有着部分财政补助,医院运转并无太大压力,医院担任起地方性医疗保健作用,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医患矛盾很少。目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繁盛,国家减少了对医疗事业单位的投入,总投入不足医院运营总支出10%,医院要支撑正常的运营,必然出现“以药养医”的状况,维持医院生存大计的压力直接落在患者肩上。患者面临着付费就医的压力,医生的诊治与自己所想有丝毫不同,就会发生争执甚至是动手。这样最终结果是医患信任消失、医患矛盾出现。想要重建医患信任,首先是加强国家医疗制度建设。对医疗内部做深化改革,要让医院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自主自觉主动的调整内部结构,生成完善的自我约束制度以及自我激励机制。
相对于国家来说,医院自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医院也不例外,有着自身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我们都知道,社会之所以被称其为“现代性的社会”是因为其有将整个世界撕裂为碎片化的本领,这也成为其最值得炫耀的成就之一。当然其力量的主要源泉也是碎片化,碎片化将世界拆分开成为问题泛滥的世界,问题泛滥的世界亦是可管理的世界。但秩序的宏伟观已化整为零,成为可解决的小难题。所以加强和完善体制机制也是重建医患信任的路径之一。
医院的骨科以及口腔科的医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他们自己部门的独立性,所以才有了眼科和耳鼻科。如此而知,想要缓解医患关系,从国家整体着手固然重要,更加需要从国家医院的医疗体制机制着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医院有问题要从医院的内部体制机制着手。无论医生是否信任患者,还是患者信任或者不信任医生,都是医生在进行了一定推测的情况下而做出的理性选择,这种理性选择都是满足了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如果有完善的体制机制,医患之间这种相互满足自身利益的状态在正常的轨道上,是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因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医生或医院完全有内在激励,凭借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以损害患者利益为代价而获得额外收益,从而破坏市场的帕累托有效性。
完善医院的体制机制,不仅要从医院的主管部门做起,并且要使所有的医护人员有一种必须实现它的决心。实现医生资质资历的公开化,这样有利于医护人员的优胜劣汰,也更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多的就医信息。
2.加强社会环境建设以促进医患关系的缓和
对医护人员进行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梦和“两个100年”的发展目标,大力开展医院医护人员反腐倡廉,培养广大医院职工的敬业爱岗、诚信明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和艰苦奋斗、任劳任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精神,在众多医护人员工作者中提倡廉洁自律、踏实肯干、为民执医的良好作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在各行各业都应被高度重视,在医生的培训教育中应该更加突出核心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性。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中,其中敬业以及诚信必要也必需。对于医护人员敬业以及诚实信用尤为重要。诚实讲信用有仁爱之心的医生会赢得患者的高度赞赏,敬业无私奉献的医生会获得患者及医患家属的百分尊重。引领教育众多医护人员培养和确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广大医院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利用资深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潜移默化中医护人员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缓解医患矛盾,培养医生仁爱之心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以确保医患信任的重建
医生的职业修养是作为一名合格医生必备的修养,不仅要提升自身的职业技术水平,更要有医者仁心的态度。医生的职业道德是敬业奉献的其中一种。有职业修养就是敬重自己的事业,对医疗事业不断奋战,全心全意全部心思都放在患者身上。《论语》中有记载,孔夫子上课的时候,子路提问到,该如何做一名君子,孔子用修已以敬四字做了回答。扩展到一名合格医生的职业道德观,医生的职业修养以及职业道德的提升是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以及技能素质,更要学会去尊重患者,用仁爱之心去爱护患者,像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患者的生命,像爱惜自己身体的那样去爱惜病患的身体,时时刻刻、一点一滴、一分一毫都要为患者着想,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就将它做得精致、做得漂亮、做到完美,这是一位有着“救死扶伤”称号的医生更应该有的信念以及职业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病患打头阵、向前冲、与病魔做殊死抵抗。让患者在医院不仅有家的安全感、舒适感,更有将自己生命交给他人的放心感,一名医生只有这样的职业道德观,只有百分百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对医疗事业百分百的热忱之心才会让自己在行业内做到无人能及。
加强医生的职业修养,需要的是医生的内化,内化为自身内心的决绝,道德修养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在实际行动中,保持医生的高贵品格,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甘愿为医疗事业贡献一生甚至是奉献自己的生命。有这样大情怀的医生,就绝对不会为了多一点提成多一些酬劳而收红包开大处方。医生是一份光荣而神圣的职业,做的是起死回生的事业,本应受人爱戴,受人尊敬,只因个别医生职业修养不足,导致今日的历历惨目,想要有效解决医患矛盾,主要是医生的职业修养的增强,不仅是外化于行动,更重要的是内化于心。
伴随现代性社会体制机制的变化,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以及市场的日益激烈,医患越来越重视医生的职业道德,医患互动中医生的主动权及获取信息量更大更多,只有将医生的职业道德不断培养、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医院的未来发展才有希望,人类的医疗事业才有未来。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关注点由原来的基础性满足温饱支撑生存变为了现有的寻求自我存在实现自我价值,数以百家医院不断出现,在千万患者中取得信任留住口碑实属不易,因此加强医院医生的医德医风是必须的。本着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在医生中培养文明和谐、爱岗敬岗、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理念和精神,树立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对事业的热情心,将自己的发展与医院未来的走向紧密联系起来,对干部职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体医护人员学习党的政策纲领,提升法律意识,转换老旧的工作思路和态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走先进的正确的道路。
[1][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 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0.
[3][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4]吴昭辉.浅析医疗纠纷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7):78-80.
本文责编:董 娜
On the Reestablishment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Yu Jianxing, Feng Xinmiao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Although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harmonious as a whole, some tension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cannot be ignored. Such distressing phenomenon is a result of the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society and people’s ideas, the tent towards interest of the system, and the lack of love, understanding, and trust. In order to rebuild a mor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we should concentrate on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soc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doctor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 doctor-patient trust; kindheartedness
2016—04—26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ZX017)阶段性成果
于建星(1973—),男,河北易县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冯鑫淼(1990—),女,河北易县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在读。
C913
A
1008—8350(2016)03—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