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晓 江
(南通大学 a. 外国语学院, b. 楚辞研究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19)
露才扬己,怀质抱情
——论霍克思对屈原“异采美”诗学观的译介
严 晓 江a,b
(南通大学 a. 外国语学院, b. 楚辞研究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19)
以英国汉学家霍克思所翻译的《楚辞》中的有关诗篇英译本作为语料,分析了他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认为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与文采,同时注重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心理,体现出交际翻译倾向,尝试了一条中国典籍精品在异域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之路。
霍克思; 《楚辞》英译; 诗学观; 异采美
大卫·霍克思是英国著名汉学家,在译介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方面成就斐然。他精研《楚辞》,1985年企鹅出版社出版了《南方之歌——屈原及中国古代其他诗人诗歌选集》,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终于首次出现全译本。杜百胜、哈罗德·沙迪克、阿瑟·韦利等西方汉学家都撰写了书评、序文进行推介,赞誉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对该译本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王丽耘等国内学者认为:霍克思《楚辞》英译本竭力在译文准确性与可读性上打磨推敲,是典籍翻译的学术类译本典范[1]。 然而,从诗学角度分析霍克思译本还尚未发现。诗学是关于文学作品价值与意蕴的理论,在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主要的作用。“屈原在其创作实践中,体现出一种可贵的诗学精神,虽未上升到非常完备的理论形态,却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其诗学直接继承了孔子的观念,以美善统一为理论基础,以发愤抒情为思想核心,显示出个性鲜明的实践品质,产生了深邃久远的历史影响。”[2]《楚辞》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屈原“异采美”的诗学观,“露才扬己,怀质抱情”是“异采美”的集中体现,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高扬美政理想和忠君爱国之心;二是颂扬内美修能品行和独清独醒意识;三是张扬斐然文采和幽怨愤懑之情。本文聚焦《楚辞》“异采美”的诗学内涵,分析霍克思如何紧紧扣住一个“异”字,表达屈原异乎时俗、超拔不羁、苏世独立、远逝自疏的特质。以下译例选自《楚辞》中的《离骚》《惜诵》《哀郢》等,可以透视译者的翻译倾向和翻译方法。
屈原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在楚怀王时期,楚国曾一度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但是,由于楚王昏庸、党人诬陷等原因,屈原遭受排挤,被迫流放,立德、立功、立言的政治理想十分渺茫。当时正盛行楚材晋用、士无定邦的风气,屈原本来也可以离开楚国施展才华,但他始终心系民生社稷,眷恋故国家园。情由感发,感由境生。“整个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和客体与客体互动的过程。”[3]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要深刻理解诗人虽然受黑暗势力的迫害却又不改初衷的斗志,才能传递其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
原文 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译文 But I see that to serve with all one’s heart, careless of all things else,∥Is a way that holds little promise that a man may be secure;∥And a reckless devotion to a prince, with no thought for my other,∥Is a road whereby he may easily court disaster.[4]157
以上诗句选自《惜诵》。屈原反复倾诉忠君爱国之心以及饱受心灵痛苦之情:“我专心国事毫不迟疑,谁曾想竞不能自保。我急切地亲近君王毫无私念,又成为招致祸害的根源。”[5]122“壹心”与“亲君”是关键词,感情真挚而又炽烈。彼得·纽马克将翻译划分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认为“交际翻译”试图使目标语读者阅读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源语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效果,而“语义翻译”尽可能地接近原文的词汇结构和句法结构,准确传达原文的语境含义[6]。霍克思将原文的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拆成两个分句,改变了原文的结构,他首先用“serve with all one’s heart”和“devotion to a prince”将这两个词的核心意义译出,然后又添加了解释性成分“careless of all things else”和 “with no thought for my other”,对“壹心”与“亲君”进行了语用显化,突出了屈原的忠心及对君主的希冀,这种有助于读者理解的显化表达体现出交际翻译的特点。
原文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译文 But my soul within me longed to be returning: ∥Ah! When for one moment of the day have I not longed to go back?∥I turned my back on Xia-pu, and my thoughts went speeding westwards, ∥And I grieved that the Old City grew daily farther from me.[4]164-165
以上诗句选自《哀郢》。屈原在楚国的郢都沦陷之后被迫前往流放地陵阳,他慨叹道:“我的灵魂是多么地眷恋故土啊,怎么有一时一刻忘记回还?背对着夏水,我思念西方啊,悲哀的是故乡已是越来越远。”[5]140屈原的离群索居以希望回归故土为皈依,这是基于对民族的深切热爱,而不仅仅是一种依恋乡土的情感。“从‘恋乡’到‘爱国’,从‘宗族之国’到‘民族之国’,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的屈原接受史,终于完成了对接受对象的一个重要精神层面的提升与完善。从此以后,以爱国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屈原人格日益深入人心,并在外患迭起的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宣传和张扬,渐次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7]“欲归”和“西思”是点睛之笔,诗人因客观景物而产生绵绵情思,景中情、情中景的美学解读和翻译中的情感传真是主体与客体互动的思维过程。交际翻译更加关注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尽量排除阅读或理解的困难,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因此,使用直接、明晰的表达更加便利于文化传播。霍克思将其译成“longed to be returning”和“my thoughts went speeding westwards” ,语境效果基本与原文一致,但译文比原文冗长,表现了屈原东行渡过长江和夏水的漂泊感、思乡情、宗国情。读者由此可以感到:眷恋家国故土、热爱黎民百姓,这正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
屈原十分注重高尚人格塑造。他为拥有高贵的家世渊源而自豪,并以圣人先哲为效仿的榜样,在楚国“举世混浊我独清”的社会环境下,始终以浩然正气立于天地之间,体现了不畏权势、追求自由、崇尚清廉的思想。当美政理想破灭之后,他更加倾向于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在遭受政治磨难和身心困苦时所体现的共同价值取向。诗人通过创作诗文来抒发情感,译者在解读文本时,因诗言而触发诗情,并努力将诗情在译文中再现,表达屈原中正敦厚、舍生取义的铮铮傲骨。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 Scion of the high lord Gao Yang, ∥Bo Yong was my father’s name.∥When She Ti pointed to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On the day geng-yin I passed from the womb.∥My father, seeing the aspect of my nativity,∥Took oments to give me an auspicious name.∥The name he gave me was True Exemplar;∥The title he gave me was Divine Balance.[4]68
以上诗句选自《离骚》。屈原表明了自己高贵的出生背景:“我是颛顼古帝远末的子孙啊!已故伟大的伯庸是我的父亲。我出生在虎年的正月里啊!庚寅那天我出生了。父亲揣度我出生时的情形啊!开始给我取个好的名和字。为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取字叫‘灵君’。”[5]2姓名是中国古人立德明志的载体,翻译富含象征意义的姓名时难免会引起文化缺损现象,因此,应使用适当补偿手段建立文本信息与历史信息之间的关联。霍克思以音译为主,意译作为补充,将“帝高阳”“伯庸”“正则”“灵均”译成“the high lord Gao Yang” “Bo Yong” “True Exemplar” “Divine Balance”,并且在文末进行了详细注解,传递了屈原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同时表露了诗人脱俗、高尚的品质是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交际翻译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以及原文精神的再现。如果不添加注释,则很难让目标语读者理解《楚辞》的博大精深以及艺术特质。文外注释是交际翻译的主要路径,可以帮助读者扩展已有的文化经验,不断实现与原文的视阈融合,从而在异域文化土壤中实现原文的固有价值。霍克思尽力去重构《楚辞》文本产生的历史氛围,为跨语境、跨时空的典籍英译拓展了思路。为了使姓名翻译规范化,可使用音译与文外加注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保留汉语语音特色,又可以表达姓名的文化意义。
原文 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冯心犹未化。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译文 I will pass through the years alone and encounter sorrows; ∥But my high-mettled heart I will never change.∥How can I tamely yield, and end my days in quietness? ∥How can I bring myself to change?[4]173
以上诗句选自《思美人》。屈原长期身处逆境,深陷孤立无援的境地,他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多年来我遭受摧残,心中的愤懑至今未消减。我宁可忍受痛苦直到死去,一生的志向怎能随便改变?”[5]164《思美人》抒发的是诗人在贬谪期间的思君、怨君之情。屈原壮志凌云,崇尚真理,痛斥乱世,宁死不渝,体现出独醒意识和不凡个性。“‘独醒’,实际上是一种超出常人的意识和洞察力,一种把握时代脉搏和预测未来的超前意识。可以说,它是屈原实现完美人格的前提,也是他走向自沉悲剧的起点。”[7]交际翻译要求译者重新整合原文的语言结构,以符合英语的行文方式和目标语读者的审美倾向,使译文有效地传递原文的深层内涵。霍克思将原文第三句拆成两个分句,改变了原文的结构,并用两个“How can I……”的反问句加深语气,昭示了屈原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昂扬斗志以及在理想破灭之后决定自沉江潭的必死之志。汉英诗歌在遣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等方面差异很大,译者应按照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再现原文的神韵。霍克思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原诗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译诗形式,体现了很强的读者意识。
屈原不仅家世高贵,而且好修求美。注重内在美质是屈原在创作中的审美理想,同时也倡导了一种自信、自珍、自强的人格精神。诗的情感之真以及诗人的本色之真构成了《楚辞》的“异采美”。“文学翻译的本质是‘诗化’的,我们这么说,是因为文学翻译过程就是一个以当下的存在去消解束缚、僵死、规矩和庸俗的过程;是译者凭着想象、激情和爱给源语文本注入生命和朝气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像诗人进行创作的过程。”[8]译者的审美鉴赏与作者的审美创造之间是情感的交流与共鸣,是美文的体验与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传达诗人的情质之真。
原文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
译文 And the thick branches and spines so sharp, and the fine round fruits, ∥Green ones with yellow intermingling to make a pattern of gleaming brightness, ∥Pure white beneath the rich-hued surface: a parable of virtuous living;[4]178
以上诗句选自《橘颂》。橘的形象和品质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重重枝蔓虽有尖锐的刺,却结有圆满的果子。青黄交错相映,色彩灿若云霞。你外色鲜明,内在一片洁白,类似仁人志士。”[5]178遍生南楚、深固难徙的“橘”与屈原横而不流、刚正不阿的气质十分相似。人的认知心理古今中外相通。“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含古代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9]“烂”形容“橘”之品质,霍克思译成“gleaming brightness”,体现了关联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表明了陶情铸德、勤勉修身是诗人灵魂净化的力量,使目标语读者由自然之物的美好联想到诗人的高洁人格。原文四字格结构言约意深,译文的句式不那么严整,“and, with, to, of”等虚词的使用契合了英语的形合特征,这种语内显化方式是《楚辞》英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也是霍克思的交际翻译倾向在处理译诗形神和谐方面的体现。译诗之形虽然不同于原诗之形,却基本再现了原诗的意境。
原文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译文 Art and nature perfected lay within me hidden; ∥But the crowd did not know of the rare gifts that were mine. ∥Unused materials I had in rich store; ∥Yet no one know the things that I possessed.[4]171
以上诗句选自《怀沙》。屈原对自己出类拔萃的特质进行了概括:“我文质彬彬表里通达啊,谁都看不出我才华出众。粗大的木头堆积在一起啊,没人知道它们能成栋梁。”[5]158“文质”和“异采”很难用相对应的英语词汇阐释全面。霍克思在基本的认知域中首先获得核心意义,并将隐含的意义明晰化,将其译成“art and nature”和“the rare gifts ”,突出了诗人内厚质正以及非凡才能,同时也是对党人既无文采又无内质的斥责。《楚辞》的意义具有互文性特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任何一部作品都与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哲学、文学、习俗等密切相关,同时又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其翻译的理解和表达需要互文性知识。”[10]《楚辞》英译活动也离不开文本间的互文性,它可以使目标语读者从已有知识结构中产生相关联想,并以此进行推理。交际翻译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译者应力求传递原文的语义和作者的思想创作意旨。霍克思将原文信息分解为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对表层信息的直接转换可以反映具有共性的内涵,其功能对等的表达有助于引起读者对屈原的仰慕之情。
屈原“异采美”的诗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露才扬己,怀质抱情”与孔子“诗可以怨”的诗学传统一脉相承,其中包含着言志的成分,但更突出了忧国忧民之情。霍克思深厚的中文功底以及认真的考证精神为正确理解诗人的创作情感及客观景物所赋予的情感奠定了基础。在每首诗的译文前后,还附有相关导读、注释,突出了作品的社会历史内涵,这些副文本是译者研究工作的体现,说明了英语世界的《楚辞》传播逐渐从单纯的译介转向译研并举。描写学派代表人物、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提出的“翻译以译入为导向”的观点有助于理解霍克思的交际翻译倾向和研究型特征。他认为:译作是译语文化所接受的文化产物,翻译中的抉择自然是“以译入为导向”这一目的为主导,变化是由译语系统中的文化条件所支配的,从而形成了注重翻译的译语文化特征与翻译的关系的研究方法[11]。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常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忠实于文本意义是霍克思进行《楚辞》英译的首要原则,在此基础上,他尽量用目标语读者可接受的方式阐释屈原“异采美”的诗学观。《楚辞》的音美和形美很难在英语语境中再现。霍克思借用英语的诗学要素,从诗行排列、韵律节奏等层面加以调整,最大限度地再现屈原诗学观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 1 ] 王丽耘,朱珺,姜武有. 霍克思的翻译思想及其经典译作的生成:以《楚辞》英译全本为例[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4(4):32.
[ 2 ] 郭杰. 屈原的诗学[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6):52.
[ 3 ] 李晗佶,闫怡恂. 哲学视阈下翻译研究译者主体性转向阐释[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7(5):627.
[ 4 ] HAWKES D.TheSongsoftheSouth: an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 of poems by Qu Yuan and other poets[M].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Ltd, 1985.
[ 5 ] 楚辞[M]. 许渊冲,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9.
[ 6 ]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9.
[ 7 ] 郭建勋. 屈原的乡国之情与人格魅力[N]. 光明日报, 2014-05-26:16.
[ 8 ] 曹山柯. 文学翻译:一种诗化意义上的探讨[J]. 中国翻译, 2006(1):22.
[ 9 ] 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 中国翻译, 2005(5):17.
[10] 王青.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翻译补偿[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7(2):230.
[11] 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3-26.
【责任编辑 李美丽】
Revealing One’s Talents, Cherishing Pure Feelings: On Hawkes’ Translation of Qu Yuan’s Poetic Attitudes of “Beauty of Rare Talent”
YanXiaojianga,b
(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b. Chuci Research Center,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The poems inTheSongsoftheSouthtranslated by British sinologist Hawkes are taken as the corpus. He abides by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meanwhile h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ader’s acceptance. His translation ofTheSongsoftheSouthshows the tendency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ori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Such scholarly translation tries a path to spread Chinese Classics in foreign cultural environment.
Hawkes; translation ofTheSongsoftheSouth; poetic attitudes; beauty of rare talent
2016-05-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12)。
严晓江(197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2095-5464(2016)05-0581-04
H 0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