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多维透视
——基于《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

2016-04-04 08:41李春霞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介体论语主体

李春霞, 李 敏

(1.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2. 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4)



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多维透视

——基于《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

李春霞1, 李敏2

(1.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637000;2. 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610074)

基于《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阐述了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概念、内涵及其四个基本维度;提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要做到四个结合,即:“内心情感”与“外在规范”相结合,“权利流”与“舆论流”相结合,“自我约束”与“自我外推”相结合,“主体相对性”与“主体多维性”相结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论语》核心传播模式; 多维透视; 优势生成

“一个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同它的文化传播与文化积累方式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过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是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的。”[1]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形态的深刻变革,如何借鉴儒学经典《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内在价值潜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 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概念与内涵

从传播学视域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一种特定的思想政治信息的传播,其教育过程也就是一种传播过程[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可以定义为:教育者(传播者)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对其特定的受教育者(受传者)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信息传播活动。这种特定的思想品德信息传播过程,在系统论的指导下,被划分为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传播者)、受教育者(受传者)、教育介体(传播内容与方式)和教育环体(传播环境)。由此得出,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连接教育者(传播者)和受教育者(受传者)的桥梁与纽带,是教育内容与方式(传播内容与方式)的统一体。因为儒学是把德性知识的构建与德性知识的传播方式融为一体的价值文化体系,故儒学实际上就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而存在。儒学的成功传播离不开它独特的知识构建方式。在中华民族两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儒学以其特有的建构方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风俗习惯及性格情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近年来不断有人质疑传统的“四要素”划分方式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从儒学独特的知识构建方式来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观点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多维透视

事实上儒学最能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是它经历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种种变迁,却始终保持着某种形式结构的稳定性,构成了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性格特征的那种力量[3]。这种力量集中体现为《论语》的四种核心传播模式:一是价值的“内向传播”模式;二是道德的“群体传播”模式;三是人际关系的“外推传播”模式;四是知识的“互动传播”模式[4]60。基于《论语》的四种核心传播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四个基本传播维度。

1. “内向”与“外向”维度

儒学经典《论语》中价值的“内向传播”模式体现在将社会的外在规范“礼”诉诸于人心理的内在价值“仁”,为基于理性外在规范“礼”寻找到了内在的人性根基,促使受传者通过内在价值动力“仁”的调节自觉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并遵守外在规范“礼”。此传播模式以最基本的人性(子女对父母的爱)为立足点,巧妙地运用“以仁释礼,情在理中”[4]60的方式,实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想传播效果,从而透视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内向”与“外向”维度。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内向传播”是指受传者通过自省主动地将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融入个体的内在意识、价值体系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强化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转为个体内在信念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传播效果的基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内向传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内部调节来主动定向地改变个体的行为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内向传播”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外向传播”则是必然途径。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外向传播”是指受传者通过实践将个体的内在意识转化为外在良好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思想信息传播活动。这种“外向传播”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表现为“礼”。面对当今中国社会礼仪文明的缺失,我们应该重视“礼”的教育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纵向”与“横向”维度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证》)孔子认为,统治阶级(君主及其士大夫)要以“德”来领导管理人民,就像北极星一样,人民会环绕在这些有德者的周围。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孔子认为:统治阶级的言行举止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举止就表现的像草,风吹在草上,草就会顺着风的方向倒下。“众星共辰、风行草偃”[4]62形象地阐释了《论语》道德的“群体传播”模式,基于此可以透视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纵向”与“横向”维度。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纵向传播”是指统治阶层通过政策法令以及自身言行自上而下地引导人民群众思想行为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统治阶级引导社会群体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理想效果,除了“纵向传播”一个维度,还应该包括“横向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横向传播”是指群体之间或人际之间通过情感的交流以及言行的感染,以平行扩散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促使社会群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自觉接受或形成某种思想和行为的有效途径。其感染力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孟母三迁”,还有耳熟能详的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诚然如此,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建议:“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此外,他还在《论语·里仁》里提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在传播“德”的过程中既注重了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又突出了群体人际间的“横向传播”,因而既保证了“德”的权威性又扩大了“德”的影响力;既实现了“德”的管理凝聚功能又落实了“德”的协调引导功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孟子引用孔子的话“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来形容“德”的传播效应[4]62。

3. “积极”与“消极”维度

曾参《论语·里仁》中指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杨伯峻认为,“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之‘道’的是‘仁’,包括‘忠’和‘恕’。‘恕’是‘仁’的消极面,其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20;‘忠’是‘仁’的积极面,其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176“忠恕之道”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论语》人际关系的“外推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道出了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准则,并将其根基建立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之上,其核心是“忠恕为仁,推己及人”[4]64。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传播过程也是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人际交往过程。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也具有“积极”与“消极”维度。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积极传播”是指传播者对于自己所奉行的思想行为通过言传身教使受传者积极主动地接受其思想与行为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说服力的有效途径。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即是说:自己立身修德也让别人修身立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让别人通达事理。孔子的话道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要实现“积极传播”的前提条件是传播者自身要具备好的修养与德行。反之,如果传播者自己都不愿去修身立德,又怎么进行“积极传播”呢?若是强行传播,则只会产生另一种行为,即“消极传播”。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消极传播”,就是指传播者对于自己都不奉行的思想行为通过强迫灌输的方式迫使受传者消极被动地接受这种思想行为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削弱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传播力度,甚至导致受传者出现抵触逆反心理的一种传播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传播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种传播行为的发生,诚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观点与西方《圣经》中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观点不谋而合。李泽厚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今仍为习用成语,与《圣经》中‘你们愿意人怎么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么对待人(马太福音)’交相辉映。”[6]

4. “主体”与“客体”维度

徐复观提出:“仁的自觉的精神,必须落实于工夫,方法之上;而工夫,方法必定是在当下生活中可以实践的,所以便说是‘近’(能近取譬)。‘近’是针对博施济众之‘远’而言”[7]。这句话被认为是对《论语》知识的“互动传播”模式的高度概括,一个“近”字揭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传播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微妙关系,即辩证统一关系。若想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传播过程中的“近”则必然要处理好这种微妙的关系,进而透视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主体”与“客体”维度。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主体传播”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发挥传播者的主体性使其所传播的信息更易被受传者接受的实践活动。孔子在施教过程中强调传播者要“因材施教”“择境施教”,也就是要求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要发挥其主体性,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施教内容与方式。例如孔子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对“仁”的回答各不相同。固然,几乎所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都将“因材施教”作为其教育实践活动的原则,但这其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我们当然不能把责任仅仅归咎于教育主体,还应该从教育客体方面找原因。因此孔子在其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的指导下提出了:“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孔子的观点阐述了“客体传播”思想的核心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客体传播”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传播过程中,受传者要发挥其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对已接受的信息加以融会贯通甚至能推陈出新,最终达到逆向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举一反三”就是“客体传播”所要求的理想状态。如若不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孔子的观点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竭力做好“主体传播”,调动受教育者思想的积极性,以期最终促成“客体传播”的理想状态。

三、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优势生成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孔府考察时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挥积极作用[8]。儒家经典《论语》传播的成功之处在于“实践功夫”,若想深入领会其精髓必须落实于功夫、方法之上。借鉴《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要做到四个结合。

1. “内心情感”与“外在规范”相结合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所提倡的“德治”实质上就是将“外在规范”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于内心情感,使之成为个体的内在动机去引导约束其外在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传播过程也是“内心情感”与“外在规范”的辩证统一过程。在这种传播活动中,“内心情感”不仅仅是指个人内心的一种综合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还特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成员施加影响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故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在传播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个人内心情感相结合,将“外在规范”内向传播为个体内在的思想意志和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领悟“‘内心情感’是‘外在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外在规范’是‘内心情感’的目的和归宿”的密切关系,真正做到将“内心情感”与“外在规范”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传输教育内容并强迫学生记忆背诵。例如,当今社会出现的旅游不文明行为,国家不仅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加以约束,更加需要让人民大众明白国家为什么要倡导文明旅游以及文明旅游与个人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针对“乱扔垃圾者要面临罚款等处罚”这条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如下解释:因为一些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会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以至于给人们带来多方面的身心危害(如北京的雾霾),这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国家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这种不文明行为,给大家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如此一来,想必大家就会从心理上认同这条规章制度,而不是被强迫着遵守。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优势生成必须依赖自身特点将“内心情感”与“外在规范”相结合,将所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诉诸于个人的内心情感,让教育内容更加具有可接受性和实践性。

2. “权利流”与“舆论流”相结合

“权利流”与“舆论流”是基于信息传播的“纵向”与“横向”维度而言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权利流”[9]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由上层组织自上而下地垂直传播的过程,其传播优势在于具有权威性、目的性、传承性以及效率性(就能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而言),劣势在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衰减、损耗、折射、散射和漫射等现象,以及接受对象的逆反心理。为了弥补其劣势故将其与“舆论流”相结合。“舆论流”是相对于“权利流”而言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人际之间平等自由传播的过程。“舆论流”的优势在于传播者的主体能动性、自发性、有选择性及易接受性,其劣势在于主体传播的散漫性、偏激性、不准确性以及不可控制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传播过程中,双方互相交换能量信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最终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中国梦”的广泛传播就是将“权利流”与“舆论流”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梦”是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并由各政府组织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形成信息的“权利流”。同时,还依赖于人际间的横向传播,即“舆论流”的作用,使“中国梦”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便实现了家喻户晓。将“权利流”与“舆论流”相结合,既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以及传承性,又能削减接受对象的逆反心理使其具有易接受性;既能保证纵向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畅通性与效率性,又能保证横向传播的准确性与可控制性。

3. “自我约束”与“自我外推”相结合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世界上每个人都存在于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都面临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的困境。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人际交往过程,所以也面临同样困境。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传播应坚持“自我约束”与“自我外推”相结合的方式。“自我外推”是为了促成积极传播,体验内心情感一种方式,表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我约束”则是为了克服消极传播,约束自身行为的一种方式,表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实际上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传播过程中强调一种“角色体验”,即如果把我换做他,我该怎么做的问题。例如你出去旅游,想在景点拍几张美丽的照片,这时总会有人很不礼貌地从你相机前面走过,导致你最终都不能拍一张完整的照片,你会不会觉得很郁闷。推己及人,下次当你在景区游玩看见别人拍照时是不是应该绕道而行,给别人一个方便呢。这既要求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加以外推,更需要自我约束行为,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优势生成必须坚持“自我约束”与“自我外推”相结合,既能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一些公共道德准则,还能使受教育者在生活实践中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要求的公共准则。

4. “主体相对性”与“主体多维性”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过程是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过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是实践的主体,学生是被教育的客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认识的客体。这种观点与《论语》中知识的“互动传播”模式所阐述的观点具有本质上一致性,它们共同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相对性。“主体相对性”既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外,从对整个人类文明史观察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一般由长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承担者和实施者)向晚辈(受教育者)进行传谕。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信息更新的步伐加快,长辈若不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就难以驾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这一角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色就会由思想敏锐、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及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多的晚辈担当。 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不确定性既体现了主体相对性的特征,同时又提出了主体多维性的要求。“主体多维性”是指建立在平等开放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维构成以及多维角色[11],注重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知识、信息以及能力的掌握。两者强调的重点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从主客体的维度提出的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传播既要承认主体的相对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又要尊重主体的多维性,强调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知识以及信息的及时更新,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在主客体角色互换过程中以及主体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中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最终促成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优势生成。

[1] 沙莲香. 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2] 欧阳林.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8.

[3] 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4] 邵培仁,姚锦云. 传播模式论:《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与儒家传播思维[J]. 浙江大学学报, 2014,44(4).

[5]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6]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321.

[7] 徐复观. 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M]. 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83.

[8] 温飞. 习近平同专家学者座谈: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EB/OL]. http:∥news.qq.com/a/20131126/012935.hem.

[9] 邵献平.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链式结构[J]. 理论月刊, 2007(8):174-176.

[10]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11] 骆郁廷,史姗姗. “三喻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维透视[J]. 武汉大学学报, 2012(7):56-73.

【责任编辑曹一萍】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Intermedium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Communication Horizon: Based on Core Propagation Mode ofAnalectsofConfucius

LiChunxia1,LiMin2

(1.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2,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core propagation mode ofAnalectsofConfucius, the concept, intension and four basic dimensions of intermedium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are expounded. Therefore, the following four combinations are needed to optimize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medium: inner feelings and external specification, power flow and public flow, self-restraint and self extrapolation, subject relativity and subject multidimensional.

intermedium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core propagation mode ofAnalectsofConfucius;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dvantages generation

2016-03-1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重点课题(LX2013Z010)。

李春霞(1990-),女,四川达州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李敏(1975-),女,四川南充人,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

2095-5464(2016)04-0468-05

G 206; G 41

A

猜你喜欢
介体论语主体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如何读懂《论语》?
利用漆酶-天然介体系统高效降解土霉素
介体不同投加方式强化低温污水生物反硝化脱氮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漆酶介体催化的研究进展
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生物膜传质分析
《论语·为政第二》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