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谱大典与演戏习俗杂谈

2016-04-04 07:57蒋良善
影剧新作 2016年4期
关键词:宗谱乐平宗族

蒋良善

开谱大典与演戏习俗杂谈

蒋良善

宗谱,作为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已经绵延千百载了,其间所包涵的民俗民风民族心态,厚重的历史内蕴以及在学术上的价值,颇值得进行探讨与研究。而在赣东北的乐平、鄱阳一带,宗谱的续修之风尤盛,其组织之严谨,过程之繁复,形式之讲究,仪式之隆重,堪称乡村文化活动之最。本文仅就宗谱修成后的开谱大典仪式及演戏习俗作一陈述,即就修宗谱与戏曲演出的有关内容做一些说明,作为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有志于此有趣于此的有识之士从中有新的发现。

宗谱的修撰是一个繁复庞大的工程,它其实就是民间的一部宗族繁衍史,记录着一姓一氏的发端、繁衍、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个宗族的搬迁史。宗族里记录着某一姓氏祖先的丰功伟绩,有宗族的大事年记,收录了宗族的文物古迹及诗文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修谱有许多规矩,其中有一条与戏曲有关。过去,由于戏曲艺人地位低下,从事戏曲表演行业被认为下九流,因此,大凡从事戏曲表演的人,都不被列入宗谱,如是以前上过宗谱后来才下海演戏的,会被“铲谱”,即从宗谱除名,死后不得入宗祠,不得归葬祖坟。但是,在乐平鄱阳地区,却有个独特的现象。一方面,人们尊崇祖宗的规矩,不许戏曲演员入谱,另一方面,人们对戏曲行业和戏曲演员却又青睐有加。旧时某户人家的孩子学艺满师,要出“红台”(即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亲朋好友会给他披红挂彩,赠送礼物,鸣放鞭炮表示祝贺,这其实是赣剧演出中“打彩”的形式之一。乐平鄱阳一带几乎没有“戏子”这一称谓,而是亲切的以“师傅,子弟”相称。这种“打彩”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宗谱修成之后,就是行开谱大典。这是宗族的一场大喜事,必得在之前早早做好准备,请人择个良辰吉日,定好戏班演戏,然后要往各同姓同宗的村子、有头有脸的显赫人物、联姻较多的村子以及邻近关系比较密切的他姓村子发送请帖。

开谱大典一般放在演出当中某个上午进行。地点就在演戏的戏台。在乐平一带盛行仿古戏台兴建之风,这其实和开谱大典也不无关系,戏台建造得讲究与否,关系着村子的形象。所以,乐平一带也有人把戏台称为村子的“长褂子”,意思就是村子的体面。

开谱的头一天,村子里热闹非凡。除了戏班进把之外,各接到请帖的单位或个人,包括嫁到外村的女眷,都会包上红包,敲锣打鼓抬送匾额前来贺谱,主人则燃放鞭炮迎接。开谱的仪式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安排得细致周密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开谱大典上,也出现了如花似玉礼仪小姐,当然,全都是由本村佳丽充当。开谱仪式上除了主持人和本村在各方面卓有成就的头面人物(比如官员、学者等)外,还有几个人物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一个辈分最大,一个辈分最小的,还有一个福气最好的(要求父母双全,夫妻到头,儿女双全)。这几个人实际上代表了整个宗谱的头尾和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人生。

开谱之后便是点谱。点谱也只是一种象征仪式,点谱者一般由有身份的文化人担任,并且不止于一人。点谱者手持毛笔,毛笔必是新买的,稍微蘸上一点墨水,在谱上象征性一点,然后把毛笔往台下抛去。台下的人会纷纷抢毛笔,据说抢到者会文心锦绣,吉祥如意。

点完谱便是游谱。游谱的队伍非常庞大,走在最前面的是抬着放有宗谱桌子的壮汉,随后是表示谱头尾和人生完美者,披红挂彩骑在马上,再后面是剧团演员扮演的八仙王母等角色,赣剧武场紧随其后,其中最惹人眼目的是精致如缩微古戏台的锣鼓架,跟在八仙后面的是台阁,原先由人抬着,现在改由汽车装载,刘关张赵子龙等英雄人物,貂蝉西施王昭君等美貌佳人均由剧团演员扮演,也有的村子用自己村上小孩扮演的。最后是彩旗队。整个队伍的行进路线也是事先设置好的,村里的大街小巷,每家每户门口,几乎都要经过,每户人家也都准备好了长长的鞭炮迎接。游谱仪式的时间长短由村子的大小决定,村子大者几乎要游到天黑,如果遇上这种情况,剧团演员是要先撤的,因为后半天和晚上的戏是不能耽误的。

演戏是开谱大典的重中之重,在开谱前一天或两天晚上,演出就开始了。村里要做戏,写班子、接子弟自然是头面人物的事,普通人家男男女女也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隔前两天就得四处跑腿,干什么?办酒、买菜、接客。最早每到这个时候,到处是依依呀呀的鸡公车声,现在当然是“鸟枪换炮”,改成自行车,然后是摩托车,再高档点就是小汽车了。头一个要接的自然是孩子的外公外婆——当家人的老泰山、老岳母,然后是三姑六舅八大姨,更有一个是不能遗漏的——出嫁之女,她们肩负着娘家人的荣耀和面子呢!娘家人能否在村里伸得出嘴,可就全看她们贺谱的财礼厚实不厚实了。

大戏快开台了,那热热闹闹的场面背后,却是有条不紊的,人们不会因为对戏的狂热而失去理智,一切还得按规矩来。头一件,得放三声号炮,这号炮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雷管,然后是一挂长长的响鞭,然后紧接着是剧团文武场的花操台,把个气氛搅得沸反盈天。

戏开场了,却不是随便演的,点戏的规矩延续了几百年仍是牢不可破的。点戏其实还是一门学问呢。尤其开谱大典的演出,那是马虎不得的。头一场戏,由一个前本折子戏和一个正本戏组成,这折子戏一般是《打天官》《大封相》之类的起彩戏,也有《九锡宫》《黄鹤楼》《徐策跑城》等帝王将相戏,玩笑戏风流戏是绝对不能安排在这一场的,如《酒鬼上吊》《捡芦柴》这类。正本戏一般为《满堂福》《万寿图》等。点这些戏的原因之一是戏名透着吉祥,《打天官》有多种版本,像《九老天官》《霞龄天官》等,剧情简单,几乎都是祈求风调雨顺,上天赐福的,《大封相》则寄托着人们期盼加官进爵满门荣耀的愿望,《满堂福》寓意阖家欢乐,福寿双全,《万寿图》纯属取其剧名中“万寿”之吉祥,点这些戏的原因之二是它们要求行当齐全,“九角头”悉数登场,在戏班这边来说是亮班底,在观众这边是审视戏班的整体实力。

演出的最后一个晚场,戏要点得与开头巧妙地形成呼应,并有寓意,如《官封万里侯》《上天台》《太君辞朝》等,有圆满、告别之意。对于开谱戏而言,一般都会点演彰显本姓氏杰出人物的剧目,这就要求点戏者对剧情必须谙熟,否则错点一出,则会令本宗颜面尽失。如张姓不演《闹天宫》,杨姓不演《太君辞朝》,蒋姓不演《蒋干盗书》,华姓不演《天宝图》等等。还有财大气粗者,如果剧团储备剧目中没有歌颂本姓氏杰出人物的剧目,则会提前让剧团临时现编现排,当然,这种剧目自然都是幕表戏。

至于演出过程中其他的戏,虽有随意点来的自由,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规律的,比如文戏武戏的搭配,悲剧喜剧的交叉等等,就赣东北地区(尤其乐平鄱阳一带)人的秉性而言,粗犷豪放,喜欢热闹,常点的戏一般就是《下河东》《下南唐》《薛刚闹花灯》《薛刚反唐》《芦花河》等唱腔激越、锣鼓热烈、表现英雄豪杰的戏。如今乡间戏曲中老年观众依然看重戏的高台教化作用,认为“戏是教人的”,于是,《天雷报》《秦香莲》《寿阳关》《卖苗郎》等也成为常演的剧目。

开谱大典的演出活动进行中,还有一项活动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公家或者每家每户备下的“流水席”,一天到晚,无论你客人什么时候到,也无论生疏还是熟识,你都可以随时摸起大门边桌前谷箩或者木盆里的碗筷,吃上美味的乡间“水桌”席。

蒋良善:江西省赣剧院

责任编辑:吴建军

猜你喜欢
宗谱乐平宗族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乐平的眼镜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数百座戏台遗存 上千年文化传承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