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乐平,山川锦绣,人文昌达,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迄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厚重的历史、富庶的生活造就了乐平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也造就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戏曲和戏台文化。
乐平是“戏曲之乡”,更是赣剧的主要发源地。元代时,杂剧就已经在当地盛行。明朝时,由弋阳腔演变而成的乐平腔开始流行。清乾隆年间,乐平和鄱阳、景德镇(旧时属饶州府管辖)一起成为饶河戏的流布中心。当时,乐平境内的班社多达三四十个,艺人有2000余名。再加上串堂班、马灯戏的艺人,乐平艺人共有近4000名。1959年,乐平的业余剧团多达295个。20世纪初,乐平剧作家石凌鹤将乐平的饶河班、上饶的广信班引入南昌,取二者之长,兼收并蓄,创立了江西的大型剧种—赣剧。至此,乐平戏曲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看戏之于乐平乡民,不啻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赏心乐事。如今,乐平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两座戏台。每当锣鼓点一响,丝竹盈耳,演员们轻舞水袖,粉墨登场,用高亢、优美的曲调演绎着那些从古流传至今的忠孝节义、惩恶扬善的故事,听得台下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如痴如醉。
2002年对乐平市20个乡镇的拉网式调查数据显示,乐平现有乡土戏台412座,其中建于明代的有2座,建于清代的有77座,建于民国的有59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建造了274座。乐平乡土戏台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规制之宏大,装饰之豪华,令人惊叹,在全国亦属罕见。乐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至今,乐平人仍在不断地兴建新戏台。乐平北乡叶氏横路村有九个“房股”(宗族分支),历史上曾建造过7座戏台。这种以房股为单位兴建戏台的现象如今在乐平仍然承袭不衰。
众埠镇张家古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