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兆 风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关系研究
孙 兆 风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其中重要原因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未受到高等学校足够的重视相关。高等学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保证,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其课程改革,帮助大学生学到与职业要求基本相符的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高等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大学生
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并且实现后续的良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关系到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与社会的安定团结。麦可思对中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毕业后跟踪调查研究显示:从2007年到2015年平均有23%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大约有60%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不对口”[1],看似简单的原因实则折射出中国高等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职业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与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正确的判断,致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为了切实做好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保障,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积极开展创业和职业教育,同时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应占有相当的比重。
职业生涯 (career)概念最早来源于拉丁文,原为“路径”之意,指个人生命的进程,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萨帕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体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历程[2];职业生涯作为一种理论即职业生涯规划最早由美国生涯理论家舒伯于1957年在《职业生涯心理学》中提出[3]11,职业生涯理论被我国引进以来,国内不同的学者虽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但是都主张是与个体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根据自身职业选择与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相应的规划,并为之付诸行动。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经历的所有职业和与职业相关的活动或行为,及对待职业的心理需求、人生价值观念等连续性的职业经历的过程。
20世纪 90 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引进到中国,意指个人根据对自身主客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根据职业目标通过相应的培训或教育,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根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据自身的专业、学习兴趣及知识结构等主观因素,并根据社会发展等客观因素,在专业教师或职业指导师的指导下确立正确、合理的职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教育的全过程。
(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早就被纳入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比如在英国,孩子从3岁开始就可以享受到十分完善的职业教育,不同层级的学校根据国家专门为3到18岁学生设定的教学大纲系统地为学生传授职业教育知识,帮助学生从小就开始逐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美国,学校根据《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让学生进行与将来就业相关的十二种能力与六十余项指标的训练,让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培养职业意识,接受职业发展指导,从而开始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相对缓慢,仍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中国高考制度的实行,致使在我国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从未涉及职业或者类似的教育环节,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职业”的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被我国个别高等学校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介绍给学生,而且并未覆盖到全体学生。发展到今天,我国很多高等学校依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尽管有的高等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相关课程,但是教育内容一般只停留在概念上,缺少对学生实践意义上的就业指导。
(二)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认知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俗解释为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可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大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更需要预先确立好职业目标,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但是,对我国大多数大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是比较陌生或者模糊的。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决定了学生以考上大学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除了考试内容之外,他们基本不去考虑其他事情。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进入大学后缺乏对所学专业前景的认知,不明白将来从事的职业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被我国全部高等学校重视或者接受,学生也不够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即使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过接触的学生也基本是被动接受,有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超过一半的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小部分的大学生只能初步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而仅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可以正确运用职业生涯规划为个体的职业发展服务。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在中国绝大部分大学生基本是到了大学最后一年就自然地去找工作,仅仅是为就业而求职,忽略了自身所能创造出的价值,求职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以薪资为求职的标准,只有极小部分毕业生将所学专业与职业发展作为求职的最佳标准。
(一)高等学校就业指导教育缺少实用价值
高等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开设的课程理论性较强,对大学生指导就业的实用性效果很小。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现今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课程教材内容的编纂没有与时俱进,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形势把握不到位。另一方面,目前高等学校就业指导教育的重点一般是就业合同签订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国家的各种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讲解较为笼统,由此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时期对专业的发展缺少正确的认知,职业目标模糊,对职业发展缺乏科学的判断,只注重就业时有岗位就可以。
(二)就业指导教育短暂且成效甚微
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与我国大学的剧烈扩招,工作国家包分配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高等学校如果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就应该在大学生刚刚进入校门时就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设定职业规划,并为这一规划而付之努力。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作为就业指导教育课程的内容之一在大学生毕业前才安排讲授,主讲老师大多是高校辅导员,没有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团队,缺乏专业的训练和理论指导,这样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就业问题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仅是服务于“一次性”就业率,远远达不到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需要的层次;工作是否适合学生长期发展,能否让学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就不在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考虑范围之内,致使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因不适合工作而频繁跳槽,就业压力加大。
高等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对实现职业目标实施合理的规划、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避免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而盲目择业与就业。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客观的就业目标
就业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合理的职业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薪酬高、社会地位高、适合自己兴趣并可以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工作,所以高等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讲是职业教育。大学生应该及早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并为这一目标而努力才能在毕业时拥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至于在毕业时盲目选择职业。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课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但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大多是以单纯授课为主,偏重于理论,但空洞的理论往往使学生无法正确地理解就业指导教育的精髓,实用性价值不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内容除了简历制作、面试礼仪与技巧之外,应该更加重视对大学生职业潜能的发掘与指导,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学科知识与学习兴趣,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完善职业规划,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课程,需要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可以更加合理地判断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工作能力,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这一判断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这一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提升自身的工作实践能力,在激烈的大学生就业竞争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课程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关键。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心理素质、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主要看中的就是个人的工作能力,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实践型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天天积累学习的结果,不可能在临毕业前“临阵抱佛脚”就能掌握。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从大学生入学之初开始启动,指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根据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趋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注意知识的积累以及实践的运用,这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第一步。
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需要全面改革完善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笔者认为,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安排是加强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手段
现在很多高等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并不重视,只是将其作为理论课程在学生学业即将结束时讲授,导致了很多大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在就业选择时比较盲目。所以高校必须改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安排,从学生刚刚进入校门时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的前两年积累理论知识,临近毕业的两年实行实践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入学后及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更好地为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让大学毕业生在激烈就业竞争中赢在起跑线上。
(二)组建专业师资队伍是提升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障
就目前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实际而言,授课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借调过来或由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很少有专业出身的职业规划指导师或就业指导老师,授课教师水平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非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在讲课时,很难抓住课程精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仅仅学会理论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所以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各大高等学校刻不容缓的事情。专业的师资队伍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合理的职业目标,还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形势和学生的专业兴趣,指导学生参加招聘活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三)改革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体系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侧重帮助学生解决签订就业合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政府最新的就业政策。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往往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今社会稀缺的是实践型的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知识的积累仅仅是理论的积累,缺乏实际运用,所以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为培养适合时代特点的人才,高等学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多去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运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另外,高等学校还应设立信息服务机构,以便学生咨询就业政策、招聘信息,等等,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与其他改革方式相比,完善高等学校就业指导服务这一措施见效更快、目的性更强,所以高等学校应重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补充和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直是在探索中向前进的,高等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加强与用人企业的合作,让学生不仅仅只接受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开展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就业时可以更快地适应角色的转变。因此,高等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了解现今社会的就业趋势,给自己合理的社会定位,更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学生对大学期间的校园学习做出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现高质量就业,从而在就业之后有利于一步一步地实现职业价值。
[1]麦克斯研究所.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2015-07-17)[2015-08-20].http://www.cssn.cn/dybg/gqdy_ttxw/201507/t20150722_2089598.shtml.
[2]孔春梅,杜建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3).
[3]塞缪尔·奥西普.生涯发展理论[M].顾雪英,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杨 爽)
2015-10-08
孙兆风,女,山东泰安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G64
A
1672-0040(2016)02-0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