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李志清,张洪川
(上海理工大学 党委组织部,上海 200093)
依托师生联合党支部加强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模式探讨
李妍,李志清,张洪川
(上海理工大学 党委组织部,上海 200093)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首次把“三型”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特征,上升到党的 “三位一体”建设的战略目标,对高校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模式将大学三大功能与党组织“三型”建设结合在一起,使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在学习、服务、创新方面的优势作用,推进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师生联合党支部;工作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首次把“三型”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特征,上升到执政党 “三位一体”建设的战略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与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对高校党组织建设提出了适时的要求。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在以党委领导为首要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下,将“三型”党组织工作模式与大学三大功能进行融合,是高校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师生作用的重要体现,是推进高校党组织党建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建立师生联合党支部的工作模式,从改革基层党支部的组建模式入手,优化了组织设置,通过将师与生这一对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分别起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关键要素,统一于师生联合党支部内,可以将大学三大功能与党组织“三型”建设密切结合在一起,使得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各自在学习、服务、创新方面的优势,统筹协调推进高校“三型”党组织的优化建设。
一、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组建模式及特点
高校基层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建设最基础的堡垒,为党的建设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党支部的架构在传统上多依据党员的不同身份建立相应的党支部,如教师党员、学生党员,教师党员中还依据岗位性质的不同,分为专任教师党员、机关教工党员。这种模式是目前各个高校普遍采取的做法,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形成了固定的运行模式。
(一)专任教师党支部
专任教师党支部是党在高校中最基层的组织单元之一,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专任教师党支部组建模式一般以系为单位组建,或者由相近专业教研室联合成立,或者以科研团队为单位成立。“教工党支部处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将党委的决定和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大责任”。
专任教师党支部以行政单位为依托,组织结构稳定性强,便于形成党支部的共同理念。该模式存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结构单一,发展新党员数量较少,组织活力欠缺;二是专任教师受教课时间限制,共同的闲暇时间较少,党支部集体学习和活动减少;三是专任教师存在考核压力,在教学、科研工作上花费的精力较多,主动参与党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够。
(二)机关教工党支部
高校机关教工党支部是机关工作的政治核心,在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机关教工党支部组建模式一般由独立的职能部门或者几个功能相近的职能部门联合组建。机关教工党员处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第一线,机关教工党支部处在学校管理工作的前沿,是学校服务工作的窗口。
机关教工党支部以部门为依托,组织机构交叉多,组织功能相对单一。该模式存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支部的党员平时分散于机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只有在参加组织生活时才集中在一起,凝聚力松散;二是机关教工党支部与高校的主体——学生相对分离,缺少融合。
(三)学生党支部
学生党支部一般以相同年级、班级或者相同专业的学生党员组成,例如某系2013级本科生(研究生)党支部,或者某系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党支部等。“年级之间由于教学班级等多以年级为组成依据,使得纵向间的关联因素较少,可能造成年级之间、同专业同学之间的沟通不畅。”
学生党支部的特点是:更多注重党员的发展工作,党员流动性强,学生党支部集中的学习、组织生活较多,组织活力强。该模式存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架构不稳定,党员流动性强,不利于形成党支部的特色,不利于传承和发扬核心价值理念;二是注重党员发展,对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环节很重视,但对党员预备期和转正以后的教育、培养缺乏重视;三是重活动、轻理论学习,学生党员受年龄和阅历等限制,有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有时不能客观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有时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精髓,开展的各类活动较多,但长期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
二、传统组织架构下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高校是 “三型”党组织建设的智库和重要载体之一,是学习、服务、创新的助推剂。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般性建设和“三型”建设的对比调查认为,传统组织架构下高校基层党组织“三型”建设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党组织架构设置相对单一,缺乏整体性,学习型建设不足
高校基层党组织师生分离是常态,师生互动的组织形式凤毛麟角。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分别在各自支部内部参加组织生活,组织生活没有系统的开展,学习型建设缺乏整体性。一般来说,教师与学生在各自的成长、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内在需求,教师党员成熟、稳重,学生党员活力强,他们凝聚在一起,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教学相长,可以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引领作用,使学习成为推动高校党组织建设的不竭动力。
(二)党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相对分离,缺乏一致性,服务型建设不足
党组织生活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有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权力意识比较突出,存在行政化倾向,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工作被动;或者没有建立师生上下贯通的渠道而导致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党组织游离在学校中心工作之外,没有体现出党建工作对教学科研的服务、对师生的服务、对社会的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在服务型建设上,外在的表现形式和本应体现出为师生服务这一根本价值取向上是不一致的。
(三)党组织功能运转相对单一,缺乏持续性,创新型建设不足
长期以来,学生党支部、专任教师党支部、机关教工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内容围绕文件学习、参观考察、党员发展等,组织形式相对单一,组织活力和影响力较小,缺乏持续性。师生联合党支部可以在师生相互作用下,形成特色的支部品牌、推动大学生创新活动,构成了师生持续性的动力传递机制,提高了师生党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及创新精神。
三、依托师生联合党支部加强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组建师生联合党支部,探索符合高校党组织建设规律的新模式、新机制,是加强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创新和有效路径的选择,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可以使师生互补所长,相得益彰。师生联合党支部融合了教师党员的成熟稳定,又体现学生党员的青春活力,创新了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为高校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设置模式
选举教师担任联合党支部的书记,党支部每年送走一批毕业生党员、吸收一批新的党支部成员,具有完善体系的结构模式,比较容易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利于党支部的稳定与传承。
1.以专任教师党员为引领的专业对应模式
专业对应模式的师生联合党支部由专业相同、纵向年级的学生和相同专业的教师组成,专业人数较多时可分为几个支部,形成不断完善的工作机制。专业对应模式的党支部,成员有共同的理念和工作、学习目标,易于开展党支部特色文化建设活动,使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天然的优势,紧密团结了教师和学生。“党支部建设由教师负责,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有力保证了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有效性”。
2.以机关教工党员为主体的功能对应模式
功能对应模式的师生联合党支部,利于开展机关教工党员与学生党员之间的“共建”活动,明确共建目标和计划,对于创新党支部的活动机制、增强组织活力,促进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合力的形成,搭建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新平台,以及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三型”党组织创建的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工作模式
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是系统性工程,依托师生联合党支部构建高校“三型”党组织,务必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高校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使命。
1.“学习型”是党支部建设的本原
“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学习型”强调把学习作为整体性要求,把学习制度化、规范化。
总体来说,教师党员的党性比较强,经过多年的党性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加扎实,社会阅历更加丰富,政治辨别力更强,在党支部学习中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学生党员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探究有着较高的热情,他们在学习上展示出更强的动力和需求。按照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只有作为领导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通过不断的共同学习,才能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才能促成目标实现,组织的学习与组织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师生联合党支部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和有效沟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接触学生的次数频繁,可以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学生更乐意接受。同时,教师党员在回应学生党员问题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就有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的迫切性。例如,上海某高校基层党组织组建了师生联合党支部,为了进一步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党支部中的教师党员利用各方面资源开展了“人文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如“中国梦与我们的未来”、影视经典音乐鉴赏、当前中东热点问题与中国外交等,并在讲堂中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师生党员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高校中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创评标准,他们最大优势是依据自身的专业科学的学习,达到“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师生联合党支部组建模式为党支部理论学习、时事热点讨论、微党课等搭建了新的双向互动平台,提高了师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方法的创新性”,筑牢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工程。
2.“服务型”是党支部建设的宗旨
“服务型党组织”根本上是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求党支部不仅服务群众,而且服务发展,将党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服务”是党支部建设的永恒主题,教工党员与学生党员统一于师生联合党支部,教师党员以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改进工作作风为驱动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机制,拓展管理育人的平台。“服务型”关键在于把党组织打造成一个体现党性连接民心的服务平台,例如,上海某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积极探索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帮扶,带动一批师生党员志愿服务社区,践行社会公益,形成了党建新格局。该联合党支部了解到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食品安全问题后,教师党员依据自身和学生的专业优势,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指导学生党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创新。将实验成果编制成宣传手册,深入社区对市民进行宣讲和现场指导,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成效,践行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3.“创新型”是党支部建设的动力
“创新型党组织”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要求,也是适应国际国内客观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以适应社会进步要求和时代发展潮流,以此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专任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统一于师生联合党支部,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的无缝对接。教师党员党性强,有自己的专业成绩,有的教师在相应领域还是权威专家,他们在学生心目中也享有很高的威信,其言行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教书育人的职责得以延伸。同时,专任教师党员肩负着高校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内涵建设重任,有着很强的创新驱动力,并希望学生党员能在其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师生联合党支部通过思路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等,激发活力,使党的组织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勇当排头兵。例如上海某高校党组织坚持理论创新指导组织生活,以专业指导老师、辅导员、教务老师和相关学生组建数学建模社团临时党支部,发挥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出了特色品牌党支部。促进了社团建设,提高了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创新”可以提升工作能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应对高校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更新发展观念,拓展发展思路。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型建设也会相得益彰。
4.以“三型”相辅相成统筹推进,不断提高师生联合党支部党建科学化水平
“三型”党组织建设要遵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位一体的逻辑关系,抓学习夯实基础工程,抓创新凝练特色水平,抓服务践行党的宗旨,“三型”的建设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师生联合党支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联合党支部的平台上形成教师带动学生、学生促进教师、党员带动群众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师生联合党支部的建立应当逐渐形成完善的运行、激励和监督机制,如在全校举行经验交流总结、优秀项目评选等,使得各个党支部之间在内容、特色、成效等方面形成对比分析。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符合新任务的要求,应当适时调整、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结构模式,这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的内涵所在。依托师生联合党支部创新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形式和内容,紧密团结了教师和学生,保障了党支部的稳定性;有利于优良学风、服务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传承,增强了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万爽.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理论观察,2013(9):108-109.
[2]柯春明.高校机关党支部与学生党支共建的实践探索——以湛江师范学院为例[J].世纪桥,2011(17):30-31,33.
[3]施小明,何炉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结构模式的创新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2):65-69.
[4]张颖,李霄,顾耘宇.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09(5):47-48.
[5]陈海堂.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编辑: 巩红晓)
Enhancing the Working Model of Constructing “Three-Pattern” Oriente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ranch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Li Yan,Li Zhiqing,Zhang Hongchuan
(Office of Organization,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The Party’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re the organization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administrate.The proposals of establishing Marxism political party of learning serviing innovating-oriented were put forward at the 18th Party’s Congress report.The “Three patterns” bacame a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arxist ruling party for the first time,and it conformed to the strategic target of the Party’s wholeness construction.At the same time,new goals were propo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the party branch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 combines the three major functions of colleg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pattern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order that the Party member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play a model role in learning,serving and innovating,aiming at the organic unity of constructing the “Three Pattern-Oviente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rganiztions.
Keywords:Th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Three patterns” in College;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ranch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Working model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1.013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16)01-0065-05
作者简介:李妍(1972-),女,讲师。研究方向: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liyan@usst.edu.cn
基金项目:2014年度上海理工大学党建专项资助课题(14HJ-DSDG-00-001)
收稿日期:201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