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管窥

2016-04-04 05:42:00卢思源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理据起源

卢思源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ESP管窥

卢思源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摘要:论述ESP教学的起源、理据以及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分析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区别和有关问题。最后,通过作者的个人教学和社会工作经历阐述ESP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起的重大作用,以之说明ESP 在中国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通用英语;起源;理据;发展前景

2009年12月,本人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一书中曾应邀发表过一篇论文,题为“ESP/EST纵横谈”。该书是为了纪念祖国60华诞而组织编写的,它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本人在该文的第一段写道:

“回顾过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中,世界各国在外语教育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相继涌现,层出不穷,我国的外语教育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和特色。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印象较为深刻和影响巨大的是70年代初在欧洲兴起的功能教学法和60年代初崭露头角的ESP。功能法的理念和兴起与专门用途英语的产生和发展是颇有关联的,为此,西方著名语言学家H.G.Widdowson曾主张,在进行ESP教学时最好使用功能交际法。”[1]

在笔者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历程中,为何ESP的理念、教材和教学方法会留下比较突出的印象,并产生较大影响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还是从ESP三个方面的存在理据谈起。

一、ESP存在的三个理据

(一)社会理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的经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以一日千里之势飞速发展,科技文献数量“爆炸性”地急剧增长。不少国家发现,往日的通用英语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们学习英语的需求,他们急需在科技、商务、外交、经贸、新闻、法律、医学、工程、交通、文化等诸多方面以更直接、更迅速的方式与西方同行交流信息,人们开始认识到开设ESP/EST专业课程和学习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传统的语言教学概念被突破了,人们意识到,语言教学,包括特殊的语言教学也能满足人们的特殊需求和达到专门的交际目的。为了应对全球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在去年5月下旬的一次大会上宣布:“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今日正式成立。”与此同时,他还谈到:“上海现已进入新常态,如果上海的工作不能有所创新,依旧按老路走,我们的工作就会停止不前,难以持续发展和前进。”不言而喻,随着科技创新中心的成立,今后上海的科研事业、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地位将会随之翻开新的一页,今后对我国科技和翻译工作者以及外语教学的要求势必会逐步提高(请参阅教育部即将公布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无疑,改革和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这使我想起,西方学者Peter Strevens在他的EnglishforSpecialPurpose:AnAnalysisandSurvey一书中,有两句话讲得非常中肯和贴切,那就是:“ESP是一种世界的现象”,“ESP正在全球飞速发展”。笔者认为,这就是ESP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理据,也说明ESP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教学依据

20世纪60年代,ESP在欧洲受到广泛的重视。英国的大学最早把ESP看作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们开设了语言学院系、应用语言学院系以及专为海外留学生开设的英语院系,并大都设有ESP/EST的课程和M.A.学位以及研究中心。除了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兰开斯特大学外,还有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学、俄勒冈大学、华盛顿大学和休斯敦大学等。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小国,如拉丁美洲的智利、哥伦比亚,亚洲的科威特,非洲的苏丹、坦桑尼亚等,也都设有ESP/EST课程。与此同时,不少知名的西方学者和教授也投身到ESP/EST的教学和科研中,如H.G.Widdowson,G.N.Leech,J.M.Sinclair,C.N.Cadlin等十多位。由于ESP的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很强,学院大都有明确的交际需求,所以选用的教材和语言材料都是各类专业人员所急需的。ESP针对不同专业人士的不同要求采用有所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他们的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也各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因此,一般的ESP/EST学习者大都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2]。后来,人们发现,在教授英语时,若能与某一专业或学科知识相结合,学习者会获得更为满意的学习效果。人们感到,这种“复合型人才”,才是当今社会许多领域里的急需之才。

1984年西方学者Jo McDonough撰写了一本以ESPinPerspective为题的专著,它给笔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其序言的第一段以简练的言语反映了在当今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和教育部是如何看待ESP的重要性的。现抄录如下,供读者参考:

There can be few people involved in language teaching who are unaware of the concept of“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For many points of view,the concept has been positive and beneficial.Ministries of Education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regard it as one of the keys to their country’s future development;firms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s frequently build it into their training programs;and for individual teachers and learners alike it has opened up new professional possibilities.ESP,closely matching teaching content to learner requirements seems to be the ideal answer in language teaching to the charge of educational irrelevance and inappropriacy[3].

(三)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语言学从哲学和文学研究中脱离出来,变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之间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兴旺的发展时期。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以及翻译学和信息论相继涌现,蓬勃发展,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这为ESP/EST的产生、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存在理据。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64年,西方著名学者Halliday,McIntosh和Strevens在他们合著的TheLinguisticsandLanguageTeaching一书中已论述了ESP的理念,他们说:“ESP是公务员的英语、警察的英语、法官的英语、药剂师和护士的英语、农业专家、工程师以及装配工的英语。”为此,国内有些学者开始评论说,过去外语专业单一的“经院式”培养模式和单纯的语言文学专业已不能适应社会上对外语人才多元化的需求,而ESP/EST十分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因为它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对外语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ESP理念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只要你告诉我,你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我就可以帮助你在最短期间用最适合的方式教你学会你所需要的应用英语。”笔者认为,这就是ESP的理论理据。

二、ESP和大学英语

按照西方学者Hutchinson和Waters于1987年的ESP分类法,在专门用途英语之下分为EST(科技英语)、EBE(商务英语)和ESS(社科英语)三大类,而在它们之下又各自分为EOP(职业英语)和EAP(学术英语)。在最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修订版中,ESP课程凸显了大学英语工具性特征,因与EAP和EOP一起构成大学英语三大板块而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界和英语专业界正处于形成合力以加强ESP教学和研究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大学英语界正在掀起学术英语EAP的讨论热潮,若从另一个角度看,学术英语与我国已盛行多年的公共英语教学是属于同一性质的,因为它们的教学目的都是帮助大学生掌握英语这个工具,以进一步深造各自所学的专业。需要在此指出的是,ESP学员的学习目的除了“学术目的”之外,还有一个“就业目的”,为此,ESP一般以短期培训的形式居多,它以“短期培训”(三个月、六个月或一年)为特色,公共英语教学则以“细水长流”为特点。由此,两者有不同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也随之有所不同。公共英语侧重阅读、理解和翻译,同时兼顾听、说、写的训练,而ESP则侧重语言的“交际目的”和“语言技能”。从某个角度看,“语言技能”包括参加国际会议或平日听课、听讲座记笔记的能力,参加大会或讨论会时表述自己观点和立场的发言能力以及听懂、了解和总结英语报告的能力。换言之,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它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若从这个角度将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ESP作一比较,人们就会感到普通英语教学年限过长,迟迟不与有关专业挂钩,由于目标定位模糊,很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从长远的角度看,我国的英语教育应从应试转向应用,从通用英语转向专门用途英语。

三、教学和社会工作经历

(一)教学经历

1956年8月,本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随后分配至北京的科学院任翻译,主要工作为翻译科学情报资料并出版一本《现代科技译丛》的定期刊物,供各个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参考。该工作一干就是好几年,若干年后才体会到,在科研院所翻译的各种文献和资料,其内容大都为西方国家科技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属于ESP范畴的EST文章。当年只知埋头工作,从未考虑过这些文章有何文体特色,多年后才懂得从英语科技文体的层面去分析EST的语体特色,开始察觉到,在那些篇章中,长句和被动态用得较多,含有名词化的名词短语也用得多,总体印象是,其语体特色为:严谨、精炼、素雅。几年后本人回沪,进入上海机械学院任教(上海机械学院后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当时,学校交给我的教学任务是担任全校高年级七个班的专业英语教学。除了讲课外,还需编写七八个专业的英语教材,为此,每学期开学之前,我要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跑图书馆和资料室,从近期的原版英语科技杂志中翻寻有关光学、仪表、汽轮机、锅炉、汽车、机械、太阳能等方面的文章,经过删改,把它们打印成教材。如今回眸那段岁月,欣然感到,当年的教学任务(包括教材设计、编写和教学法)都是在ESP/EST的理念指导下完成的。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高校停课,教师下乡下厂,我被工宣队留下,说有重要翻译任务要做,其时,我国正在无偿支援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在非洲建造一条铁路,我的工作是把火车车厢内的一些设备和有关使用说明书翻译成英文。工宣队则把我的译稿定期分批地送往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有关部门审核。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高校复课,理工院校的高年级专业和外语教师按规定带领学生下厂实习。我跟随学生班级到望亭发电厂和无锡汽轮机厂,每星期有三个晚上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翻译实践。翻译的资料为山东胜利油田的进口设备和使用说明书。一两个月后,回校不久,又接到上海汽车修配厂的一批翻译任务,其实,汽车修配厂的真正任务是仿造美国波音707飞机,我们的工作是翻译波音707的发动机资料。

不言而喻,本人在学校近十年的第一阶段教学和工作中,包括在发电厂、汽轮机厂的翻译实践,无不深深地一一打上清晰的ESP/EST烙印。

1978年2月,本人接到北京机械工业部的通知,要我赴京命英语试题,以选拔部内各行各业的业务尖子出国深造。在京忙碌了一阵,完成命题任务,回沪不久,又接到部里指示,要在上海理工大学设立一个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本人被任命负责该班的教学工作,并和部里聘请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美籍华人教授以及从外地高校调来的一名副教授,共同用英语开设几门以科技内容为主的课程。当时国内ESP/EST的现成教材屈指可数,我们使用了TheStructureofTechnicalEnglish,ScientificallySpeaking,EnglishforToday几本教材,加上美国教授自编的材料作为教材。一年后,二十几名学员顺利毕业,分赴欧美各国留学,学成归来后,不少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陆续成为正副部长、院士、司局长、厂长、总工以及研究院、设计院的领导。在担任出国班教学期间,我心中始终在揣摩,应如何应用ESP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为广大的科技人员和专业教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好科技英语这个工具。

1979年初,在机械工业部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本人遵旨赴外地多所外语学校、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的外语院系调研,探讨建立科技外语系的可能性并聆听他们对建系的看法,随后返校作总结和汇报。1979年9月,我国的第一个科技外语系(下设科技英语和科技德语专业)在上海机械学院诞生了。当时,EST教师和教材奇缺。在我们为学生用英语开设的科目中,除了听、说、读、写、译外,还有数理化、机械制图、计算机、机械零件和科技外刊阅读等课程。要求每位教师用英语授课,使用的教材全部是进口的,其中包括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编写的非数理化专业教程[1]。

1985年,我校开始与国外合作办学,在中国机械工业部教育局的安排下,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联合办学,先后举办了两期“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生班,学制两年,每届招收25名研究生[1]。

1994年,皇后学院新任院长来访,达成建立“上海-纽约联合语言学院”协议,由本人兼任该院院长,并于1995年应邀赴美商谈办学具体事宜。此时,我已决定,新的两个本科专业应为国家最急需的专业,其教学思想要符合ESP教学理念。谈判后,双方决定成立两个新的本科专业——金融与投资和国际贸易,学制四年,第三学年起开设10门专业课,教师全部为美国教授级教师,每年由本人审定后由美方派来任教,10门专业课全部使用美国大学最新教材。美国教师在教学时推行功能交际教学法,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教学目的也深深地打上了ESP理念的烙印。教学效果甚佳,获得学生一致好评。该联合办学项目一直延续至今,现已有二十年之久。

下面再谈谈通过媒体教学的情况。

1992年,在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学校三方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外语学院以ESP/EST理念为纲,编写了一套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工程师英语》(EnglishforEngineers),专供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晋升工程师职称并适应英语过关考核需要。教材附有辅导教程和电视录像带21盘,本人担任该套教材的主编和电视片的主讲。参加编写、审校和播讲的中外教师和工作人员共有12人。该套教材的内容以机电为主,同时兼顾其他不同行业。录制的21盘录像带通过中央电视教育台的卫星向亚洲及全国连续播放数年,获得极佳的社会效应并连续数年作为机械电子工业部晋升工程师考试的必读教程[1]。

经过《工程师英语》的编写、拍摄和教学工作,本人深感ESP/EST的理念、教材和教学法十分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因为它对于许多的行业,如飞机、火车、发电、油田、机械、商务、外贸、金融等等行业,都能在最短的时期里最大限度地满足各阶层和各领域对外语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1]。

(二)社会工作经历

因篇幅关系,关于社会工作经历,只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讲几点。在过去的28年中,本人曾长期担任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科技翻译学会和华东区六省一市外文学会协作组的领导工作。

上海市外文学会成立于1957年2月,会员500多名,主要来自上海各高校。学会的主要工作之一是为本市高校搭建一个外语学术交流平台,定期召开各种学术专题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大都是外语界当前的热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因此,与会者感到收获良多。学会的另一常规工作是,从2010年起,每年参与“外教杯”全国英语教学大赛上海赛区的复赛和决赛的组织工作,至今已办了六届。如所周知,该赛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和影响最大,该比赛已成为每年我国外语届的一大盛事。此外,2005和2006年间,外文学会和Elanso翻译平台连续举办了三期同声翻译班,这是上海最早出现的同声翻译班,社会效益极好。2001年,学会领导班子的部分成员参加了APEC会议的部长联络官和翻译工作。在申博期间,我们也为世博会的有关资料做了不少审校和翻译工作。在过去十几年中,学会的另一重要工作是两次承办上海市人民政府和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联合国国际技术合作署在上海举办的全部中译英文件以及各首长的演讲报告的翻译工作。在那些稿件中,有不少是有关城建、交通、产业结构、浦东新区开发、住房改革和法律法规方面的专业术语。前几年,本人也连续数年参加上海知识产权局举办的《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中英对照的国际论文集的审校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本人深切体会到,ESP/EST是一种应用型英语,它们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立于1985年1月,学会会员约500名,下设几个工作部,其中一个是“翻译服务部”,它专为国内外大中型重点工程、合资、外资企业提供技术资料、书籍和文献翻译服务。近三十年,翻译业务量已达3亿多字,翻译的语种有10多种。1986年,翻译学会创办了《上海科技翻译》会刊,后改名为《上海翻译》,是国内知名核心期刊之一。在创刊号上,有江泽民题词,钱伟长作序,姜椿芳贺词。学会以科技翻译为主,不言而喻,客户的翻译资料和文献内容都是基于ESP/EST范畴。我们聘请的翻译人员都是既要精通外语,又要熟悉专业内容,否则,翻译出来的产品就是次品,会遭到客户退货。为此,我们聘请的译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本人的第三个社会工作是担任华东区六省一市外文学会协作组组长,自2003年至今,已有12个春秋。从2006年起,协作组每年出版一本《华东外语论坛》论文集,以反映华东地区外语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心得体会。我们的学术交流大会每年召开一次,由六省一市轮流主办。大会的覆盖面很广,每届的中心主题都是围绕外语界的时下热门话题。在过去12年中,参会的外语教师已超过3 000人,所代表的省市高校已达400多所。近年来,有些教师对大学英语的前景颇为关注,为此,我校学报编辑部在去年4、5月间就开始筹备今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ESP高端学术论坛”,以响应教育部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制定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指示。

本人在上文所谈,只是井底之蛙,一孔之见,其中欠妥之处一定不少,请大家批评指正。有关1月9日召开的大会情况,请见本刊本期的“简讯”。

在结束本文之际,笔者想起25年前曾应邀为南京一外语杂志写过一篇类似的篇章——ESTAsISeeIt。现从该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挑出几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During the past decade,10-pl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China have set up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T,in China today,has been acclaimed as something new and important by the public.It is in the ascendant,and there seems no limit to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e predictable future,EST teaching,like a seedling,will be put down firm and widespread in our country,burgeoning and sprouting vigorously towards maturity.…The writer is deeply convinced that following the upsurge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EST teaching,like other specialities,will have a good prospect[5].

参考文献:[1]卢思源.ESP/EST纵横谈[C]∥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邓志勇,倪蓉.ESP的历史,现状与前景[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3):185-189.

[3]McDonough J.ESP in Perspective [M].London/Glasgow:Collins E L T,1984.

[4]王斌.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on its way [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1):1-6.

[5]卢思源.EST as I[J].外语研究,1991(1):49-53.

(编辑: 朱渭波)

A Glimpse of ESP

Lu Siy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the origin,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SP at home and abroad;pinpoints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ESP and EGP,then indicates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ESP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a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It is believed,with the increasing social needs as its driving force,ESP will have a much more promising prospect in China.

Keywords:ESP;EGP;origin;theoretical foundation;promising prospect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1.001

中图分类号:H 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16)01-0003-05

作者简介:卢思源(1933-),男,教授。研究方向: 科技英语、翻译学。E-mail:sylu95@163.com

收稿日期:2015-12-12

猜你喜欢
专门用途英语理据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中国漫画(2017年4期)2017-06-30 13:06:16
构建“专门用途英语+大学生就业”新模式研究
护理英语课程需求分析与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8:28:29
项目教学法在理工科类ESP课程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8期)2016-04-05 09:00:54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