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阿锋,杨 露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校报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55;2.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与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新闻编辑】
全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思考*
赵阿锋1,杨露2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校报编辑部,陕西西安710055;2.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与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随着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日益加强,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大学生对媒介使用率的逐年提升,让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这一课题成为媒介素养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媒介使用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反思,从中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更好地作用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中。[关键词] 全媒体;媒介行为;媒介素养;
身处媒介技术迅速更新的信息社会背景下,人们越来越依赖利用媒体提供的讯息来了解、选择和判断生活环境的变化,新媒体已经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作为媒介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其自身独特的特质决定了他们是媒介受众研究的重要对象。当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日趋从传统的单一同质化向多样化转变,数字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媒介原有的传播模式,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快捷、更方便,这无疑使得我国大学生面临更加复杂的媒介环境。然而由于缺少科学的媒介专业理论指导,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仍处于缺乏引导的自我形成状态。
在互联网纵横的时代下,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与反思意识仍比较薄弱。大学生在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虽能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但自主选择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对信息的价值难以辨别,无法利用媒介资源来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发展。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和大众传媒的受众,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为这切实关系着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在当今时代,不受媒介的影响是不现实的,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才是真正的出路。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行为特点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体现在大学生的媒介化生活方式中,大学生的媒介行为反映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状况。
1.使用媒介既频繁又重点突出。
在媒介接触上,大学生对各类媒介的接触都较为频繁。其中对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接触较为突出。此外大学生把了解信息作为其媒介接触的最主要动机,对娱乐类型的媒介内容最为喜爱,上网时也常常出现盲目被动消费的情况。在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电脑和手机使用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有网络通讯方式,有固定关注的网站和博客、微博或微信等信息平台工具。而在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和以网络、手机为引领的新兴媒介的竞争中,网络高居榜首,以超过一半的比例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媒介,大学生喜爱手机媒介的人数占25%左右,而喜爱报纸媒介的大学生人数不足15%。而在经常接触的媒介选择上,高达96%的人选择了网络,同时还有70%的人选择了手机,30%的人选择了报纸,35%的人选择了广播、电视和杂志。新兴的互联网主要是技能及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所使用的信息通道,当代大学生在媒介选择上还是体现出较高的文化水准,足见大学生对这种高知识水平媒介的驾驭能力。
2.自媒体环境下个人传播意识日益加强。
相对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大众传媒,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体如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微博、BBS、博客、楼宇电视等媒体称为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传媒的发展形态,这些媒体赋予传播者较多的自由和自主,也被人们称为自媒体。大学生在媒介的使用上,传播意识日益加强,有一定的表现能力,个人可以凭借一定的网络知识,自主掌握一个属于自己发声平台的“媒体”,自主接收和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传播从个人开始,既可以面向个体也可以面向群体而传播,在个人传播中,传播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自由的信息传播者,个人在社会信息生产和交换中获得空前的主体地位。[2]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
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既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受众关于传媒对人、对社会的影响这些深层次问题的认识。许多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主动选择媒介内容并对媒介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内容做出相应的评价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辨别新闻真假的能力[3]。
当前,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存在不少失实或虚假信息,然而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社会经验的缺乏和心智的不完全成熟,对媒介信息和传播者意图的判断仍不够理性和准确,其反思传媒实质用意的能力较差,网络诈骗事件时而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对媒介内容中存在的多种诱惑,抵制能力较弱。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最便捷的传播工具,理应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自身发展,但许多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时,挤占了大量学习时间,成为深度“手机党”“网络控”。
2.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不够充分。
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在信息爆炸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自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素养。在大学生用较长时间进行媒介消费的同时,大学生对媒介资源的利用却显得不够充分。新闻标题或导语一般概括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揭示了主要的新闻信息,了解这一原则,就能高效地检索并吸纳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信息。相关调查显示,只有半数的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为自己服务,但这种应用还不够深入。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从媒体中获得了很大帮助和收获。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学生对大众媒介的互动功能了解不够深入,对新闻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基本知识的应用不够到位。同时,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利用网络学术资源的主动意识还不强,通过媒介获得信息的能力和水平还比较有限。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在网上进行一般的浏览或消遣娱乐,没能有效利用网络上的学术资源。忽视学术营养的汲取是大学生网上活动的常见现象。
3.大学生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强大的信息压力之下,大学生对各种媒介的接触存在“接触快,鉴别难;接触多,接受难;接触广,深入难”的特点。一方面,他们对于媒介信息的筛选和判断能力具有局限性。一部分大学生过分沉溺于新媒体带来的感官刺激中,网络的虚拟化也加速他们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人际关系和社会舆论等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这使得他们不能自觉地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理想,甚至个别人还会形成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不理解,认识较模糊。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大学生因为好奇而对他人电脑进行黑客侵袭,也有在微博、微信上随意制造或转发谣言的情况,这些常见案例说明了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管理、新闻出版以及言论自由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认识度较低,甚至于部分学生还处于基本无认识的状态。
三、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思考
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媒介素养教育要以跨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和创造,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良知、有原则的人,这既是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要积极探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媒介素养教育应贯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必备的修养,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与时俱进地进行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应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在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新闻学等相关课程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来促进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相互联系和互动,使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接触的学生面更广,以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中接受媒介素养教育。[4]
此外,高校辅导员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也要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少辅导员也开始运用QQ、微信、博客等新媒体工具对学生开展工作,有效地培育了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学习交流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可考虑纳入形势政策课程范畴.通过一些具体的媒介素养案例分析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可以通过较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来培育大学生认知媒介和利用媒介的能力,以及媒介批判能力等。当然,实现这一举措的基础是要全面提升辅导员们自身的媒介素养,只有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及讲座应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阵地。
在大学教育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育,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理解、运用媒介资源,也制约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媒介技术而形成的知识、技能、道德素养。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联系着大学生各种素养形成的基础性教育。由于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刚刚起步,未能形成系统,对于媒介素养这一概念还仅限于传播学、新闻学等专业课程内,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分步骤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高校中可有选择地在部分专业开设必修课程,逐步向各专业推广;在条件尚未具备的高校中,可通过一系列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一些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这样,媒介素养教育将逐渐从专业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公共平台,从而使大学生都能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对媒介基本知识和网络传播基本原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利用媒介获取有用信息,认识到媒介对受众的操控能力,看到媒介传播幕后提供者的商业性。在大学教育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一方面可以作为专业教育的扩展和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完善和补充。
3.校园媒体及社会主流媒体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中大有可为。
校园作为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中心,本身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虽然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但都是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实践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已有的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刊等传统媒介资源为基础,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旧媒体整合宣传,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媒介素养培育平台,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优化。
校园媒体的很多岗位应向学生开放,大学生在参与校园媒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认识媒介的性质、特点、运作过程等,还能逐步掌握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进而逐步锻炼和提升媒介批评的意识,合理利用和使用媒介资源,达到通过媒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校园媒体要发挥贴近学生的优势,积极宣传新媒体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等,为大学生创造健康有益的媒介环境。学校还要与时俱进地利用新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创造更多让学生可以参与新媒体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对于新媒体的操作能力。四川大学团报《川大人》通过学生记者参与,用适合青年学生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沟通,《西安建大报》学生记者团积极吸引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全过程,以及武大校媒《新视点》通过培育他们参与和采写新闻的激情,来提升学生们的媒介素养,都是较为成功的尝试。
同时,也可以在发展校园媒介的基础上组建师生媒介素养小组,开展各种网络竞赛、新媒体操作培训、媒介素养讲座等,充分发挥校园媒介的媒介素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 媒介素养:一个亟需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
[2] 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 P29-32.
[3]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8~115.
[4]贾先涛.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35~39.
[责任编辑王爱萍]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in the Whole Media Era
Zhao Afeng,Yang Lu
(1.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5;2.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media integration , the mass media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channel for people to obtain information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outlook on the world and value. Along with the arrival of whole media era , as well as college student’s usage rate of media increases steadily , the issue of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mass media correctly has becoming the key point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flect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media and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hoping to have a better effect on the practice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The whole media era; Media behavior; Media literacy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简介]1.赵阿锋(1982—),陕西省宝鸡市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报编辑部主任。2.杨露(1991— ),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与科学学院新闻学在读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政项目(课题编号:SZ1312)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6)02-0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