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 “国展”总体思路及其审美

2016-04-03 23:06■李
书法赏评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展征稿启事学术

■李 果

当代批评

第11届 “国展”总体思路及其审美

■李果

笔者有幸参与并关注第11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从策展、签约、研讨征稿启事到展出等过程,回顾感悟,受益良多。

“全国书法篆刻展”自中国书协成立之前的1980年5月11日第1届隆重开幕以来,已成功举办10届。自第2届起,每一届都有前一届的影响和自身的特色。伴随电脑、互联网等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脚步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程,30多年来,国展积累并形成比较成熟的特点和明晰的系统运行规律。对此项国之文艺大事,有识之士多有涉猎,我不揣鄙陋,抛砖引玉。

“11”,是个好数字,像两根标杆;也像一道敞开的大门,考验并检阅每一个闯关的勇士。第一个望见标杆并首当其冲者,是中国书协,第2个闯关的勇士是中投控股集团,紧随其后的是他们各自率领的精英团队以及踊跃参赛的书法、篆刻爱好者形成的浩浩荡荡的千军万马。

审视第11届国展,可圈可点者多矣。

第一步,确定指导思想。

词人李清照 《声声慢》里有句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一名句套在2014年秋冬之季的中国书协,为“乍寒还暖时候,最难将息。”北京換季时节,正是中国书协着手主抓第11届国展的日子。到了11月上旬,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陈洪武从全国各地先后纷纷传来的信息和呼声中,发现了来自中投控股集团高高举起的“继承超越、续创经典”的旗帜。

中投控股集团董事长蔡权深思熟虑精心制作这面旗帜,经深圳市书协主席陈钦硕牵线搭桥以及作为他俩友人的笔者推波助澜,“三人行”适时进入中国书协视野,并于11月中旬的一天,特邀蔡权等人 (包括笔者)到中国书协研究合办第11届国展事宜。

这天下午16时30分到17时10分,陈洪武等一班决策者向蔡权一行展示即将举办的国展指导思想,笔者概括为6个字:学术、纯粹、高端。

国展需投入2000万人民币,一次性转账。一年后开幕的国展,加上利息总投入接近3000万元人民币。蔡权表态:协议一签,按规定办。

仅仅40分钟,没有客套话,没有宴席,也没有通常的香茗和水果。两位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各自领域的负责人,仅仅因为对书法艺术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便达成口头协议。

事实表明,这次拍板是国展如期、完美运行的关键;是他们由初识晤谈国是,切入深交的历程;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以来,中国书协成立33周年以来,国展举办满10届后,破天荒地首次由独家私企出资全额费用同中国书协共同举办的国家级大展。这标志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企业家以高端姿态,纯粹投身学术,与急功近利无关。

一周后,傍晚时分,在北沙滩一号院附近,陈洪武约谈蔡权悟言一室。两人决定将 “风清气正”补充到国展指导思想里。

11月22日下午16时30分,陈洪武率领书协一班人同蔡权座谈 (笔者在座),双方重申 “把国展办出风格,维护书法尊严”,基本敲定了 《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合作协议》文本。

《协议》由郑培亮根据历届国展经验和本届中国书协意见起草,陈洪武带领中国书协一班人夜以继日地修改研究斟酌,到11月23日夤夜初成,经中国书协和中投控股双方紧锣密鼓磋商完稿。

蔡权对笔者说:“我敬佩陈书记人格,完全相信他会践行一分钱也不乱花的诺言,依靠中国书协自身的力量操办好国展,把这届国展办得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好。我们不干预中国书协在举办国展期间所做的任何事情,无条件支持他。”

至此,第11届国展的正确指导思想,来源于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和指导思想,不是没有指导能力和规范界限的空话,也不是炫人眼目的时尚语言和招牌式的空话。

《协议》于11月27日上午在深圳中投控股集团总部大厦正式签字生效,笔者有幸参加。

事后得知一位大企业家说:我们同中国书协谈了半年,没达成任何协议!

有个企业在征稿启事发布一周后,恳求同中国书协商谈合办国展事宜。

陈洪武和蔡权在签约仪式上强调人的因素。

陈洪武:“几天交往中,蔡总高格的人生怀抱,大气、朴厚、自信和执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们得以联手合作。”

蔡权:“我们成功合作,来源于洪武书记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洪武书记提出的学术、纯粹、高端理念,中国书

协会有奇迹出现,书坛会有划时代的变化,让书法事业受到世人的尊重,学术找到初生的尊严。”

签字仪式后午间小憩,陈洪武辗转反侧,起身独自到画案前,提斗挥洒,诞生丈二对联:

上款:为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与中投集团合力打造第11届国展之签约

上联:千秋书道笔底清风新境界

下联:五座青山心中丘壑大神州

下款:2014年11月27日灯下撰并书于蔡权五山书院无极山庐主人萧风

五山书院在五指耙山山麓,来京前洪武用8尺整纸条幅行书蔡权半年前撰写的对联:

任天地律动

迎风雨独行

洪武认为 “任”和 “独”是诗眼,呈现作者特立独行之风范。晚饭后洪武为蔡总题写四尺整纸 “五山书院”、8

尺整纸横披 “我心如水”。联系到他题字 “表里清澈”,得见其性情豪放。

笔者认为 “灯下撰”,应指当晚就寝前,而非第二天签字后午休时。

人,不论左中右、高中低,都生存、活动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里,受其影响和左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左右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第11届国展指导思想也不例外,来源之一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双方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开阔的文化视野”,“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展示当代中国书法篆刻的艺术成就,推动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书法艺术的社会影响力”。(见 《协议》)

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书法生存、发展的环境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从内涵和外延角度衡量 “纯粹”这个词,应不含杂质或杂音,选用这个词是对 “学术”一词的补充和强调,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正如蔡权所言 “风雨”。

蔡权创建并经营的华影传媒及其北京华影会书画院的特色之一在于系统,设施现代而系统,与之呼应的收藏字画经典而系统。同个别人所言 “江湖”相反。

第11届国展指导思想还来源于广大书法爱好者、书家以及专家学者的常年呼声和真诚意愿,是中国书协领导班子努力接地气、服务社会,同人民大众、富有人文修养的企业家的审美呼应和衔接。

第5届起,国展注重征稿的广泛性和入选评审的规范性。从第5届起,直至第10届,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征稿的广泛性和入选评审的规范性。

历届国展,特别是第11届国展的经验表明:

国展指导思想的制定由中国书协牵头,学术主要负责人责无旁贷。同时,中国书协学术主要负责人同支持国展的企业家促膝谈心,从同志交流到朋友沟通,从取得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从共同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起步,到携手合作。

第11届国展指导思想即总体思路要点有三:

①鼓励书家潜心创作。

②提升国展的学术含量和文化内涵。

③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上述三点互为依存,整体核心为学术审美。把第11届国展办成一个高端、学术、纯粹的专业大展,这在历届国展中首开先河。

第二步,打造征稿启事。

准确、全面贯彻指导思想的起点是打造征稿启事。2014年12月26日,陈洪武同蔡权等人 (笔者在座)协商征稿启事制定和发布以及与国展有关的合作事宜,并形成会议纪要。

拟写征稿启事不亚于国展指导思想的制定,中国书协连续研究几个昼夜,谈何容易!

2014年12月30日下午3时起,立足书法本体创作导向、展现书法创作实践成果、汇人才聚精品的征稿启事,通过网站、报刊等媒体,正式面向社会发布,标志第11届国展拉开引人入胜的帷幕。

第11届国展征稿启事继承并发扬历届的优长,又不同于往届的改革亮点是免收参评费。参评费仅为几十元钱,数额不大,但取消的意义非凡,是一个突破,舆论认为 “小事”不小。

蔡权认为采取这项重大措施是中国书协风清气正的拐点。

此项决定在中国200多名书协理事中引起热议。徐本一说:其功莫大焉,无异于免除农业税那样引起轰动,会影响以后举办的各类展项的征稿原则,会扭转书坛展赛风气。

取消参评费,认真解决退稿问题,严肃处理代笔、抄袭等违规行为,是为投稿者减轻负担,减少手续着想,是对千千万万书法爱好者和书家诉求、愿望的尊重和激励;也是具体实施中国书协勤俭节约办展的原则,真正从各个环节、细节上更好地为书家服务;同时意味着蔡权回资金减少数百万元,即替所有参展者付费。

到了1999年年底第7届国展,破历届投稿纪录,首先破历届自由投稿纪录,各个年龄段都有投稿者,可谓世纪之交大盛会。第8届国展,来稿比上届增加一万多件,评审首次把创作与考察相结合。前10届投稿作者和投稿量呈逐届增长之势,与征稿不无关系。拟定并完善征稿启事,不可不慎。把征稿启事视作闸门,口子开得越大越好,门槛设得越低越好。口子大、门槛低不等于降低质量标准。事实表明,国展质量标准在逐步提高,征稿启事质量标准定得越高越有吸引力。相对而言,达不到一定数量,质量也难以促进。让隐逸地下的原煤一跃而起,得见旭日东升;让荒原上的劲草冲天挺立,成为一道风景;让展翅的云鹤点缀蓝天,雾霾无地自容。

第11届国展征稿启事最大限度地增加投稿的广泛性和入选评审的规范性:

1.每位作者限投稿2件作品,征稿期间不办理換稿、退稿等事宜。这条规定利于评审的有序性、严肃性、学术性,“以作品的艺术质量为第一要素”。

事实证明,限制作者投稿数量,应是国展征稿的一项原则,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鼓励作者专心致志地创作。规定截稿日期并认真实行这一规定也是国展严肃性和学术性的体现,对此,网上有一定反映是正常的。

2.评审增加入围优秀作品的作者面试阶段和对部分入展作者进行抽查面试,体现了大展的学术性、纯粹性和高端性以及风清气正原则。

3.加减分制度的确立。

凡是以自作诗文、文字规范、文笔优美为书写文辞的作者,在同等艺术水准情况下,优先作为入展和优秀作品的条件。这项增强艺术作品文化内涵的规定,是1991年12月中旬沈鹏在中国书协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首倡 “推动书法家学习和写作诗词”的持续实施。

凡是在形式制作上过度拼接粘连、染色做旧、故意涂抹等,会受到减分处理,是对历届国展愈演愈烈的 “形式”、“装饰”、“徒有其表”现象的拒绝和抨击。归根到底是对书法形式和内容的学术严肃,是引导作者把精力和心思真正放在书法本体上。这项去除无益于作品文化内涵的规定,是提高国展品质的进步,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对书法形式和内容的引导,是鼓励、禁止及其两者兼顾的学术审美引导。凡是与书法形式和内容无关的打造都应当禁止,而不是鼓励。至于呕心沥血地打造装饰作品,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书法形式和内容的含金量在笔意、笔法、笔势上。

两个 “凡是”从书法内容和书法形式上前所未有地界定并规范艺术作品的学术纯洁和学术品位的高端性,从审美取向和美学价值上引领并强调书法的本来面貌和特有风采,以及回归书法本体的正确道路和浩然正气。征槁启事和国展指导思想同时载入区区数十年中国书法篆刻国展史和漫漫数千年中国书史,是必然的。

第三步,评展务实阶段。

如果说向社会公开发布征稿启事,是务虚,那么评审、出版、展览、研讨以及展后事宜等,则是务实,两者依存,自有关节和要害。

历届国展忽视初审初评,尤其不重视审读书法内容,误以为文辞优美精妙、文字规范便合乎书法 “内容”,转而偏重审读所谓书法形式、技法。

文字、文辞同纸墨笔砚等都是书法创作的基本素材和工具材料,对错字、脱文、衍文、倒文、文理不通、字法讹舛等审核是起码的环节。国展增加 《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投稿作品疑难用字表》是新举措。

书法内容不包含文辞,文辞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是义、形。文辞不等同书法,两者不是一个逻辑范畴。

书法内容包括笔意、笔法和笔势,书法形式包括笔画 (线条)、结体、章法和墨色等方面及其关联权变。

沈鹏说,“‘汉字’不是 ‘书法艺术’品的 ‘内容’,只是创造的 ‘依据’。”“书法相对于书写的文字而独立存在”,“书法是线条艺术”,“书法形式即内容”。

强化审读环节,摆正书法内容和书法形式的关系,是国展评委会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的理论基础,也是评委会明确违规处理办法的学术支撑。第11届国展较前有明显改观,为今后国展开发新生面。

第11届国展62名入围者5月30日在京参加面试后产生42位优秀作者暨作品。满分为120分的面试要参加现场创作与文化考查 (各占10分)。“现场创作”包括现场重新创作参评作品和按照评委提供的另一幅文辞进行创作。现场创作有利于评委全面细致准确地了解作者书艺,确实做到评审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

有一位入选者拒绝面试,入展资格取消;有位篆书作者未能写出评委指定的文辞,现场创作应得的10分为零。截止6月10日,入选名单公示结束时,10人疑代笔,12人放弃面试抽查,共有22人被取消入展资格。

面试抽查,可谓书法擂台赛,是彻底根绝代笔作弊现象的举措,值得提倡并坚持下去,如能扩大到每一位参赛者则将更为壮观,如能扩展为今后国展的场景,则不比古代文人进京赶考逊色。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实现的,并延续下去。

第11届国展启动 “中国书法公益流动大讲堂”,不收任何费用,去功利,选派专家讲座、点评作品,通过面对面座谈、漫谈、散议等互动方式,有针对性地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展开。此项惠民工程,时间从3月10日到4月底,50天左右,引导投稿者回归传统,深入经典,提高书学涵养,树立正确艺术观,并向投稿者介绍参展参评流程、注意事项,等等,鼓励投稿者创作有学养、有传统、有个性的作品。听者如久旱逢甘雨,适时而解渴,且受益终身。讲堂里座无虚席、灯火通明。这种探索书艺的学术性、人文性、时代性的审美举措,受到广泛热烈欢迎和好评,成效致远。但愿国展后也能经常开展这项活动。

第11届国展积极引入学术观察、研究和立体开展媒体宣传、报道。举办国展论坛,以专家的学术视野对当代书法创作及其活动进行理性梳理和提炼,从纸质、数字、网络等媒体角度对本届国展全过程进行舆论监督和新闻报道。笔者认为,对历届国展的学术总结和舆论导向以及有关研讨比较欠缺,尚无专著,似应从收集历届国展的数据、有关规定、讲话、回忆文章等资料着手整理,下大力气组织职能部门系统发掘和继承这份遗产。

第11届国展强化学术含量、文化品格、历史厚重感,同有关博物馆合作,展示古典法书,让典藏的古代法书再现观众面前,与今人优秀作品同时展出、欣赏,联通书脉,有益促进,是国展的高端学术举措。沿着这个思路扩而大之,国展会掀开越来越辉煌壮丽的篇章。

整个国展务实阶段的工作有条不紊,建立并实施一整套评审制度、行为守则、评审流程和具体步骤,环环相扣,初评和终评评委互不 “沟通”却又交互审评。增加了评委人数和初评时间,是历届不曾有的,成为 “国展”史上最严格的评审。整个评审审美可用十六个字表述:

“根植传统,鼓励创新,多样包容,艺文兼备”。

“艺文兼备”是 “国展”首次提出的审美取向标准。有人认为这十六字评审方针是对前十届国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和进步,对以后国展将起引领作用。

笔者赞同姜寿田的意见:“在对 ‘十一届国展’评审机制及评选规范予以全面肯定的同时,对评审机制下的某些问题也需做理性思考,如评委权威性问题。”书坛期待评委遴选制度的改革 (见2015年6月3日 《书法导报》)。个别评委平素弄虚作假,有案可稽,此次却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基层舆论纷纷。

笔者认为,国展反映书艺现状的同时重在发现人才,吸纳新会员,野不遗珠,而不是扶佐老会员——其他大展可肩负此任。11届国展在吸新扶老方面同往届区别不大,令人失望,值得反思。

学界认为,书法艺术美学的本质是抒发性情,是对人的审美取向的尊重。11届国展同历届相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三重”:

第一,对投资者看重。

中投控股满腔热情支持中国书协举办别具一格的国展,中国书协把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用到促进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上,是对投资企业的看重,也是对投资企业家热爱传统文化、促进当代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最好回报。

第二,对参展者尊重。

第11届国展胜出的681位参展者创作状态依靠展览得以体现,对参展者尊重以及对评委尊重即是对国展尊重。

国展获奖作品作者 “感言”从第8届开耑,宜结合作品点评出版专集,以益后人。

笔者平时接触一些同道书友多能潜心备战国展,对第11届国展的各项安排比较满意。评审成果表明,风格多样、技法丰富,是11届国展的亮点之一,但不是最大亮点。

第三,对参观者敬重。

国展不像有的个展或联展那样 “开幕即结束”、“开幕式展”,开幕式后无人问津。观众企盼的几年一次国展,是难得的机遇,从中发现更多新面孔,见所未见的神采,别具一格的结体,出神入化的线条,当代书法创新的审美,醍醐灌顶的学术理念,而不是似曾相识、花团锦簇的所谓书法形式。11届国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悦性情,悟哲思,开眼界的审美需求。

米华翔认为 “东道主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是2014年国展新动态中最给力之处 (见2015年1月14日 《书法报》第27版)。笔者认为此点在第11届国展中只是给力处之一而已,本次国展不存在 “东道主现象”。陈振濂答记者问时印证了这一点。

有人认为 “评审是展览的关键,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就笔者有限的经历、阅历和学识来掂量,且不说评审的前提条件、组成人员、评审规则的制定以及监审的权利等,单是书法艺术标准,自古以来难以科学界定。

再说,真正的评委不是少数专家学者,区区几天的忙碌,而是人民大众,是时间和历史。

国展期间的评审是相对而言的象征性的质量标准平衡器。

“评审是展览的关键,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者认为,国展作品入选的规律是技术过关,形式做足。

此种观点是否符合实际,当别论。单是把 “技术过关,形式做足”作为入选过关的条件,岂不从逻辑上否认评审的艺术标准,轻蔑书法内容,割裂书法内容和书法形式,引导书法审美走向迷途?

假如形式做足、技术过关,那么没有书法内容的 “形式”何以具备书法形式的资格?对企图吸引眼球的所谓书法形式,有悖于自然朴实、浪漫传神的审美观,谁会感兴趣?

书法内容和书法形式的完整统一,审美是关键。书法审美比书法技法更重要。国展评审说到底,是个性审美以及当代审美取向、审美标准、审美精神的一次国家级书法美的展示、交流、碰撞,必将进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视野。是在文学、哲学和美学及其关系层面上对评审员的自律和对被评审者的比对衡量,正如征稿启事所言,是对时代审美的一次陶铸。

有人认为国展应反映书坛创作主流风格和整体趋势,纵观近几年国展入选作品,尤为缺失情感,技法操作的“炫技”作品已无真情实感可言。此说是否符合实际,值得探索研究,但毋庸置疑的是,确有部分作品审美品位比较低下。这不能不从评审角度反观、审视评委的态度和做法以及职责。可否推论出有的评委对融情入书的淡漠,对制作装饰的宽容,对追名逐利的麻痹?反之,有真情实感、未做丝毫装饰、艺术个性独特的作品是否有不入围的?这类像灵堂般的作品不入眼、不屑一顾,被打入冷宫,初评淘汰,复评没戏,何谈终评?种种现象有无存在,如何对待,不识随和,有待制定预案,有待明确处理办法。

评审是展览的关键之说,值得思辨。

什么是国展的关键,哪个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坚持认为,国展总体思路即指导思想的正确制定和不折不扣的实施,是国展的关键,余者都是为此服务,贯彻执行,不足言重。从展前筹划到展后总结,所有过程、关节、环节,无不与指导思想息息相关、处处须臾。

何出此言?

1.国展共性是展示学术和审美,离开学术无以谈审美,谈审美须依靠学术。制定和实施国展总体思路即指导思想非中国书协、中国书协学术带头人莫属。

2.国展参入者参赛是对平素积累探索的学问、学术的检验,争取入选是对学问、学术的向往和比肩,是对学术审美的界定。

3.参观国展是为了见识学问和学术,从中发现和领略书学之光、审美之韵。

学术,是图腾、目标,永恒的品质,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书协成立的根基,持续发展的引擎,普及和提高书法艺术的试金石。

第11届国展提出并实施的总体思路即指导思想,在中国书史和国展史上是一座学术里程碑。

猜你喜欢
国展征稿启事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国展”评委
2017中国军民融合材料与装备配套展览会在国展举办
征稿启事
外乘国际风 内修运营力
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