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竟谁雄:宋代诗歌中孙权形象探析

2016-04-03 20:47
关键词:孙权英雄

崔 霞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人世竟谁雄:宋代诗歌中孙权形象探析

崔霞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宋代诗歌中以孙权为描写和歌咏对象的篇目不少,文人们在这些作品中各自选择性地突出了孙权的某些形象特征和身份特质,如英明决断的领导、霸气外露的吴帝、文武兼备的英才、风雅好学的文士等。这些被文学化的孙权形象实际上蕴涵了宋代诗人自身的人格理想及命运慨叹,是国势衰微下作家们回想、追慕并呼唤英雄救世等情结的集中表现。

宋代诗歌;孙权形象;英雄情结;自我实现

三国时期英才荟萃、能人辈出,四方豪杰竞相逐鹿称霸。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在东南称帝者,孙权无疑是这段风云际会的历史主角之一,其不世之才及不凡之功可谓有目共睹,但很遗憾,罗贯中的小说中他总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或旁置,在历代文人笔下也未能得到和曹、刘一样的重视。学界对《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孙权形象多有研究,但对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的孙权形象则少有论及,目前专门从诗词角度探讨孙权的论文屈指可数,吴功正的《宋词与三国》、方新蓉的《宋词三国英雄意象探析》、陈桂声的《论放翁词中的三国事》等篇虽已提及诗词中孙权形象,但孙权所占比例有限,且视野局限于宋词。严格来讲,学界尚缺乏针对诗歌作品中孙权形象展开探讨的专文。经检阅,历朝历代钟情于借诗吟咏孙权者以宋人为最,故笔者不揣浅陋,拟以宋诗中孙权形象问题略作阐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宋诗中孙权形象多维透视

据不完全统计,宋代诗歌中可确定为直接描写孙权的作品近70首*本文中所引诗篇均出自傅璇琮等主编的《全宋诗》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文中以各种名、字、号、绰号等显见所指为孙权(如“孙权”“孙郎”“仲谋”“紫髯”“吴大帝”等)的诗歌为准,明确是吟咏孙权者计入,尚存疑者暂不计入。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标注。,这些作品中孙权主要以英雄形象出现,然具体又出以不同面貌。仔细考察孙权在宋代文人笔下的几种形象,可看到一个立体鲜活又丰富多姿的历史人物。

(一)见识超群、英明神断的卓越领导

作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赤壁之战”备受文人瞩目。宋代诗人写“赤壁之战”的作品颇多,其中与孙权相关者凡八首,多肯定其意气方遒、胆识过人,在赤壁之战时能冷静分析、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展现出一方最高领导者所应具备的智慧和气度。北宋大文豪苏轼元丰三年游黄州赤壁时,有感于孙权、周瑜二人赤壁一役得舒生平志,作诗《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従渡江也》称,“与君饮酒细论文,酒酣访古江之濆。仲谋公瑾不须吊,一酹波神英烈君”[1]9302,赞颂孙权英明决断和周瑜雄姿英发。项安世《读三国志》诗云:“曹刘有志混华戎,无奈吴儿两炬红。”[1]27427称颂孙权年轻有为,敢与曹刘争霸,此处“两炬红”即指三国征战期间孙权对阵曹操、刘备时的两次火攻。前一把火周瑜主战烧赤壁,逼得曹操狼狈不堪败走华容道,后一把火陆逊以逸待劳烧夷陵迫使刘备兵败西逃。周瑜、陆逊能指挥出色,部分功劳应归于最高领导者孙权懂得明断形势,善于识才用人。在以孙权为首的东吴儿郎火战之下,曹、刘二方先后受挫,徒然长叹而无可奈何。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肯定了这点:“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2]1183胡安国也有一首《赤壁》诗,其中“片语能令孙仲谋,气如山涌剑横秋。莫言诸葛成何事,万古忠言第一流”[1]15745等语从侧面刻画入手,说明作为拒操的决策人物,孙权高瞻远瞩,广纳人言,遇事从容,头脑冷静,深谋远虑,从而奠定了赤壁之战的辉煌战果。

类似的引“赤壁”典故进而肯定孙权的宋诗还有很多,如南宋廖行之《赋压波亭呈益阳赵宰》“当涂自诡谯中龙,长驱远斗矜余锋。孙刘交合出奇计,一炬赤壁成三雄”[1]29169称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火攻破曹操堪称“奇计”,钦佩和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袁说友《泊荆南二首》“荆州天险大江蟠,坐制金陵自不难。却遣千艘沉赤壁,至今耆老笑曹瞒”[1]29884,写曹操船沉戟折,损失惨重,遭人讥笑,得不偿失,颂孙贬曹态度分明。金朋说《赤壁鏖兵》也以“西北楼船烈焰中,周瑜于此破曹公。孙郎不是刘豚犬,百万兵消一阵风”[1]32206句融合二典,从比较视角盛赞在孙权正确授意和周瑜成功指挥下曹操兵败赤壁,孙吴得以完胜的史实。这些诗歌中孙权面临强敌,无畏无惧,大战之际临危不乱,能够统筹全局,当机立断,做出正确决策,其领导能力及才华不容小觑。

(二)霸气外露、功业显赫的东吴大帝

在文人墨客眼中,孙权年未及弱冠即于危难之际接掌江东之事,稳踞江南长达50余年,与曹刘鼎足而立,自是卓尔不群的一代霸主。为突出孙权东吴国主之位实至名归,宋诗人喜欢以“紫髯”形象和“吴大帝”称呼入诗。

宋诗中直接提及“紫髯”者不下20首,剔除部分指代他者的作品,确定写孙权的有10多首。后人以“紫髯”称孙权,是为凸显其王者气度。史书中的孙权样貌独特,紫须碧眼,生就一副富贵气、帝王相。《献帝春秋》载:“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2]1153,《三国志》及其注中对此多有记载,如《江表传》:“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2]1152,《吴主传》引其记载,称汉使者刘琬曾语人曰:“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2]1152,突出孙权天生异质,长相不俗,命中注定要有大作为、大业绩。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也称其:“生得方头大口,碧眼紫髯”[3] 289。实际上,古人惯将帝王形貌塑造得异于常人,与众不同,如写尧眉八采、虞舜重瞳、文王四乳等,强调孙权“紫髯”样貌也意在说明他魁梧伟岸、威严彪悍、英姿勃发,更预示他自具帝王风范,能成东吴国主实天命所授。

北宋孔平仲专门题写有《紫髯将军》一诗,对孙权的英勇相貌和事迹加以称颂,诗云:“……长驱水步八十万,欲猎于吴吴主忧。群臣劝往同一说,拔刀斫案心胆裂。……龙幡遮火烧赤壁,东南风急天绛色。江中战舸岸上营,烟焰飞腾半焚溺。雷鼓大进声满川,轻锐迫逐皆崩奔。紫髯将军更欢喜,曹公座翅不得骞。子布元表何龌龊,成败之决在一言。”[1]10850诗以豪放雄迈、淋漓畅快之笔调,呈现出孙权的超常识见和英雄魄力。如“群臣劝往同一说,拔刀斫案心胆裂”句写赤壁战前,形势紧张,孙权仔细斟酌考量后下定伐曹决心,为鼓舞士气,“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2]1170“紫髯将军”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斩钉截铁毅然放言,其激励众人、立下军威的非常之举,极具震慑力。而孙权胆识过人,霸气外露,具有杰出的谋断之才的形象也卓然特出。宋代诗人中,张耒、贺铸曾多次以“紫髯”代孙权为之赋诗,突出他的英武神勇。如张耒诗《送曹子方赴福建运判》:“横槊尚传瞒相国,紫髯不是画将军。”[1]13223《自黄州至巴河游灵岩寺观孙仲谋刑马坛相传权于此刑马祀江神遂提师伐寿春》:“尚溯紫髯翁,誓师沉马璧。”[1]13065《感遇》:“狠石挈紫髯,老瞒受鞭笞。”[1]13323均直呼孙权“紫髯”,赞其勇武,不怒自威。其他如于石《梁父吟》:“老瞒持力敢欺天,朵颐汉鼎方垂涎。紫髯将军一攘臂,控荆引越三千里。”[1]44132马子严《乌林行》:“荆州儿曹不足恃,何物老瞒欺一世。……降准云孙驱伏龙,紫髯强援要江东”[1]31054等诗多前后对比,勾画孙权相貌勇武,深入人心,突出他王命天授,同时对其敢于对抗强曹创出不朽开国功业不吝褒奖,充分肯定其东吴大帝地位。

其他抓住“紫髯”特征写孙权的诗还有很多,与此相呼应,宋诗中用“吴大帝”指代孙权所写的作品也为数不少。严格说来,吴大帝只是一个称号。黄龙元年(229),孙权在湖北武昌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吴。杨备《太初宫》称:“三军不食武昌鱼,万骑时迁建业居。曾得紫髯开国意,太初名是作宫初。”[1]1438正是写此。孙权在三国统治者中年寿最长,去世后谥号大皇帝,人称“吴大帝”。在位二十四年间,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贡献突出。诗人范成大写《秦淮》直呼:“大帝开吴天,定鼎临江陬”[1]25755。丝毫不掩饰对孙权一举定乾坤,坐稳江山的敬佩与肯定。宋诗中有四首《吴大帝庙》的同名诗作,都盛赞孙权功业又多表惋惜。如北宋杨备《吴大帝庙》的“古木阴森庙岿然,龙蟠虎踞旧山川。当时鼎足一场梦,空里旋风飞纸钱”[1]1435句伤今悼古,叹岁月变迁,荣光不再。南宋名臣王遂在《吴大帝庙》中落笔即言:“曾是东南第一王,眼看此地六兴亡。东缘有酒登京口,西为无鱼忆武昌。”[1]34278肯定其国主地位和卓著功劳,同时感叹历史过往如云烟。刘克庄也有同题诗嘲讽孙权开天辟地的伟业终究虚化:“露坐空山里,英灵唤不回。久无祠祭至,曾作帝王来。坏壁虫伤画,残炉鼠印灰。今人浑忘却,江左是谁开。”[1]36138对其一生荣辱得失的感慨令人印象深刻。另《送孙梦宫》诗称:“大帝开江左,无锥与远孙”[1]36181,由衷赞颂孙权首建东吴的贡献,对其赫赫功业变为陈迹表示叹惋。

(三)雄才大略、文武兼备的英年才俊

平心而论,孙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英雄。他是承父兄基业打下半壁江山,鼎峙江东、成为一方霸主的,但若非他自己文韬武略兼备,既能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又能广纳人才,为己所用,也难成就后来的功业。陈寿称孙权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2]1156。《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赵咨语更细数了孙权的功业才德:“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2]1153这段话表明孙权:举贤任能,有识人用人之才;审时度势,具备远见卓识;能屈能伸,深谙进退之道。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下,他虽年轻却能独挡一面,有勇有谋,东吴文臣武将无不服他,借助众人之力他稳定了江东局势且能为大局曲意仕曹,最终使吴鼎立三国,诸葛亮称“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2]1129实为的言。

客观地说,孙权不仅智谋非凡,而且胆略过人,确实堪称文武全才。黄武元年(222),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徐钧《大帝权》曾就此力赞孙权的屈身隐忍:“鼎峙东吴命世雄,甘心俯受魏丕封。炎刘已尽犹余蜀,唇齿胡为反内攻。”[1]42846说明其为求长存曲意仕曹,能忍一时之辱,终图得千秋之业,他所表现出来的机谋和定力确非常人能比。正是基于此,曹操由衷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千古之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典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2]1152其后转裴松之注引晋胡冲《吴历》言:“……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2]1152吴军的阵容整肃、严阵以待,孙权的英武异常、治军有方,让曹操这位自视甚高、不轻易赞许人的枭雄折服称道,时孙权才三十余岁,但展现出的才华远在同辈之上,“孙仲谋”由此成了年少有为、出类拔萃、文武兼备的英雄标志,“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名言也频频被人直接或稍加改写用于创作。辛弃疾便有多首词直呼“孙仲谋”名表达对英雄的渴慕和期盼。从某种程度讲,有勇有谋、文武双全、临危受命还终有大成的“孙仲谋”正是宋有识之士苦苦寻觅的、能收复国土、救社稷危局、实现统一大业的理想英雄,所以宋代诗人也常引此典入诗。北宋孔武仲在《武昌县西山》诗中便盛赞:“东南豪杰俱故旧,当年孝廉孙仲谋。一朝名号僭九五,朱紫罗列皆公侯。”[1]10251认为孙权小小年纪,毅然承担起东吴建国大业,在政局未稳、风雨飘摇的状态下,能明断时势,励精图治,进退得当,终有所成,堪称英雄。曾极《吴大帝陵》中“老瞒虎裂横中州,何物生儿作仲谋。四十帝中功第一,坏陵无主使人愁”[1]31510等句将孙权与曹操对比,更显其年少却意气勃发,建国称帝,居功甚伟。而苏轼《赠山谷子》中“生子还如孙仲谋,豚犬谩多何足数”等语表示祈盼友人后代能如孙权般智勇双全,壮志凌云,卓然独立于众人之上。宋末谢枋得的《示儿二首》(其二)则曰:“大儿安得孔文举,生子何如孙仲谋。”[1]41405调侃语气中暗含希望儿孙辈能向孔融、孙权等学习,努力成人成才以光宗耀祖的期许。可见,“生子当如孙仲谋”已富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常用于赞扬或激励年轻人要有才华、有出息、有作为,争取建功立业,诸种含义聚合成相对明确的感情指向,成为孙权英雄形象的固有背景之一。

(四)风流儒雅、勤奋好学的文人雅士

孙权身处乱世风云中,但不失风流儒雅,时有以诗文书画佐兴,挥洒性情之举。他重视学习,勤于书卷,自己博览群书并督促他人苦学多读。这方面史料记载较少,但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列孙权书法为第三等,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善行草隶等已足证其书法功底深厚,宋代也有诗专门刻画孙权文雅气质和好学风范,“误笔成蝇”、“孙权劝学”二典即为明证。宋代白玉蟾曾作《画中众仙歌》诗,前四句云:“不与饮尽孙权酒,正欲画屏笔脱手。一点凝墨状生蝇,剔之不飞心始惊。”[1]37658诗人独辟蹊径,借曹不兴画屏风误落墨迹,“因就成蝇状。权疑其真,以手弹之”[4]79一事赞画技精湛,不写孙权的英勇、韬略,反从不起眼处着笔写日常偶然发生之小事,间接显示孙权附庸风雅、陶冶情性的一面。王维“屏风误点惑孙郎,团扇草书轻内史”句与其如出一辙。“误笔成蝇”典虽非正面描摹孙权,但他喜欢舞文弄墨,爱好艺术,具有闲情逸致,追求浪漫风雅之趣由此可见一斑。

孙权或不及曹操般每日于戎马倥偬之余赋诗读书,但他深知学习之重要,常勤读诗书,涵养才学。对学识不足又不喜读书的吕蒙,他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其努力求学,留下了“孙权劝学”的故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关文字载:“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2]1171在孙权开卷有益、半逼半诱的劝告下,吕蒙“始就学”,遍览史书、兵书,才略大为长进,使鲁肃刮目相看,赞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孙权更以“国士”称之。“孙权劝学”已成轶事佳话,由他建议吕蒙学习时对文籍经典如数家珍可知,他自己就是一饱读诗书、见识渊博的好学之士。宋人胡寅曾作《和黄执礼六首》(其三)诗,肯定孙权重视知识和提拔人才的智慧:“……已向襟灵窥致远,更从彪炳见弸中。读书有益非虚语,请看孙权与阿蒙。”[1]21008将其与吕蒙视为好学督学之典范。

二、宋诗中孙权形象塑造原因剖析

宋代文人从多角度、多层面刻画了孙权风采,其形象十分丰满。为何宋代诗人如此热衷写孙权故事呢?这和两宋国势有关。众所周知,大宋王朝三百余年,内忧外患不断,积贫积弱,强敌环伺,矛盾激烈。靖康难后,南宋朝廷只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面对山河破碎,国势衰颓,关心江山社稷和民族前途的有识之士欲奋起力挽狂澜,却报国无门,徒生英雄失路、有志难骋之感。现实社会需要英雄出现,又缺失造就英雄的机制,文人们只有将目光转向历史,追慕古代英雄,塑造出一大批异彩纷呈的历史人物形象。故引孙权入诗者,实际上是在忆古思今,追忆和怀恋三国时代争锋称霸、英雄辈出的景象,突出对当世软弱王朝的不满和对英雄人物的呼唤与期盼,体现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这些诗作,就吟咏角度而言,多为咏史怀古类,孙权或作为主角登场,功过是非任人品评,或以背景出现,成为文人借以发抒情感的载体。如史浩《次韵冯圆中郎中游甘露寺》诗云:“试凭古刹俯江城,追思孙权共孔明。三国有人成底事,六朝何代不交兵。中原天子今恹复,北塞胡儿始削平。附翼攀鳞真际会,小臣亦解说功名。”[1]22165通过今昔对比,希望英雄重整雄风。而爱国诗人陆游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己任,他敬服仰慕孙权式的豪杰,常自比英雄,但现实无情,人间事阻,他徒有济世之心,却壮志难酬,徒留憾恨。在《黄州》诗中,他感叹:“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5]24诗人常年闲居不被见用,不得已悲楚囚、叹齐优,内心多有不甘。而末句出以“终陈迹”、“何须似”等反语,称当年鏖战赤壁已成历史,又何必强求子孙后代个个象孙权那么杰出呢?作者巧妙地正话反说,不露痕迹地表达了对小朝廷偏安一隅的强烈不满,言辞看似潇洒通脱,实则饱含愤激难平之意,整首诗都在热切呼唤能救天下的英雄出现。

就情感指向而言,咏孙权的宋诗有赞有谑,有褒有贬,总体上褒多抑少。前述各例几乎都是称颂孙权智谋、勇武、眼光、胆略等,肯定其作为英年才俊、东吴国主和好学文士等正面形象;当然,也有人批评他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如南宋末林景熙《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八)诗云:“区区守江左,老此以菟裘。大义固不识,卑哉孙仲谋。”[1]43492语含指责,措辞犀利,认为孙权满足于划江自守,固守江东,不值得称颂。但类似作品极少,绝大部分诗作即便贬抑也表达隐晦,仅对孙权功业终成空和晚年糊涂等表示一定惋惜。如张耒《游武昌》诗,“仲谋霸气久寂寞,元子亭基尚危峭”[1]13115句唏嘘感慨孙权英雄一世但终归落寞失意的命运,游马祈寺时诗人再次有感于历史兴衰,人世变幻,叹息孙权所得功名尽成云烟,发而成《离樊口宿巴河游马祈寺》诗:“云昔孙仲谋,刑牲致师禡。雄图邈已矣,英概足悲诧。”[1]13056这种惋惜之情屡屡出现,如《梁父吟》中“老瞒赤壁抱马走,紫髯江左空回首。”[1]13039《偶书三首》(其二)中“紫髯旧宫谁复游,鼎峙雄心久萧瑟”[1]13360等句均突出英雄故地凋零破败,功业成就皆被雨打风吹去,饱含哀悯遗憾之情。这类叹惋之作往往出语平和含蓄,情感并不激烈。

当然,宋人诗作中,孙权以英雄才俊形象最为突出,说明在宋代他主要是被欣赏和肯定的。何以会如此呢?从个体角度讲,这可能是文人英雄情结的释放和表现形式之一。文人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爱国忧民,即便手无缚鸡之力,也有万丈豪情在胸。诗人追慕英雄,或以英雄自况,或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表达建功立业的决心,或许因为对于上阵杀敌自感力不能及,所以文人通常会更多地仰慕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型的英雄,这是人之常情。从群体角度讲,这也是特殊社会时代的现实要需。宋一代尤其是南宋偏于羸弱,江山残破,故土难收,英雄困于末路,志士沦于下位,难望有所作为。这样的时代更需要有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能量支撑社会向前推进。宋文人虽欲救民族危亡而不得,但他们高扬英雄主义旗帜,借作品深情回想、追忆和呼唤英雄,以刺激当世英才挺身而出,挽救危局,改写历史,这也是一种时代精神。

综上所述,宋代诗人写孙权,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一艺术形象身上寄寓的是他们的英雄情结和爱国情怀,体现了他们的人生理想与精神追求。在对孙权形象的塑造中,诗人完成了自我心理和情感需求的释放,这既是其内心英雄情结的文化投射,也是他们无奈之下选择的报国理想的别样实现与反映。

[1]傅璇琮,等.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陈寿.三国志[M]//二十五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5]邹志方选注.陆游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责任编辑鲁守博)

2016-07-25

崔霞,女,江西萍乡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I207.2

A

1672-0040(2016)05-0077-05

猜你喜欢
孙权英雄
英雄犬
英雄保重
寻找英雄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七擒孟获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