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困境分析

2016-04-03 20:30王凤环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论知识一体化信仰

王凤环,王 莉

(沈阳大学 思政部,辽宁 沈阳 110044)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困境分析

王凤环,王莉

(沈阳大学 思政部,辽宁 沈阳110044)

摘要:基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仰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存在着政治化、形式化、空泛化倾向;阐述了制约其教学改革效果的多重困境;提出深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地位、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及完善教材建设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仰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仰;一体化;教学模式;困境;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仰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1.理论知识、信仰一体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然要求

从哲学角度来讲,知识与信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主要解决“人是否能够以及如何了解和把握存在”的问题,人们通过知识的探索和获取从而提高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能力;作为心灵产物的信仰指的是人们对某种宗教、主张或主义的极度认同并虔诚实践于生活之中,它主要解决“人生的价值与终极目的”等问题。知识是信仰的前提和基础,信仰是知识的升华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知识的缺乏和偏见往往导致信仰的盲从和畸形发展,而知识如果不转化为信仰则使人有“知”无“识”、知“道”而不行“道”。知识内化为信仰是知行统一的关键。古代的人们常将知识与道德、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苏格拉底“知识就是德性”的著名论断以及儒家对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就说明这一点。可惜近代以来,社会过于推崇知识的力量并把知识狭隘为科学、忽视其“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这种功利主义知识观使知识与“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相脱节,使人们在享受物质进步的同时也饱尝自然灾害、气候变暖、生态恶化、战争风险的折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也面临如此窘境:“理论考试全过,思想道德滑坡”已是公认事实,因此,知识与信仰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

2.理论知识、信仰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缓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尴尬局面

下面这组调查数字足以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查显示,“59% 的人认为只有少数人信仰马克思主义,36% 的人认为大多数人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占29.8%,认为“共产主义是有可能实现的社会”的占19.9%,两者相加达到49.7%。认为“共产主义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乌托邦”的占42.2%“共产主义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占8%。”[1]这三组数字大致折射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状况。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也说明课堂所学的理论与学生实践的脱节。如何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使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效果一致?这是研究知识、信仰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仰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者在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信仰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提出许多宝贵建议:引入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育人环境,发挥教师、学生及学校管理的合力作用等。李庆扬教授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它既是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又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信仰教育的课程,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实际,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在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契合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国情,从而加强对教材中所讲述的党的各项政策和方针的认同[2]。这些有益的探索所取得的成绩与我们期待的效果相差甚远。首先,作为知识转化为信仰公认方式的实践教学存在着政治化、形式化、评价空泛化倾向。由于学校缺乏精心策划、社会实践费钱费时费力、学校害怕承担集体外出的风险而使情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逐渐流于政治化和形式化。很多高校把它当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政治任务,象征性地搞几次外出调研、实地考察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实践单位,学生比较关心的实践评价由于缺少完善的监控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致使关于实践教学的评价成为空白,或是尽管有评价标准,但标准并不能全方位地体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或感受,这些都称之为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空泛化问题。”[3]其次,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敷衍与难以落实,应试教育的影响及高校对“两课”的口头重视超过实际行动的做法都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三、多重困境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仰一体化的实施效果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仰一体化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有课堂教学本身的因素及不利的环境影响,更有不易被人觉察的导致信仰淡化的深层次诱因。

1.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客体的时空局限性与信仰主体的认知偏差弱化了大学生对信仰对象的坚定性和持久性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信仰”:“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如宗教信仰。”一般认为,信仰的主体是人,信仰的对象(客体)可以是人、思想理论或某种宗教。无疑,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客体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但关于信仰的主体存在争论,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属于政治信仰和精英阶层,因此信仰的主体是共产党员,普遍民众由于其思想、立场的多层次性和差异性不可能都接受马克思主义。

任何信仰理论的创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功利性意图,作为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会完美无缺,正是难以避免的时空局限性才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严酷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创立唯物史观,主要是把它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工具,而且某些具体的论述受当时历史条件和认识有限性的约束也不可能完全正确,同样,此后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偏差。但是,些许的瑕疵并不能掩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其精髓部分仍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可惜部分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受“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持久的生命力持怀疑态度,这无形中影响他们在课堂上所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

如果说“佛教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僧侣的表现。”[4]那么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感性认识也主要来源于党员的实践行动及后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建国后几经波折,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少数党员干部丧失党性致使贪污腐化的“大老虎”不时落网的事实难免破坏党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这种在马克思主义旗号下严重违背党的先进性的行为极大地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声誉。

总之,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的自身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民众对它的认可与赞同,社会阅历少、思想不成熟、辩证思维相对较弱的青年大学生因此不同程度地消解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敬之情。

2.现实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潜移默化地消解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认同和需求

外界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现实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信仰心态与信仰需求。从中国共产党党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约半个多世纪,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上比较坚定。处于革命党地位、敌强我弱、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代表无产阶级的共产党必须紧紧依靠群众而且勇于奉献、不怕牺牲。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这段时期里,虽然有过“文革”的历史教训,但总体来看,我党在廉政建设及坚持走群众路线方面做得比较好,涌现出一批“焦裕禄”式的党员干部,2014年3月习近平重访兰考与多名村干部座谈时,叮嘱他们“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发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那时,我国的政治外交环境比较封闭、各种信息来源比较固定,这些都有益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和主导地位的确立。

但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信息透明化、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的错误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迎来了一系列的挑战。①经济市场化给中国带来经济飞跃的同时也考验着一部分掌握着权力与资源的干部的党性,个别干部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诱惑,由人民公仆沦为阶下囚。政治民主化思潮也不断冲击着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别有用心者与国外敌对势力以“人权、民族、宗教”等为幌子对中国的政治现状指手画脚。②西方一部分国家仍然用“冷战思维”处理国际关系,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难以做到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当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处于低迷时,他们便宣扬社会主义破产论,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时,他们便宣扬“中国威胁论”并想方设法地遏制中国的崛起。尤其是在思想领域,科技、经济实力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和发达的传媒,向全球传播所谓的普世价值,极力向我国强势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③急于发展经济而忽略生态建设以及法制滞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食物安全、社会不公等都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遭到质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5]

以上所列各种不利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程度,自然也会干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需求;同时,崇尚思想多元性政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触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生心目中的坚定地位。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考察大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态度是考察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重要依据,调研表明,他们对前者的认同度极高。对“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持“赞同”“反对”和“说不清”态度的分别为52.8%、2.3%和44.9%。”[6]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各环节要素的有待完善直接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建设滞后。“调查显示,有55.2%的大学生认为当前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满足自身价值需求上有所欠缺。”[7]虽然相关方面的理论专家每年都会对教材进行添补修改,但是几十年来其内容大同小异,适合青年学生需求、受广大师生欢迎的“特色教材”仍未问世。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加强理论素养,其扮演的“信仰指路人”的角色有待进一步完善。理论素养高、信仰坚定的教师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真教、真实践”,才能在课堂上以自身的渊博知识打动学生,课下以自身的积极情感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正如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8]可惜,这种真正德才兼备且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在高校为数不多,有些青年教师甚至“脚踏两只船”: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下却津津乐道西方的文化与信仰。

(3)政治理论课教师仍未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误区。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背诵和考试,忽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坚守并内化为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是至今仍在沿用的教学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任何信仰理论的传扬都离不开对理论的讲解和灌输,但传扬信仰理论与讲授一般科学知识的最大区别在于要将这种讲解和灌输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触动人的心灵。”[9]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特点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一般地局限于或者主要是知识的传授”[10]。

总之,无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还是信仰教育方面,都存在以下不足。强调学生应该“信什么”,而对学生“怎么信”的问题却缺乏深刻的研究,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大学生的信仰层次并不存在正比例关系。虽然很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了自身的成长成才和实现“中国梦”,学生应该在理论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体现在社会实践中。但是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单一,这种说教反而适得其反,部分学生患上了“教化厌恶症”,再加上青年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正确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诚然,消除制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利因素、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困境仍面临着诸多艰难。信仰主体、信仰客体及信仰方式的逐步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西方敌对势力更不会放松其对中国实施遏制、逐步演化的战略。解决我国目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但是,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仰一体化,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深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实践能力,以期增强其内在的信服力,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信、真用”。习近平于2015年2月在延安杨家岭调研并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时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11]

在课堂上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帮助学生分析中国现实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不一味地高唱社会主义赞歌,不回避前进中的挫折,用具体的国情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中国目前经济新常态面临的转型压力、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途等,学生才会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是如此的贴近,就会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空洞、说教、无用的偏见。很多大学生之所以认为上思政课是“洗脑”、教师讲授理论是“夸夸其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在现实中没有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活运用、没有品味到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认为课堂理论讲述与社会现实是“两张皮”。

(2)大力宣传并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地位的同时,妥善解决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及难点问题。例如:党员信仰动摇、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隐患、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关乎民生的问题,让大学生坚信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自觉抵制不利外界环境的侵扰。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不仅是共产党人应坚守的政治信仰,也应该是广大学生个人信仰选择的重大指南,其主导地位不可撼动;但目前中国思想信仰领域如目前经济发展一样也进入新常态:多种价值观对撞、利益诉求多样化、“不谈主义,只务实际”的流行做法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除了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式方法、拓展大学生的理论实践渠道之外,重点是丰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实践成果。必须深化经济改革,以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定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必须从严治党和强化以法治国,净化党的肌体,重拾群众的信任,必须持续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让学生亲眼目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仰“两张皮”的尴尬局面。

(3)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完善教材建设。作为政治极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需要一支政治思想过硬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教师的理论水平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习和进修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保证所有的教师都能定期地参加政府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与课程相关的培训项目,从而达到开阔理论视野、提升理论层次的目标。”[12]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用书,因此教师的教材观及教材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密切相关。首先,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避免“教材——圣经”观。“这种教材观指的是教师对待教材如同西方人对待《圣经》一样虔诚,把教科书奉为圭臬,教师绝对服从教材的权威,甚至顶礼膜拜,教材被神化了”[13]。教材的价值不是“控制”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内容,那样容易造成“照本宣科”,也束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的学科知识浓缩和再现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的同时,也要注重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证明教材的理论。教材内容编排的重复性、教条性及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也是教材需要加强建设的重要原因。

可以相信,只要尊重教育规律,积极探索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环境,就一定能打赢这场大学生的信仰之战。

参考文献:

[1] 黄明理,冯茜.我国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

[2] 李庆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转变[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46.

[3] 李影.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及其“三化”问题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4):114.

[4] 曹桂芝.信仰三要素与信仰危机解析[J].湖湘论坛,2011(6):60.

[5] 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9.

[6] 黄明理,冯茜.我国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

[7] 翟耀鹏.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5(2):11.

[8] 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6:157.

[9] 曹桂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探析[J].湖湘论坛,2012(5):47.

[10]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5.

[11]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N].经济日报,2015-12-13(1).

[12] 陈艳风.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主导地位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72.

[13] 詹宏伟.转变教材观破解教学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教学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65.

【责任编辑曹一萍】

Dilemma of “Knowledge and Faith Integration”in Teaching of Marx’s Theory

Wang Fenghuan,Wang Li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arrying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knowledge and faith integration of Marx’s theory,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Marxist theory has the tendency of being political,formal and vacuous.Many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effec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re expounded.It is proposed that deepening the innovation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ensur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improving the political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comple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re the important ways for the knowledge and faith integration of Marx’s theory.

Key words:knowledge of Marxist theory;faith;integration;dilemma;way

收稿日期:2015-12-07

基金项目:2013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JJGZXS13068);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lslktzimks-17)。

作者简介:王凤环(197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讲师。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3-0330-05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理论知识一体化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
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与设计项目的衔接研究
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产生的影响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