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博闻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及创作特点
肖博闻[1]
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又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作品无疑是十分优秀的,尤其是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这是他具有绝对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我们每一个钢琴演奏者和学生都应该学习的,被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所以能够演奏好贝多芬的这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因此,我作为一个钢琴的演奏者和学习者对此也是花了很大的功夫和努力。本文将从了解贝多芬开始,再逐步分析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以及创作特点这两方面,以此希望对广大的钢琴演奏者和学习者能有所帮助。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创作特点
在西方音乐史中贝多芬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贝多芬的音乐既有着古典主义风格也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由于他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贝多芬被人们称为“乐圣”。在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钢琴奏鸣曲无疑是贝多芬最引以为傲的领域,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可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研究价值是极高的。本文将从贝多芬钢琴奏鸣的演奏风格及创作特点两个大方面来分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希望让广大音乐学者有所获益。
(一)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的波恩,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曾经在维也纳跟随海顿,莫扎特等人学习作曲,得到莫扎特的肯定。贝多芬的一生历经坎坷。耳朵是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而贝多芬就经历了双耳逐渐失去声音的痛苦经历。然而,在这样的痛苦下,贝多芬也没有放弃,在双耳失聪和身体逐渐恶化的双重折磨下仍然坚持创作,这是值得所有人敬佩的。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领域很广泛,在歌剧,奏鸣曲,交响曲方面都有所成就。代表作有:序曲《埃格蒙特》、歌剧《费德里奥》、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等。
(二)奏鸣曲
奏鸣曲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器乐演奏曲式,有着固定的曲式结构。贝多芬的再奏鸣曲方面的造诣较高,他将奏鸣曲原有的固有形式作出了大胆的改变。原来的奏鸣曲的曲式结构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是:第一乐章的快板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的慢板的变奏曲式或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为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的快板或急板的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而贝多芬在这固定的曲式结构中,他将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做出了跨越式的改变,将小步舞曲改成了谐谑曲。他突破了传统,大胆的创新,在奏鸣曲的历史上做出了一大贡献。贝多芬的奏鸣曲代表作有:《热情》、《月光》、《悲怆》、《暴风雨》等等。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创作的结构上与众不同,在演奏风格上更是有着自身独特的特色。旋律上借鉴了海顿式的动机展开手法,又融合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了一种简洁、质朴、热情的特征。所以贝多芬的奏鸣曲在演奏上更是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去注意。
(一)稳定的速度与节奏
在演奏奏鸣曲时,演奏者的演奏速度是影响作品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演奏奏鸣曲时对节奏的速度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当然,贝多芬的作品也不例外,甚至要求更高。演奏者在演奏时必须要选择适当的与音乐风格相一致的速度来演奏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贝多芬虽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但是他的作品仍然都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作品。在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时一定要以一种平稳均匀的速度去进行,切莫以一种随意自由的方式来表现。但是在遇到某些自由节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的,在小尺度的范围内进行表现,但不可过分。例如:A大调奏鸣曲op.2 no.2中第四十八小节到五十八小节。
这一部分中,出现了渐慢的表情记号,并且持续了好几个小节之后,突然回到原速。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适当的表现自己的技巧以及情感,但是对自己的表现一定要有所把握,否则将会破坏贝多芬原来的音乐风格。
(二)力度的起伏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情绪的起伏是十分常见的,我们也能从谱例中清晰的感受出来。贝多芬的奏鸣曲的力度强度是明显超过莫扎特和海顿的。我们发现在贝多芬奏鸣曲的谱例中会经常的出现一些力度记号,提醒演奏者在演奏时力度的掌握。而正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的这种演奏力度的大幅度起伏形成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非凡的气魄以及强烈的感染力,使得贝多芬的音乐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共鸣,令人神往。贝多芬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一些较为强烈的对比性标记,以此来表现自己心中一些矛盾的情感。例如在贝多芬的c小调奏鸣曲op.10 no.1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前半句出现了力度演奏的F强记号,而后半句又出现了P弱记号,这样的强弱对比会给人心理上一种落差感,紧抓听众的心。在演奏这样的乐句时,一定要为音乐的从强突弱做好准备,情感上也要做到与音乐的心理相容,给听众一种震撼。为了能让力度收放自如,一定要协调好身体各部分的力量,让肩膀,手腕,以及手掌之间默契配合。演奏强烈的部分的音乐时,声音一定要有力饱满。特别是在和弦的演奏上触键一定要整齐,手掌给予支撑,将肩膀甚至是全身的力量都灌入到指尖。而在演奏较弱的和弦时则要谨慎,手指要控制好。太过用力就无法与前面的强音形成对比,太过小心的话又会使和弦声音太虚。所以把握好力度是十分重要的。
(三)贝多芬奏鸣曲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由于贝多芬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所以他的作品也是耐人寻味,让人充满好奇,充满聆听的欲望。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通过什么来表达呢?我认为是大致是从两个方面来表达的,分别就是旋律的起伏,踏板的运用。
从旋律的走向上说,贝多芬的奏鸣曲也是很有特点的。在旋律不断往高音的方向上行的时候,我们在演奏时力度就要逐渐加强,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情绪,让人揪着心,情绪也不断的往上走。这样情绪的一层推一层,到旋律开始下行才给予释放。而旋律的连续下行则要求我们要在演奏时力度要渐弱这不得不说贝多芬的音乐就是有这种魅力,可以带着听众的情绪在他音乐的海洋中遨游,让人无限神往。所以我们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一定要掌握好作品的情绪情感,控制好自己演奏时候的力度强弱,适当的表现自己抒发自己。
从踏板的使用上说,踏板的运用是为演奏加分和作品情感表达的一个重要途径。选择一个适合某个作品的踏板运用方式是极为重要的,也是考验一个演奏家能力及审美的方式常见的踏板使用方法分别有:音前踏板、音后踏板、颤音踏板和二分之一踏板这四种方法。贝多芬的作品风格迥异,自然选择踏板的运用方法也是有所讲究的。例如,贝多芬d小调奏鸣曲op.31 no.2中就可以音前踏板,就是指在演奏发音前先将踏板踩下,使制音器全部都打开然后在给予弹奏,造成一种明显的空旷感,让声音体现的更加饱满,表现一种忧郁的情绪在c小调奏鸣曲op.13中可以使用音后踏板,就是随着旋律的进行而换踏板,能够使音乐更加细腻,旋律更为流畅。在C大调奏鸣曲op.2 no.3第一乐章中可以使用颤音踏板,就是利用脚的快速抖动使连续的急速的音群更加充满情绪,但这种踏板法要求较高,要求腿部的充分灵活运用。在C大调奏鸣曲op.53第三乐章中可以使用二分之一踏板,不仅能够使低音长时间的保持,也可以让高音的音响效果十分明净。
贝多芬一生历经坎坷,一生经历了许多的故事。而他的创作生涯却一直都没有间断过。他的创作一共分为四个时期下面,我将通过这四个时期来简要分析一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
(一)第一时期
贝多芬从出生的1770年到他二十二岁1792年这段时期被称为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一时期,因为这段时间的贝多芬还在自己的故乡波恩,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作是波恩时期。这个时期贝多芬的创作还处于萌芽和启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贝多芬尽管有一些不错的作品问世,但是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创作出他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均是在他二十二岁之后创作出来的。
(二)第二时期
贝多芬创作的第二时期,是指贝多芬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学习生活的这段时间,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作是维也纳时期。在这段时期中,贝多芬创作出了他前20首钢琴奏鸣曲,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他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他在这一时期中遵循了传统的奏鸣曲的创作方式,但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采用快板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采用复三部曲式或者是回旋曲式,在第三乐章一般均采用复三部曲式,而第四乐章则采用回旋曲式较多。而贝多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一直在寻求自己的突破与发展,可见他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和声上的变化,他开始使用一些不稳定不和谐的和声。并且在节奏上开始出现较为频繁的变化,力度也是大幅度的起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动力性的不平衡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例如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著名《悲怆奏鸣曲》,非常富有生命力,至今还被人奉为经典的钢琴奏鸣曲。这造就了贝多芬在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这个特点也一直贯穿于贝多芬创作的后期,是贝多芬鲜明的个人特色。
(三)第三时期
贝多芬创作的第三时期是在1803年到1814年左右,这一时期被称为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贝多芬不仅在钢琴奏鸣曲方面,甚至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展现了贝多芬创作的独特个性。贝多芬的第二十一首至第二十六首钢琴奏鸣曲就创作于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贝多芬不甘于拘于传统,真正的开始自己钢琴奏鸣曲的创新与探索。而他也在这个时期真正的打破了传统,开始不拘泥于传统的奏鸣曲式的排列顺序,而是以一种较为富有个人特色的创作方式,在第三乐章以谐虐曲代替了小步舞曲,以此让整首作品都显现的较为自由和新颖。例如在这一时期中的《月光奏鸣曲》和《暴风雨奏鸣曲》,在旋律、节奏、音响效果上除了保留了原来力度,强度大幅度起伏等富有感染力的特点之外,在乐章的所用曲式上看更是有了一大步的创新,虽在同一时期,却有着不同的特色。分别表现了月光皎洁,对未来的憧憬渴望和对暴风雨来临的激动心情。这段时期的优秀作品不止于此,另外几首钢琴奏鸣曲也是十分优秀,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而贝多芬也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个人人生的高峰,有了辉煌的成就。
(四)第四时期
贝多芬创作的第四时期是他创作的晚期,在这一时期中,他的作品达到他一生创作的高峰,他的最后几首钢琴奏鸣曲就创作于这个时期。而我们之所以称贝多芬是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就源于这个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中,贝多芬的作品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趋势,为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开了先河。贝多芬在创作这几首钢琴奏鸣曲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全部失聪,他是从脑袋里演奏的这些音乐。但这些作品并没有受此影响而是更加优秀。并且各个作品创作的结构差距还是非常大,还融入了较为复杂的复调技法,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晚期的这几首作品的价值根本上更是表达了贝多芬的内心情感,作品十分深刻,在音乐的刻画上更是精致,更是值得我们去演奏曲感受的作品。
众所周知,贝多芬的音乐在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甚至被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可见这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的地位。好的音乐作品应该被一个优秀的演奏者所演奏,而不要只是被单纯的毫无生机的弹奏,我觉得我们都想要做一个好的演奏者,不做一个弹琴匠。所以我想作为一个钢琴演奏者和学习者,想要演奏好这些作品,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了解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背景。其次,要充分了解贝多芬创作生涯各个阶段的创作特点与风格手段,与贝多芬的音乐以心交心,以情换情,充分做到与作品的心理相容。最后,在演奏贝多芬音乐的时候要注意节奏速度是否稳定,演奏的力度强弱是否恰当,演奏时的情感表达是否真切的表现出了贝多芬音乐所想要表现出的内容。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可能真正的演奏好贝多芬的作品。
[1]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研究[J].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J].延边大学,2007,
[3]王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戏剧性特征的初步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张宝华)
J624.1
A
1001-5736(2016)03-0234-3
[1]作者简介:肖博闻(1980~)女,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