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茵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双钢琴组曲op.17》演奏分析
张一茵[1]
双钢琴这门艺术形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受到钢琴表演者的喜欢和关注,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双钢琴组曲op.17》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双钢琴作品,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首作品的独特魅力及拉赫玛尼诺夫对双钢琴这一音乐形式做出的巨大贡献。
双钢琴/主题/触键/控制力
本文为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4KYL19。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出生于俄罗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于美国洛杉矶。这位伟大的人物注定为音乐而生,他天生一双巨手,轻松跨越十二度琴键,可以完美解决常人无法逾越的技术难关。拉赫玛尼诺夫的家庭情况非常富裕,从小就被提供了良好的音乐氛围及学习环境。1882年,9岁的拉赫玛尼诺夫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进行严格的专业化训练。1885年,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师从茨维列夫。长期专门化的高强度严格训练,为他今后的演奏及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其艺术创作生生不息的源泉及宝贵财富。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是以钢琴家的身份呈现于国际舞台。他天生的巨手可以轻松演奏许多钢琴家望而兴叹的作品,他的演奏辉煌大气,兼收多位钢琴家之所长,同时牢牢扎根于俄罗斯的民族血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1891年和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钢琴专业和作曲专业后,开始了他的音乐家生涯,这期间他为了准备音乐会,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如著名的《升c小调前奏曲》等等,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1897年《d小调第一交响曲》的首演失败使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事业陷入低谷,创作作品大量减少,直到1899年欧洲巡演,他的音乐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使拉赫玛尼诺夫心情豁然开朗,信心倍增,文思泉涌的他进入了创作高峰,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第二钢琴组曲Op.17》等等。1914年,战争的爆发使俄国局势动荡不安,拉赫玛尼诺夫携带妻女离开俄国,辗转到欧洲,生活一度陷入拮据,直至1918年移民美国,被誉为“斯坦威艺术家”,生活才安定了下来。这位伟大的美籍俄罗斯音乐家从此也无缘再回到他热爱的祖国,直到1943年逝世。
音乐史上把拉赫玛尼诺夫归于浪漫派音乐家,但每一位音乐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创作风格都会有着一个成熟和演变的过程,拉赫玛尼诺夫也不例外。他的创作既深受浪漫乐派音乐的影响,又渗透着许多20世纪音乐的现代元素,看似格格不入的两种音乐风格在这位伟大音乐家的音乐中得到了最大的交融与完美的诠释,这不得不说是拉氏风格的独特魅力。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曲目繁多,体裁也很广泛。有交响乐三首、交响诗、声乐作品、合唱作品、管弦乐等等,但他更多的创作还是在钢琴方面。音画练习曲、两首奏鸣曲、24首前奏曲、四首钢琴协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及大量改编曲如《野蜂飞舞》等等,这些都是至今还保留在国际舞台上的经典曲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写了两首专门为钢琴而作的双钢琴作品,《第一双钢琴组曲op.5》与《第二双钢琴组曲op.17》,大大丰富并发展了这一音乐体裁。尤其在其重建信心后,1900年创作的《第二双钢琴组曲Op.17》,无论从音乐的旋律性上,还是技术的趣味性上都体现了拉氏风格的成熟和霸气。
《第二双钢琴组曲op.17》写于1900年,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重拾信心之后的创作巅峰时期,第二组曲展示出了对第一组曲的超越。这首作品的曲风更加强健,更具有威风凛凛的气势。全曲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乐章前奏曲共166小节,演奏时间约4分05秒;第二乐章圆舞曲共393小节,演奏时间约5分55秒;第三乐章浪漫曲,共143小节,演奏时间约6分35秒;第四乐章塔兰泰拉共585小节,演奏时间约6分12秒。四个乐章的速度分别为快-快-慢-快,听起来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起承转合颇为相似,曲式结构整齐、均衡。
第一乐章前奏曲分为呈示部(1-41小节)、展开部(41-92小节)、再现部(92-133小节)。乐曲呈示部主部主题(1-20小节),四小节一个乐句,一开始就用了20小节的和弦连接,而两架钢琴的音型、旋律、节奏完全相同,如此的规整、同步的结构在其他双钢琴作品中实属罕见。1-5小节的乐句好似一个引子般的开始,到第五小节第二拍主题旋律的出现,四小节一个乐句,直到第20小节,两架钢琴的辉煌气势一开始就产生了震撼的听觉效果,宣誓着拉氏的霸气回归。副部主题(20-41小节),四小节一个乐句。第一乐句(20-24小节)第二乐句(24-27小节),旋律转为跳音,轻声的演奏。两架钢琴由此分别演奏不同的旋律,而旋律素材仍来自于第14小节左手的主题动机,第一钢琴变成了三声部演奏,主题隐藏在中间声部。第三乐句(27-31小节),主题转入一钢琴左手低音声部和右手的对答。到了第四乐句(31-35小节)、第五乐句(35-41小节),主题重复主部主题(5-12小节)的动机,一钢琴则全部采用跳音奏法,衬托着二钢琴完美的线条进行。
展开部(41-92小节),主题在二钢琴出现,八小节一个乐句,此时的旋律变为悠扬而婉转的歌唱。第一乐句(41-48小节),二钢琴的双手两个单音拉出旋律线条,极富歌唱、婉转的曲调,与呈示部狂风骤雨般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乐句(48-57小节),由二钢琴右手八度演奏主题旋律,左手为八度音型伴奏。第一乐句的两个声部到了第二乐句发展为四个声部,此时的一钢琴出现了呈示部主题的音乐动机及节奏音型。第三乐句(58-66小节),第四乐句(66-67小节),两架钢琴同时采用右手长线条主题旋律,左手为伴奏声部,采用主题素材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的组合音型。一钢琴也采用右手长大线条的进行与二钢琴右手主题遥相辉映,和谐交融。左手与二钢琴的左手声部同时为伴奏音型,两架钢琴又一次完美而又协调的交织在一起。第五乐句(74-80小节),二钢琴继续陈述着展开部主题线条,一钢琴则更大胆的陈述呈示部主题动机,召唤着再现部的到来。第六乐句(80-87小节),第七乐句(87-92小节),两个连接性质的小过渡,把乐曲引入再现部。
再现部(92-134小节)是对呈示部(1-41小节)的再次陈述,需要指出的是第122小节是呈示部第31小节高八度的再现,而后的5小节把全曲推向高潮,随后的第134小节乐曲转入二分之二拍,进入134小节的尾声段落,声音逐渐减弱,旋律逐渐消失,直到第166小节全曲结束。
第一乐章在曲式格局上较为规整,在技术要求上对于和弦的练习,力量的爆发是一个技术点。在练习和弦的时候一定强调掌关节、指关节的支撑,及肩膀、大臂、小臂的放松与触键力量的控制,同时一定要运用耳朵的作用,倾听和弦的音色,饱满、浑厚而非碰撞、敲打。其次要注意呈示部旋律长线条的气息和音色的变化,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特征,旋律深长,歌唱,又带有淡淡哀伤与不舍,如泣如诉的声音像是讲述着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
第二乐章华尔兹,三个段落,呈示部(1-149小节),展开部(149-326小节),再现部(327-493小节),华尔兹是一种自娱舞蹈形式,分为快慢两种,这种乐曲无疑属于快华尔兹,又称“维也纳华尔兹”。作为三步舞曲的华尔兹,其基本步法为一拍跳一步,每小节三拍跳一步,但也有一小节跳两步或四部的特定舞步。了解了华尔兹的基本舞步也就不难理解这首乐曲两拍子的节奏律动了。
呈示部分为引子(1-8小节)、第一部分(9-40小节)、第二部分(41—124小节)、第三部分(125-156小节)。引子(1-8小节)决定了乐曲热情的性格,急板的速度及两拍一个重心的律动。第一部分(9-40小节)两架钢琴奏出以三度音程为旋律的音型,两拍重音的律动。non legato的奏法,展示了主题的轻盈,跳跃仿佛看见两位舞者自信、优雅的舞步。第17小节开始的四分长音暗示着舞步的转变,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舞者华丽的旋转或优雅的转身。第二部分(41-124小节),41-61小节采取第一部分主题动机发展而来,61-69小节又加入了引子的动机,69小节开始8小节一个乐句的长气息歌唱旋律律动转为三拍子强弱弱的规整结构。101小节又开始探索向第一主题靠拢,一、二钢琴采用主题的转换歌唱,慢慢将乐曲引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125-149小节)是第一部分(9-40小节)的变化再现。
展开部(149-326小节),149-156小节为引子动机,157小节开始一钢琴奏出旋律,二钢琴琶音伴奏,速度转为稍慢,到了第205小节,主题旋律转入由二钢琴奏出,推动全曲进入高潮,265小节开始主题由二钢琴奏出,到第281小节两架钢琴角色互换,一钢琴奏出主题旋律,二钢琴则演奏一钢琴在第265小节开始的伴奏部分。到第295小节,开始出现引子的动机,似乎在寻找、在暗示、在期待,直至再现部(第327-493小节)的到来,这个乐章虽为急板,但笔者认为最困难的并不在于速度的达标,而是乐曲律动的把握,三拍子舞曲,两拍子律动,这需要演奏者有极其敏锐的节奏感和极其融洽的演奏配合。
第三乐章浪漫曲,慢板乐章,分为呈示部(1-42小节),展开部(43-107小节)再现部(107-143小节),此乐章是在全曲唯一的慢板乐章,也是两个快板乐章之后难得的调整与对比段落,经历了两个快板乐章的紧张与兴奋,此时慢板乐章的歌唱与从容恰好迎合了观众们听觉上的需求。呈示部(1-42小节)四小节一个乐句,一钢琴右手奏出悠扬歌唱的曲调,低沉、安静的旋律静静流淌,一切如此和谐、自然。展开部(43-107小节)继续呈示部主题动机,一、二钢琴相互歌唱,在第87小节开始推进全曲高潮(第95-99小节)出现。而后第107进入再现部(第107-143小节),此乐章的再现部为变化再现,一钢琴的旋律隐藏在一连串十六分音符进行中。二钢琴的左手和弦与一钢琴旋律做同样的律动与进行,而二钢琴左手则奏出了一个八分附点音符的二声部旋律进行。此乐章的演奏要点在于音色的处理和音量的控制。
第四乐章塔兰泰拉舞曲,塔兰泰拉是一种源于意大利南部地区的一种病毒,相传是被当地一种毒蜘蛛咬伤所致,被它咬伤的人必须发疯似的跳舞,直至筋疲力尽方能解毒,塔兰泰拉舞曲也因此得名,此种舞蹈特点为音乐急促、强烈,音乐多为八分之三拍或八分之六拍,舞者手持铃鼓,边舞边击,十分热烈,奔放。全曲整体性非常强,主题动机贯穿全曲。引子(1-23小节)一开始就用极快的速度宣誓着主题的性格与冲动。第一部分(23-322小节),四小节一个乐句。一钢琴分别用和弦和分解和弦的形式奏出主题。第39小节由二钢琴奏出主题并且进行主题动机的变奏与发展(55-71小节)、(71-94小节),到了第95小节,节拍变成3/4拍,动机仍取材于主题律动。第139小节音乐归于平静,渐渐收拢,期待着新的主题的到来,151-322小节主题精致,小巧。二钢琴二分音符旋律连贯,歌唱。一钢琴长达64小节的八分音符均匀又透明,需要极其敏感的指尖触键和快速均匀的同音换指能力,同时需要演奏者良好的声音控制,在如此长大的快速又要求均匀,轻声又要求清晰的段落对演奏者的技术来说是一个严格的要求。第二部分(323-585小节)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主题的所有动机。
双钢琴这门艺术形式,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尤其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受到钢琴表演者的关注和重视,更多的双钢琴作品被搬上舞台,但是优秀的钢琴独奏者并非是优秀的双钢琴演奏者,因为钢琴长期独奏的概念与训练使得钢琴演奏者很少有机会与别人合奏,所以如果把双钢琴演奏单单的看作是两个独奏者演奏的叠加,那就大错特错了。笔者认为,双钢琴演奏中最重要的是配合性、同一性,例如在第一乐章中,1-20小节有大量的两架钢琴演奏的音乐完全相同的部分。在第二乐章当中,9-52小节两架钢琴右手旋律形成三度音程进行。第四乐章速度上的急促,一气呵成毫无喘息的韵律,需要两位演奏者做到连呼吸都同步的配合,做到真正的合二为一。这就要求两位演奏者要达成统一的共识,对声音的处理对节奏的把控,对乐句走向的分析等等。再比如第三乐章慢板乐章,众所周知,慢板乐章是体现演奏者控制力、表现力的乐章,对于指尖触键、声音的控制要求相当敏感,更何况在两架钢琴上同时演奏,这就更要求演奏者在声音的控制力上达成共同的审美和认知,并且完美的相互融合。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双钢琴组曲op.17》是一首经典的双钢琴作品,它的每一个乐章都自成一体,既可以作为单独的乐曲进行演奏,又可以作为套曲整体演奏。每个乐章都有其各自的性格和色彩,第一乐章前奏曲,气势磅礴,辉煌大气,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可忽视的霸气。第二乐章华尔兹,轻盈精致,随着华尔兹舞曲,时而前进时而旋转,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欢乐的舞池,尽情展现着优美的舞姿。第三乐章浪漫曲,悠扬婉转的曲调,轻轻吟唱。一切那么宁静,一切那么美好,仿佛冬日暖阳般的温暖亲切。第四乐章塔兰泰拉,可以说是疯狂的舞曲,不容喘息的音乐,不容置疑的旋律,使人们感到了狂躁与疯狂。四首个性鲜明的乐曲,不仅仅首首经典,组合在一起又是如此巧妙。它把拉氏风格的创作特点和演奏特点都发挥到极致,也正因为如此,这首创作于1900的作品不仅一经首演就引起轰动,就是在当今乐坛也深受演奏家们的认可和追捧,堪称双钢琴曲目之首选。
[1][美]F.E.科.钢琴音乐简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黄晓和.苏联音乐史[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
[3]吴国翥、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博览[M].奥林匹克出版社,1999
[4]谢颖.20世纪钢琴大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俄]根纳季.齐平.俄罗斯当代著名钢琴家特写[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朱默涵)
J616.22
A
1001-5736(2016)03-0169-3
[1]作者简介:张一茵(1975~)女,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