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国际教育中言语社区评估体系的构建

2016-04-03 18:5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

汪 欣 欣

(南京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论汉语国际教育中言语社区评估体系的构建

汪 欣 欣

(南京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210046)

摘要: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现状,对现有孔子学院评估体系做了客观评价,从人口、认同、互动、地域、设施五方面论证了汉语国际教育中言语社区评估体系构建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孔子学院评估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关键词:言语社区理论; 汉语国际教育; 孔子学院; 动态评估体系

一、 汉语国际教育现状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04—2014年间,已经有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覆盖了五大洲123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的建立可以说是在没有任何可参照成功案例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虽然受到了诸多质疑,但更多的是学界对其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的思考。有学者提出要密切跟踪孔子学院的传播效果[1],展开科学的效果评估,另外也有学者就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出了诸多建议[2]。笔者认为,除了要密切跟踪传播效果及教学效果,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设立前的前期调查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有意义。如要在韩国釜山开设孔子课堂,就必须事先了解当地的基本语言情况(主要是汉语的使用情况、本地的语言使用组成)、语言资源、人口组成、社区认同度等多方面,不提前做好调查就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如教材、师资乃至建筑工程等诸多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闲置或浪费);换言之,如果确定要在某地开设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详尽科学的评估将会把办学、教学引导至更为健康的方向,而后再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活动。

郭熙先生曾针对华语研究提出了五点紧迫任务,即华语使用现状的研究、语言规划、各地华语特征的研究、各地华语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华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郭熙先生提的这几个观点对汉语国际教育甚至孔子学院目前发展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对孔子学院建立前后的情况(主要是与语言使用相关的情况)进行评估,这是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宛新政也提到歌德学院就既有内部评估,又有由欧洲语言服务质量联合会进行的第三方评估,二者有机结合保证和促进了教学质量[4]。孔子学院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有十分完善的评估体系,这是孔子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该目标的确立也会随之带来另外几个问题:当地语言调查和汉语普及程度的调查方法是什么?是否已经有部分地区的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使用了一些评估体系或工具?效果如何?

二、 现有孔子学院评估体系分析

笔者在进行此问题研究时参考了国家汉办2014年最新发布的《“孔子新汉学计划”研究参考课题目录》,该目录包含8类100个课题,其中第2个课题就是“先进孔子学院特色分析、数据库建设、经营模式研究”,这说明目前孔子学院发展对一个长期且可持续提供动态数据的评估体系是有需求的,而且近些年已经有学者对此领域进行了关注。

吴应辉基于此领域的薄弱而试图建立一套可以直接应用于孔子学院评估实践的指标体系[5],他确定了一个指标体系,其中包括10个一级指标,52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和谐程度、管理机制、办学条件、影响力、汉语教学情况、主办文化推介活动情况等。由于研究目标所致,本文只关注同教学相关的指标,因此只列出吴应辉研究中同教学相关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学生人数(折合成“标准学年人”,简称学年人),培训本土汉语教师数(标准学年人),汉语考试,教育技术应用情况,教学创新情况,本土化教学资源开发情况,向其他汉语教学机构提供教学资源情况,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结果,教学质量专家评价结果,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率专家评价。该评估体系所涉及的指标已经相当广泛,但是仔细观察,其评分标准依旧欠缺一定的客观性,以二级指标“教学质量专家评价标准”为例,专家是以听课、访谈、问卷等形式主动了解教学质量,其评分标准是优秀9~10分、良好7~8分、一般6分、不满意扣1~5分,每位专家的个人感受对分数会有一定程度的主观影响。虽然该体系提高了汉语教学的内涵指标在整个评估体系中的权重,但是其中所体现的主观性,以及主观性随之带来的影响也必须予以重视。詹春燕提出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大致可围绕“思路、运营、教学、项目、影响、奖惩”这几个核心要素建立,然后再逐级下设二级和三级指标[6],但很可惜这仅仅是较为粗略的提及,并未进行更加详细的下位指标设定。

尹春梅也对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开设的8个孔子课堂从“办学条件、中外方义务、孔子课堂运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过试评及分析[7]。我们暂且将前两个方面搁置,首先关注第三点“孔子课堂运行效果”,作者针对此方面共设定了16项指标,而且这些指标大多为客观指标,如“本学期该课堂参加各类比赛获奖学生人数、该课堂现持有HSK水平证书的总人数”,等等,这种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如访谈、问卷等方式自有的主观性。但是该测评办法只针对静态的结果,而无法评估某个孔子课堂在某段时间(如一学期)内的动态变化,而且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某个课堂的“初始质量状态”,即忽略了课堂质量提升的幅度,而这一点恰恰对语言教学体系至关重要。上述这些针对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质量评估从各方面进行了思考,但是语言教学和学习同其他领域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首先语言本身高度系统化,而语言学习(尤其是第二语言学习)也是一个适应性的行为,需要对语言教学和学习过程进行动态化的监控,因此建立一个语言教学的“动态”评估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需要利用一种工具去实现这种动态评估体系。

三、 言语社区理论优势分析

言语社区理论[8],[9]18提出以来多应用于某种言语社区的调查中,目前基于该理论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针对言语社区理论自身的探讨、言语社区理论在方言调查中的应用、言语社区理论在语言规划中的应用、由某种社会阶层或社会因素后天形成的某种社会群体的语言情况分析,以及针对某个实体社区进行语言情况分析。近些年言语社区理论发展迅速,其优势正是见长于五大要素的设定,这使得基于该理论所进行的语言调查得以量化,这就大大提升了调查的科学性,如邓彦就以言语社区理论的五要素设定比例,结合田野调查,构建语言安全测度数模以测定一种语言的濒危化现象[10];还有尹小荣也以五大要素的动态性为指导,初步尝试探求言语社区评估体系的合理性[11]69。上述这些应用性研究主要面向国内的语言发展、规划等方面,但是还有另外一类研究暂时未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或者说仅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即言语社区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

杨荣华提到很多学者已经将全球华语言语社区看作一个新的言语社区类型,“全球华语”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关注华语及华语社区内部的差异是协调和处理不同地区话语关系的一个重要立足点[12]。陆俭明也早就提到过“大华语”的概念[13],汉语普通话在大华语背景下是允许有一定弹性的,因此这种理念下的国际汉语教学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但是工作在海外的教师如何去协调这种灵活性,这都是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言语社区理论”可以在此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辅助,“言语社区理论”的五要素(地域、人口、互动、认同与设施)可以作为监控当地语言使用情况的指标,以使教学得到更好地协调。

由于语言的一致性不是绝对的,言语社区是一个适用于度量的实体,言语社区理论可以帮助定量,数据的量化会对汉语国际教育各个步骤的操作进行更为直观的指导。目前,国家汉办每年向世界各地选派的汉语教师、汉语志愿者、汉语助教等师资力量相当可观,那么这些工作在汉语教育最前线的力量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工具建立一个动态监控及评估体系,对当地的汉语使用情况(言语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尹小荣对言语社区语言资源评估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说明,提到“构建言语社区语言评估体系能够刺激语言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强语言安全的研究;有利于建立语言保持和保存的管理体系,防止或延缓语言的衰退和濒危。”[11]69笔者认为这种“评估体系”构建理念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尹文仅就“言语社区理论”于语言资源价值评估中作为工具进行尝试性的研究,而且也只是提出粗疏的框架,如何对这种合理性进行实证,以及如何进一步构建这种动态评估体系,该研究并没有太多涉及。笔者认为这种“动态评估”理念可以应用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后方(国家汉办)建设硬件设施(如数据收集的网站、网络建立、体系监控、数据分析等),前方(汉语教师、志愿者、助教等)进行最新的数据收集,并且不定时地进行数据更新。这种动态监控体系的建立也可为汉语国际教育整体工作提供一定的弹性和活力,对言语社区五要素的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地反应汉语在海外国家的生态环境及经历的变化,对语言发展、语言教学都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另外,如何将言语社区的五要素(设施、地域、人口、认同、互动)具体化为可操作、可采集的量化指标,这是语言动态评估体系建立的要点,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根据初步的检索和研究,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对当地语言社区的调查还比较鲜见。大多是针对文化传播效果的研究,所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如吴瑛所进行的研究[14];另外,基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所展开的课题研究多为孔子课堂模式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学习动机研究,但是鲜见关于语言本身或者语言资源所进行的研究,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以“言语社区理论”建立语言动态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孔子学院需要在前进中摸索出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言语社区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动态监控体系会一定程度上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或者提升解决问题的质量, 同时扩大了言语社区理论的应用, 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另外, 一个优化的评估体系不仅对孔子学院运营本身起到一定的导向和优化作用, 它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孔子学院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不可否认, 从2014年起, 有部分国家停止了与孔子学院的合作, 除去其中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外, 也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提升孔子学院运营的科学性及可信度,而在此过程中, 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四、言语社区理论五要素应用于评估体系的可行性

语言是一个有机系统,言内因素和言外因素共同对语言的发展,以及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加以制约,而言语社区的五大要素是语言系统外部的变量,而恰是因其属于言外系统,这些变量才更加可控,便于在建构汉语国际教育动态评估体系时人为地进行干预和调整。如在某些非属儒家文化圈国家的孔子学院中,这五大要素中的某个指标甚至会非常低,以至于不能形成一个汉语的言语社区,那么在这样的国家开办孔子学院及建设更为完善的体系,就要针对某个较低的参数从可能补偿的方面进行提升,这也正是以言语社区理论为指导的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意义所在。

但是作为言外因素,人口、认同、互动、地域和设施这五大要素所属的层面并不一致,如可能分属物理、心理、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言语社区理论认为“认同”是言语社区最为重要的特性之一,但是此要素也不能被无限度夸大,研究者不能将该要素完全取代其他要素,五要素共同作为言外影响因素对语言系统和使用者的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施加影响。因此首要任务就是将这些要素客观化、定量化和标准化。要素的精细度越高,量化的可能性和精确度就越高。

1. 人口

学生、教师和孔子学院所在国家可以讲汉语的人是言语社区中的交际者,共同构成言语社区的人口要素,与其他言语社区不同,孔子学院言语社区的核心人群为当地学生,但是汉语教师对于语言社区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学生和教师,更为外围的人口是当地可以说汉语的人。因此,孔子学院语言社区中的“人口”要素涉及社会和物理因素。

相对于孔子学院的学生来说,在华留学生的语言环境更为优越,以南京大学为例,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来华留学生,他们所能接触到的语言环境是孔子学院学生所无法比拟的。而在国外的孔子学院中,除汉语教师外,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汉语使用者非常有限。在对人口要素监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使用其他手段对该参数进行提升,如适当利用一些网络资源,甚至可以更为大胆地利用中国国内的可用人口资源形成一个更大的言语社区,如将孔子学院学生与国内的中国学生进行网络联谊,以辽宁大学为例,辽宁大学与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为孔子学院合作院校,孔子学院每年会优先从辽宁大学选派优秀教师赴立陶宛进行教学,而维尔纽斯大学每年也会选择一定数量的交换生赴辽宁大学进行一年左右的学习,这种交换机制目前其实非常普遍。这一潜在的群体目前基本被孔子学院教师所忽视,教师大可以将交换生群体,以及交换生在中国国内所认识的一些中国学生作为更为外层的言语社区人口,当然,这一层的人口也较为弹性化。有了这一方面的人口资源,教师便可以针对参数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外的文化活动。

2. 认同

人口间的互相认同是言语社区内展开交际的动力,自我认同并不能让一个人成为某言语社区的成员,言语社区中的认同是指社区成员利用其他几要素的作用而构成的一种关系,因此认同要素主要涉及心理层面的因素。言语社区理论曾明确提出“认同”是言语社区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但是徐大明也表明社会语言学家面临的任务是怎样将这一要素客观化、定量化和标准化[9]18,因此在制定孔子学院评估体系时必须要注意此问题,并一定要明确量化该要素的方法和技术。

相比军事语言社区、农民工语言社区等其他言语社区,孔子学院言语社区中的认同和归属感其实并不容易建立,除课上的教学交流之外,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在课堂外主动使用汉语,当然这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共同问题。对言语社区中“认同”参数的可视化最有利于教师反省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一门语言的认同是言语社区内部成员进行语言习得和言语交际的主要推进因素,该参数会直接影响到社区成员的语言使用和社区质量高低,甚至可以影响是否可以真正地形成一个言语社区。

这就需要教师在该要素的质量提升方面多付出一些课堂外的工作和交流,使该语言社区中的学生成员获取更多的自我认同及社区其他成员的认同,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认同。

3. 互动

“互动”是一个综合性要素,涉及到社会、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的因素。“互动”作为言语社区的关键要素主要指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人口在该社区进行交际时发出的行为。相比课堂教学活动,孔子学院开办的各种文化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或者保守一点说,这是一种比课堂教学活动更为纯粹的互动方式。

孔子学院的教学与文化活动必须成为衡量孔子学院质量的一项指标,前文所提及的几种已有评估体系或方法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樊钉明确指出孔子学院的两大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15]35,这些文化活动的受众范围、开办质量、所用成本、可持续性、后续效果、与教学活动的关联紧密程度其实都可以归入“互动”这一言语社区理论大参数之下,这样孔子学院文化活动就可以被量化,各下位参数的浮动会为一所孔子学院提供指导性信息,而孔子学院间的横向比较更是能让前线教师和管理者看到自身在此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樊钉将“文化活动”纳入孔子学院质量评估中[15]35,但是“文化活动”的二级指标仅有举办情况(举办场次、参与人数)和社会影响两个二级指标,笔者认为这种二级指标的设定是不充分的。

另外,笔者就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中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对目前分别在英国考文垂某中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的三位汉语教师进行了采访,所得到的回答是很多汉语教师都会基于各自过往的授课经验开展活动,目前孔子学院之间在文化活动方面基本不会进行横向比较,但是教师之间可能会进行私人交流以改善教学效果*被采访的三位汉语教师任职现岗位前都曾在其他国家任教,如韩国、泰国等,海外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且受到所在国学生和其他教师的认可。。虽然这种采访范围非常有限,但是却可看出目前孔子学院尚无这种文化活动评估参数,对于某些精彩、易于嫁接到其他国家的文化活动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损失。

4. 地域

“地域”要素是言语社区内人口展开互动的条件之一。目前,孔子学院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地域”作为言语社区的要素需要被考察和度量,这不仅关系到各孔子学院在空间上的分布,还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这共同构成了各孔子学院作为言语社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地域”要素涉及物理或社会因素。

孔子学院的文化差异性也使得各地区以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言语社区呈现不同的情况,这是一种相对宏观的地域因素。“地域”要素还包括一些更为微观的因素,如当地交通发达和便捷程度、居住方式(公寓式住房还是更为分散的独立住房)等都是一些较为间接的因素,但是这都会影响言语社区内人口的交际频率、交际质量等,所以在进行“地域”这一指标设定时也应考虑上述子因素。

在对孔子学院进行质量监测和评估时,汉语教师应该及时获悉地域和地域文化指标方面的缺失,以从教学内容方面加以补偿,避免该方面的指标再一次降低,我们必须明确,言语社区五要素中任何一个指标参数过低,都会破坏孔子学院作为一个言语社区的存在,也继而会影响该孔子学院的长期发展。

5. 设施

言语社区中的“设施”要素是社区内进行交际活动的另外一个条件,也可以看作是言语社区的一个主要支撑条件。语言系统是一个社区所共有的资源,而社区中也具有一些解决言语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相关的语言权威机构、语言典籍、成文标准,等等,因此言语社区理论认为凡是社区成员能通过一定途径进行参考的都应视为设施[9]18,那么上述语言系统和言语社区成员所能参考的途径和方法自然也就成为了言语社区共同的设施,这些设施与语言的使用直接相关。李宇明提到与普通话不同,在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社区,那里的华语或国语都有教育、辞书、媒体等设施支撑,甚至还有语言文字的相关政策规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因此很多海外孔子学院言语社区是在社会干预中存在和发展的[16]。这种干预性的存在更表明海外汉语教育不能忽视当地已有的语言设施。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教师更需要详细了解当地的“设施”,以便做出适当的教学调整。

另外,言语社区的“设施”还应包含一些间接性的设施,如交际设施(如当地社交场所,教会、俱乐部等)和交通设施及对其使用的代价。另外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环境还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设施”应该根据与语言互动活动的条件关系来判定,所以对设施这一指标的设定要最大程度地细化,首先要区分语言直接相关的设施(语言权威机构、语言典籍等)和间接相关设施(交际设施、交通设施等),之后确定各个因素在“设施”这一上位指标中所占有的权重,而且这些下位因素并不占有等同的地位,所以要进行更为科学化的分析。

另外,李宇明对孔子学院的语言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提到孔子学院学习者的心智都比儿童发达,并且基本都已经有了某一种语言的经验,甚至还掌握了不少语言知识,语言教育的条件都经过科学化配置,教材都由专家编写,教师养之有素,还有辞书、网络等多种学习工具可以利用[17]。尽管如此,其学习进度和语言水平罕见达到第一语言的程度,而其中学习环境的不同是主要原因。李宇明在研究中也提出了孔子学院语言学习环境的补偿,笔者认为这种对环境的补偿在教学活动和文化活动中是最容易实现的。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对言语社区五大要素量化的必要性。语言是一种适应性系统,言语社区的五大要素作为言外力量会时刻对语言系统施加影响,言外世界始终是语言系统运作的他组织力量,它含有现实和心理因素,而前文所分析的五大要素则确实涉及了物理、社会、心理、行为等多重因素[18]。如果想更好地把握言内系统的一些变量,那么就要最大程度地了解和量化言外系统给语言施加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主要是就言语社区的五大要素在构建孔子学院评估体系中的可行性进行初步研究,笔者认为正是该理论的五大要素使评估体系的参数设定成为可能,但是如果要建立更为科学化的体系,我们必须基于这五个参数再进一步设定下位指标,以让每一个参数都具有可测性。基于五要素构建评估体系可以让孔子学院的发展进程更加科学化,提升国际形象,同时可以让孔子学院各个层面的教师及管理人员明确其运行情况,进行优化改进,而后者是最为重要的。孔子学院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华语的传播,同时也使得大华语社区的外圈得以扩展[19],因此,这种评估体系对孔子学院的健康运营,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吴瑛,石玲玲. 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十周年效果反思[J]. 当代世界, 2014(7):76-79.

[2] 时萍. 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质量之我见[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243-245.

[3] 郭熙. 论华语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 2006(2):22-28.

[4] 宛新政. 海外孔子学院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 国际汉语教育, 2011(2):27-31,97.

[5] 吴应辉. 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教育研究, 2011(8):30-34,92.

[6] 詹春梅,李曼娜. 孔子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指标、模式与展望[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78-82,163.

[7] 尹春梅,马磊. 中亚孔子课堂质量评估研究——以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为例[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39-46.

[8] PATRICKP L. The speech community[C]∥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2:573.

[9] 徐大明. 言语社区理论[J]. 中国社会语言学, 2004(1).

[10] 邓彦. 言语社区理论语言安全测评数模的构建与实证[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3):92-98.

[11] 尹小荣,李学民,靳焱. 言语社区理论下的语言资源价值评估[J]. 江汉学术, 2013(5).

[12] 杨荣华. 英国华人言语社区的结构模式研究[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1(3):23-30.

[13] 陆俭明. 汉语走向世界与“大华语”概念[C]∥ 中国社会语言学新视角——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7.

[14] 吴瑛.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对5国16所孔子学院的调查[J]. 浙江社会科学, 2012(4):144-151,160.

[15] 樊钉. 孔子学院质量评估体系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5).

[16] 李宇明. 汉语的层级变化[J]. 中国语文, 2014(6):550-558,576.

[17] 李宇明. 孔子学院语言教育一议[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4):1-8.

[18] 马清华. 系统原理下的语言问题[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236.

[19] 徐大明,王晓梅. 全球华语社区说略[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2):132-137.

【责任编辑王立坤】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Guided by Speech Community Theory

WangXinx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the speech community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s discussed and some basic ideas and principles for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re proposed upon the five factors, population, identification, interaction, region, and facility, in speech community theory.

Key words:speech community theory;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Confucius Institute;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H 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1-0071-06

作者简介:汪欣欣(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南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CW03)

收稿日期:2015-07-28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日语音差异教学研究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