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经典探源与理论创新

2016-04-03 18:5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范 冰 川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34)



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经典探源与理论创新

范 冰 川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234)

摘要:通过对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经典探源,澄清了哪些有关路线、纲领的思想属于原点的马克思主义,哪些属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回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要教条式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原创性。

关键词: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实现的。那些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分实际地在各种场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判断,错误地、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歪曲原点的马克思主义,甚至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代替原点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各种强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都是不应该也是不允许的。因此,回到马克思主义,用原点的马克思主义解析党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党的基本路线并非无源之水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纲领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起草的党的纲领中包含了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第一国际的章程和纲领指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基本路线”[1]那样,《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更加系统地表达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列宁对《共产党宣言》的评价颇高,认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2],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3]。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所有制问题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党人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即通过民主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继而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的最终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要制定不同的基本路线确保目标的最终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4]44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阶段划分,这一时期属于“革命转变时期”(过渡时期)之前的时期,是无产阶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路线可以归结为:无产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获得政治解放,夺得政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就会上升为国家的统治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虽未使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但他们所指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已经包含了这个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作了很好的说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52归结为一点就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生产力。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党仍然面临着消除旧社会“痕迹”的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的基本路线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消灭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

列宁非常重视党的基本路线问题。十月革命前,列宁在俄国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认为不应该一味“等待”,而应该根据一些小组和地方组织的建议,“把巩固党的路线和争取党的真正的统一抓起来”[5]。在列宁看来,只有党的总路线被真正执行,被普遍接受(思想上、倾向上的意愿),统一才是可能的和有益的;否则,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就会带来危害。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苏维埃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制定了正确的基本路线,保证了国家发展,政治稳定。

1918年3月,布列斯特合约签订后,苏俄政府获得了巩固政权的短暂的喘息时机,列宁立即号召集中力量解决当前最重要和最困难的经济建设任务。根据列宁的论述,这一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是转变工作重心,管理苏维埃俄国,发展生产。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指出了不同时期苏维埃政权的方针和任务。他认为,党的第一个任务是说服人民相信党的纲领和策略的正确性;第二个任务是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和镇压剥削者的反抗;第三个任务,也就是当前苏维埃政权的任务,是组织对俄国的管理,这里所说的“管理”,“不是政治而是经济具有主要的意义”[6]。但由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列宁转变工作重心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未能实现。1920年春和年底,由于战争的阶段性胜利以及随之而来的和平时机,列宁又先后两次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难掩欣喜之情,他指出:“经济任务、经济战线现在又作为最主要的、基本的任务和战线提到我们面前来了。”[7]1921年3月,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走上了“新经济政策”的发展道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的大胆尝试,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精神,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条框。

有学者把苏共二十大以前包括过渡时期和斯大林执政时期在内的时间段作为一个整体,认为这一时期苏共的基本理论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苏共的基本路线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以阶级斗争为保障,大力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支持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努力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以争取社会主义在苏联完全建成”[8]。这是对苏共二十大之前基本路线的总体性概括。苏共二十大之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轨迹,最终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导致了苏联解体。

二、 党的基本纲领并非无本之木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规定着党的奋斗目标,指明党的前进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非常重视党的纲领,把它当作党的政治生命,关乎党的生存和前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参与和帮助各国建立无产阶段政党中,列宁在创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以及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中,对党的纲领的重要性作过许多论述和阐发。

(1) 党的纲领是党的阶级属性即党的性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反映,是判断此党与彼党本质区别的根本标志。1875年3月恩格斯在写给奥·倍倍尔的信中,表达了对哥达纲领草案中充满着拉萨尔机会主义的不满,他指出,“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9],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和原则,清除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主义。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和临时革命政府〉一文提纲》中也明确指出:“纲领——就是阶级的立场。”[10]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有明确的积极的纲领,来表明自身代表的阶级利益,来规划自身的长远政治目标和阶段性政治目标。

(2) 党的纲领体现了党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成熟程度,反映了党的运动水平。马克思在晚年巨著《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11]426这说明,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及其水准,决定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水平。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时,必须要有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纲领,而一个没有明确纲领的党,只能是作为地方性的党存在而不能作为全国性的党存在,只能是一个潜在的党而不是一个实在的党。列宁在《关于选举运动和选举纲领》一文中,把选举纲领问题当作社会民主党选举运动的基本问题,他认为纲领要确切地反映出党的任务和最终目标,他强调“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能够在事态发生任何转折时始终坚持自己路线的有机体”[12]。

党的纲领包括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共产党宣言》既为共产党人制定了关于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的最终目标,又向共产党人提出了最近的目的。一百多年来,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一直支持和引导着世界各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列宁在《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两个概念,并把民主主义的最低纲领和社会主义的最高纲领加以区分,驳斥了把两者混为一谈的论调,他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党的最低纲领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列宁的创造性见解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思想的重大贡献,也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

遗憾的是,列宁的继任者一直未处理好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斯大林在1936年就正式宣布,苏联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建成了社会主义。在联共(布)十八大闭幕的第二天,中央机关报《真理报》社论就写道:“十八大将作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伟大胜利道路的代表大会载入史册。共产主义!这个对许多人说来是不能实现的理想,对于我们,十八大的同代人,共产主义就是最近的明天,我们正在建设并将建成共产主义。”[11]苏联前期对社会发展过于乐观,犯了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后期又主动放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犯了颠覆社会制度的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最终成为了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对苏联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较详细地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这个阶段是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11]433,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即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将被消除,没有货币和市场,实行以产品生产和分配为内容的计划经济;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虽然不存在商品,但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不过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改变,生产者以劳动获取消费资料,等量劳动获取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也就是“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11]434;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平等的劳动者,但事实上的差别、不平等依然存在,比如按劳分配中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因为“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11]435;“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11]442所以国家的政治职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长期以来,包括中国和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从“特征”的角度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管理越集中,就越有优越性,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这种片面的通过变革生产关系的方式来达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做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平衡,就不能从传统意义的社会主义观点来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更不能单纯地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上去寻找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答案,而只能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不是对一个已经历史地存在的社会形态的分析,而是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科学预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不可能找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字眼,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社会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列宁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概念,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借鉴,但具体的回答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却只能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来完成,这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学习的。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原创性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是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总依据。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是我们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基本国情,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包含了许多创造性的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

(1)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根本立足点、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基本路线的提出,来自于我们党对现阶段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分析,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深刻思考、正确判断和认识的结果。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4]中国共产党正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置于当代中国现实的国情基础上加以考量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奋斗目标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现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基本路线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内在的联系,处理好“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处理好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把基本路线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贯彻执行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2)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如何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是对基本路线的具体展开,基本纲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内涵对应基本路线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基本纲领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目标和任务的认识更加清晰、成熟。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中有许多新的提法,比如,经济纲领中,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分配,还有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等等。这些提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倒退,而恰恰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恩格斯认为,所有制形式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而且极不平衡,呈现多层次的结构,这就要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所有制结构,同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36.

[2] 列宁. 卡尔·马克思[M]∥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

[3]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M]∥列宁专题交集·论马克思主义.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67.

[4]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 列宁. 关于出版《工人报》的通告[M]∥列宁全集:第19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405.

[6] 列宁.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M]∥ 列宁全集:第34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122.

[7] 列宁.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外政策的报告[M]∥列宁选集:第4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46.

[8] 李延明. 基本理论与基本路线在苏联演变中的作用[J]. 东欧中亚研究, 1997(6):11.

[9] 恩格斯. 给奥·倍信尔的信[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0] 列宁. 《社会民主党和临时革命政府》一文提纲[M]∥列宁全集:第10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344.

[11] 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六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2] 列宁. 关于选举运动和选举纲领[M]∥列宁全集:第20卷. 2版. 列宁全集:第20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357.

[13] 程又中. 苏联共产党认识共产主义的教训[J]. 科学社会主义, 2002(1):64.

[14] 恩格斯. 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2.

【责任编辑曹一萍】

Theoretical Origin and Innovation of the CPC’s Basic Line and Program

FanBingchuan

(College of Marxis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The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of the CPC’ basic line and program can help people know the thought of the line and program which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Marxism, and which belongs to the developed Marxism. It considers that, back to Marxism does not mean dogmatically understand and apply Marxism, but in order to develop Marxism. The originality of the basic line and program at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 is pointed out.

Key words:the basic line; the basic program;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中图分类号:D 24; D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1-0046-04

作者简介:范冰川(1986-),男,河南驻马店人,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