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庭 陈 红(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 400700)
点燃心灵:心理学研究与教学的契合
—黄希庭教授专访
黄希庭 陈 红*
(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 400700)
摘 要:黄希庭教授认为从事心理学研究与教书育人两者是完全契合的,其契合点就是探寻心迹,理解人生,点燃心灵的真善美。他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养成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方法,包括学习我国历史文化、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采用多取向多方法等;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促使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实践。他还鼓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抱定终身学习的信念,正确对待荣誉,做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在教学中寻找科研选题,以科研精神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关键词:人格研究;健全人格;研究方法;教学理念
自20世纪以来,我国心理学走过了不太长却颇为曲折坎坷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心理学全面发展,但是依然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黄希庭教授在心理学上的探索已达50多个年头,成果累累。他是国内进行人类时间认知研究的重要开创者与奠基人,也是进行时间记忆、时间隐喻研究的先行者,还是国内最早将时间认知与人格结合起来研究的学者之一。同时,黄教授一直致力于人格中国化的研究,编撰了高水平的教材,倡议创建了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是我国人格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不仅如此,他一直坚守讲台,指导研究生,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次借《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之约,笔者(以下简称“陈”)就心理学研究与教学历程,对黄希庭教授(以下简称“黄”) 进行了专访。
陈:黄老师,您好,您围绕大学生心理学展开了很多研究,而且您在西南大学执教50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等诸多荣誉。您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
黄:这个问题提得好。把学生教懂,使教师讲授的知识变为学生的知识,这是当教师的一个起码条件。第一,教学生掌握“三基”。什么叫“三基”?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三基,因此,我们要教学生掌握这三基。第二,教学生树立该门学科的理念。如学习普通心理学,就要让学生们知道心理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应该怎样对待它。第三,教学生怎样为学。为学就是指学习,做学问,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第四,教学生怎样为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做学问也是做人,我们应该教学生思考并实践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名好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独立思考,并具有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陈:我们知道,您最先把价值观引入心理学教材,把价值观划分为十大类,开创了对自爱、自立、自信、自省、自强的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这些研究是否也体现了您的教学理念和贯穿于您的育人实践之中?
黄:是的,一个好教师首先应当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得失的信念系统,它不仅引导人们追寻自己的理想,还决定着人生中的种种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说,价值观就是一个人的灵魂。无论是对大学生或是对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他的能力越强,在其他方面越优秀,他对社会的贡献就会越大;相反,如果他的价值观是邪恶的、错误的,那么他的能力越强,在其他方面越优秀,他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做父母的、做教师的都应当关注下一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我们参照前人的分类方法并结合研究的需要,把价值观分为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人际关系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宗教价值观、自我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十大类,并且对中国大学生现实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对我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教育都是很有意义的。
虽然价值观的培养应当从幼儿期开始,但即使到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我们当教师的仍然还有许多教育工作要做。例如,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具备诚信价值观。在幼儿园里,老师教育我们的孩子要诚实守信,不能说假话,不能偷别人的东西,做了错事要向别人道歉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也会听说或发现个别学生抄袭、剽窃、伪造数据或弄虚作假等败坏学术道德的行为。为了随时给学生以警示,1988年我校心理科学研究所成立时,我就规定所有心理学研究的原始数据必须保存三年以备查核;并且还经常教育学生不要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老老实实做学问。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是正在接受国家最高学位教育的人,更应该勤奋、严谨、创新、求实,做一个正直、诚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在他们参与我主持的科研项目中,使他们懂得科学研究就是追求真理,是与追名逐利格格不入的。每一位好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当以身作则,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陈:那么价值观对健全人格的养成有什么影响?
黄:我曾经提出,健全人格的结构可以用三个同心圆来表示:最里层的是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健全人格的核心;第二层是积极的自我,自爱、自立、自信、自省、自强,这是健全人格的基础;第三层是追求未来梦想的优良品格,如热爱学习、追寻理想、仁德之心、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团队精神、心态平和等,是相对表层的要素。健全人格者就是能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世界、他人与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和逆境,是一个自爱、自立、自信、自省、自强的幸福进取者。价值观不仅是态度的决定因素,也是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决定因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养成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
陈:除了价值观的养成外,您还提到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方面,您有一些怎样的体会和建议?
黄: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获取知识的方法。任何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在心理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事例。冯特从寻找意识的基本元素的视角,用实验内省法来探究我们的意识活动,为科学心理学奠定了结构论的第一块基石;行为主义者从纯粹的客观性和实验性的自然科学的视角,用刺激—反应的方法来探究我们的行为,丰富了心理学有关学习的研究内容,为科学心理学打下了量化方法的基础;精神分析论创始人弗洛伊德从能量守恒定律的视角,用诠释学的方法探究我们的精神活动,丰富了心理学有关潜意识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的研究内容,为科学心理学打下了质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人本主义者从自我实现和积极成长潜能的视角,用质性研究方法来探究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了心理学有关能动性的研究内容。还有人把心理学与不同的学科联系起来、组织起来,建立起新的理论而取得成功的。例如,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1967年奈瑟出版的第一本《认知心理学》就是从信息加工的视角来研究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信息加工论与心理学的有机整合。还有进化心理学就是把进化论的观点应用于心理学研究。所有这些事例都说明,获得创造性成果的途径是极其多样化的。在科学研究的征途上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视角和方法。
当然心理学中的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也有一般的程序。在心理学研究中,如果缺乏正确的思考和良好的方法学功底,仅靠下苦功夫往往是难出好成果的。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就必须教学生如何去独立思考:在阅读文献时怎样从选题的角度去思考,在选题时怎样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在收集资料和分析结果时怎样以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总之,训练学生掌握活的知识,把思考和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既勤于学习又善于思考,使独立思考成为学生的习惯。
为了激发研究生独立思考、活用知识和研究方法,达到学习自立、无师自通的境界,我在指导研究生时还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方法是请高年级的研究生给新入学的学生传授学习经验。比如说高年级学生会告诉新入学的学生数据库在哪里,哪个数据库更好,怎么查找文献,三年时间该怎样安排,怎样做文献综述,怎样做预实验,等等。如果新入学的研究生有悟性、肯努力,就会先走一步到达无师自通的境界。在研究生的教学中我不鼓励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我鼓励学生应当有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主张去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另一种方法是每周一个下午的研讨会,叫周二研讨会。在研讨会上,研究生们报告他们的读书报告(文献综述)、选题、研究设计、预研究等,同学们对报告提出质疑,有辩论,然后我对报告者陈述的研究设想、观点、进展等进行点评,着重在如何发展出新思路和新方法上提出建议。与我的研究生进行讨论时,我还经常告诫他们不要迷信我写的书,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甚至可以批判我的观点,我们在学术上是平等的。我提倡学术民主,对于那些不同意我的观点,跟我辩论的学生,我还特别喜欢。现在有些研究生特别迷信洋权威,外国专家提出某个心理学概念,也不考量一下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实际便一窝蜂似的扑上去硬要把中国人当作外国人来做“研究”,结果完全不符合我国实际。还有一些研究生阅读外国文献时完全停留在别人的思路上,做着为外国人加脚注的“研究”。我经常提醒研究生要防止这些倾向,在阅读文献时不要停留在别人的思路上,而应该跳出来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问题,产生自己新的科研思路。这才是研究生最需要的学习境界。
陈:对西方研究的亦步亦趋,是我们在心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格研究中常见的误区。您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人格的中国化研究?
黄:我经常和学生说,开展人格的中国化研究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现象。具体地讲,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认真学习我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努力提高理论思维能力。通常我们可以从三个水平上对人格进行考察:第一个水平是探究人类本性;第二个是探究个体与群体的同与异;第三个是探究个体的独特性。无论从哪个水平研究人格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中国人的视野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现象。而想要具有中国人的视野,就必须了解和熟悉我国社会、文化和历史。要了解祖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就要多读书,读一些中国文化典籍,认真读书。例如,这些年我都在挤时间学习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史和中华文化典籍,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十三经注疏》等。我们一旦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了研究思路,就会知道该看哪里,该寻找什么,并且还常常会找到我们所要找的东西。我常想起恩格斯的名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可以说当前发展基于中国文化的人格理论比开展实证研究显得更迫切。
第二,以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人的人格。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当代科学心理学过于强调自然科学观和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然而人格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范畴,而是个体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化的产物,属于人文社会现象。人格现象不仅具有自然物质世界的各种特性,还具有自然物质世界不具有的更高级、更复杂的特性。例如,人格现象不仅具有物质运动过程的性质,而且更主要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格现象不仅是一组纯粹的事实数据,更重要的是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其核心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格现象不仅是纯粹的信息加工过程,更重要的是个人的理想、道德追求和审美情操等社会特性。人格具有整体性和复杂的社会关联性。所以,我们除了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格外,还应当采用人文科学的方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
第三,对于人格应当采用多取向多方法进行研究。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多取向的学科。不同的理论取向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研究人格就是探究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个人,我们应当采用多取向多方法加以研究,即针对一个研究主题综合使用不同的理论取向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有意识地融合不同取向的研究方法以超越人格研究中的常规做法。当前,量化研究是人格研究的通用范式,而多取向多方法研究强调在一个研究课题中既可以使用质性研究方法,也可以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关注多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及方法之间的取长补短。
多取向多方法的研究有四个优势:一是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二是可以为研究现象提供更完整的描述和解释;三是可以在方法上取长补短;四是可以为取样提供依据。但是,方法是为研究问题服务的,人格研究中国化的重点应该放在怎样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在这一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作出决策。至于采用哪些具体方法,则应该依据问题的性质加以选择,尽量把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结合起来。
陈:您曾说过“应用价值是心理学研究的生命线”,要重视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性。您是怎样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领域,又如何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黄:多年来,我的一个心愿就是让心理学走向大众,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机关,走进军营,走进企业。我觉得心理学的知识是有益于人类的学问。我们学习心理学,研究心理和行为,其目的是点燃心灵的真善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人格心理学恰好就是一门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的学科。比如,人格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我们对他人的行为的评鉴和预测,使我们更容易与他人打交道,避免人际误会,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再如,社会上很多工种都需要特殊的素质和能力,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有关的人格测评知识编制出所需的测量工具,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我自己体会最深的是人格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例如,成都市武侯高中的转变。我们在该高中承担了“个性化成才教育研究”子课题后,探索出大面积提高中低分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和转化中低分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该校1999年考取高校的学生占应届毕业生的74%,而过去的十多年里没有一个学生考上高校。
因此,我反复强调研究生做学问要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看看我们哪些知识是正确的,哪些是有瑕疵的。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在教学中要传授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实际应用的能力。最近我倡导在我国开展社区心理学研究。社区心理学研究就必须联系我国社区实际,为我国的社区建设和发展服务。怎样开展我国的社区心理学研究?我提出三个原则:一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展社区心理学的研究,走中国化的研究道路,不盲目搬用西方社区心理学理论和成果;二是要以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三是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建设要在社区实践中寻找答案,要使社区心理学的研究立足于社区实际,研究成果能真正服务社会、服务社区。有些心理学问题可能在书本上能找到答案,但我国的社区心理学问题只有到中国社区中去才能找到答案。
陈:在您的研究与教学生涯中,哪些老师对您的影响最深或是对您的帮助最大?
黄:师恩似海。许多老师都影响过我的教学生涯,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四位老师。温岭中学高中毕业时我的班主任李子英老师对我填报升学志愿的建议使我走进了我终身热爱的心理学殿堂。当时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医学院,第二志愿是北大生物系,第三志愿是北大心理专业。李老师看了我填报的志愿以后找我谈话,建议我学心理学,把北大心理专业填为第一志愿。我问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李老师回答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你应当向他学习。后来我听从他的建议更改了志愿,考取了北大心理专业。我的心理学人生之路是李老师给我指出的,我深深地怀念他。
1956年,我十分高兴地来到北京大学。考取北大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很优秀,也很骄傲,后来到我们哲学系心理专业一看,只有几间房,几位教授,它不像北大的数学系、物理系、外语系、中文系很有名气和人气,相比之下很有失落感。当时北大哲学系心理专业主任孙国华教授在迎新会上专门以“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来教育我们。孙先生举止文雅、风度潇洒、仪容大方、说理透彻,深深地印刻在我心里。“不卑不亢”成了我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做学问的一项原则。后来我还用这四个字来教育我的学生。人生无论遇到多大挫折、取得多大成绩,都应不卑不亢,满怀信心去迎接挑战。
我1961年本科毕业后来到西南师院教育系,领导安排我做张增杰教授的助教。张先生的教学效果很好。我记得,听张增杰先生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中“感觉”一章的第一节,其主要内容是基本概念。他讲得非常好,条理清晰,用一个个实例阐释基本概念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异同,并且以不断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我深受教益。他是一位非常勤奋、严谨并富有创造性的学者。他上课前我帮他做一些小事情,例如拿挂图或小黑板,他都不让我做,但每次我去找他请教问题,他都会很快把手上的事情放下来跟我交谈。我记得很清楚,有好几次,他正在用早餐,见我来了便把碗筷放下与我交谈。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内疚。张先生的为学、为人及教学经验对我影响很大。
沈迺璋教授是我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他留学法国、精通四国外语,研究兴趣广泛,学识渊博,且推崇学术自由、民主。1964年,我报考他的感知过程研究方向。9月初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给我一张读书目录,让我自己回去好好学习,并且说平时不要去找他,一个月后可以去找他。一个月后我向他汇报阅读情况,包括收获和问题。听后他对我的学习情况表示首肯,便告诉我,你提出的哪些问题可以在哪本书、哪本杂志上找到答案,你回去认真阅读。大概只有半个小时左右,辅导便结束了。后面两次的辅导与这一次差不多。第四次我就没有再去找沈先生了。因为我悟出了沈先生的用意,他是要我学会自学,靠自己去寻找答案。现今我十分感谢他的引路,逼迫我自学,无师自通。开始时我确实难以接受沈先生的教学方法,心里常有怨言!今天我由衷地感谢沈先生引导我无师自通,后来我才有逼自己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勇气。
以上四位教师对我的影响很大,还有很多好老师也对我有影响,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师恩难忘!现在我也经常以我的老师为榜样来教育和影响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例如,怎样逼他们无师自通,而不是手把手地教,进行知识传输。
陈:结合您的自身发展和成长经历,关于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否给现在的青年教师一些建议?
黄:首先我认为我们要热爱教师这份工作,爱岗敬业。因为教师所从事的是点燃心灵真善美的神圣工作,是我们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奠基性工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爱岗敬业。怎样做好这份工作?我想就我的经验对青年教师提两点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要努力学习并且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信念。无论你是拿到了博士学位或有博士后的经历,目前你遇到的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教书育人。卢梭说过:“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我宁愿把拥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他的工作是指导孩子怎样做人。”教书育人就是培养人才。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他们通常缺乏通过教学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经验。这方面经验的缺乏是青年教师首先应当抓紧努力学习弥补的。只有能够承担起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职责,这样的教师才称得上受欢迎的经师和人师。此外,还要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当今时代是信息、互联网+的时代,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有人估计每5年发展出来的新技术可能会淘汰过去50年甚至100年积累的技术。就传授知识而言,教师也必须努力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个形象的比喻,传送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你必须要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热爱学习,坚持终身学习,树立起“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学无止境,在教学中要耐得住寂寞,老老实实做学问,持之以恒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这样就会适应教师工作,并且会很快成为优秀教师;而那些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或只会抱着学校里跟着老师学到的知识而不思进取的人是当不好教师的。
第二要正确对待荣誉,把荣誉视为做好教学工作的新起点。青年教师经过努力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出了成绩,国家和学校给予某种荣誉和奖励,这确实可喜可贺,值得珍惜,但千万不要骄傲,忘掉了教师要老老实实做学问的本份。这里我想讲点自己的体会。1979年我与张增杰先生的《5至8岁儿童时间知觉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报》上发表后,1981年该文被美国学者全文翻译刊载于《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杂志上。1982年6月,我编写的第一本教材《普通心理学》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国内心理学界的欢迎,被许多高校采用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1988年该书获国家教委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在此期间我还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1988年,由我主编的三本教材和教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实验指导》)、上海人民出版社(《大学生心理学》)和西南师大出版社(《心理学》)出版。大概是因为这些成果,学界都知道我在重庆西南师大工作,有点成绩了,还获得“拼命三郎”的美誉。不少学校想吸引我离开西南师大到他们学校去工作:北有首都高校,南有天堂高校,还有西部著名高校。我也想到外校去发展,向学校领导打过报告,时任校党委书记王长楷同志闻讯后两度登门与我促膝谈心,并答应解决我校心理学发展的实际困难,我也信守承诺。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同事们的努力,由我领衔,我校学位点建设从无到有,心理学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建成了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3)、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9)、国家重点学科西南师大基础心理学(2002)、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3);还协助同事建成了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04)、人格与认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回首往事,我感到特别庆幸!如果我被调到了其他高校,我便失去了这里良好的学术环境(对我们知根知底了解并给予切实支持的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初具规模并有良好学风的学术团队,融洽的人际关系),失去的是作为一位教师能够安心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良好条件,得到的可能是搬家的折腾和大量的时间浪费。我珍惜时间,更珍惜自己的声誉,把声誉视为做好工作的新起点。
陈:作为高校教师,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是如何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
黄:我的经验是教学与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虽然时间是一个常数,但如果处理得当是能够既做好教学也做好科研的。要做好高校的教学工作,教师做科研是必要的,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是可以促进科研的。虽然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也不少。例如,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讲授“知觉”一章时,知觉被定义为“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信息被整合为一个整体并赋予意义的过程”;“知觉”一章中包含“时间知觉”。众所周知,时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我们身上却没有专门的时间感受器(或时间感觉器官),那么时间知觉该怎样定义?虽然知觉离不开记忆,但把时间记忆、时间估计都放在时间知觉中讲授不加以区分是否合理?“在感到满足和快乐的时候,时间被估计得短些,而在体验着忧愁、苦闷、厌倦、无聊或期待的时候,时间就好像更长了。”这些现象也是时间知觉吗?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从现行的教科书中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通过查阅心理学文献就会发现问题更多:时间知觉的脑机制是怎样的?听时间知觉和视时间知觉的脑机制是不同的吗?有潜意识的时间知觉吗?这些问题便是当前时间心理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所以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研究选题的考虑,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的特点从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的角度进行科学研究。例如,怎样的学习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创建怎样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等等。
科学研究是利用已知知识去探索未知世界(包括人的主观世界)的工作,是探寻新知识的活动。这对于我们既搞教学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其难度是很大的,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我建议青年教师要保持一个(最多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切不可经常转换研究方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有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申请到省部级或国家级的科研基金项目。现在有些单位要求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四年内必须有一年的出国经历、发表6篇学术论文、主持一个省部级或国家级项目、主讲过一门基础课,还要有教学科研成果才有机会申请副教授。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样的要求是太高了,可能会导致浮躁之风。
科研工作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的深刻体会是以科研的精神来对待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以科研的精神,即以创新的精神进行教材建设,有助于编著出学术价值高、适用性强的高校教科书。我一向重视教材建设,把编著教材视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科研任务,先后出版了24种高校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其中两本教材《公共课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参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两本教材《普通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以《心理学导论》为教材的西南大学“普通心理学”课程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又如,以科研精神去从事教学工作,教师就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工作对于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的作用更为重要。我指导研究生以来主持完成过3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让研究生们参加我主持的科研项目,确实能增长他们的才干。我先后培养了155名硕士,80名博士,12名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其中有一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两人获得全国博士学位优秀论文提名奖,两人获重庆市博士学位优秀论文奖。不少学生已成为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大部分正在高校教学科研岗位上作贡献。
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需要勤奋、严谨、创新、求实的学风,需要爱岗敬业的精神,需要时间管理的能力。我期盼着我们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获得双丰收。
陈:在研究和教学中,学生有没有对您产生作用?
黄:学生对我的教学有很大促进作用。教学相长,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在教学中本科学生对我有不少帮助。例如,我对价值观问题的研究。我在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动机”一章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价值观是人生的一种动力,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都有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价值观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当时的教科书都找不到答案,只有到现实生活中去研究,才能找到答案,从而促进了我对它的研究。教学中学生们会提出很多问题,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多次表示欢迎他们对我写的教材和讲授的内容提出批评或不同的看法。有一位学生不同意我讲义中“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的观点,认为“兴趣是一种情绪或情感”。我觉得这个意见有道理,建议他参考相关文献看是否可以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后来他写了一篇小论文,提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通过考试,这个学生后来被我录取为研究生。在教学中研究生对我的帮助更多。在他们的心目中,我不仅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亲人和长辈。我鼓励他们在钻研本研究课题之外,要锻炼身体,尽可能扩大知识面,发展新的研究思路。我们经常切磋学术问题,也经常研讨时代要求与人格修养等人生问题。从中我常常了解到他们的新思想和看法、独到的判断力和学术自信心。教学相长凝结出深厚的师生情谊。学生们既怕我又爱我。我的学生有一些已经是教授、博导了,还有的已经退休了,但他们至今还怕我。据说怕的是我交给他们的事情做得不够好。但是他们又喜欢我,因为我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使他们快速成长。毕业后,学生们在事业上取得成绩,甚至结婚、生子、孩子上学等都会写信告诉我或寄照片给我。有的学生迄今还保留着我对他们毕业论文修改过的初稿,作为教育学生、鞭策自己的纪念品。我在微信上发布自己的学术动态,他们都纷纷点“赞”鼓励。我由衷地感受到当教师的无比幸福!
陈:最后,历经55年的教学工作和研究生涯,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黄:我的最大感触是教学是为了育人。这个道理很浅显,但要做好却很不容易。另一个感触是,从事心理学研究与教书育人两者是完全契合的,其契合点就是探寻心迹,理解人生,点燃心灵的真善美。
[责任编辑:田晓明]
●实证研究:学习策略专题研究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udies and Teaching:An Interview with Huang Xiting
HUANG Xi-ting CHEN Hong
(Faculty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Professor Huang Xiting believes tha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teaching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the exploration of mentality and life to inform the true,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He pays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correct values,which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sound personality;he is committed to helping students learn to think independently,and master localize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includ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the use of multi-orientations and multi methods;he is committed to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in real world situations;he encourages young teachers to fulfill the spirit of dedication,to establish the idea of lifetime learning,to treat honor correctly and make their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 and generate each other,which means searching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s in teaching,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ith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personality research;sound personality;research method;teaching philosophy
*通讯作者:陈红,E-mail:chenhg@swnu.edu.cn。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16)01-0057-08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简介:黄希庭(1937—),男,浙江温岭人,西南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时间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研究;陈红(1966—),女,四川宜宾人,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格与社区心理学研究。
编者按:黄希庭,西南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顾问,西南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和第八届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和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科组召集人、重庆市政协常委等职。已出版著、译作50余部(含合著、合译),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4本教材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2项教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等奖,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二等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杰出贡献英模等荣誉称号。黄希庭教授从事心理学研究50余年,在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创了独特的人类时间认知研究、人格中国化研究,提出了“健全人格”“幸福进取者”“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等重要概念。他春风化雨,教书育人,桃李天下,为心理学人才培养亦作出了重大贡献。本刊从心理学研究以及在教学实践上的应用方面对黄希庭教授进行了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