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越 一
(沈阳大学 音乐与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21世纪古筝代表演奏家及其作品分析
赵 越 一
(沈阳大学 音乐与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通过调查、分析、综合等方法将21世纪古筝作曲家进行梳理研究。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将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分为演奏家兼作曲家、专业作曲家和“80后”创作新生代这三种类型。通过对作曲家的梳理研究,并根据这些作曲家的不同特点,分析了他们古筝作品在创作上的艺术风格及特色。在此基础上,还尝试提出了古筝新作品创作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世纪; 古筝; 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古筝艺术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进步与作曲家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纵观21世纪初的十几年,古筝独奏音乐在创作与演奏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古筝作品是与时俱进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情趣、人们的期望和向往,还展示出古筝艺术在不同时期的新发展。一种主要依赖原有经典曲目维持的音乐文化生态,其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必定是处于危机之中。
所以对优秀新作这种可能深化甚至改变“经典”的产物,是人们应当进行思索、研究和重视的。在21世纪中国音乐创作中,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创作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族器乐曲的创作队伍。无论是民族器乐演奏者的创作还是作曲家的创作,对民族器乐创作的繁荣都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作曲家受上世纪末创作思潮的影响,结合当下时代、审美等因素,在创作意识、题材选择、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得更加成熟,加上新时代的创作思维、音乐语言以及发展手法等,大大提升了乐曲的感染力[1]。例如,在这个时期中,采用人工调式定弦的作品已成为多数,欣赏者的欣赏能力也随其发展而不断得到进步。《林泉》(叶小纲曲,2001年)、《层层水澜》(陶一陌曲,2001年)、《晓雾》(王中山曲,2006年)等作品在定弦上已表现得十分成熟,它们的音阶排列都具有新世纪古筝音乐的时代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进入新世纪十几年来的古筝作品创作发展迅速,除了演奏家进行创作、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以外,还出现了“80后”的新生创作力量。“80后”作为社会学概念,代表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人群。他们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各不相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下长大,使得他们这一代人的心思和想法大胆且充满活力。“80后”创作代大多接受系统的专业音乐教育,在作曲技术上有着扎实的功底,他们的老师均为活跃在当下的我国著名作曲家。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出了他们富有新意、敏感细腻而又勇于创新的一代新生创作力量,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和努力才开辟了这一时期古筝音乐创作的广阔天地。
王中山,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近十几年的古筝独奏代表作品有:《夜深沉》(2000年首演)、《雪梅祭》(2005年首演)、《山居秋暝》(2005年首演)、《晓雾》(2006年)、《秋籁》(2008年首演)、《萌动》(2009年首演)、《南湖秋水》(2009年首演),等等。除了独奏作品以外,他还创作了其他体裁的优秀作品,如古筝与钢琴曲《望秦川》(2001年)、协奏曲《殇》(2008年首演)等。王中山在演奏上,风格恣意洒脱,音色飘逸亮丽、华美绚烂,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既保留了以韵补声的传统音韵,又强调现代气息,运用高水平的演奏技法将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张显出鲜明的个人魅力。他将很多带有开拓性的古筝技法创意地付诸于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古筝演奏形式。在他这十年的作品中,仍然延续着旋律与炫技并重的特征,例如,《望秦川》的第133~149小节、《夜深沉》的第99~136小节,都分别成为这两首作品的精彩段落,都以高难的技术亮点赢得人心,尤其在炫技表现方面所具有的自然和娴熟特点令人赞叹。王中山这一时期作品题材的涉猎范围广泛,有用其他音乐素材改编或创作的,如《夜深沉》以同名京剧曲牌改编而成,《望秦川》根据陕西同州梆子的音乐而作;具有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如《楼兰》具有西域风情;有以大自然之美作为创作意境的,如《水墨》模仿古琴的音色,呈现出了一幅水墨交融的美丽画卷。这个时期,王中山更多的将个人感悟与思考注入在乐曲里,因而他的音乐亦更加婉转细腻、深情感人、意境悠远。
李萌,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这时期的独奏代表作品有:《抒情即兴曲》(2005年)、《青山流云》(2006年)、《月色清明》(2007年)、《藤缠树》(2008年)等,其他体裁作品有《长歌行》(2006年)、《红水河狂想》(2007年)、《千里之行》(2008年)等。李萌开始音乐创作的时间很早,17岁时就有习作产生,但她自己满意的作品都出现在2000年以后。她对音乐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个人风格化的处理,例如《抒情即兴曲》吟唱了情感的困惑和心中的期望[2];《长歌行》表达了怀念逝去亲人之情,有着思考人生的意义;《青山流云》展现了自然之美并充满了哲思;《藤缠树》用非乐音形式表现了音乐中那种不协和的生命动感;《红水河狂想》表达了对家乡奔流的红河、壮阔的红土的眷恋之情,等等。李萌在这十几年的创作中,注重对个人成长和世态万千的表述,将情感溶解在作品里并用音乐表现出来。对于故乡自然环境的溢美和思念则是她在很多作品中所倾注的表达方向,寄情于景,情景交融[3]。她的作品诗情饱满、意味深厚,用有限的乐响展现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此外,近年来在古筝独奏音乐方面做出倾力贡献的演奏家兼作曲家还有周望、祁瑶等艺术家,他们凭借对古筝乐器的多年熟悉和了解,在音色安排、技法运用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因而在创作上尽显优势,创作出了很多既动听,演奏起来又很合理的优秀作品,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古筝音乐的感染力。
叶小纲,著名作曲家,代表古筝独奏作品:《林泉》。他的音乐深受业内和媒体推崇,被赞为引领中国当代音乐的时尚潮流。叶小纲曾于2004年被评为“年度中国时尚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叶小纲就不断有优秀作品问世,他的涉猎范围广泛,涵盖了歌曲、器乐曲、电影音乐等多种音乐类型。在创作中,叶小纲既不恪守民族音乐要素,也不过于追求西方音乐技法,他曾说过一直在追求自己一种既不前卫,又不保守;听上去不刺耳,但实际很复杂;最新技术和传统基本功相结合的手段。2001年由他创作的古筝独奏曲《林泉》在筝坛吹起了阵阵竹林清风,此曲于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荣获古筝类金奖。《林泉》中展现的灵性让人钦佩,作品灵动绚丽又清新脱俗,充满着作者的个人风采,有如汩汩清泉在心中流淌,时而澎湃跳跃时而又晶莹静逸[4]。《林泉》虽给人自由的感受,然而作者在创作上却是严谨的,包含着传统意蕴,如在作品的结构布局上采用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散—慢—中—快—散”结构,深化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意蕴。作者在创作手法上,又结合了许多西方作曲手法的精髓,中西合璧,如在和声的处理上,作者综合中、西创作原则,用不同性质的和弦连接勾勒出林中泉水瞬息万变的情景,运用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出自然的柔美和秀丽。这首作品对21世纪以来古筝音乐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建民,著名作曲家,这十几年的古筝代表作品为《枫桥夜泊》。王建民的创作涵盖歌曲、舞蹈音乐、电视音乐、器乐独奏、室内乐、交响乐,等等,其中《湘舞》《西域随想》《幻想曲》《戏韵》等都是他所创作的古筝作品。尽管王建民的古筝作品多作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但他的作品在近十年来仍深受广大筝人追捧。2001年王建民创作的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首次收录于世界最具权威的德国DG古典唱片(环球唱片公司古典部)中。在该曲的创作上,作者运用古朴的五声调式,吸取民间、戏曲音乐因素,通过“鱼咬尾”式的传统作曲手法,深入地揭示出诗中的山水风貌和人文情怀。全曲在古筝与钢琴完美的结合下尽显精致典雅、诗意优柔,在若隐若现的大唐古风中抒发了文人雅士那种 “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思叹。王建民的音乐作品注重突出古筝典雅、剔透、以韵补声的特色,将乐曲旋律放在第一位,把对自然的热爱,天地之大美作为作品的重要表达主题,这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受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5]。
周煜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古筝代表作品有《云裳诉》。周煜国长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创作活动,多首作品在大赛中获奖、出版发行。所创作的《云裳诉》,深情款款、哀婉曲折,传递着悠扬的韵味和细腻的感染力。《云裳诉》在《乡韵》的旋律基础上发展而成,但又不仅仅是对《乡韵》的扩充,作者赋予了乐曲更加鲜明和丰富的音乐内涵,形成了一首全新的优秀古筝协奏曲。乐曲的“秦”味十足,充满了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音乐特征,凄婉哀怨、细腻绵长,在层层叠叠的声响中宣泄出一种隐忍的诉求和对故土不可及的希冀。此曲获 “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民族乐器独奏比赛”优秀新作品奖,并被指定为2007年“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古筝比赛”古筝专业组决赛规定曲目等多个赛事与考级规定曲目。作品虽然创作于2002年,属近十几年来的古筝新作,但紧扣人心,不失传统古筝乐曲所具有的的古朴和韵味,成为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代表作。
陶一陌,著名作曲家,这十几年的古筝独奏代表作品有:《层层水澜》(2001年首演);《风之猎》(2003年首演);《飘飘何所似,风起舞动时》(2004年首演);《玲珑剔透》(2005年首演)等。除此之外,他还成功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体验》(2002年首演),大型协奏曲《自在云端》(2010年首演),古筝与电子音乐《蝴蝶与蓝》(2006年首演)等。他的音乐创作充满着新时代青年人的浪漫和活力,注重以中国式的写意思维展现现代音乐的艺术理念。在他的古筝作品中多利用左手的“按、揉”等技法将古筝的独特音韵与音乐创作完美融合,写出了很多美妙的音色,奇妙、梦幻,开拓了这一时期古筝音乐的创作视野。他的音乐在慢速时节奏舒缓、飘逸,快速时则节奏感强劲、重音分明。例如在《层层水澜》这首作品中,从开始处的“心静、水澜、层层悠远”,到第46小节的“风起、波光闪烁”,到第78小节“激荡地”,再到曲终的“静水余声”,作者运用节奏、音型等的变化,成功地表现出了作品中不同音乐情绪的转变[6]。他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古筝独奏音乐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彰显出作曲家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21世纪头十几年里,活跃在古筝创作领域的专业作曲家还有杨青、黄晓飞、竹岗、杜咏等人,他们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古筝独奏作品。例如,篇幅精湛、旋律神秘,融合多种音乐元素的《傩Ⅰ》(竹岗曲,2005年);再如用多端的技艺描绘音乐的无止境,表达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无境》(杜咏曲,2005年)等,这些优秀作品都成功的展示出了新时代古筝音乐的多姿多彩。
刘文佳,代表古筝作品有:《碎影》(2004年),《阑隐花珊》(2005年);《肖像三首》《熔》《春之祭》《飘风离兮,天地一沙鸥》《春之祭》《水墨淡彩》等,独奏作品有《碎影》《阑隐花珊》《肖像三首》。其中,《碎影》获第三届天天艺术杯民族器乐观摩赛新作品创作二等奖,《阑隐花珊》获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曲奖银奖。她的作品多运用现代作曲思维进行创作,音乐富有张力,大胆而有新意,在乐曲音色和意境上做了很多尝试。在《阑隐花珊》中,她新颖的把《柳青娘》音乐素材融进作品里,成功地将传统音韵与现代音乐创作进行了结合。她的作品题材广泛,表露了年轻创作一代的朝气,展现出作曲家跳跃的思维、纯真的内心世界,代表了这一时期古筝作品的新特色。
刘晨晨,是著名作曲家叶小纲教授、著名钢琴家潘淳、李其芳教授的高足,代表作品有古筝独奏曲:《荒兰》(2002年)、《紫碧螺》(2004年);室内乐:《戈艳》(2005年首演)、《逐风》(2006年)。她的作品多次获奖,在古筝作品中, 2005年《荒兰》《紫碧螺》在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分别获铜奖、优秀奖。其中《荒兰》这首作品,以几个不同调式的五声音阶作为定弦,每组音阶各差半音,突破了古筝传统定弦的局限,看似不和协的定弦却营造出了颇有韵味的音乐气氛[7]。在她的作品中,音乐织体丰富,既保留古筝的柔美又具有现代感的刚性。她音乐中的这种复杂多样的表现力,对这个时期古筝音乐的探索提供了参照。
周静,师承作曲家叶小纲教授,古筝独奏代表作品《陌桑》(2005年)。她创作手法极具现代感,在《陌桑》中,作者设计的双手双旋律的演奏方法,营造出一种和声丰富、层次明晰的音响境界,在听觉上给人以极大的享受感。《陌桑》并没有展现出明显的悲喜情绪,而是通过音响的变换律动,给听众带来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首作品于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荣获铜奖,并在此后得到了广大习筝者的认可,经常在音乐会、赛事等活动中被演奏。
进入21世纪开始,随着音乐院校对更多的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新生的古筝创作力量如洪水般滔滔不绝的涌来,形成了这一时期创作人才辈出的繁荣景象。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新时代的崭新面貌,生机盎然,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片大好前景。
作曲家是音乐艺术时代气息的先觉者,他们总是能够很敏锐的洞察一切艺术先知,将它们谱写成音乐,为人们带来具有时代感的新鲜音乐艺术品。进入21世纪,作曲家正是结合了当下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以及审美情趣等,将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了许多新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具有现代民族风格的、崭新的优秀作品[8]。
在21世纪的古筝音乐中,相当一部分为协奏曲、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的作品,古筝独奏音乐的创作数量其实并不是很多。随着当今专业习筝人数的增加,现有的古筝独奏作品数目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那么创作更多优秀的古筝独奏作品是被这个时期的演奏者所期待的。在这个时期的古筝作品中,虽有很多作品均采用传统音乐题材或结合了传统曲式结构等创作,但从实际演奏和音响效果来看,保留了古筝传统韵味的作品并不多。古筝艺术在发展的同时应承传千年的文化遗产,将外来音乐文化为己用,发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今的古筝作品中,传统筝曲的“左手做韵”应用的越来越少,愿今后能有更多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新作出现,让“千年弦音”代代传承,意韵长存。
[1] 张前. 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118-147.
[2] 李萌. 中国现代筝曲集萃(一)[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69-273.
[3] 李萌. 中国现代筝曲集萃(二)[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118-142,215-270.
[4] 叶小纲. 林泉[J]. 音乐创作, 2006(增刊):2-11.
[5] 王建民. 古筝优秀作品选[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26-40.
[6] 陶一陌. 现代古筝曲精选[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9:4-44.
[7] 刘学严.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及风格手法[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5:1-13.196-204.
[8] 张前,王次炤. 音乐美学基础[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127-134.
【责任编辑 张跃双】
Zheng Composers and their Works in 21th Century
Zhao Yueyi
(School of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The Zheng composers in 21th century a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by investigating, analyzing and integrating. Being united in wedlock with times features, all Zheng composers in this period a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parts, playing composers, professional composers and 1980s new generation composers. The styles, characteristics and art features of these composer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creation of Zheng new works is proposed as well a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the 21th Century; Zheng; art features
2016-05-27
赵越一(1987-),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大学讲师。
2095-5464(2016)06-0768-04
J 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