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莹, 张晓鹏
(1.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河北石家庄 050043;2.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民俗类文本的语言特色及其译介分析
周 莹1, 张晓鹏2
(1.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河北石家庄 050043;2.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民俗类文本兼具文学性和学术性的语言特色,进而概括总结了翻译此类文本常用的策略和技巧。结合《蔚县剪纸大师任玉德作品解析》一书的英译文本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源文本中的并列修饰成分和四字结构等翻译难点的处理方法,分别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策略进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期对今后此类文本的译介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俗类文本;文学翻译;归化;异化
本文信息:周 莹,张晓鹏.民俗类文本的语言特色及其译介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 (1):75-79.
河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被国家乃至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此类文本的译介工作多为说明书式的个例介绍,且翻译水平良莠不齐,没有形成体系;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要把河北地方的民俗文化更好地推介出去,通过译介工作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河北,关注河北民俗文化。
民俗类文本既富于文学性又富于学术性,通常源文本中会包含大量的并列修饰成分、四字成语和四字结构以及诸多蕴含文化信息的典故和引文等,这些都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难点和重点。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结合笔者从事的河北蔚县剪纸艺术的翻译实践,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探讨此类文本共性的翻译策略、技巧和实现形式。
民俗类文本的语言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文学性和学术性。
其一,民俗类文本虽然从大的范畴来说属于信息类文本,但是其所用的语言通常较为生动形象、兼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其内容不仅常引经据典,而且会使用大量的排比修饰成分和富于汉语特色的四字成语和四字结构来进行修饰,这些语言特色都需要译者解读和再现出来,而且要灵活地处理,从而避免句式的过于复杂或是过于单调,这是此类文本译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二,关于民俗艺术或者作品的介绍文本,特别是赏析类文本,通常会涉及该类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也包含了很多民间故事、典故传说和地方志等资料,很多内容和名称都是信息含量较大的文化负载词,而且还会出现学术性较强的艺术专业术语,这些都需要译者查阅资料,寻找平行文本,加以甄别和选择。
民俗类文本的翻译不同于科技类文本,其使用的语言更加形象,而且特点突出,内涵更加丰富,通常还会蕴含深厚的文化信息,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除了要做到忠实全面准确的传递源文的意思,也就是要做到“信”和“达”之外;还要求译者能够通过自己的翻译把原作的语言特色、内涵信息表达出来,做到“雅”,能够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原作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魅力。译者通常可以采用拆分的方法,把较长的修饰成分归类,译成几个短句或者分句,处理成不同的句子成分,调整顺序,变换词性[1],从而避免译文中过度堆砌分词、形容词和定语从句,降低译文的流畅性。
对于俗语等文化负载词和引文典故的翻译,通常译者会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两种策略。归化就是尽量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对应的表达方式,用来替代源文中的成语和俗语等文化负载词,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译文读者能够建立联系,便于理解;而不足的地方在于这要求译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而且要求译者能够真正理解目的语中相应表达方式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否则可能造成误解,适得其反。而异化更多的是针对在目的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亦或是译者着意要突出源语的文化特色所采用的策略,具体操作中多采用直译、音译等方法,必要时还要附上短句进行解释说明,从而不影响译入语读者的理解[2]。正如上文提到的,采用这种策略不仅能够更好地突出原作的特色,特别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文本,其中有很多难以找到对等表达的语言,而且能够适当减少译者的工作量,比较忠实地传递原作的文化色彩;而不足之处在于,过多使用异化策略,会降低译文的可读性,给读者造成阅读困难,不利于读者悦纳所译介的信息。策略、方法不一而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能够根据文本和语言的具体特点,灵活地处理,这也是最能考察译者功力的地方。
笔者结合民俗类文本的翻译实践《蔚县剪纸大师任玉德作品解析》(汉译英),具体探讨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选择和翻译技巧实现。
(一)剪纸术语的翻译分析
源文本的特点之一是包含了很多剪纸方面的术语,这些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译者把源文本中术语大体分为三类,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第一种,机构部门专有名词。此类术语处理起来相对容易,能够在网上或者词典中找到官方或者较为标准的译文,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直接译为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UNESCO;又如“蔚县剪纸协会”,译为Yuxian Paper-cut Association。
第二种,剪纸技艺术语。此类术语是描述剪纸制作过程中的工具和手法,一般情况下有固定的译法,但是由于这类词汇本身较为抽象,而且不常见,其查找量较第一种要大很多,如“阴刻”(intaglio)、“阳刻”(carving)、“重复”(repetition)和“群化”(grouping)等。
第三种,通用类型术语,此类词汇虽然也属于术语范畴,但是比较常见,平行文本很容易找到,但是不止一种译法,需要笔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选择。如“剪纸”这个词,查阅网络和词典,就有papercut、paper-cut、papercutting、paper-cutting、scissor cut、scissor-cut、scissor cutting和scissorcutting等不同译法。笔者进行检索,找到两本剪纸方面的著作:《学做中国剪纸(英文版)》[3]和《剪纸(英文版)》[4],这两部书的英文标题中,“剪纸”都译为papercutting,但是书内的译法又出现了paper-cut和scissor cutting等不同形式。为了适当突出本书特色原创性和便于查找平行文本,译者可以选用paper-cut这个网络搜索比较常见的译法。
处理这三种类型的术语,基本的方法还是要查找平行文本,只有通过大量的查阅和比较,才能保证译文的严谨性,这其中也需要译者发挥一定的主体性,去伪存真,做出选择。
(二)并列修饰成分和四字结构翻译分析
1.拆分重组并列修饰成分
为了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剪纸艺术,源文本写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并列修饰成分,例如:
原文:其剪纸剪艺纯熟大气,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气息浓郁,结构庄重秀美,许多作品都浸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真情,画面夸张、生动,幽默、传情、人性化的造型,让人观后久久不能忘怀。
这个长句的前半部分用来描述任玉德先生的剪纸技艺,作者接连使用了“纯熟大气”、“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气息浓郁”和“结构庄重秀美”进行修饰,这种手法在中文的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充分体现了中文“意合”的特点[5],其优点一方面是更加形象生动,能够让读者在头脑中形成意象,另外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气势和文采;然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5],呈直线型[6],更重逻辑性,修饰成分一般贵“精”而不贵“多”,中文中铺陈的修饰,往往在英文中对应的表达只是一两个形容词或者定语从句的修饰。同样,例文后半句中,作者也连续使用了“夸张”、“幽默”和“传情”等形容词,用以体现任玉德先生作品的活力。针对两种语言不同特点,译者尝试将这句话的英文译文拆分合并为三个句子,译为:
第一句译文中,把“纯熟大气”、“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气息浓郁”和“结构庄重秀美”这几个修饰成分分别转化并且调整了一下顺序,用英语中常见的“not only…but also…”的结构串联起来:“纯熟大气”是用来描述技法的,译为形容词“skillful”;把“文化底蕴深厚”和“生活气息浓郁”两个修饰成分合并到一起,译为“rich in culture and life”;最后一个修饰语“结构庄重秀美”的处理较为复杂,采用了变换词性的方法,译为“well constructed with solemnity and beauty”,这样翻译,一方面是其中的信息量较大,同时也为了增加译文的多样性,避免过于简略而损失源文本的文采。
中间的短句“许多作品都浸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真情”,由于其主语在前一部分已经提到,在译成英文时候要转化成代词,所以译为“Many of them are full of passion and true feelings of life”。
长句的最后“画面夸张、生动,幽默、传情、人性化的造型,让人观后久久不能忘怀”,在翻译的时候要进一步分析中文的结构:这句话中,“夸张”“生动”“幽默”和“传情”都是用来修饰“画面”的,而“画面”和“人性化的造型”共同又成为后面“让人观后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和主语,字数不多,但是结构比较复杂。英语句子的结构中通常总体上只有一个主语和谓语,为了避免逻辑上的混乱,在翻译的时候,译者选择把“让人观后久久不能忘怀”中的“人”作为译文中的主语,并且使用了被动语态,把源文本想强调的内容加以突出,译为“The viewers might be enchanted by their exaggerated but vivid pictures,humor and tender expressions of figures.”
2.偏正为主处理四字结构
四字结构是中文中常见的形式,不仅形式紧凑,而且读起来也容易上口,其中的四字成语很多来自典籍传说,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中文中最有特色和活力的表达形式之一。源文本同样使用了大量的四字成语和四字结构用作修饰成分,例如:
原文:它借鉴了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的特点,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而独树一帜,被誉为华夏剪纸之最。
译文:It draws lessons from the merits of Yangliuqing Folk Painting and Wuqiang Folk Painting and then develops a school of its own known for satiated composition,vivid sculpture,magnificent colors and unusual techniques.And it is considered by many the best of Chinese paper-cuts.
这句话只有50个汉字左右,却包含了4个四字结构和1个成语,其中“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和“工艺奇特”都是用一个形容词修饰一个核心名词,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译成定语从句,也可以直接替换成对应的形容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这样更加简练;进一步分析发现,“工艺奇特”和“独树一帜”表达的意思比较接近,都是要强调蔚县的剪纸艺术虽然借鉴了河北民俗文化中其它的形式,但是有独特的技法和风格,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做合并处理,于是译为“…known for satiated composition,vivid sculpture,magnificent colors and unusual techniques”,把四字结构和成语融合在整个句中。
(三)文化负载词和典故引文的翻译分析
所有患者均经过权威医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并且诊断标准与国际关于糖尿病合并神经痛的标准[4]一致,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的精神类疾病及肝肾等方面的功能不全。同时患者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源文本《蔚县剪纸大师任玉德作品解析》是介绍蔚县剪纸艺术以及赏析剪纸大师任玉德先生作品的学术专著,除了具有文学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很多俗语、典故和地方志等资料,并且里面涉及到诸如剪纸作品名称和民俗艺术方面的文化负载词。这些内容体现了河北乃至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本书价值的重要体现。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准确地传递源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而翻译的难点也正在于此,文化负载词和典故传说都是为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相当一部分很难在另外一种语言和文化中找到对等的表达。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要秉承译介中国文化,传递文化信息的写作和翻译初衷;另外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使译介活动更加有效。
基于以上考虑,可分别采用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来处理源文中出现的引文典故、俗语等文化负载词。
1.归化处理,方便译文读者
归化法就是尽量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对应的表达方式,用来替代源文中的文化负载词,其好处在于译文读者比较熟悉,容易建立联系;而不足之处是不利于译语读者充分体会源语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结合源文本特点,对一部分信息含量较大的文化负载词的处理采用了归化的策略,例如:
源文本中剪纸作品标题之一: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是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化典籍故事,如果要把这个故事解释清楚,需要的篇幅比较大;而且,这个成语在源文本中是以标题的形式出现的,标题的翻译要点是简洁醒目,让读者一目了然。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译者选择用一个英语中具有类似意思的短语进行替换,译为:making a great coup,意为取得巨大成功,这样译文读者能够很直观地了解源文本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对下文进行预测。
又如,源文本中另外一个剪纸作品的标题:亚运颂。
“亚运颂”,中文读者能够明确地知道该作品表现的主题是对北京成功举办“亚运会”的颂扬,翻译时,比较难处理的是“颂”的译法,起初选择译成了“praise”,基本能够表达对亚运会赞美的意思;然而,在修改译文的时候,受到了英国诗人雪莱的名作“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的启示,于是改译为:Ode to Asian Games。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其一,较为准确地传递了源文的意思;其二,能够让译文读者感到熟悉和亲切,甚至能联想到雪莱的作品;其三,这样翻译保留了源文本的文学性。
2.异化处理,保留文化气息
由上文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采取一定的归化策略。源文本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介绍,而且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对外译介和推广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更多地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用于处理在译入语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表达或者有意要突出源语的文化特色,通常体现为专有名词和文化负载词等的翻译。在具体操作中,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音译和音译加解释法等异化策略常用的翻译方法。
译者处理源文本中很多文化负载词和标题时采用了直译法,如“塞外古城”、“燕云十六州”和“闹元宵”的翻译。这是我国的地名和古代的行政区划,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于是采用直译法,译为“historical city outside the Great Wall”和“The Sixteen Prefectures”而“闹元宵”是8幅剪纸系列作品的标题,在赏析部分,源文本作者重点提出了“闹”字在中国民俗、民情和民风中的蕴含的文化意味,可见“闹”字是这部分的点睛之笔。经过源文本分析,译者采用两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翻译:对于标题“闹元宵”,译者用动词的动名词形式加上核心名词的形式进行翻译,译为:Celebrating the Lantern Festival,其中“Lantern Festival”是英语中约定俗成的元宵佳节的翻译方法,而“celebrate”在英语中,通常也是可以用来表示欢度、庆祝节日;对于作品赏析部分的“闹”字,译者选择采用变换词性的译法,译为:liveliness。
对于有些信息含量大的文化负载词和引文典故,可以采用直译法加解释的方法,例如“天人合一”“脸谱”和“燕赵壮士”几个词的翻译。“天人合一”译为“the unity of nature and people,which i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ideal”,通过定语从句的解释,译文读者了解到“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脸谱”译为“facial masks in Chinese operas”,而不是简单地译成“masks”或者“facial masks”,能够告诉译文读者“脸谱”属于是中国戏剧文化范畴;“燕赵壮士”译为“heroes in Hebei province(once was the domains of Yan and Zhao,two kingdoms in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这样读者既了解到所要描述的是我国河北省的英雄人物,也能够通过追加的解释了解到河北省为燕赵故地的文化信息。
通过英译案例分析,可以管窥民俗类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此类文本,译者要更关注表达的形式,力求传递原文的含义和美学风格[7],要做到这一点,译者要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着眼。
宏观上来说,通过文本分析,明确源文本的文学性以及美学价值所在,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试图保留源文本的风格原作的文采和民俗类文本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例如在翻译剪纸作品标题的时候,要尽量做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词汇使用上力求变化,修饰语翻译的实现形式上多样化,特别是在翻译并列修饰成分和四字结构的时候,要结合中文和英文不同的形式特点,不盲目追求一一对应,在理解源文本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重组和删节,目的是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从而更好地传递其美学价值。
微观上,译者要结合文学类文本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特点,对其中包含的文化负载词和典故引文做因地制宜的处理。不能囿于单纯的归化或者异化的翻译策略,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能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恰当的表达,就加以使用,对于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信息的处理,可以灵活地采用直译、音译、直译加解释和音译加解释的方法,目的是使译入语读者能够悦纳译文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无论是宏观上的考量,还是微观上的处理,都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翻译文本的选择到具体操作,翻译主体译者要有“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8],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完成对源文本信息、形式和美学价值的传递。
与此同时,译者还应该具有主体间性的意识[9]。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是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等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互动[10]。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协商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翻译发起人、赞助商出版商、翻译批评者等都会参与进来[11]。诸如蔚县剪纸艺术一类的河北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译介此类作品,推广中国文化,具有多重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浩文.从英汉句子结构的特点看英汉互译中长句的翻译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266-267.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13-20.
[3]李守白.学做中国剪纸(英文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王文章.剪纸(英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郑文婧.形合意合概念及其英文对译词[J].外语学刊,2007(2):100-103.
[6]郭欣.文本类型学视角下的科技英语语言特点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13(12):70-73.
[7]魏怡,王隽雅.博物馆解说词英译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51-56.
[8]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22-24.
[9]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3):3-9.
[10]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6:219.
[11]韦忠生.主体间性视域下译者的主体性与翻译策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26):88-93.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ext about Folk Culture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ZHOU Ying1,ZHANG Xiao-peng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43,China;2.Zhangjiak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Zhangjiakou,075000,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features(both academic and literary)of the text about folk culture and its feasibl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Then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separating and regroup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parallel modifiers as well as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phrases,and applies the strateg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respectively in translating culture loaded words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alysis of Yude Ren's Paper-cut Works,which will benefit the later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text about folk culture.
Key words:text about folk culture;literary translation;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YY005)
作者简介:周 莹(1980-),男,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5
文章编号:2095-0365(2016)01-0075-05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