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爱霞
歌唱的乐感与声音形象的形成
迟爱霞
学习歌唱技巧的目的,在于使歌唱能够轻松地唱出特定的音高和一定音色与音准的声音。声音形象的形成,迫使歌唱发生机制以一种最精确、微妙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才能建立起正确的声音位置使发出的声音接近于想象的音型。
乐感 音高 音准 声音形象 发声器官
学习歌唱技巧的目的,在于使歌唱能够轻松地唱出特定的音高和一定音色与音准的声音。在声乐技巧的训练中,歌唱者必须根据个人的嗓音条件,做到基本以自己的嗓音高度来想象所要唱出的声音。即使能够发出想要发出的声音时,也不是想怎么就可以怎么样的。因为主要负责发生的声带是不受人的直接控制的。
我们想要的声音,如果不是先孕育着一个形象的话,人的机体并无控制声带准确发声的机能。这是事实,也是研究声乐技巧必须认真对待的前提。作为主要发生器官的声带,只能以间接的思维活动来控制。这种发生机理完全凭借歌唱着的乐感和耳朵准确的听力来制约,并且总是受到人的想象能力的影响。歌唱要控制所发出的声音,不是在机体活动上而是在心理上。这种控制是建立在能精确的想象声音形象的天赋能力的基础上,以及发生器官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上,不是通过任何机体训练可以获得的。为获得有效的声音技巧,在发声中学习对某些机体进行直接与自觉地控制只能是辅助性的,不能用于代替发生器官从心理上进行控制所形成的声音形象。在心理上形成一个完全准确的声音形象对歌唱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对所唱歌曲在音乐上、语音上没有形成正确的声音形象就开始歌唱,会影响耳朵和喉咙之间的协调,控制不住音高和音准,将造成发声的极度紧张,如果不及时消除,时间一长,紧张压抑的感觉只能更加严重。
学习一首歌曲的曲调与歌词是要使自己能在内心听到他。如果在开始对曲子的掌握还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在心理上形成紧张与不安,就很难形成正确的发声机理,更不会产生一个明确而又扎实的音乐形象。发声训练的目的就在于能使自己发出近似想象中的一系列声音,并且要很好的体验这个过程。所以要在学习唱好一首歌曲之前,先要把它当作一首诗歌来朗诵,检查每个音节,要把歌曲节奏与歌词韵味和谐起来,直到能确切的想象每个语音形象和正确的语调变化为止,不要在没有正确掌握歌曲的词语内容之前学习歌曲的音乐。在学习歌曲的音乐时,要单独学习乐句的节奏,要做到能准确、可靠的把节奏标记转变为可听到的音乐形象,要做到在看乐普时就能听到音乐。
学习歌唱需要学习音乐与语言,从说话中体会可以歌唱的天然技能,以便建立起基本的天然的歌唱方法。加强自然协调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协调的依赖,养成主要依靠内在听觉以指导歌唱的习惯,这样,天然的声音想象力才能建立起来。否则,即使天赋才能极好的歌唱着,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天资。歌唱着要唱出一连串准确的声音,需要大量的实践与全面的音乐修养,并需要具备高度的想象声音形象的能力。它包括歌唱者想唱的旋律的最精确的音乐形象,只有在内心形成准确的旋律节奏,才能在开始发声时就能形成准确地音高、音准以及对声音的其他要求。
歌唱发声的音准取决于发声器官的正确状态和声音位置。因此,歌唱在获得灵活准确的发声之前,要先按照想唱的速度练习各种音高。其实根本不存在灵活与不灵活的嗓子,但确实有敏感与不敏感的耳朵。那些具有良好乐感与敏感耳朵的人,可以训练出如此灵活的嗓音,而那些乐感平平的人,就很难使他们清楚地想象一连串快速变化的音高。为发出一个准确的元音所需要的机体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心理上形成一个元音的形象。如果歌唱者与讲话者的头脑里这个元音的形象是不清楚的,就不能清楚地唱出一个同样精确的元音。只有用头脑中所形成的精确的声音形象统一指挥发声器官的运作时,才能发出足够准确的元音。诚然,人们可以直接自觉地控制唇与舌,但是,要发出清楚而准确的元音需要细致的控制发声器官的协调性,如果完全靠直接控制口唇动作,很容易产生声音的僵硬。歌唱中的许多紧张与不适,恰恰是这样造成的。如果把精力花在形成要唱的元音的清晰的声音形象上,会产生好得多的效果。
呼吸的原则大体上也适用于共鸣控制。歌唱中的共鸣应建立在讲话时最有效、最不费劲的那些共鸣的基础上,要努力学习如何使说话清楚、响亮,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不疲劳、不嘶哑。说话的这种共鸣很容易成为歌唱中共鸣的基础。任何控制共鸣而做的直接机体活动都不能倒置共鸣腔的运用自如,主观的控制共鸣是造成许多歌唱表现力极差的原因之一。由于歌唱需要用字,应该与说话配合起来,如果牺牲了正常的说话共鸣,而另行寻找某种与说话对立的共鸣,殊不知这种做法实际上直接破坏了最可靠的正常的讲话机能。
总之,想用一些主观的手段获得某些歌唱者所具备的天赋和罕见的音色,常常会造成对自然歌唱能力的损害。不要指望通过声乐技巧的学习,能获得卓越的天然歌喉,只有具备了不寻常的乐感和相当好的天赋后,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对其声音本质加以很好的开发。
(作者介绍:迟爱霞,威海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