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家华,仉晓红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276826)
当反腐败研究进展到一定阶段后,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盘点和清理,对研究的主题、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对于全面了解研究现状,评估既有研究的得失,预判后续研究的走势,选择深化研究的突破口,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不乏关于反腐败研究的综述性成果,但多属基于少量文献的定性评述,且涵盖的时间跨度短,对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缺乏统计,难以全面揭示反腐败研究的长期走势和最新进展。本文选取2005年至2014年关于反腐败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0年间反腐败研究的学术关注度、核心作者群体、发文机构、发文期刊等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动态地呈现反腐败研究的走势和进展;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揭示反腐败研究的热点主题和主要内容,从而对近10年反腐败研究学术史及其特点形成总体评估和认知。
本文以收录CSSCI来源期刊论文的专业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文献索引)为数据源,被收入数据库的反腐败研究论文是本研究领域代表性和核心性成果。我们以“反腐败”和“反腐”为检索词做关键词检索,文献类型限定为“论文”,在检索结果中以人工筛选的方式去除活动报道、学习体会、领导指示、工作记录等非学术性成果,最后获得2005—2014年反腐败研究论文875篇,这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样本文献。
学术关注度是学界对某项研究关注程度的量化表示,可以通过发文量和被引频次进行测度。我们对2005—2014年反腐败研究论文的发文总量、发文时间分布和论文被引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动态地呈现反腐败研究在不同时段的论文数量分布以及论文在学界的影响力,综合、直观地反映反腐败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受关注程度及其变化情况,以及由此导致的研究走势的涨落起伏。
根据我们的检索和统计,2005—2014年反腐败研究总发文量为875篇,根据图1显示的研究样本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我们把近10年国内反腐败研究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反腐败研究的平和期。图1显示此主题在2005—2008年发文274篇,年均发文68.5篇,成果数量的年度分布比较均匀,反映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呈持续关注态势,关注度起伏不大。
第二阶段是反腐败研究的发展期。2009年党中央为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审议并通过了一系列加强廉政建设的决议,加之随着微博等新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网络反腐、微博反腐等新的反腐形式应运而生,反腐败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大幅拓展和丰富。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引发各学科的积极参与,使2009—2011年的发文量显著增加,共264篇,年均88篇,形成了反腐败研究的一个阶段性高潮。内容上出现了网络舆情、新的社会监督机制等研究热点。
第三阶段是反腐败研究的喷发期。2012年党的十八大是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此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显加大了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的力度,反腐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相应地,学界的关注度也陡然提升,对反腐败问题的研究热情高潮。2012—2014三年发文337篇,年均112篇。2014年达到了147篇,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图1 2005—2014年反腐主题的学术关注度趋势图
如果说发文量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了学界对反腐败这一研究主题的总体关注程度,那么,论文引用频次则直接反映该论文在本研究领域内的影响力和反响度,代表了该项研究的质量。全面考察反腐败研究的学术关注度,还必须分析被引量的变化。图1显示,10年来反腐败研究论文的总被引量为542篇次,总被引率为61.9%。被引量走势与发文量走势基本一致,这说明该项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总体呈同步提高的态势。其中2009—2011年的被引量分别为54篇、78篇、75篇,被引率为79%、81%、75%,连续三年保持了较高的被引率,说明这几年有关反腐败研究成果的影响面大、传播范围广,学界关注度高。
发文量和被引量的变动不一定是正相关的,发文量的大幅增长未必会带来被引量的同步提高。2012—2014年发文量剧增,但被引量却大幅下降,二者呈背离走势,其主要原因是该时段与我们的统计时间临近,成果的价值和影响力尚未充分被认知,现有数据不能客观反映该时段学术关注度。
总体看,发文量和被引量反映了反腐败研究的学术关注度,更深层地反映了学界对反腐败研究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认同程度。随着人们对反腐败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学术关注度还会相应提高。
对作者工作单位的统计有助于了解反腐败研究学术力量的分布情况和从事该主题研究的学术团队基本结构。根据对发文第一机构的统计可知,共有7类机构354个单位的作者参与了反腐败主题的研究,见表1。
图2为作者机构分布比例统计,图3展示了发文频次不小于8篇的机构。如图所示,出现频次717次,占比75%的作者来自各类高等院校。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的高校学者以他们各自的专业优势和学科视角,持续关注和跟踪反腐败主题,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学科众多。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厚的专业积累使他们在反腐败研究的学术实践中发挥着骨干作用。数据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更是反腐败问题研究的重镇。这些高校大都设有反腐败与廉政建设方面的专门研究机构,各机构整合汇聚了一批专业研究力量,以独立、客观、理性和务实的研究宗旨,通过重大课题和反腐倡廉建设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产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表1 作者机构分布
图2 反腐败研究作者机构分布统计
来自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各级纪检部门、检察机关和其他党政机关的广大干部和普通公务员,累计发文105篇,占比11%。作为反腐败活动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党政机关既是反腐败政策执行者、也是具体反腐败实践的参与者,来自这些部门公务员思维敏锐、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将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成果针对性、实践性和时代感强,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来自其他两类机构的作者人数旗鼓相当,他们分别属于各级社会科学院为主组成的科研机构和全国党校系统,分别占比6%和5%。这些学者视野开阔,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反腐败问题。
图3 发文频次大于8的机构排名
通过对作者群体进行研究,可以把握相关科研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科研活动的管理、组织、协调和引导都有积极意义[1]。本文对2005-2014年CSSCI收录的反腐败主题的论文第一作者进行统计,依据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之一“普赖斯定律”[2]204-209,220-232,可知本次调查的核心作者的论文篇数下限为:
然而,作者论文数量只是作者付出劳动大小的度量,代表数量层面的意义,度量一个作者的学术影响力,需要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衡量[3]。本文对以上875篇论文在CSSCI数据库内部的被引量进行了统计,其中单篇论文被引用频次最高的为温家宝所著《让权力在阳光下行动》一文,被引11次。作者论文的被引量代表了其劳动成果的社会响应度,可以反映作者的劳动质量。基于此,根据普赖斯定律,我们可得出本次调查核心作者的最低被引量为:
根据上述计算和取整原则,发文篇数大于等于3、单篇论文被引频次大于等于2的作者即可视为反腐败研究的核心作者,统计结果见表2。
在核心作者中,邵景均注重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时性研究,在梳理和展示我党反腐败斗争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当前反腐败提供借鉴和指导。赵秉志主要从立法的角度关注反腐败问题,关注中国刑法如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接轨,并对赖昌星、薄熙来等重大腐败案件进行个案研究,既有关于国家法制建设等宏观思考,又有关于惩治腐败法律条文、案件实例的微观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所杜治洲长期致力于反腐廉政研究,成果颇丰,研究内容涉及到网络反腐、廉政领导力、地方政府廉政建设评价、反腐成效提升、科技反腐、高校反腐等诸多方面。任建明主要对反腐败制度进行研究,如“裸官”腐败的制度预防、“三公”经费的制度改革、干部选拔腐败中的制度因素、依法反腐的制度措施、防治利益冲突的制度科学化等。中共中央编译局何增科对建设廉洁政府和构建现国家廉政制度体系提出了设想和计划,在梳理了我国国家权力监督的变化、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后,结合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特征提出了反腐败政策性的建议,对国际社会反腐败的进展状况做了详实的分析,为我国未来寻求反腐败国际合作起到了方向性的指导作用。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胡杨注重预防腐败的体制研究,如反腐败的廉政体系构建、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建设、社会廉政评价体系的趋势等。中山大学的倪星则对反腐廉政方略展开讨论,并运用经济学原理从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视角分析官员腐败的成因和机理。
表2 2005-2014反腐败研究核心作者统计
腐败和反腐败是一种政治社会现象,也是社会文化、心理现象,相关研究需要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共同参与。统计并分析发文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知悉学界对反腐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哪些学科领域展开的,并结合内容分析进一步推知这些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又是分别从哪些视角进行研究的。本文分析样本即875篇论文的学科分布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共有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等20个学科参与反腐败研究,反腐败研究属于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研究。10年来政治学领域发表关于反腐败问题的学术论文共398篇,占样本总数的45.5%,可见,政治学是反腐败研究的主体学科。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前反腐与廉政政策的解读与阐释,对当前反腐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对当前反腐机制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基于实证的梳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学科的学者还非常注重运用历史的方法,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实践和具体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提炼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理论与方法,为当今的反腐倡廉实践提供指导。
公共管理学和法学也是反腐败研究的两个重要学科,其载文量均超过150篇。公共管理学中对反腐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领域。行政管理是运用公共行政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腐败行为则是滥用公共行政权力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因此,如何遏制腐败是行政管理需要考虑的分内之事。国内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关学者通过剖析腐败行为的根源,分析造成腐败的制度原因,探索更科学合理的权力分配和监督机制,创新反腐制度,从制度上防止和遏制腐败行为等问题。经济管理领域的学者也针对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和寻租手段进行了系列研究。法学领域对反腐败问题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腐败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惩治,以及与腐败犯罪相关的量刑准则、诉讼程序、法律修订等问题。法学领域的反腐败研究对防腐治贪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时代”这一背景下,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其信息更新传播速度快、辐射广、影响力大的特点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而基于这些平台的网络反腐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网络反腐大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反腐与新兴传媒技术结合、进一步完善网络反腐工作进行研究,是图书情报和新闻传播学学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图书情报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已开始被其他领域的学者运用到反腐败问题研究中来。除上述领域外,教育学学者通过廉政教育研究、文学研究者通过对反腐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在为我国的反腐败工作建言献策。
学科名称 载文量 学科名称 载文量 学科名称 载文量政治学 398 社会学 12 环境科学2公共管理学 168 马克思主义理论 10 社会科学总论1法学 150 新闻学与传播学 10 民族学1经济学 32 历史学 10 军事学1教育学 21 哲学 7 体育学1图书馆、情报学 20 艺术学 2 语言学1中国文学 12 文化学2
统计显示,2005至2014年间发表的875篇反腐败主题论文共来自224种期刊。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定律的区域描述,如果将一定时间内按某学科载文量等级排列的期刊划分为3个区,使每一个区所包含的相关论文数量相等,即恰好等于全部期刊发表的该学科文章总数的1/3,则可发现,第一区(核心区)所涉及的文章来自数量不多但效率最高的n1种期刊,第二区(相关区)包括数量较大、效率中等的n2种期刊,第三区(外围区)包括数量最大而效率很低的n3种期刊。那么,这三个区中的期刊数量成以下关系:
我们把224种期刊按刊载频次由多到少排列并按分为3个区域,得出反腐败文献离散状况表(见表4),每个区域的期刊数量分别为11、43、171种,比例 a的值约为4,符合布拉德福定律。第一区的11种期刊即反腐败论文的核心期刊(图4),其中有5种综合类社科期刊,2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3种政治学期刊,1种管理学期刊。
表4 反腐败文献离散状况表
图4 2005-2014反腐败文献核心期刊统计
作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求是》杂志是反腐败理论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10年来发文密度以70篇位居榜首,所载反腐败文献多以全局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宏大的主题、明确的导向为特征,在反腐败制度建设、监督机制、预防措施、推进力度等方面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述。其作者大多为中央部委、纪律监察机关、省部级等领导和思想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他们能够把握反腐败任务的总体目标,着力宣传党的反腐败方针政策,展现最新反腐败成果,关注和跟踪大众关心的重大反腐败理论和现实问题,牢牢把握了反腐败的正确理论导向。《理论视野》侧重反腐战略规划、反腐策略的研究,比如剖析腐败的内在机理或动因,提出对策建议。《理论探讨》则侧重讨论政治安全、执政能力与腐败问题的关系等;关注反腐实践探索,关注新形势下反腐败面临的挑战,特别是新媒体条件下反腐机制和路径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侧重对反腐倡廉形势、反腐监督监控作用进行科学预测及评估;另外,国外反腐败实践及其经验介绍、网络反腐特征和有效监督的实证研究也是该刊的亮点。《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特别关注党的廉政思想建设研究,善于梳理党的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反腐败经验和教训。《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十分注重中外比较视野下的反腐败问题研究,重视总结其他国家治理腐败的路径、方法和特点等有益经验,为当下的中国反腐败提供参照。
本文通过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提取反腐败相关论文的关键词字段,875篇论文共有关键词3 195个,其中不同词项1 634个。本文首先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数据预处理:在进行了同义词合并、上下位词合并等数据清洗过程后,采用手动划定阈值进行高频词界分,设定出现频次不低于6次的词项为高频关键词,得到高频词项61个,占累计百分比61.43%,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由于“反腐败”“腐败”“反腐倡廉”作为主题词具有超高频词,无法反映该主题的内部关系,在分析时不予采用;去除如“意义”“启发”等概念过于笼统、不具备统计意义的词之外,最终得到高频关键词55个。利用Bicomb软件生成55*55的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选择分析-分类-系统聚类,聚类方法选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法),度量标准选择计数-Phi方度量,转换值选择Z得分进行标准化,得出树状图如图5所示,按照树状图的类团分支向y轴添加参考线切分类团,可将整个样本分为10个类团,分别代表近10年来国内反腐败研究领域的10个热点主题,对这些聚集成团的关键词组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党风廉政建设是反腐败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着社会风气,自然也是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途径与方法展开了探讨,认为廉政建设就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始终保持高压反腐的势头,始终坚持零容忍政策,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5]。
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源头性、基础性工作。2005年,中共中央发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把廉政教育视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2005年以来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成为反腐败研究的热点主题。学界对如何面向全党开展各种形式的廉政教育,提高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反腐免疫力,如何面向全社会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廉政意识,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等问题,开展实证研究,提出了诸多有针对性的对策。
2009年召开的十七届中纪委四次全会提出要“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这既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众多学者围绕着反腐倡廉科学化内涵、意义和途径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反腐倡廉建设,以科学理论指导反腐倡廉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反腐倡廉建设,以科学方法实施反腐倡廉建设,以科学的机制保障反腐倡廉,实现教育方式、制度设计、监督体系和惩治机制科学化[6]。
图5 反腐败论文主题热点聚类树
预防和惩治腐败,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针对反腐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建设问题,有学者提出,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各个环节,在加强实体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程序制度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监督是防止权利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的重要保证。要以制权为核心、以理财为重点、以管理为根本、以公开为前提,实施有效的监督;要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以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结合起来,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7]。
腐败作为世界性难题,各个国家都在寻找解决办法,并且在长期的反腐败实践中形成了不少理论和经验,其中的科学理论和成功经验是我们在反腐工作中应当学习和借鉴的。例如,公开透明的权力运作、反贪机构的科学设置、舆论监督的充分保障、彻底反贪的政治决心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成功经验[8]。有学者对财产申报制度等国外反腐机制、制度设计进行探讨,有学者重点对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反腐经验做了总结[9]。
部分学者认为,依靠上级权力查处下级贪官的权力反腐模式符合中国国情,但更多的学者主张实施制度反腐,并围绕着反腐败制度体系构建问题展开了讨论。他们从体制、机制和具体制度安排切入该热点主题,提出反腐败制度体系的设计原则、方法和途径。有学者从改革政治体制、强化监督机制、健全反腐败法律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加强思想教育等方面设计反腐制度[10]。
学者们通过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腐败状况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的腐败活动呈逐渐上升之势,在1990年之后大幅度提高。指出30多年来我国反腐败思路经历了从单纯依靠思想教育和严厉惩治到寻求从源头上有效遏制和治理腐败的变化;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和社会强烈的反腐败诉求的推动下,不断在反腐败的体制、机制、技术、观念层面进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1]。
对历史上的反腐败理论与实践,尤其中国共产党反腐工作的历史进程、经验教训进行系统研究,为当前反腐败工作挖掘可用性资源,提供借鉴和指导,是反腐败研究中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央历届领导集体的反腐思想与实践进行研究。有学者专门对毛泽东、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反腐思想、反腐措施及其在当前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从中总结出历史反腐经验来启迪当下。二是对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反腐败实践与经验的研究[12]。对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基本经验的整体透视和精要概括,动态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与规律,挖掘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建设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三是对古代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的代表性反腐思想与实践进行研究,如李成言、赵滕曾对老子的廉政思想进行过探讨[13],路远志、何成等学者分别对明代的监察制度和朱元璋的反腐思想进行过分析[14]。
在875篇有关反腐败研究的论文中,《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后称《公约》)这一文件出现了75次,《公约》签署于2005年,并在次年对中国生效,是联合国历史上通过的第一个用于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对预防腐败、界定腐败犯罪、反腐败国际合作、非法资产追缴等进行了法律上的规范,对各国加强国内的反腐行动、提高反腐成效、促进反腐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15]。履行公约涉及到我国现有法律与国际法的对接,因此很多法学学者针对我国的刑法修订、立法完善和刑事诉讼程序的规范问题做了许多研究,涉外贪腐问题和潜逃的犯罪分子引渡问题中涉及的国际反腐行动也属本类研究范畴。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一些腐败现象也被这些新的传媒形式曝光并借助网络广泛传播,这些腐败现象经过传播和发酵,往往能够成为一定时间内国内普遍关注的舆论热点,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因此,诸多学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新媒体新技术与反腐败等问题上,探讨新媒体在反腐败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新媒体条件下反腐败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我国的反腐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网络谣言和不恰当的曝光举报方式也对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造成危害,一些不理智的言论甚至会对党和政府的声誉及公信力造成威胁。因此也有学者建议用实名制举报等方式对网络反腐行为进行规范。总之,网络反腐是民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反腐监督机制,只要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和规律,通过立法和制度化进行引导和监督,就将成为未来最高效便捷的反腐途径之一。
通过上述共词聚类分析可以看出,10年来反腐败研究的热点主题多样,相关研究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为我国反腐败实践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为重大政策出台提供了方向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论证,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邱均平,马瑞敏.基于CSSCI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文献计量评价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1):24-29.
[2]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张诗博.2004—2008年国内图书馆学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情报科学,2011(3):387-390.
[4]邱均平.信息计量学(四)第四讲文献信息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4):315-320.
[5]王亓光.论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建设[J].政治学研究,2011(3):47-55;希鹏.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的创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4):90-95;罗文剑,廖晓明.“零容忍”反腐败内涵、特征与进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2(1):57-60;龙太江,周光俊.腐败零容忍:理念、制度与行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3-18;亓光.论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建设[J].政治学研究,2011(3):47-55.
[6]吴海红.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内涵及路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8):36-39;王彦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6):10-14;殷爱平.推动反腐倡廉科学化的路径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2(6):12-15.
[7]柏维春.制度与腐败、反腐败的相关性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7-92;万广华,吴一平.制度建设与反腐败成效:基于跨期腐败程度变化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2(4):60-69;过勇.完善中国反腐败体制和机制的几点建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4):110-119;虞崇胜.“标本兼治”新解——兼论反腐败的治本之策[J].江汉论坛2014(10):32-37.
[8]吴海红.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内涵及路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8):36-39.
[9]王立梅.国外反腐败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及启示[J].岭南学刊,2009年(5):41-43;张深远.国外财产申报制度:经验与启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4):37-41;迟连翔,齐晓安.俄罗斯反腐败措施及其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2(3):91-97;孙哲,赵可金.美国国会对腐败问题的治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31-142.
[10]万广华,吴一平.制度建设与反腐败成效:基于跨期腐败程度变化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2(4):60-69;李晓明、张华强.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85-89;邹燕秋.当前反腐败制度建设的缺陷及其完善对策[J].理论与改革,2014(4):41-44.
[11]朱庆跃.1978年以来党的反腐败斗争的“深度化”发展[J].理论学刊,2012(7):20-24;刘启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腐败状况实证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3(6):39-51;周淑真,聂平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状况透视和反腐败战略思路的变迁[J].探索,2009(1):56-61;王春英.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的反腐败创新[J].新视野,2009(4):48-50.
[12]邵景均.毛泽东反腐败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6):15-19;邵景均.中国共产党90年反腐败的基本经验[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3):62-66;李献峰.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反腐败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学社会科学版),2007(6):23-27;陈松友.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反腐败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理论探讨,2005(1):117-119.刘辉,吴蓓陈,松友.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6(3):113-116;徐理响.从阶级斗争到制度化构建: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认知及其实践[J].江苏社会科学,2013(6):77-82.
[13]李成言,赵滕.廉政领导力建设的传统思想资源——老子廉政思想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14(10):1-5.
[14]路远志.明代监察制度特点的历史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0-16;何成.朱元璋反贪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01(6):10-16.
[15]皮勇.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其对我国反腐败法律机制的影响[J].法学杂志,2004(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