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课中,认识“大约几时”的教材如右图所示。
在一次学校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钟面,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又是多少呢?
生::这两个钟面上都不是7时了,因为分针都没有正好指着12。
师:这两个钟面上分针都没有正好指着12,所以两个钟面上都不是7时整了。
师:(指着第一个钟面的分针) 这个钟面上的分针在哪儿?
生:分针快到12了。
师:是的,这时我们就说钟面上的时间是差一点不到7时。
师:这个钟面的分针在哪儿呢?
生:分针刚过12一点。
师:是的,这个钟面上的分针已经超过12一点了,我们就说现在是7时刚过一点。
师:像第一个钟面上“7时不到一点”和第二个钟面上“7时刚过一点”都是接近7时,我们通常就说成“大约7时”。
(师板书“大约7时”生齐读)
显而易見,这位老师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教师富有童趣的语言和亲切大方的教态深深打动着学生,学生好似轻松地认识了“大约7时”。但听后,我总感觉教学过程平淡,教学形式单一。“大约几时”是钟面上指针不断行走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情况,我认为教学时可以让钟面上的指针“动”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动态生成、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动”的情境中,感受由“几时整”到“大约几时”的变化过程,在过程中感悟“大约几时”,从而全面理解“几时整”和“大约几时”的内在联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多媒体出示正好8时的钟面):哪个小朋友告诉老师这个钟面上现在是几时呢?
生:这个钟面上是8时,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所以正好是8时。
师:如果老师把钟面上的指针动一动,你还能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请小朋友可要看清楚指针是怎样动的啦!
(师接着演示,将分针转动到刚过12一点)
生1:我看见分针动了一点刚过12。
生2:我看见时针没动,分针向12这边动了一点。
师:刚才小朋友都看清楚分针转动到刚过12一点了,时针没有动,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请你看一看现在钟面上的时间还是8时吗?
生:是大约8时。
师:是吗?“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小朋友都看清楚时针还是指着8,分针从12转动到刚过12一点了,可以说是 8时刚过一点,这时的时间还是很接近8时,我们通常就说成“大约8时”。
(师板书“大约8时”齐读)。
师:刚才小朋友观察钟面很认真,下面老师继续转动钟面上的指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学生屏住呼吸,两眼直盯屏幕)
师:(继续演示,慢慢转动指针到8时半的位置) 小朋友发现什么了?
(师继续演示到钟面时针接近9,分针接近12的位置)
师:小朋友现在从钟面上又能知道什么?
……
我把教学内容看作是教学材料,把它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变成“活动的”可以重新构建的知识,根据知识间的层级逻辑关系组织起教学信息网络,并借助虚拟现实、多媒体等手段,使信息的组织形式与内容的呈现具有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材料。本节课在教学认识“大约几时”时,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把握教学切入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依托教材,灵活处理
由于地区、学校以及学生个人之间存在差异,教材处理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促使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师要依托教材,灵活处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上面第一个教学片断中的教师在教材把握上就是拘泥于教材的安排,教学过程显现出简单缺少“韵味”。第二个教学片断中的教材处理,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借用丰富、直观的课件演示,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知从“几时整”到“大约几时”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动”的情境中认识了新知,把“大约几时”和“几时”的认识巧妙地融合在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中。
二、凸显自主探究
《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不断总结反思等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学习过程,构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自主的、活动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充满探究性的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还必须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性的活动材料。上面的第二个教学片段,教师通过钟面上指针的转动,引导学生观察指针的变化情况,为学生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通过“谁来说说你看到什么了?”“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小朋友现在从钟面上又能知道什么?”等诸多体现学生个体内化建构的语言来启示学生思维,学生在“动”的情境中产生了新奇和惊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在“动”与“静”的思辩中初步感悟了时针与分针的依存关系,完成了知识的建构。开阔的探究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丰富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是“看得见”的数学,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上述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课件的动态画面、逼真的声响效果、丰富的色彩对学生不同感官产生有效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生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有效运用,并培养和建立了他们的自信心。
构建高效课堂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每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的切入点上灵活有效的设计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