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标 李彩林
【摘 要】当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严峻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的首要考查标准,大量高校毕业生由于缺乏核心竞争技能出现就业难的现状,大学生科技创新对就业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现状,提出在第二课堂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探索路径,为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提升就业能力提供理论经验。
【关键词】人才培养;核心竞争;科技创新;就业
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创业和创新提到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了科技创新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科技人才的重要输出端口,高校在为经济社会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逐步细化,以此为导向,企业对人才的就业能力也逐步明确和细化,使得高校对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对科技创新的要求逐步提高。
近年来,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用逐步被认可与重视。大学生科技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要点之一,对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作用明显。
1 当前大学生科技活动开展现状及问题
1.1 平台建设单一化
在大多数高校院系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一般都将主要资源投向单一方向。过度的注重投入与产出,而忽略院系学科交叉方向和部分产出较少或不易产出成果的学科方向。例如,部分院系仅仅围绕特色和特产增加投入,导致其他基础学科投入被压缩,出现同一院系的学生所能使用的科技创新平台两极化的结果,进而导致部分学科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弱化,学科交叉运用能力不强,根据木桶效应,这种平台建设方式既无法提高学生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1.2 创新平台建设定位不准
很多高校的课外创新平台建设中都偏离了原来的目标,通常单纯的“以赛来建”,忽视学生自身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使得平台定位存在定位偏狭、定位过高、定位没有特色、定位忽视根基等问题,阻碍了推进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普及培养进程。
1.3 能力培养单一化
目前,高校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过于单一的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主动或被动的将平台的作用限定为培养科技创新型科研人才,而忽略对学科行业普通从业人才就业能力的课外补充,更加忽略了对懂技术的管理型人才、懂技术的销售人才等的培养,人为的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
1.4 创新平台对创业孵化作用不明显
在很多高校的课外创新平台的建设中,过于单一的注重学生创新实践,忽视了创新与创业之间的转换,缺少创业孵化相关的引导,导致学生将科研创造的成果转化成创业成果的意识薄弱,实际实现科研成果与创业成果转换的更如凤毛麟角。
2 普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方式探索
2.1 统筹学院资源,开放实验室,构建多元化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立足于学院学科特色,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放10个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吸纳优秀学生长期入驻,涵盖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电子封装技术4个本科专业。开放实验室主要依托本身专业基础开展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逐步形成具备专业特色的创新实践平台。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开放实验室内学生的引领作用明显提升,对学生原所在行政班级的同学带动性强,逐步提升本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实践水平,普遍增强学生就业的专业竞争力。
2.2 明确平台建设定位,分层次培养创新实践人才
学院在现有各专业开放实验室平台的基础上,作为面向专业的开放实验室平台的补充,组建院级学生科技协会、3D协会、机器人中心三个社团模式科技创新平台。三个平台各司其职,分层次培养:学生科技协会主要承担学院学生科技活动开展,以开展讲座、组织基础竞赛等方式面向基础年级(大一新生及部分大二学生)的进行培训,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基数;3D协会、机器人中心主要以承担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科技竞赛、科教协同育人项目等方式培养创新实践人才。分层次、分类别培养,层层递进,提升学生对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力。
2.3 加强组织管理,构建团队开展自我管理
学院统筹开展开放实验室、学生科技协会、3D协会、机器人中心的管理,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团队,指导老师根据实验室发展需要,组建学生团队开展自我管理。逐步形成学院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的管理格局。通过指导团队的构建,逐步以团队为核心组织开展内部管理和外部协同工作,注重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学生干部培养,突出对“懂技术的管理型人才”和“懂技术的销售人才”等的培养,尽量发挥出学生自身特色,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提升非科研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4 推进协同育人,促进创新创业联动
学院在学校相关政策下,积极开展协同育人的探索,鼓励师生团队一体化,推进本科生进导师科研团队,促进师生互动。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切入点,导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与创业活动,促进创新到创业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3 结语
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现状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提出了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和路径,主要结论有:
(1)普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中有点有面,层次清晰,各层次应该定位明确、特点突出,凸显人才培养的特色。
(2)开展科技活动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能局限于培养科研型人才,应该同时加强“管理型”、“销售型”、“创业型”各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周侠,朱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教育新思路[J].企业导报, 2015(17):122-123.
[2]张学军,崔涛.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196.
[3]张立俊,林良盛.构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4:179-180.
[4]于海,赵雅静,付凤至.浅析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J]. 高教学刊,2015,14:16-17.
[责任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