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全林
监督官员“三圈”要靠群众发力
文/张全林
背景:中共广东省纪委3月16日在广州举行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创新监督方式,建立重点清单,着力监督官员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3月16日中国新闻网)
干部“三圈”表现,说到底是个道德操守问题。所谓干部的“八小时以外”,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是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时所应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为官者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意志作风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对“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依靠群众的力量。干部个人生活方面,有无经常出入高消费娱乐场所,个人交往是否与“大款”接触过多,家庭生活方面消费与家庭收入是否基本相符,周围群众最清楚。风言风语之中往往暗藏线索。许多案例证明,腐败分子在立案前就长期传闻风行,可惜这些有调查价值的社会传言,却被有关部门当作了耳旁风。“风言风语”既是对干部的监督,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监督形式。
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表现有其特殊性。一个干部在工作场合和公众面前,与其在私密场所以及小众范围的表现,可能判若两人;有的干部台上说的和台下干的、对他人的要求和对自身的要求,有时也迥异。这就需要在干部考察中尽可能地延伸触角、扩大范围、广开言路。尤其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表现、对干部公职管辖范围以外的表现,要力求多找知情人听知情话。有时还要善于从看似不经意的片言只语中听出“弦外之音”,更要注重从民间的闲言碎语中追踪事实真相,通过民主、公开的方式,搜集、了解、综合基层干部群众的评价意见。
如何准确评价干部的“八小时以外”,是考核中的一个难题,普遍存在难以量化、考察方式单一、结果有时失真等问题。要运用“反向界定办法”出台干部“八小时以外”的具体标准,如把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否清正廉洁等列为评价要素,可细化表述为“作风不扎实、热衷搞形式主义”、“处事不公道,不按原则办事”、“为政不廉,有违规违纪现象”、“个人生活作风不端正,情趣不健康”等选项,只要干部违反其中若干条,即可视为思想政治素质缺陷或品行存在严重问题,给予“一票否决”,从而使“八小时以外”的考核由抽象变为具体,由含糊变为明确。探索实行“八小时以外”的反向测评,把干部品德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归纳为若干个选项,让群众划勾评价,使“八小时以外”的考察进入具体的工作操作层面,由软指标变成了硬杠杠。
选好测评人员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考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测评人员确定范围应该在与干部紧密相关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但以前,参加民主测评会的人员,一般为现任职单位的干部,缺乏一定的广泛性。因此,要将参与测评人员范围扩大到干部原来工作单位的上级、同事、下级,生活中的亲属、邻居、居委会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只有这样“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才能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