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信息非常必要

2016-04-01 17:55:07史洪举
21世纪 2016年7期
关键词:公开性前科性侵犯

文/史洪举

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信息非常必要

文/史洪举

背景:近日,浙江省慈溪市检察院牵头法院、公安、司法局,出台《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公开实施办法》。依据这个《办法》,在当地,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严重性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犯罪人员,在其刑满释放后或者假释、缓刑期间,通过各单位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公开其个人信息,方便公众随时查询。(6月20日中国广播网)

在门户网站等渠道公开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属于司法机关的创新举措,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并有必要形成更高层面、更加规范的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

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者信息,最大目的在于防范悲剧的再次发生。此项制度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1994年,美国新泽西州7岁女孩梅根·康卡被邻居强奸并谋杀,而这个邻居之前被判决实施过两次针对儿童的性侵犯罪行为。梅根的妈妈说,如果自己的女儿知道侵害人有性犯罪的历史,那么她就会有所防备,也许现在仍然会活着。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梅根法案”,强制所有州制定法律,要求性侵犯假释或刑满出狱后,必须向警方登记住所,并公布给社区知悉。该项制度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如英国、韩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都有各自版本的“梅根法案”,有的甚至不仅仅限于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人。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性侵儿童者再犯率为各类罪犯之首。我国也有多起性侵儿童案施害者有犯罪前科,此外,犯罪主体多为家庭成员、邻居、教师等未成年人熟悉的人。如果不对此类信息加以曝光公布,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很可能意识不到潜伏在身边的危险,进而导致悲剧发生。虽然有观点认为犯罪分子服刑完毕后就应当享有普通人所应得的权利,假如过度曝光其个人信息,既不利于其融入社会,又可能侵犯其名誉权。但权利总是相对且有边界的,相对于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性侵未成年人这种极端恶性犯罪者有必要在出狱后继续承担包括信息被公开的义务。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也早有公开犯罪分子相关信息的做法。除《刑法》科以服刑完毕者报告前科义务外,各地法院均推行了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裁判文书的有关内容供公众查阅。可以说,公开性侵害未成年人信息的做法是在裁判文书公开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有关信息,并加工、归类、整合后形成的特殊信息公开制度。

从长远考虑,浙江的探索在取得成功经验后,有必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以法律或行政法规形式规范性侵害未成年人信息公开机制。并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如根据美国有关规定,性侵未满12岁儿童的罪犯,出狱后须立即对其执行社区监控,终身配戴电子脚镣或卫星定位监控器材,不得接近或进入学校、儿童乐园、公园等儿童常活动的地方。

作为社会的未来,未成年人的权利不能被虚置,保护未成年人更不能成为空谈。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以更完善健全的制度约束有性侵害未成年人前科的人员,让未成年人远离潜伏在身边的威胁。

猜你喜欢
公开性前科性侵犯
遵循传统理论:盗窃行为“公开性”之辩驳
司法解释中前科减量入罪的现象和原理
法大研究生(2020年2期)2020-01-19 01:42:36
俄罗斯前科制度研究
刑法论丛(2018年2期)2018-10-10 03:32:30
拒绝性侵 疗愈童心
父母必读(2018年6期)2018-09-10 09:46:30
乡村治理之困与协调民主之道
决策与信息(2017年9期)2017-09-07 15:53:23
第三方评估“P—I—P—E”原则
招标的公开原则和风险控制
构建我国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探讨
预防儿童性侵犯之建议
对我国建立前科消灭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