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呈现个性 施教拓展能力

2016-04-01 15:33夏斌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夹竹桃司马迁船长

夏斌

一、 巧用名言导内涵,轻松化解读书难

记得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我就设计了三个目标,引用的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读薄——读厚——读薄”来设计课文的学习内容。“读薄”,就是说在读一篇课文后,你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内容,也就是说读后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概内容是写什么的。如学生说:“本文主要写了司马迁经受一番磨难,终于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读厚”,就是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能调动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因素,进行对知识的再创造。如在课文的空白处记下自己的感想,小到对某句话、某个词,大则一段或全篇话语,或者是自己搜集的有关历史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的再补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厚重的、超越课文内容本身的思想感受和外延拓展。如本文,有的学生用格言警句写道:“立下凌云志,敢去摘星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有的学生写道:“读后我知道了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首先要有充实的素材和亲身实践的经历,就像司马迁一样,一生才不碌碌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的思维与智慧有很多的储备,只要给予他们合适的机遇和表达的平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观在课堂上就可以充分展现。深度的把握,灵动的心灵感应,学生有了这样的体会,再来朗读课文,那么,情感也就会随之而出。第二个“读薄”,就是说学生在读厚的基础上,要能善于从文中提取精华句段为自己所用,也就是提炼中心。如本文的精华所在,就是司马迁说的那句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是对人性的升华与沉浮,人格尊严的大手笔与小虚无的强大展示过程,虽然是比较,但从司马迁的身上,学生学到的是人生重于泰山的伟岸行程,道德与情感都得到了洗礼。三个简单的过程设计,三层读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易于操作,学生也乐于接受,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情绪一直是高涨的。

二、 酸甜苦辣皆入文, 我口才能读我心

每一篇文章都是精美的,每一篇文章也都是深长的,包含着酸甜苦辣,承载着万千情愫,抓住其一,指导朗读,都能使学生读出真实的内心感受。比如,《船长》一文以其宏伟史诗般的壮美画面,感染着一代代读者。教学本文时,我知道感情的基调是低沉的,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我所确立的读书标准,就是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自己心中的“味”读出来,这个味包括酸甜苦辣等诸多的“心味”。有的学生在朗读中认为,应该把第1~2自然段读得酸酸的,读出“玛丽”号与“诺曼底”号因为薄雾笼罩,而不幸相撞的惨烈状况。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把第3~28自然段读得甜甜的,因为在这一部分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着人们逃生,在那样的危急关头,不是乱而是很有秩序,是因为有船长的存在。有了船长的存在,才化解了一场更大的灾难,这难道不应该读出甜甜的味道吗?这样的读书,正映衬出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理性思维,不同的读书视角,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品味水准,不同的心灵感应,不同的感悟层次,学生发挥的是自己的读书体验,表达的却是同样的感情,那种对船长哈尔威的做人之道、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的赞颂,无不充满虔诚的感叹!这样的课堂,达到这样的阅读已经够了。

三、 自学自思悟其道,异曲也能同工妙

阅读教学需要给学生自学自思的时间,学生在此时是与主人公进行接触交流的时候,读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自学自思,这是一种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上有了与文本内涵相通的交汇点,也就是学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如课文《螳螂捕蝉》一文,包含的是两个小故事,教学时,我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可以从后一个故事学起,也可以从第一个小故事学起。有的学生先读书,接着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讲述出来。谁的故事讲得越精彩,说明他概括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也就越准确生动。接下来,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道理去学习第一个小故事,领悟到其中包含的利害冲突。这时,对于最后一段的理解也就不攻自破了。有的学生顺渠而行,从吴王的固执,到少年的机智,再到蝉的故事,最后得出结论。不管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学生自己接触的知识,自己酿造的结论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不能光顾及眼前的利益,还要看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害。在知识的迁移中,学生还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类似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四、 对比赏花花更明,写作思路心自灵

《夹竹桃》一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就是作者在描写过程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描绘出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学之始,我让学生结合插图说出作者家有那些花,书上是怎么写的?夹竹桃与它们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可以通过自由讨论来解决。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夹竹桃韧性的一节,自由朗读,重点读好“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句,体会夹竹桃与迎春花、玉簪花、菊花的不同,感悟出夹竹桃的一年三季的韧性,正是它与其他花的可贵之处。有了这样的韧性,有了这么多可贵的地方,那么月光下的夹竹桃肯定也会引起作者的兴趣,想象的真实启发了学生生活的经验,更能从中获得写作的情趣。一年三季,花开花落,衬托的是夹竹桃的形象,在对比中更凸显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文是夹竹桃,插入其他花,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夹竹桃的非凡之处,写作方法有重有轻,有主有次,正面描写,侧面衬托,清晰自然,学生在阅读了本文之后,学到的不光是夹竹桃韧性所给予的力量支持,更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了写植物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作者单位:新沂市春华小学)

猜你喜欢
夹竹桃司马迁船长
北怀集(其一)
夹竹桃下的人
出发吧,船长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当船长
夹竹桃借微商模式偷渡中国
船长,我的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