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创新驱动产生的背景及创新驱动的内涵,对创新驱动理论进行了综述。然后构建了创新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上海与江苏2003-2013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创新驱动 经济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效率 超效率EMS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廉成本,这些曾经的优势已经逐步消失,并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由外生增长转向内生增长、由重视量的发展转向质的发展、由生产力的边际收益递减转向技术溢出效应而产生边际收益递增、由利润空间小的微笑曲线的底部转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总而言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使我国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向可持续发展状态。
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创新理论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一个经济如果没有创新,是一个静态的、没有发展与增长的经济;创新是对经济循环流转的突破,创新将促进经济发展。熊彼特同时认为,一次大的创新可以引起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周期,小的创新可以引起短期的经济增长周期,创新理论已经被历史多次证明。
创新驱动理论最早于2002年由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他将国家竞争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是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即依靠自然资源或廉价劳动力,依靠资本投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外资企业来发展经济。创新驱动阶段知识成为关键资源,自主创新能力和全社会创新意识显著增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财富驱动则是富裕起来的人们热衷于金融投资和博弈,创新意愿降低,经济维持现状态发展。
相对于创新理论,创新驱动理论含义更为丰富和深刻,更强调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作用。我国学者洪银兴(2013)认为,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不只是解决效率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商业上的应用和扩散。张来武博士(2013)认为创新的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打造先发优势和企业家驱动。实施创新驱动要更多依靠诱导性制度变迁来推进改革。
自创新驱动理论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对理论研究而言,定量研究较少。本文将对北京、上海、江苏省三地的面板数据进行创新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率进行研究。北京和上海是中国两大引领都市,是外企在华发展的首选城市。北京为我国的首都,人才济济,是创新的发源地,上海市为我国的金融和商业中心,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0%。这三地的创新能力居我国创新能力前列,对三地创新效率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其他地区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一)创新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动态演进过程,创新驱动需要知识、人员、资金、资源、研究平台等方面的支撑。本文结合创新驱动的特点选择创新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投入指标为三个,分别代表创新投入的人力(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创新投入的物力(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和创新的国外引进(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额);产出指标同样为三个:创新的成果(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高新技术的成果(高新产业当年总产值)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地区生产总值)。本文数据来源于2004-2014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二)评价方法
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提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是国内外学者进行研究效率用的最多的方法,其主要目的用于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输出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普通方法的最优结果是有效,有效率的可能有多种可能,在这几种可能中,DEA模型无法得到对有效评价单元进行深一步的分析研究,本文中对效率的评价采用的是超效率DEA方法研究。超效率DEA由Andersenr和Petersen(1993)提出,超效率DEA优于DEA之处在于超效率DEA能够对有效决策单元之间的效率高低进行比较。本文中计算超效率DEA采用的软件是EMS(Efficiency measurement system)1.3。
结果分析
(一)效率值结果分析
经EMS1.3对北京、上海与江苏的原始数据处理后,得到三地各年份的效率值,然后将计算结果用图1来表示。
效率计算结果表现的是2003-2013年间三地间的相对效率,如果效率值大于等于100%则为有效率,反之则相对无效率。
从图1可以看出:
效率的极值。最优效率是2004年江苏省的136.54%,效率值最低的是2003年的北京57.38%。
效率的平均值。創新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在2003-2013年间平均效率值江苏为三地最高,其值为103.32%;上海市效率均值为93.53%,居于第二位;北京市为81.72%。
有效率的年份数。相对有效率年份最多的是江苏省,有四年效率值超过了100%,达到最优效率,分别为2003、2004、2007、2008,排位第二的是北京,2012、2013达到了最优效率,上海市仅2008年达到最优效率。
效率的发展态势。北京虽然效率平均值较低,但其增长态势是最快的,2003-2013年其效率是近乎直线的增长,2013年效率值已经超过了上海、江苏;江苏虽然效率均值较高,但其发展态势却不明显,2003-2013年处于波动状态,2008年后出现下降趋势;上海创新驱动效率值的发展态势也不乐观,近十年的效率值变化不大。
(二)松馳变量分析
表2表示三地投入冗余的数值,如果效率值低于100%,意味着无效率,即存在投入的冗余与产出的不足,各年份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如表2和表3所示。很容易看出北京开始几年效率较低的原因是人力资本和引进国外技术存在较大的投入冗余。上海的投入冗余主要表现在2003-2007年国外引进技术合同金额上,2010-2013年间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出现了投入冗余。江苏省2003-2008年间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有效率的,没有投入的冗余。
但2009年以后研究与开发经费出现了投入的冗余,即研发经费投入增大,但其效率并不高。相对最优效率北京的产出不足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上,上海则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GDP均存在产出不足,江苏则是近几年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GDP的增长速度变慢,所以产出出现不足,导致了低效率。
结论
通过对2003-2013年间北京、上海与江苏三地创新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表明,北京市创新驱动能力十一年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江苏省的创新驱动效率均值为三地最高,2003、2004年出现最优效率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态势不乐观,上海创新驱动效率的增长态势也不明显。北京开始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引进国外技术存在较大冗余,上海则是研究与开发经费和引进国外技术存在冗余。
参考文献:
1.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九州出版社,2006
2.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刘志彪.从先发到后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4)
4.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
5.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
6.Charnes A,Cooper WW,Rhodes E Measuring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
7.张晶,王丽萍.基于超效率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研究[J].经济问题,2011(11)
8.Cooper W.W,Seliford LM,Tone K.Data Development Analysis:A Comprehensive Text with Models Applications,Referneces and DEA Solvers Softward(Second Edition)[M].Springer 2007
9.张晶.产业生态系统的定量解与评价及仿真[D].中国矿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