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芳
摘 要: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要想通过多媒体课件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媒体课件只有因需而用,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确实为课堂教学服务,才能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发挥最大功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课件 因需而用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无疑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以“有声有色”的形象教学代替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抽象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课堂。但目前的课堂教学,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那就是唯课件是从,一堂课下来,课件频频展示,学生由学习的主动者成了被动的“欣赏者”,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使用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我认为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要因需而用,才能发挥最大功用。
一、消除陌生,“预热”提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风景名胜等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培根说:“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如何让学生领略这“出类拔萃”的美呢?光靠老师口头的讲解是无法充分体会的,如果借助课件这个抓手,对课文的“预热”就会提速。
如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时,学生对周总理其人其事都较陌生,对周总理在“一夜的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的理解就有一定的困难,还要上升到由衷地对周总理产生钦佩之情,这绝非易事。教学时,除了让学生课前查阅、收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和图片外,我也精心制作了课件。在课件中,我特别选取了周总理在被确诊患了肺癌,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仍顽强地工作的图片,还有一个刘欢深情演唱的《你是这样的人》的MTV视频,视频中有周总理生活、工作、与民同乐,以及周总理死后,万千群众自发为他送行的感人画面,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都为之震惊和感动。短短几分钟课件的播放,消除了学生对周总理的陌生感,拉近了学生与伟人之间的距离,学生对周总理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二、拓展空间,展开想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忽视知识的教学是失掉基础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恰当地利用课件不仅可以丰富文本的内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文语言精练,具有极强的震撼力。教学本课时,我这样创设情境:
(一)出示圆明园整体示意图,与教室比较感知圆明园规模的宏大。
(二)欣赏圆明园局部景色,联系课文相关词句,感知圆明园的辉煌。
师:圆明园在艺术上的成就和馆藏品的价值到底如何?(课件出示圆明园珍宝及景色的图片、文字资料。)
通过看图片、看文字资料,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越来越清晰,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而赞叹,高昂的爱国热情被激发。
(三)播放电影片段,认识侵略者的贪婪与凶残。
师:法国作家雨果曾赞美圆明园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这样一座收藏着无数奇珍异宝、堪称当时世界之最的博物馆、艺术馆是怎样毁于一旦的呢?(课件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
在学生热情激发时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巨大的反差给学生的内心带来强烈的震撼,对侵略者的愤恨,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爱国情感悠然而生。此处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三、便于训练,容量增加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是多么美妙,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在六年级上册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了叩击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艺术的享受和熏陶,可以设计一组练习:
古诗应用题。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这样的练习如果是板书恐怕费力费时,但用课件却方便多了,不仅容量大,括号内的答案还可以先隐藏,等学生填完后再出现进行评讲,如此一举两得,岂不妙哉?
四、促进互动,共享资源
随着交互白板、人人通等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的访问更加方便,促进生生、师生乃至孩子与家长的互动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
如听我校杜老师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杜老师利用电子白板教学,出示电子课文,让学生上讲台用电磁笔在电子课文上圈画出大禹治水的动词,标注出段中的表示数词和副词等,让课堂教学直观地展现白板上,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学生对能亲自操作、上台演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地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大禹治水》一课,副词的使用是一个难点,杜老师翻转课堂,事先制作了一个有关副词教学的微课视频,让学生提前在家自学,因此在课上,这一难点已迎刃而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杜老师还利用人人通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禹的文字图片资料、相关视频、家长访谈、故事等内容通过人人通平台上传,促进了生生的相互交流,也让孩子与家长更进一步地沟通交流。课后作业又上传到了人人通教学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成为现实。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从而带来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使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当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因需而用,决不能被多媒体课件所束缚,由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法转而成为“电灌式”教学。切不可让学生由学习的主动者成为被动的“欣赏者”,使得部分学生被一张又一张的图片、一道又一道的题目牵着走,疲于奔命,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独立思考,当然就更没有机会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失去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