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春梅+++++谭东风
【摘 要】改革开放后民办高校历经了跨越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也存在办学质量不高、融资能力不足、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同配合。
【关键词】民办高校;多元化;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民办学校特色发展路径研究”(编号:GDJY-2014-D-b0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8-0004-02
广东省民办高校经过多年的艰苦发展,从一个边缘角色一跃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补充部分。回顾广东省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整理其发展模式,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推进广东民办高校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回顾广东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
广东的民办高校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 广东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
广东省民办高校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萌芽期,即从1992年到2002年。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加快了全国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民办高校也悄然兴起,很多人为能读得上民办高校而欢欣鼓舞。这时期,很多有志之士或者对教育事业比较热心的人士开始想办法进行社会力量办学。至2002年,广东省共有6所民办高校,打破了高等教育中公办院校独霸天下的局面,并在全国率先颁布《广东省私立高等学校管理办法》(粤府[1995]57号)。第二个时期是成长期,即从2003年到2007年。广东民办高校的数量上开始增长,很多企业或热心团体开始投资教育,随着一系列条例的出台,民办高等教育合法化,这种办学力量得到了保护,民办高校的身份、地位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规模上也迅速扩张。第三个阶段进入质量提升期,即从2008年开始。但随着民办高校数量的增多,一些违规违法的事情也相继出现,办学和教育质量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政府为了整顿教育市场,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管理。随着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民办教育已经从数量上改变为质量上的提升,内部进行了合理的整顿,从专业、学期、教材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其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民办高校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是指以民办高校的建立和发展为基础,由于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办学主体的不同导致了办学机制的发展,按不同的发展和管理模式,民办高校的的种类可以分为:
1. “以学养学”的方式发展
简单的说,就是依靠学生的学费来支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这是最早期的发展模式,因为当时民办高校作为新兴的一种高等教育方式,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政策不甚了解,社会大众对这一新鲜事物也采取观望的态度,继而民办教育处于既没有经费,也没有校舍,更没有教师,只有一些对教育行业有兴趣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办学, 学校运转只能单纯地依靠学生的学费勉强维持。
2. 资金投入的发展模式
随着教育产业的发展,民办教育已经从边缘化的角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多经济雄厚的公司、集团或者个人进行投资办学,他们运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学校,高标准、高投入,崭新的校区、干净的饭堂,高薪聘请的高职称教师,成为吸引大众眼球的重要因素,学校大规模的扩张,从小到大,甚至几个学校合并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民办高校的数量迅速扩张。
3. 运行机制的改变
即把原来的政府或行业部门主管的学校进行改制,变成为民办形式。学校的资金从原来的政府拨款转变为自己筹资、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形式,多了一些自主权,管理上更加自由。政府虽然退出,但是依然可以对学校进行质量的监控和管理,这是高校管理制度上的一个重大改革形式。
4. 附属再生模式
也就是近年来的“独立学院”,广东省现有“独立学院”17所。所谓独立学院就是在原有公办院校的基础上,运用民办机制管理的二级学院,自主经营、自主管理,拥有自己的人事权、财务制度和工资方案,独立的法人地位,每年母体大学会派人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交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总体上进行调控,协调办学。
5. 中外合作模式
“地球村”的概念,使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互相了解,互相沟通。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发展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广东省内的民办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股份制办学,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股东,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动力,可谓一荣俱荣;还有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的独立学院制、集团连锁制等多种办学形式,体现了广东民办高校多种渠道办学,形成了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甚至一些民办院校可以和公办院校的教学质量相媲美。
三、现阶段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
发展民办高校是经济所需、社会所求,是人们盼望的千秋事业。目前,广东省内一共有22所民办高校,应该说,广东民办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深思和关注。
1. 高水平的民办高校数量不多
由于前期大规模的校区合并和扩张,很多高校在办学质量和学生就业上有些差强人意。事实上,学生报考热情不高,与长期以来的办学层次低、高职称教师少、学生就业人数少等都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也影响了对高职称、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
2. 引进资金的方式比较单一
很多民办高校的资金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费,经费来源方式单一,所以要想实现高质量、高水平,良好的发展方向,必须拓展资金的渠道,要有充足的经费,使学校有坚实的基础和健康的发展保证。
3. 治理方面存在的症结
首先是民主化程度不高。很多高层的管理者,如教授、专家、学者只是有一个董事的虚名,并没有行使真正的权力,学校的决策权落在董事长或者少数掌权者的手中。endprint
其次是校长更换太快。很多民办高校的投资者或者是举办人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收益和回报,而教育管理者更多的是关注教育规律和人才质量的发展,注重的是学校的长远发展,两者之间会存在一些矛盾,矛盾激化时也就是校长更换之时,所以和公办院校比较起来,民办院校普遍存在校长更替频繁的问题。
再次是监督机制不到位。很多民办高校没有教职工代表,工会也只是徒有虚名。广大师生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师生的建议和意见无法得到回应,出现了民办高校成为年轻教师的培训基地和跳板,一旦找到好的去处便无任何回旋余地。
最后是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亟待加强。政策规划不等于政策效果,要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从校情出发,真正惠及师生。
以上从几个方面剖析了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
四、强化民办高校发展的对策
良好内部治理模式的构建可基于内部举办者、投资者、教职工和学生四个重要利益相关者,形成一种制度完备、运作规范、职责清晰、权责利相统一的学校运营结构体系。
1. 内部治理对策是民办高校实现健康发展的充分条件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的章程。学校章程是保证民办高校自主管理、有序运行的关键,由民办高校举办者依法制定,并经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对民办高校的名称、宗旨、资产、组织制度、机构设置、合理回报以及举办者与投资者的权责利等内容进行记录且受法律保护的文件,是民办高校组织与行为的根本准则。
其次,民办高校章程完善的过程其实就是民办高校产权归属明晰的过程,有利于明确举办者和合作者双方的权、责、利;要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设立监事会,加强对董事会工作的监督;最后,要进一步调动民办高校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民办高校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其内部存在着申请者、合作者、教职工和学生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它们有权了解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有权参与和监督民办高校的发展决策。而在现阶段,为了实现民办高校良好的内部治理,则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条件和相应的内部治理对策。
2. 外部支持条件是民办高校实现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要进一步创建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对与民办高校相关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确保其内部治理结构设置和制度制定的合法性,避免其内部治理规章制度设计时的随意性和运行时的无序性。
其次,要进一步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属地政府的积极性,加强对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有效管理。我国现有的民办高校因在产生渊源上存在着差异,每所学校的治理模式也大不相同。要实行“政府主导、分类管理,一省一策、一校一议,因地制宜、属地管理”的方针,进而明确民办高校的发展规范和调整方向。
最后,要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源参与民办高校办学的途径,调动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主体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民办高校的经费投入,调动全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启思录——百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许为民,等.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梦迁,曾宝成.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议题管理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64-69.
(编辑:秦俊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