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羽《茶经》英译本语言

2016-03-31 08:29叶宇兰
福建茶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茶经原文中陆羽

叶宇兰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

浅析陆羽《茶经》英译本语言

叶宇兰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

唐朝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事专著,也是我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也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从历史典籍文化翻译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茶经》英译本在语言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著的异同,综合评判了其语言运用的得与失,为以后的茶文化典籍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从而促进我国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茶经》;英译本;语言;翻译;文化内涵

文化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不同地区由于生态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也存在明显差异。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源头与集大成之地,杰出学者许嘉璐先生曾经提出,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秉承“一体两翼”的理念,其中,“一体”指的是中华文化这一坚实根基,“两翼”则分别指代中医和茶叶。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其中既包括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也涵盖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具有“和、静、净、雅、真”的特点,彰显出“天人合一”的永恒追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外交活动中都多次提到茶文化,将其视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积极推进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而这种国际化传播自然离不开对茶文化典籍的有效翻译。

在我国的茶文化典籍中,有“茶圣”之美誉的唐人陆羽所著的《茶经》被公认为是我国茶文化的代表作品,浓缩体现了茶事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国茶文化的对外发展离不开《茶经》的翻译。迄今为止,国际上对《茶经》的翻译不在少数,但是真正着眼于译本语言及其文化内涵传达的研究却非常有限,这不利于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长足发展。因此,笔者拟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角度,对美国译者弗朗西斯·卡朋特在1974年完成的《茶经》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达效果方面对译本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

1 《茶经》的文化内涵

《茶经》是我国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而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茶经》承载着儒家思想中的“礼”与“度”。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天下,“礼”便是秩序与规范的总和,将“礼”的思想渗透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能够保证社会的有序与和谐。陆羽在《茶经》中详细记录了饮茶之礼,将严谨的仪式应用到饮茶的整个过程之中,比如,煮茶之水要煮透以后才能烹茶,泡茶、滤茶以后才是品茶,茶具应当素淡雅致,环境应当清幽宁静,服饰应当整洁淳朴,等等。这些礼仪在茶文化中实际上是道德标准的化身,通过践行这些仪式,可以深化人们的礼仪观念,坚定人们的道德信仰,促使思想境界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从而整个社会都能够实现和谐与安定。与儒家思想对“礼”的界定一样,茶之礼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推崇,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或是刻意的遵从,它以前人的礼仪规范为出发点,在崭新的社会环境之中,结合人们自身的思想状态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在学习礼、认识礼、理解礼以及践行礼的一系列自主活动中获得思想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

儒家思想中的有一个重要概念是“度”,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坚持适度的原则,学会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主动克制自身的欲望,让自己的身心回归平静与中庸,实现淡泊与和谐之美。《茶经》中有云,饮茶应当适度,除非口渴难耐,否则喝茶必不过“三”。茶在于品,人们喝茶应当细细品味,将其醇厚的滋味留在心头,用茶的气韵来陶冶情操,抚平情感的波浪,实现内在平和与身心和谐。

其次,《茶经》传承了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理念。我国传统道家哲学主张无为而治,自然而然,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应当顺其自然,不应刻意地去改变现实,更不能与自然对立。在道家思想看来,世界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运动与停顿其实都是变化的一部分,人们要回归自然,遵循自然的道法,在力求进步时不要超出自然的限度,就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从《茶经》之中可以体会出来,品茶是一种动态的审美过程,在细细品茶的过程之中,人们返璞归真,让茶的气韵深入心灵,进行茶与心灵的对话,让人们的内心回到最原始、最纯真的阶段。在陆羽看来,人们品茶要依照茶的特性,无论是茶具和饮茶环境的选择,还是品茶之前的准备工作,都要符合茶叶的自然属性,整个饮茶活动都应当展现出来融入自然的一面。

最后,《茶经》还涵盖了佛教思想中参禅悟道、节俭朴素的理念。佛教于西汉末年进入我国,自那时起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是佛教众僧的日常饮品,僧侣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践行茶道,在煮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修身养性、参禅悟道,深化对真、善、美的追求。陆羽主张饮茶宜一切从简,正对应了佛教对于精行俭德、朴素廉洁的要求,提倡人们从外在形式行为及内在思想境界两个层面综合提升自身的品行。

2 《茶经》英译本语言之所得

语言是一种拥有文化价值和情感内涵的符号系统,是对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直观反映,也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翻译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既是一门结构严谨的科学,也是一门关乎创造的艺术,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一种跨文化的沟通活动,对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译者弗朗西斯·卡朋特翻译的《茶经》是少有的几部基于英语母语者的视角来完成的译本,语言更加地道,更加符合西方人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意识,更加易于被西方读者所理解,也更加容易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为了让语言更加清晰,卡朋特在翻译中使用了大量的注释,成功传达了原文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同时,通过精湛的语法和用词技巧,译者也大大降低了文化内涵缺失或变形的概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蕴,堪称上乘的翻译作品。

在这部译作中,原文中“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传达。例如,原文中“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译文翻译为“K’an above;Sun below and Li in the middle.Harmonize the five elements in the body and you will banish the hundreds illness.”紧随其后,译者增添了一条很长的注释,对坎、巽、离作了充分的说明,指出三者是《易经》中八卦之三,阐述了三者的来历,并对阴阳五行也作了解释,将道家思想的精髓比较全面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又如,原文为“设服荠尼,六疾不瘳”,译文为“In fact,Jinseng is something,like ladybell,they can lead to the six illness with no retroactive virtue at all.”随后,译者又对译文进行了大量的注释说明,讲解了六疾的来历,指出一旦平衡被打破,人们就会感染疾病,从侧面反映出顺应自然、平衡和谐的思想。

同时,儒家思想中的“礼与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彰显。例如,原文为:“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译文为:“When you draw off the water during the first boil,allow it to stand.If on the surface of the froth there is a lining like a black cloud,do not drink it,for the flavor will be untrue.The first cup should have a haunting flavor,strange and lasting.There are those who allow it to continue simmering to nourish the elegance and retain the froth even through a first,second and third cup.After the third cup,one should not drink more than a fourth or fifth cup unless he is very thirsty.”在这段话中,陆羽强调饮茶要适度,要注意温度,茶应当趁热饮之,不宜饮用过度,遵循“茶不过三”的原则。如笔者上文中所说,《茶经》中还蕴含了丰富的礼仪思想,比如:“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卡朋特的翻译为:“However,when in a walled city at the gate of a Prince or Duke,if the Twenty-Four implements find their number diminished by only one,then it is best to dispense with the tea.”这一句完美再现了陆羽对饮茶礼仪的重视,饮茶要尽可能选择在淡雅清幽的地方进行,所用器具也应当简洁精致,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便不如不饮。

从这几例翻译中可以看出,译文在传情、达意、合形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众所周知,汉语是象形文字,注重意合,语言精简,内涵丰富,传情达意多靠意会,对人们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英语是拼音文字,语法句型结构严谨,强调形合,语言细致,理解起来较为便易。另外,译者以注释的方式提供了详尽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让读者对中国文化拥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茶经》英译本语言之所失

毋庸置疑,卡朋特的《茶经》译本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核心思想,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译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内涵方面敏感度不够,在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方面有所欠缺,导致译本中也存在少数文化内涵的缺失和变形的现象。

例如,原文中“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译者翻译为“Its liquor is like the sweetest dew of Heaven.”陆羽在《茶经》中通过这一句强调了茶的药用价值,认为它的效果与醍醐、甘露不相上下。我国佛教中有个说法叫做“醍醐灌顶,甘露洒心”。“醍醐”是早先胡人的食物,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灌顶”则是佛教弟子的入门仪式,比喻的是精妙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发,“甘露”则有佛法、涅槃之意,具有鲜明的佛学意味。然而卡朋特的翻译却只是将其呈现为“甘甜的露珠”,也并未给予解释说明,导致原文中的佛教等东方文化缺失,造成了跨文化传达的不完整性。

还有一些极富意象之美和典故之美的片段在翻译中不仅没有完整传达,还出现了变形的问题。比如,原文中“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译文为“While fragrant tea stills the six passions;and its compassing flavors fill the nine provinces.”这一句来源于晋朝诗人张孟阳所写的《登成都楼诗》,意思是香茗的滋味是所有饮品之冠,“六清”即我国古代的六类饮品,包括水、浆、醴、凉、医、酏;“九区”指代“九州”泛指全国。译文将“六清”译为“六种情感”,将“九区”译为“九个省”,直接导致原文中文化内涵的完全缺失与变形。

4 结语

总体来说,卡朋特的《茶经》译本内容细致、语言地道、行文简易,非常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将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较为全面地予以展示,尽管由于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译文在部分内容的呈现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内涵缺失乃至变形,但瑕不掩瑜,该译本仍然是英译本《茶经》的典型代表,在传达中国文化、促进东西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1]姜欣,姜怡.茶经[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许钧.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的使命[J].中国翻译,2005(1):41-44.

[3]郭尚兴.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几个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2001(3):91-93.

叶宇兰(1980-),女,四川宜宾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茶经原文中陆羽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不捧场的好朋友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
第一次放孔明灯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