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现象

2016-03-31 07:48:25任蓓蓓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福建茶叶 2016年3期
关键词:茶经模因论茶文化

任蓓蓓(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模因论视角下《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现象

任蓓蓓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的茶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上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历程中,诞生了很多著名的茶典籍。而《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富含丰厚文化底蕴的《茶经》英译及传播问题就成为了广大学者重点关注的课题。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可以模仿和复制,文化模因是翻译活动的核心内容,本文作者结合本人翻译经验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了《茶经》中文化的遗失现象,提出译者应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尽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模因。

关键词:《茶经》;模因论;茶文化

1 翻译模因论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用以阐释文化传承的现象及规律。理查德·道金斯(1976)在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他认为,语言文化如同生物进化一样,一直处于不断的进化之中,不同的是,基因在生物进化中举足轻重,它是通过遗传来传递信息的。而模因是通过模仿而传播的,在文化进化中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模因”承载着本质性的文化特征,并传播文化。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活动是通过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模因复制进而传播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源语作品是一个模因集合体,由核心模因——原作作者的思维模式、理念及附属模因——原作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两大模因板块组成。核心模因和附属模因都涉及文化因素,即文化模因,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遇到文化模因,需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对其进行解码,将其同化为自身的认知体系并用目标语言模因进行解码或重新编码。因此,翻译的成功与否及跨文化交流是否能持续有效地进行完全取决于源语模因复制和传播的程度。

2 《茶经》及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圣”陆羽倾力而著的旷世巨著《茶经》,是我国、世界的第一部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全书洋洋洒洒七千余字,全面叙述总结了“栽—采—制—饮—产—录—咏茶”等内容,并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茶圣”陆羽融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禅悟境界为一体,他的著作《茶经》的问世,可以说为中国茶道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茶经》这部经典之作承载了中华文明,对茶文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影响。前者指的是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具体涉及茶叶的生产、茶叶的制造、茶具的制作以及茶叶的流通等;后者指的是陆羽将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儒家、佛家、道家巧妙地融入到茶的各个环节,比如书中提到的“上等茶叶”,则是出自山川,长于山野,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自然而天成,这充分体现“自然和谐”之美,符合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片茶叶,千年文化。茶中,处处是文化。因此将这样一部巨著译介出去,对全世界人民来讲无疑是一场文化盛宴。而如何享受这场文化盛宴,享受的程度如何就取决于翻译的质量。

目前市面上的《茶经》英译版本主要有:美国人乌克斯(William Ukers)于1935年在纽约出版的《茶叶全书》,美国茶圣James Norwood Pratt所著的《茶艺》,英国人卡朋特(Francis Ross Carpenter)所著、收录于英国《大百科全书》(1982)的译本和姜欣等《茶经》全译本等。这四部英译本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了解茶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读完不同的译本,作者深深地感觉到《茶经》中诸多文化意象被亏损、失落和变形,甚至被错位理解。本文以异国译者乌克斯的英译版本为例,从模因论角度探讨《茶经》中文化的遗失现象,期望中外译者在英译时能尽量完整地复制源语模因,继而丰富译语模因库,从而更好地理解源语,最终达到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

3 《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

《茶经》洋洋洒洒7000余字,承载着中国博大精深的儒、道、佛三家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茶经》是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茶经》英译本应准确翻译,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语文化,让国外读者感受到我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特色与差异,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交流。从模因论角度来讲,《茶经》中的文化模因是源语模因库中的核心模因,而翻译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文化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根据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论,众多模因如同基因一样,也有强势和弱势之分。强势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与弱势模因不断地进行竞争。与弱势模因不同的是,强势模因强大的竞争力使其生命力得以延长,并能较长时间地留在译者的记忆中。由此可见,在翻译活动中,能生存保留下来的只有强势模因,它能得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和认可。因此要想有效地传播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必须将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模因变成为强势模因。探讨强势模因就必须先查找导致文化遗失的原因。

一般情况,文化遗失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译者的主观因素。译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创造意图、认知体系、读者需要等选择性地翻译。从模因论角度来讲,译者由于自身的原因无法将源语模因库中的文化模因完全复制到译语模因库中,而往往只是进行变异或简化复制。乌克斯在翻译《茶经》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及名人轶事和传说故事时,往往采取简化甚是直接删除。例如,陆羽《茶经》中第四章比较详尽地介绍了“具”和“器”,并列举了19种采茶、造茶工具,25种煮茶、饮茶器皿,同时将各种工具器皿的形状、尺寸、质地、用途一一详述。其中有一件煮茶器皿——“谽”: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抹土而外抹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茶圣陆羽在这里并不是简单地介绍这是什么器具、有什么特点和用途以及如何使用等,而是将自身所接受的“中庸”之思想和“求和”之术融入了茶器介绍当中。“正令”、“务远”、“守中”,正是“中庸”、“求和”思想的体现。而乌克斯仅将其简化为单纯的一种文字说明:“谽”是一种生铁铸造的锅。

导致《茶经》中茶文化遗失的第二个原因是客观原因:由于概念空缺、习语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导致了文化模因不可复制或部分复制而造成传播力度大打折扣。如第四章“茶之器”中对风炉上刻字的描述,其中有一句:“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茶经》第四章,之器)”该句中,“巽”“离”“坎”是八卦符号,涉及到中国的八卦文化。它是周文王的乾坤伏羲八卦方位图学说,他认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万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余六卦皆为其子女: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原文的“巽”和“风”,“离”和“火”,“坎”和“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识别式的关系过程。它通过动词“主”连接起来,该动词前后的成分是平等的识别者和被识别者的关系。而乌克斯的译文使用动词“rules”,表示的是一种物质过程,原文这种平等的关系被打破,这三个八卦符号变成了有行动能力的动作者。产生误译的根本原因是,译者模因库当中没有八卦文化的概念意义,因此译文导致了对原文概念意义的偏离,引起了西方读者理解的误区。第七章“茶之事”中的很多茶人轶事等韵味悠远的茶诗被直接删除,如晋朝左思《娇女诗》,全诗336个字,以五言的形式描写茶生活,其中一幕场景精心描绘了两个小女儿守茶-催茶-饮茶过程中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场面;描写茶事的句子“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包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晋时期,饮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习惯,茶饮已相当普及;诗中的“鼎”,指的就是烧茶水所用的风炉与锅两种茶器,《娇女诗》是我国最早描绘煮茶器具的文献。可谓是一首诗歌,一段茶史。使得《茶经》这最具文化色彩巨著顿时丧失光彩。又如,张孟阳的《登成都楼》是以茶入诗的最早篇章之一,诗人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赞美四川成都的香茶,认为茶已经超过水、浆、醴、凉、医、酏“六饮”,成为一款老少皆宜的饮品,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译者乌克斯因为无法将文化模因传递给西方读者,只好作罢,直接删除,致使西方读者无从享嗜,此乃茶文化传播的一大憾事。

4 总结

《茶经》英译中茶文化遗失补救措施的关键在于对于文化核心模因的处理。要将文化核心模因继续确保为强势模因,保持较高复制的保真度,就必须从主客观原因入手。译者要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不断增强自身文化敏感度,尽可能地克服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最大限度地同化源语模因库中的文化因子,从而进行恰当、正确的编码,将其最大限度地复制到译入语模因库当中,这样,文化模因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准确传播。《茶经》是茶学的一部旷世之作,是中国茶文化精髓的体现,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思想,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对于这样一部文化大餐,其准确英译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所以,翻译模因的复制并不是机械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能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武宁.翻译模因论与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1).29-30

[2]龙明慧.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茶经》英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5(2).98-106

[3]陆羽,陆廷灿.茶经·续茶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55-56

[4]姜欣,姜怡.引领中华茶文化互文传承与传播的典籍《茶经》[J].农业考古,2014(4).167-170

[5]马萧.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 (3).72-76

[6]张惠芳.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及创造性叛逆[J].文学教育,2007(5).106-107

[7]欧阳勋.传播世界的陆羽《茶经》[J].农业考古,2010(02).129-134

[8]朱海燕,刘德华,刘仲华.中国古典茶诗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价值[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87-90

[9]罗枫;李宁;互文性与传媒话语中的仿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31-132

作者简介:任蓓蓓(1982-),女,陕西富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茶经模因论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 08:28:26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2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月读(2017年9期)2017-09-09 17:19:10
营养学中看《茶经》
食品与健康(2017年8期)2017-08-16 19:44:09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旅游纵览(2017年5期)2017-05-04 19:38:13
万物皆有灵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