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中国茶文化意象及其跨文化传播
唐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中国茶文化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特质和蕴涵,而茶文化意象中的特质部分在对应转换时难免存在意义的损耗。因此在传播中国茶文化时应尽力保留文化意象的文化特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和理论描述探讨中国茶文化意象传播的原则,以有效地进行中国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茶文化意象;跨文化传播
中国是茶的起源地,种茶、制茶和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通过饮茶解渴、饮茶健身、饮茶提神等追求茶的实际功效发展到以茶表意、以茶寄情、以茶雅志、以茶行道等行为赋予它精神文化上的内涵,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内容博大精深,类别繁多,蔚为壮观,涵盖诸多的文化事项,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宗教礼仪、认知方式、民俗礼节、艺术和审美等等。
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则专指其“精神财富”的部分。本文中分析的茶文化并非茶的植物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属性,也非制茶工艺、经济价值、保健功效等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茶文化的价值体系,即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内容,主要表现为茶文化事项,如茶道精神、茶德修为、饮茶礼俗、以及人在茶事活动中的行为模式、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既有茶文化的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也有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等层面的内容,包含着广袤深邃的文化蕴涵,呈现出丰富多姿、繁复深入的茶文化意象。如“端茶”不仅是接人待物的礼节,也是“送客”的意象符号;另外,“三茶”并不仅仅是婚庆典礼上举行的“一苦二甘三回味”三道茶仪式的简称,更是以茶“至性不移”的品质表达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贞,以茶叶植株的枝繁叶茂表达对“多子多福”美好愿景的期盼。这些意象符号含有深邃的文化积淀,是文化宝藏中的珍品。茶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社会性和传承性,在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今日,完全对等地传递茶文化意象是难以实现的,但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一种相互包容、互渗、交融和互补的文化交流格局逐渐形成,探讨茶文化意象对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最早关于“意”和“象”的记载出自《周易·系辞上》,曰为:“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但此中的“象”指的是卦象和占卜用的抽象符号,并不是可感知的物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最早使用“意象”一词,出于《神思》篇中“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匠心,窥意象而运斤”一句,“意象是指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心理和感情方面的体会和经验”,该定义与英国《现代评论术语词典》中的界定很接近,即任何由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应,任何感人的语言、暗喻和象征,任何形象,都可以被称为“意象”。本文结合以上定义,认为茶文化意象是指蕴藏了深厚民族文化色彩、反映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民族传统和民族心理等特征的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系统的文化内涵。茶文化意象可以表现为品茗行为的意境,饮茶人的心态和情感,或由茶事引出训释和经验等等。古代的文人墨客、风雅志士对茶精神内涵的追求要远远大于其物质层面,如儒家以茶倡导仁和与中庸,道家以茶清修,佛家以茶悟禅等等,以茶为媒介的交流其实本质上已经成为了一种交际的方式,体现着参与者的生活品味、艺术审美、哲思境界和人格魅力等。
茶文化意象内容繁多,不胜枚举,可基本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观念文化层四部分。首先,物质文化意象是茶文化的表层和基础,包括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分类,以及茶具和茶书典籍等,文化意义较为稳定。中西方茶文化物质意象的典型差异体现在茶树品种,加工技术,茶叶形状和茶具等方面。以茶具为例,中国茶具精致考究,一方面赏器是品茶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鉴赏美好的器物来培养饮茶人识物、品物、赏物、惜物的品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以茶具的精美程度,制作工艺和品类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待客诚意,也隐含着对客人身份的标识。西方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虽也为饮茶活动增添了乐趣、美感和意境,却没有如此多的蕴意和功能意图。
第二是茶文化行为层面的意象,包括茶道、茶礼、茶俗及茶艺等。此类文化意象的内涵和指代最为丰富,如中国茶道以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传统与传承为主旨,有很强的规范性和丰富的精神内容;以茶相送、以茶行礼的礼俗在中国自古流传,与诞生、结婚、丧葬、祭祀、敬亲、睦邻、交友等日常行为密切相关;来客倒茶、陪客饮茶、端茶送客是最常见的待客礼数,但西方茶文化中并不突出以茶为礼的行为规约,自然也就没有这么多的茶礼节。
第三是茶文化制度层面的意象,这类意象多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相关,如中国古代制定管理茶叶售卖的规章制度,设置与茶事相关的官职和官制,以及开辟贸易平台“茶马互市”和经贸通道“茶马古道”等等,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要务;在西方,茶贸易虽在经济领域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和政治挂钩并非始终紧密。
最后是观念文化层的茶文化意象。儒、释、道三家在思想领域和哲学范畴中对中国的茶道精神、茶德修为、品鉴标准等方面影响较大,这三种思想体系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茶艺流程中的意境和韵味等皆有影响,即茶是儒,仁和而礼雅;茶是佛,空灵又至善;茶是道,尚自然而脱尘俗。在西方茶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事项,并未从意识形态和精神境界的高度对其深入解读。
自两汉三国时起,饮茶已蔚为风尚,各地各族形成了自己的饮茶礼节和习俗,茶文化应运而生。至唐宋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逐步兴盛,并通过僧侣使臣来访、民间文化交流、派出使节以茶为礼馈赠他国权贵和茶叶对外贸易的形式向外广泛传播,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今日,人们仍旧品茶闻香、啜饮甘韵,也因茶而思,以茶交流,品味其文化韵味。
4.1茶文化意象错位分析
茶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会因地域差异、生活方式、社会阶层、民族背景、历史传承等因素而不同,茶文化在国际上传播,由于各国文化的产生背景、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因素不同而产生文化意象错位的情况,即中国茶文化意象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其他民族或者缺失,或者赋予了其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如在中国,喝茶不一定非要在下午,而在英国,下午茶的传统几乎无可撼动;中国人饮茶意在健身、养心、修德等,而西方人喝茶则多是为了休闲娱乐和会友阔谈;中国的茶楼与酒肆、饭店等营业场所多有一些距离,甚至隐匿于僻静之所,环境突出雅致、静谧和恬淡,而在西方,真正意义上的茶店很少,茶可以从咖啡厅、酒吧、超市,甚至自动售货机上买到,环境也并非为喝茶而营建;在中国,茶叶的冲泡对水温要求颇高,凉茶被视为弃物,而在美国,因为生活节奏快,调制的冰茶成为老少皆宜的饮品;在中国,爱茶之人即使有特殊喜好,也不会只喝一种茶,而在土耳其,红茶是国饮,其他茶品备受冷落。简言之,文化意象错位的具体情况表现为两种:一是意象为中国茶文化所独有,并在异域茶文化中没有对应的意象;二是某种茶文化意象在中外文化中皆有,但在特定背景下,它们的文化意象并不完全重合,甚至相悖。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茶文化的传播策略就应该是充分发挥传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在异域文化中寻找与其相当的文化意象,或是尽可能为对方提供文化背景,通过阐释与说明弥补茶文化意象损失,也可以运用多模态的传播技巧进行详尽的过程演示,将茶文化意象的文化意义传递给对方。以广东潮汕的工夫茶为例,异国文化的人很可能将“工夫”误读为“功夫”,因此应先详细介绍这种茶艺的历史溯源、茶叶茶具和沏泡技法等,再展示完整流程的茶道技艺和真实的品饮场景,让其形成记忆深刻的感性认识,引导其深入理解工夫茶的茶道形式、茶俗风情、巡茶艺术和精神内涵。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中外茶文化中的文化意象有可能看似相近实则相远,这将成为茶文化传播中的障碍。某些茶文化意象在中外文化体系中兼有,但表达的内涵不同,如简单套用或对应就很可能产生误读和曲解。例如,中国人喜欢的红茶味是茶味与果、木混合的植物香气,自然且耐回味,而澳大利亚人喜在红茶中加糖、甜酒、柠檬和牛奶等,创造浓郁的调制香味。另外,澳大利亚语中的“用茶”一词其实是“请人吃晚饭”的意思,虽然能体现出澳大利亚人将喝茶与吃晚餐同等重视,但此词与喝茶事宜无关,也会误导理解。再如,中国人喝红茶通常不加糖,如果实在要加也会很谨慎,适度增加甜香以减少苦涩酸味,而在埃及,喝红茶时放糖量大概占到一杯茶的三分之二,口味上茶淡糖重,口感上甜腻厚重。因此,应该在传播茶文化时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敏锐地发现这些异同,从对方熟悉的文化意象入手详细阐释并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茶文化意象,找出叠合度较高的对应意象,实现跨文化传播中国茶文化的目的。
4.2中国茶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原则及方法
为实现茶文化有效传播的目的,对中国茶文化意象的传播可参考文化意象传播的基本原则,即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明确原则和地道原则。第一,连贯原则是指在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中始终要保持中外茶文化意象的逻辑连贯,在外国文化中表达中国茶文化意象时要兼顾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如介绍“明前茶”、“雨后茶”,如果只用拼音的方式介绍茶名(Mingqian tea,Yuhou tea)难与其文化含义产生必然连贯,如果加上对采摘时节的介绍会补充缺失的信息,增强可接受度。第二,忠实原则包括忠实再现茶文化相关表述和术语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结构意义、语用意义和文化意义。如把英国红茶“black tea”直译成“黑茶”就没有忠实原文化的意象,还会与中国的茶类相混淆,引起误读,而翻译成“红茶”则贴合中国文化的接受度。第三,明确原则是指传播文化时应提供充分的信息。如介绍中国以茶待客的礼节,应明确解释中国茶文化意象的意义和所指,确保传播对象对茶文化意象生成明确的理解,如“奉茶”含有迎客的意义而“端茶”表示送客的意思,介绍此类茶礼用语时应加上解释性的短语增强信息传达效果。第四,地道原则是指尽可能使用地道的表述,令传播行为更符合传播对象的表达习惯。
在跨文化的情境中传播中国茶文化时依据以上原则处理好文化意象错位的两种情况,就可能系统再现中国茶文化意象的内涵意义,促使传播对象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既能让传播对象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文化意象,又能提升传播对象对茶文化的认同感和审美接受度,丰富传播对象的文化体系,实现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周琼琼,孙威江.从儒释道三教的角度来看中韩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1(1).48-51
[2]徐馨雅.《识茶·泡茶·品茶》[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3]陈志凌.论红楼梦文化意象的英译[D].厦门大学,2014.
作者简介:唐琛(1977-),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美文化、外语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