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差异化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2016-03-30 15:17杨敏茹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区域差异

杨敏茹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政策环境优良,商贸流通业较为发达。笔者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商贸流通产业区域差异化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贸流通 区域差异 因子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的成因

(一)市场化水平

市场化水平差异是我国各地商贸流通产业差异的表现之一。东部地区靠近海洋,很多东部城市很早就发展成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使得商贸流通产业能够快速发展。一方面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以市场为中介的商贸流通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又反作用于市场。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决定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不足,再加上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时间较短,市场化程度较低,整体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上述种种因素都制约了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曹金栋等,2005)。

(二)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程度与商贸流通效率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显著拉动投资,刺激消费,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须以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因为商贸流通产业是社会再生产、商品价值不断得到实现的必要条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程度较高。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刺激了投资的增加和进出口贸易量的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偏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不足,限制了当地人民的消费需求,从而制约了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

(三)经济结构

商贸流通产业连接了经济结构中的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而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上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方面。从生产结构角度来说,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增强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从消费结构来说,东部地区开放的消费理念、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使得该地区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都处于落后地位,制约了当地流通产业的发展。

(四)政府政策

改革开放中,我国制定的改革政策是差异性的,东部地区由于优良的地理位置,改革开放要早于西部地区。在渐进式政策的影响下,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经济,良好的政策优惠造就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港、澳、台以及外资机构,进一步为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外中央政府制定的不平衡发展政策,比如给予东部地区设立特区、增加投资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不平衡性(曹静,2012)。

商贸流通业发展区域差异的评价分析

(一)评价思路

商贸流通效率能够反映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实质。一般来说,流通效率越高,对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可以说各个地区商贸流通效率的高低直接导致了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异。其次,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是一个立体的概念。要有效地衡量商贸流通水平的高低,就必须将各个维度都纳入分析框架之中。而商贸流通效率是一个多维度、立体的指标,能够涵盖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适合于全面地衡量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区域差异。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笔者将商贸流通效率定义为狭义的商贸流通功能的效率,具体表现为连接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推动其他经济部门运行的效率。本文拟从流通规模、经济贡献、信息化程度、基础设施以及市场环境五个维度来选取一级指标,以衡量商贸流通效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分别建立15个二级评价指标(高铁生,2013)。具体指标如下:

流通规模指标是从商贸流通业自身出发,测度其自身发展状况,包括流通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流通业生产总值、流通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共计3项二级指标;经济贡献指标测度的是流通业对当地就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包括流通产业劳动力就业指数和流通产业贡献率共计2项二级指标;信息化指标主要测度互联网的普及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地区CN注册域名数共计2项二级指标;基础设施指标衡量商贸流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亿元以上交易市场数、地区货运量、地区运输线路长度、地区货物周转量共计4项二级指标;市场环境指标主要衡量当地的市场情况与交易背景,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居民消费支出共计4项二级指标。

(三)因子分析模型

本文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样本,以15个二级指标为变量,采用因子分析法减少变量个数,然后进行特征分析和综合评价。选取指标均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官方网站,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收集2013年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值(陈梦莜,2014)。

1.提取因子。表1表明因子特征值大于1.0000的共有4个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1.623%,19.745%,5.641%,4.867%,前4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已达91.876%。因此本文选取前4个因子作为共性因素就能够解释原始变量91%以上的信息,足够描述商贸流通效率的总体水平。下文将这4个公因子作为指标来对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做出综合评价。

笔者根据所选取二级指标所能反映的商贸流通情况,将15个二级指标分为四组因子对:商贸综合因子,该组因子包括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地区CN注册域名数、流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该组因子综合反映了商贸流通业自身发展规律;商贸环境因子,该组因子包括地区运输线路长度、地区货运量、地区货物周转量等,该组因子主要反映了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软件环境;经济推动因子,该组指标包括流通业生产总值、流通产业贡献率等指标,该组因子主要反映了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经济推动作用;就业拉动因子,该组指标包括流通产业劳动力就业指数,它主要反映了商贸流通效率对地区就业的拉动能力。

2.因子得分计算。笔者以各指标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出计算我国各省市商贸流通效率的综合得分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F1、F2、F3、F4分别是公因子1、2、3、4的得分。由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的综合得分F,可用来综合评价各省市商贸流通的发展状况,F得分值越低,就说明该省市的商贸流通效率越低,反之越高。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因子得分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很大,各区域之间的商贸流通效率差别比较大。其中每个省份内部之间,综合发展因子、发展环境因子、经济推动因子、就业拉动因子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即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发展比较迅速,而其余方面则比较落后。因此每个区域应该针对当地的优缺点,进行有选择的发展。综合因子(F)得分大于0的共有11个省份,仅占全部省份的35.48%,而得分小于0的共计20个省份,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并不乐观,整体上商贸流通效率偏低。其中得分较高的多数是东部区域,前三名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说明这些地区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商贸流通综合效率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排名则相对靠后。中西部商贸流通业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但是中西部地区内部商贸流通业区域发展较为均衡,相反东部地区之间的商贸流通效率则差异较大,且表2中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发展环境因子、经济推动因子、就业拉动因子的得分变动幅度都十分明显,呈现出明显的跳跃趋势。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推动因子变化幅度均十分明显,说明商贸流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因地而异,地区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商贸流通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开放思路并加强交流与合作

要全面发展以市场为中介的商贸流通业,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提倡竞争效率的理念。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应将市场经济渗透至当地经济发展的每个角落。对中西部地区来说,要积极借鉴东部地区的发展成果,与东部地区加强合作,以此带动落后地区的生产和消费。同时中西部地区应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寻求合作机会,抓住“一带一路”的机会,为当地商贸流通业发展打开一扇世界之窗(方虹,2013)。

(二)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由于之前渐进式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同时也造就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效率差距的扩大。因此为了缩小商贸流通效率区域之间的效率,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区域市场之间的分割,促进流通产业资源在中西部地区的有效配置,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来带动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丰富当地商贸流通的形式。

(三)进一步提升区域商贸流通的硬件环境

不断优化商贸流通的硬件环境也是促进商贸流通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如果身处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基本的交通和通讯都无法满足,那么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商贸流通业效率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应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网络的覆盖率、加大铁路、公路的建设力度。只有优化区域的基础设施,才能从基础上保证统一市场的形成,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才能长足发展,区域之间的商贸流通才能协调发展。

综上,本文对我国商贸流通效率区域差异情况进行了多层次的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但各区域发展较不均衡,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效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各省市在商贸综合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环境和拉动就业上各有优劣,各省市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有侧重地制定适宜自身情况的政策法规。另外由于可获得资源的欠缺,本文的研究内容也存在以下缺陷,比如数据的获得性制约了指标体系的建立、缺乏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性等,这些都是笔者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金栋等.关于流通业战略性地位的理论探讨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2.曹静.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5)

3.陈梦莜.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3)

4.高铁生.关于中国市场体系建设和流通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3(5)

5.方虹.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13(11)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作用及发展策略
统筹城乡视角下商贸流通现代化探讨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新常态下商贸流通业促进消费发展的政策路径探讨
高速公路与商贸流通关系的实证探析
我国商贸流通中市场分割的非政府因素及统一对策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工业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综述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