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尿酸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研究

2016-03-30 23:14万又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8期
关键词:心房颤动相关性

万又平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70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实验组, 70例无心房颤动的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组, 检测相关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胆固醇、白细胞、纤维蛋白原、三酰甘油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尿酸与心房颤动具有明显相关性, 临床应密切观察患者血清尿酸水平, 及时发现和纠正心房颤动。

【关键词】 血清尿酸;心房颤动;相关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039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心律失常, 并且氧化损伤是诱发心房颤动的一种机制, 而血尿酸是氧化损伤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标志物。嘌呤分解代谢后得到尿酸, 组织缺氧或凋亡会加快组织分解代谢, 从而增加尿酸水平[1], 随后诱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氧化应激反应, 但是血清尿酸与心房颤动发生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将会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年本院收治的70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实验组, 其中男37例, 女33例, 年龄34~76岁, 平均年龄(56.5±5.1)岁, 病程5个月~7年, 平均病程(3.3±0.5)年。选取70例无心房颤动的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38例, 女32例, 年龄31~75岁, 平均年龄(55.8±5.4)岁, 病程6个月~7年, 平均病程(3.5±0.5)年。两组患者均排除了风湿病活动期、急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肿瘤等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①体格检査:主要内容包括脉搏、呼吸、心率、体温、血压、体重等。②实验室检査:两组患者入院之后, 抽取晨起空腹血标本, 采用DXC800生化分析仪和美国BACKMAX COULTER血液分析仪对尿酸、胆固醇、白细胞、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指标进行分析和测定。③心脏超声检査:取患者左侧卧位, 借助飞利浦SONOS-5500超声诊断仪, 对两组患者的乳头肌水平短轴面、心尖四腔面、二维胸骨旁左室长轴五腔面进行检查, 待图像符合要求后进行胸骨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长轴面测量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DT)等进行测量和记录。④用药史:对两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尿酸为(402.4±12.5)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3.1±11.7)μ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胆固醇(4.3±1.1)mmol/L、白细胞(7.5±2.7)×109/L、纤维蛋白原(3.1±0.8)g/L、甘油三酯(1.6±0.5)mmol/L, 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4±1.2)mmol/L、(7.6±2.5)×109/L、(3.0±0.6)g/L、(1.7±0.6)mmol/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房颤动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该类疾病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血清尿酸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还有待研究。嘌呤代谢最终得到的产物是尿酸, 其一般是由内皮细胞产生。相关研究发现, 血清尿酸已经成为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糖尿病中比较重要的危险因子。据报道, 血清D-二聚体和高敏C 反应蛋白是机体中比较重要的敏感标志物, 尿酸通过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IP、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白细胞介素-8等炎症因子或肾素-血管紧张素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2]。此外, 尿酸还可以通过细胞代谢来发挥助氧化或抗氧化作用, 刺激先天免疫反应。临床研究还发现, 高尿酸血症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对于女性患者或伴随心血管病高危险因素的群体, 其心血管病与高尿酸血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但在健康人中相关性比较微弱。

血清尿酸水平是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3]。尿酸的形成一般是由次黄嘌呤逐渐转换为黄嘌呤, 然后又由黄嘌呤转化为尿酸, 此过程中的黄嘌呤氧化酶在消耗氧分子的同时会形成氧自由基, 加快了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 从而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临床应加强该类患者尿酸水平监控, 从而有效指导高血压的防治, 从而进一步降低心房颤动事件的发生率。血清尿酸可能是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仍需要进行大样本深入的研究[4]。有研究[5]表明,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可能相关。NVAF合并脑卒中组血清尿酸水平较NVAF无脑卒中组显著升高,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清尿酸水平与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显著相关。临床应密切观察患者血清尿酸水平, 及时发现和纠正心房颤动, 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晚泉, 方长庚, 涂军荣.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意义.广东医学, 2014, 15(20):161-162.

[2] 危小良, 陈柏荣, 肖宏凯.冠心病患者心房颤动与血清尿酸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1(31):53-54.

[3] 张永志.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关系.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20):74-76.

[4] 王在国, 蔡尚郎.血清尿酸水平与永久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8):23-25.

[5] 姚丹林, 牟红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8):1027-1029.

[收稿日期:2015-11-18]

猜你喜欢
心房颤动相关性
1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护理
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经食道超声对射频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
杂交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